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節 性別角色發展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 生物學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
2
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依據佛洛依德性心理發展過程,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關鍵期(約三至六歲)在性蕾期,孩子透過認同同性父母而形成的。小男孩愛戀自己母親而產生「戀母情結」,但是又擔心父親的反感,而閹割他的性器官做為懲罰,稱為「閹割焦慮」,因此轉而認同父親。 女孩的「戀父情結」,視父親為愛戀的對象,但了解到無法取代母親,轉而認同母親,學習母親的行為。
3
精神分析理論 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性別角色的形成是透過賞罰制度而學習到的。家裡的父母、學校的師長、工作和社交場所,透過對某些行為所做的直接或間接的獎勵及懲罰模式,讓男孩、女孩以及男人和女人都學習到,如果要符合適當的性別角色,他們應該去做或避免去做哪些行為,因此,它們在合乎性別的行為上愈做愈好,而那些不符合性別的行為則會漸漸消失。 例如男童要玩洋娃娃會被父母制止,改由提供積木、機器人等玩具,以引導男童學習表現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
4
精神分析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同時認為,個人除了從賞罰制度學習性別角色之外,也從觀察別人的行為結果來學習。
例如男童觀察到哥哥玩洋娃娃,因父母認為不適合其性別而被處罰,男童怕受到同樣的處分,而改玩其他的玩具。 經由這種觀察學習的歷程,個人發展適合其性別的行為。
5
認知發展理論 郭爾保認為,孩子的性別認同是一種對自我認知的判斷,兒童發展到性別恆定後,會因為認知而主動地表現出符合性別的行為,一旦孩子接納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之後,會趨於模仿同性楷模的興趣與價值觀,並吸收更多相關的資訊,而後自然表現符合其性別的行為。
6
生物學理論 提出此理論的學者,認為兩性的差異主要是因生理差異,而導致行為上的差異,行為上的差異,又導致人們對待方式的不同。由於男女兩性在性荷爾蒙及內外在生殖器官等不同,在發展過程,女孩較早成熟、較早說話、比較文靜,成人就比較喜歡與她玩說話的遊戲。男孩因為活動性較大、較吵鬧,成人就比較喜歡與他玩較激烈的活動,經由這樣的對待方式,顯示生理因素確實會影響性別行為。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