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 @ 还将联手许昌花都公司120亿元深度开发“大白云山”
2014年9月1日:瑞贝卡1.8亿入主白云山 @ 还将联手许昌花都公司120亿元深度开发“大白云山” @ 瑞贝卡为何跨界投资,战略转移? 1、受困欧美市场,主业表现不佳 2、联手开发解困资金压力 管理系 胡久贵

3 本章内容: 一、简单了解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二、了解古典管理理论 三、熟悉行为科学理论 四、了解管理科学理论 五、了解管理理论新发展

4 目录内容 1 早期管理思想 古典管理理论 2 行为科学理论 3 现代管理理论 4

5 第一节 管理理论的萌芽 管理理论源自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源自管理实践的经验与需求。 中外古代人类的管理实践为管理理论与思想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6 渴望“咸鱼翻身”,有望成为亚马逊在郑的购物终端和提货渠道,并试水O2O落地模式
正道思达欲做亚马逊“小伙伴” 渴望“咸鱼翻身”,有望成为亚马逊在郑的购物终端和提货渠道,并试水O2O落地模式 正道思达有望获得“外挂动力源”、试探O2O模式(线上+线下)落地路径。 管理系 胡久贵

7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治理是管理实践不朽的杰作,古代中国从夏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官制,对国家进行治理,到汉朝官制已十分发达,建立了世界上颇为完备的官制系统。 此外,古代中国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体现了当时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源出众多,主要体现在儒、法、道三家的管理思想中。 1.“天人合一”的管理理念 2.“以人为中心”的治事思想

8 “天”是非人治理的世界,可以指神界,也可以指自然界;
(一)“天人合一”的管理理念 “天人合一”管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与协调的统一体。 “天”是非人治理的世界,可以指神界,也可以指自然界; “人”是指人治理的世界,可以是人类社会,也可以是人化的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9 “天人合一”管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与协调的统一体。
这种整体观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过程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和状态的最佳协调与和谐,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

10 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及“德、诚、信”的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已是一种核心能力。 管理系 胡久贵

11 (二)“以人为中心”的治事思想 1.儒家以人为中心的治事思想 首先,强调人在管理中的核心的地位。如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后演化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 其次,儒家通过对人性的认识来建立符合人性的管理模式。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孟子的“仁政王道”的管理模式是以人性善为基础的。

12 第三,强调教育和自律。儒家始终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自律化”的管理,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使百姓“有耻且格”。羞耻感是人的道德自觉的最高表现,所以需要不断地培养人的“羞恶之心”,使能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第四,儒家强调政治清明。儒家强调为政以德,勤政廉洁,要求为政者是遵守礼法的模范。 第五,儒家在识人、用人等方面做了成果丰富的探索

13 识人:《尚书》中提到“知人则哲,能官人”
庄子借孔子之口,讲到知人的九种方法:“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用人。儒家用人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身作则,外贤内圣;二是“不縻不疑”;三是“能与任宜”;四是“材与政合”,就是根据不同的政情和民众心理来任用一定的人才;五是“用长避短”。

14 2.道家以人为中心的治事思想 首先,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靠下属的自为无为无不为。管理者要充分认识、把握、运用客观规律(道),不要逆道而为,被管理者就会随着管理者自然而然地进入化境,这个化境就是自觉顺应客观规律的状态,管理者不用多加干预,在客观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以弱(柔)克刚”、低调行事的管理作风。 第三,“上善若水”的领导艺术。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并认为“太上,不知有之”。 第四,管理中权变思想,老子认为福祸相依,并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5 道家崇尚自然,其思想核心是“道”。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安定宽松的环境、公平公正的组织制度。
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万物化”。

16 3.法家的以人为中心的治事思想 法家以人为中心的治事思想其核心是法术势驱人。 一是法治 二是权术。 三是威势。 另外还有一些流派的管理思想也是十分珍贵的,如兵家和墨家。

17 墨家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中:重利贵义、以民为本、尚贤使能等方面。

18 兵家 兵家的管理思想宏大精深,自称体系,主要体现在:信息管理、决策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

