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一、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常见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一、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常见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I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一、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常见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II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2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一、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常见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第四节 IV型超敏反应 一、IV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常见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IV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思考题 小结
3
基本概念 超敏反应: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4
超敏反应的分型 Ⅰ型 速发型 Ⅱ型 细胞溶解型 Ⅲ型 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 迟发型
5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常在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数分钟内即出现临床反应,其反应可发生于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习惯上又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
6
特点: 发生快,消退快 一般无组织损伤 IgE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 发病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7
一、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一)参与反应主要成分 1.变应原 药物或化学物质 吸入性变应原 食物变应原 酶类物质等
8
2.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9
3.生物活性介质 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 作用主要有: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10
(二)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激发阶段 效应阶段
11
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2
二、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全身性超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局部性超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13
结膜炎 哮喘病
14
荨麻疹 湿 疹
15
三、 I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测定方法 1.过敏原皮肤试验 2.血清总IgE的测定 3.特异性IgE的测定 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16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超敏反应,它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7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参与反应主要物质 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共同抗原、变性自身抗原、外来抗原 抗体:IgG和IgM类抗体
参与细胞损伤的物质:补体 、吞噬细胞、NK细胞
18
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细胞溶解 吞噬作用 ADCC作用 刺激或抑制靶细胞
19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20
抗体 IgG、IgM 抗原 刺激 产生 机体 抗原抗体结合 激活补体 ADCC 调理作用 细胞溶解
21
二、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 重症肌无力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22
新生儿溶血(Rh血型不符) 产生 抗Rh抗体IgG + Rh+父亲 Rh-母亲 胎盘损伤RBC进入母体 子1 Rh+
23
新生儿溶血(Rh血型不符) + RBC溶解 抗Rh抗体IgG Rh+父亲 Rh-母亲 子2 Rh+ 产生 IgG通过胎盘 进入胎儿体内
Ⅱ型超敏反应 子2 Rh+ RBC溶解
24
(二)临床意义 三、Ⅱ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一)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 1.Rh抗体的检测 2.抗球蛋白检测(Coombs试验)
25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是指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6
一、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参与反应主物质 可溶性抗原 抗体:IgG、IgM 补体:C3a、C5a、C3b
参与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
27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8
二、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9
(一)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二)临床意义 1.物理法-PEG法 2.补体法-C1q结合试验 3.抗球蛋白法-mRF固相抑制试验
三、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一)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1.物理法-PEG法 2.补体法-C1q结合试验 3.抗球蛋白法-mRF固相抑制试验 4.细胞法- Raji细胞试验 (二)临床意义
30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是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31
特点: 反应发生慢(24~72h),消退慢; 抗体和补体不参与,由T细胞介导; 发病无明显个体差异;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特点: 反应发生慢(24~72h),消退慢; 抗体和补体不参与,由T细胞介导; 发病无明显个体差异;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炎症细胞因子参与
32
一、IV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参与IV型超敏反应的效应T细胞主要有CD4+Th1(TDTH)细胞和CD8+Tc(CTL)细胞。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细胞免疫反应基本一致
33
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34
二、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感染性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移植排斥反应
35
三、 Ⅳ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一)、过敏原皮肤试验 1.斑贴试验 2.结核菌素试验
36
(二)、临床意义 1.寻找变应原 2.结核菌素皮试目的 3.传染病的诊断
37
思考题: 1.何为超敏反应? 何为变应原? 2.试比较Ⅰ~Ⅳ型超敏反应特点? 3.使用青霉素可能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简述其发病机制。
4.荨麻疹与接触皮炎分属哪型超敏反应?比较其发病机制。 5.简述Ⅰ型超敏反应免疫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6.血清病与血清过敏性休克分属哪型超敏反应?比较发病机制。 7.吸入花粉引起支气管哮喘属于哪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如何? 8.比较Ⅱ型超敏反应与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肾小球肾炎。 9.在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发生过程中,其参与因素有何异同? 10.请以结核杆菌感染为例,试述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其它三型超敏反应有何不同?
38
小结: 根据发生机制将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但临床实际情况是复杂的,有些超敏反应性疾病可由多种免疫损伤机制引起。同一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Ⅰ型、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主要由抗体介导。Ⅳ型超敏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
39
同一种抗原物质,如青霉素可引起Ⅰ、Ⅱ、Ⅲ、和Ⅳ型超敏反应。同一种疾病,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可通过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因此,在临床上遇到具体病例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在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项目选择中,本着准确、特异、灵敏、快速的原则,选择一种或多种项目测定。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