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敦煌石窟 中國人物畫 敦煌 孔慕斯、黃穎瑜 © 2004 Powered by www.art2home.net.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敦煌石窟 中國人物畫 敦煌 孔慕斯、黃穎瑜 © 2004 Powered by www.art2home.ne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敦煌石窟 中國人物畫 敦煌 孔慕斯、黃穎瑜 © 2004 Powered by

2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西部,一個位於沙漠綠洲的一個很小的城鎮,但卻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自張騫出使西域以來,各國的使節、商人、高僧多經此地往來東西。
敦煌藝術

3 「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區石窟的總稱,它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縣的榆林窟、東千佛洞及肅北縣的五個廟。現存洞窟812個,其中莫高窟735個,西千佛洞22個,榆林窟42個,東千佛洞7個,五個廟石窟6個。 敦煌藝術

4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面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前臨宕泉,東向三危山,全長1680米。石窟分為南北兩區,開鑿在15 - 30米高的斷崖上。
敦煌藝術

5 其中存有塑像、壁畫的洞窟多集中在南區,主要為僧侶信眾禮佛的場所。現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塑像2000餘尊,壁畫45000平方米,以及木構建築5座。壁畫洞內壁畫內容大體可分為本生故事、經變、尊像、供養人像和圖案裝飾五大類。北區是僧侶修行、居住、安葬圓寂僧人的場所,有洞窟遺址243個。 敦煌藝術 莫高窟北區 (僧侶修行、居住、安葬圓寂僧人的場所)

6 敦煌藝術 由樂僔開窟造像以來,莫高窟經歷了北、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個朝代,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初期的洞窟已不能考究,現存最早的洞窟是公元430年左右修建的。

7 敦煌藝術(綜合性佛教藝術)  敦煌石窟是建築、雕塑、壁畫三位一體 的綜合性佛教藝術。 洞窟建築主要分為六種結構:
 敦煌石窟是建築、雕塑、壁畫三位一體 的綜合性佛教藝術。 洞窟建築主要分為六種結構: (最早期) 禪窟:供古代僧人修行的禪室 (第268窟)

8 敦煌藝術(綜合性佛教藝術) 洞窟建築結構:
1.     中心柱窟:  (北魏) 平面呈長方形,中央偏後鑿出連接窟頂的方柱,四面開龕造像,窟前塑出脊枋,信徒可以在方柱前面禮拜佛像,一邊繞塔觀像,一邊欣賞畫於四壁的各類故事畫。 (第254、248、428窟) (隋唐時期數量逐漸減少)

9 敦煌藝術(綜合性佛教藝術) 洞窟建築結構:
1.      覆斗頂窟(西魏) :平面呈方形,正壁開龕造像,窟頂類似一個倒懸的方斗,形式上接受了漢式傳統建築的影響。倒懸的方斗有巨大蓮花圖案,四角以饕餮紋相同,上畫伏羲、女媧,皆是人首蛇身在天空飛舞;下畫二位力士及二雷神,手持連鼓,寄托著供養者的憧憬。畫上伏羲、女媧、風神、雷神可使人心往神馳,多臂多面的神怪令人望而生畏。 (第285窟)

10 敦煌藝術(綜合性佛教藝術) 洞窟建築結構:
  大像窟: (宋、西夏、元、清、民國曾重修) 大佛用石胎泥塑,高34 . 5米,僅次於四川的樂大佛(71米) ,窟內保留台階式地面,可見各朝代是珍重和愛護它。(第96、130窟)

11 敦煌藝術(綜合性佛教藝術) 洞窟建築結構:
中心佛壇窟(晚唐、五代、宋、元) :與覆斗頂窟相似,分別在於窟室內設置中心佛壇,壇的背屏直達窟頂,信徒可右繞佛壇觀像、禮拜。(第98、61窟)

12 洞窟建築結構: 敦煌藝術(綜合性佛教藝術) 1 涅槃窟(大歷11年) :窟形平面一般橫長方形,窟室中央設通佛壇,上塑釋迦涅槃像,正值吐蕃攻打敦煌,塑造一身安然橫的睡佛,包含著敦煌人民希望和平之心。

13 敦煌石窟的雕塑 北、北魏 1.坐佛:交腳、倚坐 (第268窟) 塑像造形 2.菩薩 (交菩薩坐像)  (粗放、具有濃厚的西域特徵)
1.坐佛:交腳、倚坐 (第268窟) 2.菩薩 (交菩薩坐像)  (粗放、具有濃厚的西域特徵) (交佛坐像) 高0.76米,偏袒右臂,著紅色袈裟

14 塑像造形 敦煌石窟的雕塑 北周 佛像:著通肩袈裟、頭大身短面形方圓 菩薩:頭戴花鬘、佩項飾、上披天衣下著長裙

15 敦煌石窟的雕塑 隋 塑像造形 隋文帝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在南北統一絲路交通重開的形勢下,莫高窟得進一步的發展。
菩薩:身形與臉部塑造豐滿,身穿袈裟。隋代的莫高窟在之前的基礎上,加上來自北齊和西域的影響下,菩薩衣裙上畫上狩獵聯珠紋。武士著上翻領/圓領服裝,像中亞地區人物的服飾,戴上波斯銀器,但使用的武器卻不是波斯的弓箭,而是中國的刀劍,可見外來藝術在敦煌得到融合。

16 塑像造形(隋) 敦煌石窟的雕塑 身形與臉部塑造豐滿,身穿袈裟。

17 菩薩衣裙上畫上 狩獵聯珠紋 敦煌石窟的雕塑 塑像造形(隋)