19 恒大品牌被“越位”透支 恒大粮油 恒大足球 恒大冰泉水 管理系 胡久贵

20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他们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即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 这些古国在国家管理、生产管理、军事管理、文化管理等方面都取得过许多优异的成绩,从而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

21 古埃及宏大的金字塔工程。 古巴比伦的汉姆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其中许多条款都涉及了经济活动的管理,如最低工资:“某人租用他人之耕牛、牛车及驶车人者,应每天付给谷物180KA(当时的重量单位),以为工资”。

22 古希腊的城邦管理、军事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等都为西方后世管理实践树立了典范,其管理思想与同时代的中国如出一辙,以人为中心的治事思想同样突出。如苏格拉底认为,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只有那些知道如何雇佣人的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 古罗马最主要的管理经验是把分权和集权恰当的结合起来,曾实行了一种把集权与分权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连续授权制度,把整个罗马划分为4个大区、13个省、100个郡。公元3世纪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圣经中包含的伦理观念和管理思想,对以后西方封建社会的管理实践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23 15世纪管理思潮的中心在意大利,出现有十分出色的工厂管理实践,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管理水平。
威尼斯兵工厂在成品部件的编号和储存、安装舰只的装配线、人事管理、部件的标准化、会计控制、存货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积累了成型的管理经验,已体现出近代管理思想的雏形。

24 三、西方近代早期的管理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与经济人观点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还认为,经济现象是由具有利已主义的人们的活动产生的。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

25

26 (二)查尔斯·巴贝奇的作业研究与报酬制度
1823年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将数学的计量引入经济学、管理学,对专业化分工、机器与工具使用、时间研究、批量生产、均衡生产、成本记录等问题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并且强调要注重人的作用,分析颜色对效率的影响,应鼓励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巴贝奇提出了一个所谓“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到了20世纪,大量流水生产线的形成,使劳动分工的主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认为工人同工厂主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并竭力提倡所谓利润分配制度,即工人可以按照其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利润一部分

27 (三)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 罗伯特·欧文经过在自己经营的一家大纺织厂中的一系列试验,首先提出在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待遇。他认为,“至少要像对待无生命的机器那样重视对于有生命的人的福利”。另外,他还注重对工人行为的教育。他的改革试验证实,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也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

28 (四)博尔顿与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 1800年英国博尔顿——瓦特联合公司所属苏霍制造厂,是最早运用科学管理于制造业的工厂之一。它有科学的工作设计,按更充分地利用机器的要求进行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比较切合实际的工资支付办法;有着较完善地记录和成本核算制度。

29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 产生背景: 早期管理思想实际上是管理理论的萌芽,而管理理论比较系统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于生产技术日益复杂,生产规模发展和资本的日益扩大,企业的管理职能便逐渐与资本所有权相分离,管理职能则由资本家委托给以经理为首的由各方面管理人员所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承担。

30 1.19世纪到20世纪初是管理学的萌芽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31 2. 管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⑴ 古典管理论阶段 时间: 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 其特点是:标准化、制度化

32 A 泰罗 (美) 科学管理理论 B 法约尔(法) 管理过程理论 (一般管理理论) C 马克斯·韦伯 (德) 组织理论 (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33 ⑵ 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其特点是: 重视人的因素 (美)梅奥 霍桑试验

34 ⑶ 管理理论丛林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这一阶段管理理论学派林立。 其特征: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

35 无锡小天鹅:零失误的文化魅力 管理系 胡久贵

36 一、科学管理理论 1.代表人物: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著有《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37 3.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⑴工作定额原理。 即选择合适而熟练的工人,在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⑵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

38 ⑶标准化原理。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⑷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工人达到或超过定额按高工资率付酬,达不到定额则按低工资率付酬,以此鼓励工人完成或超过定额;

39 ⑸工人和雇主双方的“心理革命”。 劳资双方都应看到提高生产率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双方应变相互怀疑、对抗为相互信任,共同为提高生产率而努力; ⑹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变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计划职能归企业管理当局,现场工人则从事执行职能;

