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A Reconciliation Project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A Reconciliation Projec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A Reconciliation Project
Gregory Kavka

2 一、前言 (一)調和論:調和道德和利己,認為道德行為是 理性明智的要求,或者和明智一致。 (二)當代認為調和論注定失敗。 (三)本文企圖證明調和論可能成功。

3 二、問題的四個相關面向 (一)聽眾面向:考慮說服Glaucon這種人?還是 Thrasymacus這樣的人也要說服? (二)行為者面向:較有野心的調和計劃,企圖證 明對所有人而言,道德和利己都是一致的; 較保守的主張只注意沒有嚴重情感干擾,或 能自我評價和愛他人的人。

4 二、問題的四個相關面向 (三)社會面向:道德可以得到報償是在所有或 有些可以想像的社會環境?還是所有或有 些可行的社會環境?還是所有或有些實際 的社會環境?不同答案會產生不同的調和 論版本。 (四)對象面向:道德和明智一致指的是每一個 倫理行為都是明智的?還是採行道德的生 活方式且依據道德規則行動是明智的?

5 三、霍布斯的策略 (一)霍布斯排除宗教制裁,而且他的心理學解釋 無內在制裁的空間,只從外在制裁論證道德行 為合乎明智的選擇。 (二)霍布斯的主張在兩種情形下值得懷疑: 1・當人們確信違反道德不會被發現且不會被懲罰 時。這種情形下,採取攻擊性的違反道德規定 是明智的。 2・當他人不遵守相互的限制時。這種情形下違規 是明智的,這是防衛性的違規。

6 三、霍布斯的策略 (三)霍布斯的回應 1・對傻瓜問題的回答:攻擊性違規在某些情形 下,從事後回想的角度,確實對行為者是有 利的。但是從事前預期的角度,絕對不是理 性的,因為失敗的結果是可怕的,而失敗的 機率無法正確計算,所以這不是理性的賭注。 2・在實際世界(不是ring of Gyges的情況)不 確定性情況下,霍布斯反對攻擊性違規是站 得住腳的。 3・霍布斯認為防衛性違規不違反道德責任。

7 三、霍布斯的策略 (四)霍布斯的道德觀 1・銅律:他人如何待你,你如何待他。 2・明智和實踐道德一致,霍布斯放棄的是理想 道德和明智一致,因此霍布斯的道德觀不會 導出:為不道德者犧牲自己利益的道德要求。

8 三、霍布斯的策略 3・考慮調和論的社會面向,可以合理化防衛性違 規,因為在無政府或一般不遵守規則的社會情 境下,道德和明智一致。霍布斯預設外在制裁 的威脅極為嚴重,攻擊性違規是才是不明智的, 所以其論證不適用想像情境或甚至某些實際情 境。 4・根據霍布斯的論證,只有在懲罰性的社會環境 中,才能調和傳統的道德要求和明智。因為在 此環境中違規者無所遁形,且會受到嚴厲制裁, 使不道德成為不明智的冒險,結果一般都會遵 守道德,防衛性違規也不必要。如果實際的社 會環境是懲罰性的,調和論就成功。

9 三、霍布斯的策略 (五)霍布斯理論的缺點 1・懲罰性社會雖然可以抑制不道德行為,但卻 必須付出代價。 2・在冒險的情況下有機會使不道德獲利,即在 被發現和懲罰的或然率相當確信的情況下, 有可能攻擊性違規才是明智的選擇。 (六)補救霍布斯的缺點需要內在制裁,以心理結 構懲罰不道德,並讓道德行為得到回報。

10 四、內在制裁 (一)兩種內在制裁 1・消極的內在制裁:罪惡感和做錯事所產生的 心理痛苦。 2・積極的內在制裁:從事道德行為以後所產生 的滿足感。

11 四、內在制裁 (二)自利的矛盾 1・純粹基於明智的理由而遵守道德的人,道德 只是一種暫時的生活方式或策略,他隨時會 基於明智的理由而放棄道德,這種人所經驗 到的道德滿足,不同於真正道德者。 2・因此純粹自利不會永遠對自己最有利,因為 某些實質的個人利益,只有那些非純利己的 道德人才會享有。 3・所以設法使自己不再是純利己,而轉變成一 個真正道德人,也許是理性的行為。

12 四、內在制裁 (三)調和論的限制 1・利己矛盾的教訓不適用那些不可能學習享受 道德生活滿足的人,有些人因為改變目前的 不道德代價太大,有些人完全沒有罪惡感, 使這些人道德和明智選擇一致,還是必須依 賴外在制裁。 2・因此內在制裁論證只適用兩種人: (1)已經有道德動機和良心的人; (2)有能力發展成道德人而不需要額外代價 的人。

13 四、內在制裁 (四)調和論不能說服所有人是一個缺點嗎? 1・目的如果只是保證一般善良人不會因為從事 道德行為而受害,或鼓勵父母為其子女好而 從事道德教化,則不必擔心。 2・只有我們的目是要說服不道德的人要有道德, 以理性的論證才有困難,但在實踐上也非完 全無望,因為我們還有外在制裁可以對付不 道德者。

14 五、終極犧牲 (一)加上內在制裁的調和論面對三個問題: 1・道德有時候要求犧牲個人生命,但這不可能 合乎個人的利益; 2・道德要求強勢團體公平、寬大地對待弱勢團 體,當不這樣做對強勢團體有利時。 3・我們能影響未來世代,未來世代的人不能影 響我們,道德會要求我們關心未來世代,但 是這怎麼可能會對我們有利?

15 五、終極犧牲 (二)對第一個問題的回應 1・有些情境生不如死,有時候為了道德目的而犧 牲生命,反而合乎明智的要求。 2・如果對象面向上考慮的是行為,調和論就失敗, 因為並不是大部分的情境因道德而犧牲生命是 有利的。但是如果考慮的不是個別行為而是生 活方式,則道德的生活方式會和明智一致。

16 五、終極犧牲 (三)對第二個問題的回應 1・調和論不是要證明在所有歷史上實際的社會 情境中,所有團體都以道德對待其它團體都 對自己有利,而是證明在現存在情境下,利 益和道德一致,不一致是特例。 2・強勢團體為何必須在乎道德? (1)有些富人及其子女未來有可能變窮; (2)提供機會給更廣泛的團體,可以增加 才能的發揮,長期而言對經濟上有利; (3)善待所有人會提升社會穩定。

17 五、終極犧牲 (四)對第三個問題的回應:三個思考方向 1・誤用資源、破壞環境對自己不利; 2・每一個人都關心其子女; 3・從生命意義角度來看,我們需要自己認為有 價值的事業能持續發展,所以需要追求超越 自我的目的。

18 六、更廣的調和計劃 (一)前面所描述的調和論,是一個適用面向較小 的計劃,因此它的特點是: 1・適用於生活方式而非特殊行為; 2・適用於實際道德而非理想道德; 3・可以對實際情境中大部分人和團體使用,而 非對所有人和團體在所有的實際和可能的情 境; 4・不能說服不道德者而改變其生活方式,但對 道德人提供好理由,不必後悔其生活方式。

19 六、更廣的調和計劃 (二)更大的調和論:調和道德和實踐理性 1・較大調和論加上以下兩個假設,就是較小的 調和論: (1)心理利己主義; (2)將「實踐理性」定義為:有效追求行 為者的目的。

20 六、更廣的調和計劃 2・然而心理利己主義是假的,所以較大調和論 比較重要。 3・較大調和論的假設是:以支配性利己主義 替代心理利己主義,人有某種程度的利他 心。


Download ppt "A Reconciliation Project"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