18 敦煌石窟的雕塑 塑像造形(隋) 釋迦牟尼十大弟子:阿難、迦葉 阿難: 迦葉: 眉目清秀,眉宇間透出幾分靈氣
眉骨凸出眼窩深陷,身穿袈裟,持立蓮台上

19 塑像造形 敦煌石窟的雕塑 初唐 頗具人間氣息 隆鼻闊口、身形讖瘦 塑造手法趨向寫實、體形與人等高 技法熟練 阿難

20 塑像造形 敦煌石窟的雕塑 盛唐 人物描繪更細緻、用色清新淡雅 佛像:面形豐圓、右手上舉左手伏左膝上、覆肩的外層袈裟裡覆雙腿後又垂懸在台座上

21 塑像造形 (盛唐) 敦煌石窟的雕塑 阿難: 年輕美肌膚圓潤,腰肢微微內傾

22 敦煌石窟的雕塑 塑像造形 (盛唐) 迦葉: 瘦、緊蹙雙眉、眉骨、鎖骨、胸骨造得很突出,飽經風霜的形象 菩薩:
高髻、頭部略向內傾、上半身圓潤不肥滿

23 塑像造形 (盛唐) 敦煌石窟的雕塑 力士: 具表現力

24 敦煌石窟的雕塑 塑像造形 (盛唐) 菩薩與天王:
面形豐圓、細眼翠眉、隆鼻、左臂上曲、右臂下垂、小腹微有突起、衣裙以綠色為主、上飾小花及卷草紋、整體上給人以嫻靜而雅致的感覺。面部略帶笑容但不減其威武。

25 塑像造形 (宋) 敦煌石窟的雕塑

26 敦煌石窟的壁畫 題材:  本生故事 (第275窟)(月光王本生)  佛傳、因緣故事畫 (第248窟) 薩捶太子捨身餵虎圖
早期窟 ( 420 – 581 ) 北、北魏、西魏、北周 敦煌石窟的壁畫 題材:  本生故事 (第275窟)(月光王本生) (第257窟)鹿王本生  佛傳、因緣故事畫 (第248窟) 薩捶太子捨身餵虎圖 1. 千佛列像

27 早期窟 ( 420 – 581 ) 北、北魏、西魏、北周 敦煌石窟的壁畫 本生故事 (第257窟) 鹿王本生

28 早期窟 ( 420 – 581 ) 北、北魏、西魏、北周 敦煌石窟的壁畫  本生故事 (第248窟)尸毗王本生故事

29 早期窟 ( 420 – 581 ) 北、北魏、西魏、北周 敦煌石窟的壁畫 佛傳、因緣故事畫 (第248窟) 薩捶太子捨身餵虎圖

30 早期窟 ( 420 – 581 ) 北、北魏、西魏、北周 敦煌石窟的壁畫  佛傳、因緣故事畫 (第248窟) 薩捶太子捨身餵虎圖

31  多用凹凸法描繪:以白色點染人物眼鼻和軀體凸出部份,以土紅色點染人物臉部和軀體部份,以黑色的鐵線勾勒輪廓線。現土紅色已變成黑褐色。
西魏 敦煌石窟的壁畫 壁畫風格:  多用凹凸法描繪:以白色點染人物眼鼻和軀體凸出部份,以土紅色點染人物臉部和軀體部份,以黑色的鐵線勾勒輪廓線。現土紅色已變成黑褐色。  人物表現形式:秀骨清像

32 西魏 敦煌石窟的壁畫

33 敦煌石窟的壁畫 壁畫: 千佛列像遍佈洞窟四壁,以綠、白、青、褐四色繪畫,並妝有金彩。

34 唐 敦煌石窟的壁畫 題材:  頗具人間氣息:菩薩狀若沉思,下方加上蓮池,池中有兒童戲水。  西域的胡旋舞、樂隊
 帝王圖 (人物造形與三十年諼閻立 本《歷代帝王圖卷》中的帝王十分相似,但就人物的描寫和賦彩而言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 維摩詰  張騫出使西域圖  田園、青綠山水畫

35 敦煌石窟的壁畫 青綠山水畫

36 敦煌石窟的壁畫 帝王圖

37 敦煌石窟的壁畫 維摩詰

38 五代 敦煌石窟的壁畫 五台山圖: 一幅古代的社會生活畫:以屏風畫的形式出現
內容豐富、規模宏大。是研究古代佛教、政治、地理、交通、民俗最重要資料之一。

39 五代 敦煌石窟的壁畫 五台山圖

40 總結: 敦煌石窟 壁畫內容豐富,可分爲佛像畫、故事畫、經變畫、山水畫、動物畫、佛教史迹畫、神話題材畫、裝飾圖案畫等。從藝術上講,它顯示了各族藝術家非凡的創造才能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從歷史上講,它反映了中國歷代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科學技術、音樂舞蹈、民族風情、衣冠服飾等等。內容之廣泛,形式之多樣,歷史之悠久,技藝之精湛,實乃舉世罕見。各個朝代不同的繪畫風格,構成了一部中國古代美術史。

41 敦煌石窟 自樂僔開窟以來,莫高窟經歷了初創、發展到衰落的歷史過程。千幾年間,敦煌的名字傳遍世界各地。遺撼的是住在莫高窟下寺的道士把藏經洞的寫本、絹畫,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賣給各國的探險家,現分藏在英、法、日、俄、美等國家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內。


Download ppt "敦煌石窟 中國人物畫 敦煌 孔慕斯、黃穎瑜 © 2004 Powered by www.art2home.net."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