40 将管理工作细分,每一工长只承担一种职能; 泰罗的职能工长制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33
⑺职能工长制。 将管理工作细分,每一工长只承担一种职能; 泰罗的职能工长制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33 ⑻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上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下级管理人员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32-34

41 二、管理过程理论 1.代表人物:    法约尔被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2.法约尔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对管理学研究影响深远。

42 3.法约尔的管理思想 ⑴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 任何企业都存在六种活动,即技术、商业、财务、核算、安全与管理活动,管理是其中之一。 下级人员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业特点的职业能力,上级人员的主要能力是管理能力;

43 ⑵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企业对管理知识的需要是普遍的,应尽快建立管理理论,并在学校中进行管理教育; ⑶管理这一职能活动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要素组成

44 ⑷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包括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任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等。37-40

45 三、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人,是一位学者、教授、作家,担任过政府的顾问,与泰罗、法约尔属同时代人,他是古典管理学派在德国的杰出代表。他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46 1.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2.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理论》中提出的。

47 3.三种权力类型 任何组织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韦伯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即: ★理性-合法权力        ★传统权力            ★超凡权力40

48 4.韦伯认为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应建立在理性-合法权力基础之上,并具有如下特点:
⑴明确的分工; ⑵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⑶根据职务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任用人员;

49 ⑷职业化的管理人员; ⑸管理人员必须遵守规则和纪律; ⑹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感情因素影响。

50 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结构化    正式化    非人格化特征 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方面具有优势,为新兴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理性化的组织管理体系。40-41

51 第三节    行为科学 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动机,进行分析,以便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际关系说 行为科学理论

52 人际关系学说:梅奥(霍桑实验) 行为科学理论: 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学说) 麦格雷戈(X—Y理论)

53 1.梅奥 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主持了著名的“霍桑试验”,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54 2.霍桑试验 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诞生了“人际关系学说”。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包括四个阶段,因此称为“霍桑试验”。

55 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试验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56 3.霍桑试验的结论 梅奥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对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主要结论包括:

57 ⑴职工是社会人。 ⑵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⑶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⑷存在着霍桑效应。 即员工对于新环境的好奇与兴趣,往往能够导致较好成绩。

58 三、行为科学的主要内容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任何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词,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59 (一)个体行为理论 1.个性理论,着重于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 (2)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 (3)行为改造型理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

60

61 2.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Y理论”,围绕“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把马斯洛的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一项人类行为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他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如同婴儿成长为成人一样,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体。

62 (二)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并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也可划分为松散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等。群体行为理论主要是研究影响群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群体的目标、群体的结构、群体的规模、群体的规范以及信息沟通和群体意见冲突理论等。

63 (三)组织行为理论 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领导理论又包括三大类,即有关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等。

64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二、现代管理的新发展

65 现代管理丛林理论 ◆时间:二战后(1950--1960) ◆特征:全面、系统、精确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当时管理理论流派纷
  现代管理丛林理论 ◆时间:二战后(1950--1960) ◆特征:全面、系统、精确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当时管理理论流派纷 呈的现象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66 一、管理过程学派 ★1.法约尔是这一学派的创始者 ★2.主张按管理职能建立管理学概念框架

67 ★3.具体观点包括: ⑴管理是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⑵管理过程具有特定的5个职能,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⑶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管理职能的重点有所不同; ⑷管理应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

68 二、社会合作学派 社会学是该学派的理论基础 2. 这个学派认为: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   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物质的、生物的、社会的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

69 3.早期代表人物是巴纳德 A、 长期担任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公司的总经理一职,代表作是《经理的职能》 他把组织看作一个社会系统,这个系统要求人们之间的合作。

70 B、 提出组织是: 两个或更多的人经过有意识地协调而形成地系统。 组织分为正是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必备3个条件:      明确的目标      协作的意愿      良好的沟通

