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必修 3 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必修 3 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必修 3 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命题展望 稳态的生 理意义 以与人的健康、生产生活中的热点 问题为背景,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 理化性质、细胞外液成分、稳态等 基础知识

3 第 1、2 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 1.细胞外液(内环境):由①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 血浆 组织液 环境;由② 、③ 、淋巴等组成。 2.细胞外液成分的比较 相近 (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④ 。 蛋白质 (2)最主要差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⑤ ,而组织液和 蛋白质 淋巴中⑥ 含量很少。

4 (1)渗透压:大小主要与⑦ 、⑧ 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为⑨ 。 (3)温度:一般维持在⑩ 。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无机盐 蛋白质 (1)渗透压:大小主要与⑦ 、⑧ 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为⑨ 。 (3)温度:一般维持在⑩ 。 7.35~7.45 37℃ 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 物质交换 行⑪ 的媒介。 二、内环境稳态 器官、系统 调节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⑫ 作用,使各个⑬ 相对稳定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⑭ 状态。 成分 理化性质 2.特点:内环境的⑮ 和⑯ 处于动态平衡中。 3.主要调节机制:⑰ 调节网络。 神经—体液—免疫

5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 1.细胞外液与体液的关系

6 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物质
2.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物质 交换上。 (1)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2)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 内的各种物质),能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因此,淋巴与组织 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 单向的。

7 3.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 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组织细胞 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具体物质交 换过程如图 1-1-1 所示: 图 1-1-1

8 【突破题 1】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
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9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 K+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
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 CO2 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 6 层 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 过性 【解题指导】细胞内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 K+,细胞外液 的 Na+多,蛋白质少,血浆中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多,所以④属 于细胞内液,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肝细胞中的 CO2 从 产生场所扩散(线粒体)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 10 层磷脂分子层 (线粒体内外膜、细胞膜、穿过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膜)。 【答案】C

10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

12

13 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当组织液生成超过 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
【说明】组织水肿 (1)本质: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而引起全身或身体 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当组织液生成超过 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 (2)主要原因 ①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 浆浓度降低,从而使得血浆的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大量 进入组织液中,使组织液增多,引起水肿。 ②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 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③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会引起组织液浓度升 高。 ④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 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14 【突破题 2】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
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题指导】血浆中缺钙导致小腿抽搐;由于肾功能丧失, 含氮代谢产物和其他毒性物质不能排出乃至在体内蓄积,会造 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导致尿毒症;组织液成分变多 时导致组织水肿;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 隐性遗传病,红细胞呈镰刀状,红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B

15 组织细胞 淋巴、 一、内环境的理解及应用 1.几类常见细胞的内环境 细胞 红细胞 毛细血 管壁细 胞 毛细淋巴 管壁细胞 (如肝细胞)
淋巴细胞 内环境 血浆 血浆和 组织液 淋巴和 淋巴、

16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深入理解 项目 说明 内环境的 “内”与 “外” 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即相 对于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体内的外 界环境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输卵管、输 尿管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及其分泌的液体 应算作体内的外界环境 不是内环 境的液体 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原尿、消化液、汗液、泪 液、体腔液、关节液等不是细胞外液,不是内环境 不是内环 境的成分 血红蛋白、载体、酶、递质小泡等

17 (2)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的血浆属于细胞外液,血 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中所含的成分。而血细胞不属于细胞
注:(1)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 (2)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的血浆属于细胞外液,血 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中所含的成分。而血细胞不属于细胞 外液,内含的血红蛋白也不属于血浆的成分。 【演绎题 1】图 1-1-2 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 A、B、C、D 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 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18 图 1-1-2 A.②可以进入 A、C、D B.CO2 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 C.血红蛋白属于①的成分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

