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微型计算机技术 教 学 指 导(一) 太原广播电视大学 郭建勇
2
第一章 绪 论 1.1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存储器 计算机 中央 处理器 外围支 持电路 输入 设备 输出 设备 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第一章 绪 论 1.1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微型计算机的结构 计算机 中央 处理器 存储器 外围支 持电路 输入 设备 输出 设备 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1)标准工业化装配结构 (2)开放的标准体系结构,多元化大规模工业生产,价格低廉 (3)应用范围广泛
3
1.2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 和微型计算机系统 1.微处理器(UP) A B ALU 算术逻辑 部件 ALU: 进行算术 和逻辑 运算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 和微型计算机系统 1.微处理器(UP) 内部总线 算术逻辑 部件 ALU: 进行算术 和逻辑 运算 A B 专用 寄存 器 通用 寄存 器 控制部件 执行指令 产生控制 信号,命 令相应部 件工作 ALU 寄存器用来存 放操作数中间 结果、状态标 志和地址信息 逻 辑 控 制
4
2.微型计算机(MC) 微处理器(up) 总线控制逻辑 数据总线 控制总线 地址总线 输入/输出 接口电路 存储器
5
微计算机系统 微型计算机 软件 外围设备 电源、机箱、控制面板 微处理器 系统总线 外围接口 内存储器 系统软件 中间件 应用软件
键盘、鼠标 显示器、打印机 软盘驱动器 硬盘驱动器 光盘驱动器 算数逻辑单元 算数逻辑单元 寄存器阵列 控制器电路 只读存储器 数据总线 控制总线 地址总线 随机访问存储器 串行输入输出 外存储器 显示器 并行输入输出
6
1.3 微处理器技术发展的概况 Intel公司1985年推出了80386微处理器,完成了16位体系结构向32位体系结构的转变。
1.3 微处理器技术发展的概况 Intel公司1985年推出了80386微处理器,完成了16位体系结构向32位体系结构的转变。 1989年,80486出现了。其设计目标是提高指令执行速度和支持多处理器系统。为此80486在芯片内部增加一个8KB的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还增加了相当于80387的浮点部件(FPU)。 1993年3月,Intel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奔腾”微处理器(Pentium),微处理器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微体系结构的角度看,最早推出的Pentium与接下来出现的Pentium/MMX(MMX,多媒体扩充技术)同属第一代“奔腾”微处理器产品,简称P5。首先把片内的一级高速缓冲存储器分为专门存放指令代码的Icache与专门存放操作数的Dcache两部分,这就可使处理器取指令操作与访问数据的操作重叠进行。 1995年2月,Intel公司推出了第二代的“奔腾”微处理器产品Pentium Pro,简称 P6,中文名叫“高能奔腾”。首先P6在处理器模块内部实现了第二级高速缓冲存储器(L2 cache)。P6采用的第二项创新技术是“无序执行”技术。保证流水线高效不停顿地运行。 1997年5月Intel公司推出了命名为PentiumII的微处理器产品,PentiumII可以 说是具有MMX技术的P6微处理器。
7
1999年3月Intel公司发布了第三代“奔腾”微处理器产品,命名为 PentiumIII。
PentiumIII仍然采用Pentium Pro即P6的动态执行微体系结构,具有 Intel的 MMX功能,提供了称为“数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SSE)的70条新指令支持先 进的成像、三维图形、数据流音频与视频以及语音识别数据处理的要求。 Pentium III内部工作频率最高可达1133MHz,对外前沿总线主频为100MHz 或133MHz。 2000年11月21日,InteI向全球正式宣布推出第四代Pentium 4微处理器。 Pentium 4微处理器采用了称之为NetBurst的全新Intel32位微体系结构(1A—32)。 增强了互联网应用、图像处理、视频数据流处理、语音处理、三维图形处理等方面对性能要求的支持。Pentium 4采用了20级超长流水线技术,更为先进的动态执行技术,有两个双倍速度的ALU部件,实现了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4个整数运算;有一个相当于400MHz的系统前端总线(FSB),可实现 3.2GB/s的传输宽带。还采用了新的SSE2指令集,在原有的SSE指令集的基础上新增加了76组SSE2指令,增强处理器在互联网应用、3D图形处理及多媒体处理等方面的性能。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