71 3.贝克提出了组织结合力概念。 组织结合力包括: ⑴职能规范系统; ⑵职位系统; ⑶沟通联络系统; ⑷奖惩制度; ⑸组织规程。

72 三、经验(案例)学派 1.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和传授管理学问题,即“案例教学”。  ☆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2.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73 四、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1.梅奥是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 2.主张以人与人之间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比较注重个人。51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动机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等

74 五、群体行为学派 1.注重研究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这一学派被称为“组织行为”。 2.研究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区别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75 六、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1.英国人特里斯特创立。 2.注重工业工程,人-机工程问题的研究。

76 七、决策理论学派 1. 代表人物是赫伯格●西蒙、代表作《管理决策新科学》,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主张围绕决策这个核心形成管理理论。

77 八、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1.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中的运用。 2. 主张把管理人员看作为一个信息中心,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 3.代表人物:李维特、纽曼、香农等

78 九、数学(管理科学)学派 主张运用运筹学等数学方法研究管理问题

79 10.权变理论学派 1. 20世纪70年代形成于美国,这一理论的核心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重点考察有关环境变量与各种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 2.主张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3.其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学说

80 入华18年的家乐福, 读不懂中国的后起之秀: ——福建永辉、台资大润发、 湖南步步高、华润系、 联华系、大商系、 河南本土丹尼斯
管理系 胡久贵

81 二、现代管理的新发展 (一)全面质量管理(TQC)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以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是改善企业运营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82 全面质量管理 TQM 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先在美国推广但遭遇冷淡,进而在日本推广,社会影响较强
源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4年版对TQM做出标准定义

83 .全面质量管理 一种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使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59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菲根堡姆 58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总经理1961年《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提出

84 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 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

85 (二)企业再造 BPR 1993年,迈克尔·海默和杰姆斯·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阐述了生产流程、组织流程和企业决胜于市场竞争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应对市场变化的新方法——企业流程再造。1995年,二位学者又出版了《再造管理》一书,定义企业再造:“为了飞越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为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抛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企业再造理论为改变现代企业存在着“大企业病”、应变能力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路径,从而使企业重新获得部分优势与生存活力,为企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

86 (三)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Per.MSenge)于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概念: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

87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 五项修炼概括地说: 1.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愿景 4.团队学习 5.系统思考

88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⑴领导远见; ⑵讲求战略; ⑶组织结构扁平化; ⑷信息共享; ⑸员工活性化; ⑹强企业文化。

89 (四)创新型组织 人类的历史在进入21世纪后,企业、组织、政府、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创新一日之内就可能成为守旧,“只有变才是唯一的不变”。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预言会有一种新的修炼方式——第六项修炼,在某个时期会出现。2003年皮特斯·T出版《第六项修炼——创新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在《第六项修炼》中,皮特斯·T认为学习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并重新界定了创新的含义,认为创新是一种“组织功能”,而非创意活动或脑力激荡。组织应该使创新成为例行性的流程,并能持续产生新价值。创新的观念、行为应该像瀑布一样倾泻到每个部门,使整个组织发挥出犹如爵士乐队般“即兴演奏”的效果。

90 (五)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商场如战场的观念。企业之间、企业部门之间、顾客之间、销售商之间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冲突。美国学者詹姆士.穆尔(James 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一书,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竞争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商业生态系统能有效地利用生态观念制定企业的策略。这些策略是:鼓励多样化、推出新产品、建立共生关系。 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各竞争主体总是寻求双赢的共生关系,既在合作中竞争,又在竞争中合作。由此产生了管理新词汇:竞合或合竞。

91 (六)组织文化 Z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企业大量进入美国市场。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在深入调查两国的企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参照传统的X理论和Y理论,以日本企业文化为参照系,写下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将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加以归纳,提出组织文化对管理发展的影响。他后来又与其他学者一起出版了《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等著作,奠定了组织文化理论的基础。

92 Z理论的精髓是:组织的成功离不开信任、微妙性和亲密关系,因此完全可以实行以坦白、开放、沟通为基本原则的参与式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的主要策略有:阐述生产力中的根本问题;研究、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探讨企业文化的力量;创建新型工作团队;研究人、企业、工作之间的关系。


Download ppt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