19 细胞内液、淋巴。组织液可渗透进入毛细血管、组织细胞、毛 细淋巴管。根据 CO2 自由扩散的特点可推出各处 CO2 的浓度高
【解题指导】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 细胞内液、淋巴。组织液可渗透进入毛细血管、组织细胞、毛 细淋巴管。根据 CO2 自由扩散的特点可推出各处 CO2 的浓度高 低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CO2 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① 为血浆,血红蛋白不属于血浆,而属于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成分。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答案】C

20 [备选题]下列过程中,哪些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
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 成乳酸钠和碳酸 ⑤血红蛋白和氧气分子的结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⑤ 【解析】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在细胞内进行,再分泌 到细胞外,两者都存在于内环境中;③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二氧 化碳和水是在细胞内进行的;④碳酸氢钠是一种缓冲剂,调节 内环境的酸碱度,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 而升高 pH;⑤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与氧气分子的结合发生 在细胞内。 【答案】C

21 二、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血浆 pH 的反馈调节
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主要有 NaHCO3/H2CO3(其比值为 20∶1)、Na2HPO4/NaH2PO4 等。它们对维持血浆 pH 的稳态起重 要作用,其反馈调节过程总结如下:

22 (1)剧烈运动使大量乳酸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①乳酸+NaHCO3→乳酸钠+H2CO3 ②H2CO3→H2O+CO2↑ 结果:CO2 可由肺排出体外,缓冲了体内产生的过多的酸。 (2)碱性物质(如 Na2CO3)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Na2CO3+H2CO3→2NaHCO3 结果:过多的 NaHCO3 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体内的碱 性变化。

23 低还是升高?pH 的这种变化是由哪种物质引起的?需何种缓冲
物质进行调节?( ) A.降低、CO2、NaHCO3 B.升高、CO2、H2CO3 C.降低、乳酸、NaH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解题指导】当肌肉进行无氧呼吸时会产生乳酸,从而使 pH 下降,而 NaHCO3 可以与乳酸反应产生碳酸,碳酸分解生成 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中 pH 的相对稳 定。 【答案】C

24 1.(2011 届东莞统测)(双选)下列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 pH 保持不变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C.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和浆细胞都能识别抗原 D.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保持不变;浆 细胞无识别抗原能力。 【答案】BD

25 2.(2011 年湛江测试)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
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接受抗原刺激,T 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C.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答案】C

26 本章知识整合

27 内环境稳态及内环境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
能联系 1.内环境稳态

28

29 2.内环境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1)在气体交换中的联系
①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 首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 细血管,通过循环系统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 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 化分解。 ②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

30 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 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
(2)在物质交换中的联系 ①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 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 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再进 入血浆后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借助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皮 肤排出体外。

31 【例题】图 1-1 是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相关
叙述正确的是( ) 图 1-1

32 【综合考点】包括内环境、细胞内液、外界环境与物质交
A.过程 2、3 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细胞内液 C.T 细胞、B 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 D.丁液中 O2 浓度比甲液中高 【综合考点】包括内环境、细胞内液、外界环境与物质交 换内容。 【解析】主要从过程 5、6 可判断丙是淋巴,乙是血浆,则 甲是组织液,丁是细胞内液;丁液中 O2 浓度最低,CO2 最多。 【答案】C

33 【考题预测】图 1-2 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
答: 图 1-2 (1) 图 中 能 直 接 相 互 交 换 物 质 的 体 液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 内环境是__________(填标号)。

34 显增加的物质有 CO2、尿素、谷丙转氨酶,A 端与 B 端相比,哪 一端更多?__________
(2)如果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患肝炎时,则明 显增加的物质有 CO2、尿素、谷丙转氨酶,A 端与 B 端相比,哪 一端更多?__________ (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过敏原再次进 入机体时,与吸附在______(填标号)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 终会使______(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 【答案】(1)①与③、②与③ ③④ (2)B 端 (3)① ⑤

35 【预测理由】 以与人体健康、生产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为背景, 以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成分及作用、维 持内环境pH稳定的机制为对象,以非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


Download ppt "必修 3 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