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2 第一节 概述 一.解剖和生理 (一)心脏解剖 冠状动脉 心肌纤维:粗丝 细丝 肌钙蛋白、肌红蛋白、CK、LDH (二)生理:收缩期 舒张期

3 二.病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 心肌疾病 心肌肥厚、扩张、纤维化、坏死。 心力衰竭 心功能不全

4 第二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一.概述 (一)危险因素的概念 (二)危险因素的认识和发展 危险因素不等于病因 危险因素不是诊断指标
同一疾病可能有多种危险因素

5 二.与生物化学有关的 冠心病危险因素 (一)血脂 (二)炎症 炎症与冠心病 CRP与冠心病 多因素分析 (三)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 凝血因子

6 第三节.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 1979年心梗诊断标准 典型持续的胸痛史 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心肌酶学改变 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主要或仅存在与心肌中 早期检测心肌损伤 估计梗死范围

7 一.历史演变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和上述两种酶作为一组测定项目,用于论断AMI。但从图可以看出总AST测定对论断AMI毫无优点,当AST升高时几乎无一例外都伴有CK/或LD升高,如果考虑到AST还大量存在于其它器官,如肝、肌肉内,其测定特异性明显低于CK。 至于HBDH实际上并不存在此种酶,所测的仍是LD的活性,只在当以酮丁酸取代丙酮酸为底物测LD活性时,LD1比其它同工酶对酮丁酸有更大活性,所测结果更能反映出LD1的活性。随着有更好方法,如电泳法、免疫法和化学抑制法测LD同工酶,已无必要再测定此酶以诊断AMI。

8 二.传统心肌酶谱 (一)AST 氨基转移是氨基酸代谢中基本生化反应之一,在机体内存在着多达60种氨基转移酶,丙氨酸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 AMI 正常或轻度升高 明显升高,与CK和LD相比,无何优点 >1.0 心肌炎 正常或轻度升高 急性期可轻度升高 >1.0

9 (二)LD及同工酶 LD催化反应是无氧糖酵解的最终反应,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故测总酶临床意义不大,但LD是由两种不同亚基(M,H)组成的四聚体,形成5种结构不同的同工酶,其中H型亚基中酸性氨基酸较多,电泳时负电荷多,因此电泳速率较快。按电泳向阳极泳动快慢,分别命名为LD1(H4),LD2(H3M),LD3(H2M2),LD4(HM3)和LD5(M4)。

10 LD及其同工酶常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由于肝细胞中主要为LD1,在肝实质病变时常出现LD5>LD4,但由于正常血清中LD5含量很少,不少病例就是出现同工酶异常LD5>LD4时,总LD活性仍为正常,故LD同工酶检查阳性率远高于总LD,一般在胆道疾患或梗性黄疸早期未累及肝实质时,不出现LD5>LD4,仍为LD4>LD5。值得注意的是,在骨骼肌疾病和损伤时,也会出现类似变化,临床上诊断各型肌萎缩也常测定LD及LD同工酶,早期常为LD5升高,但在晚期LD1和LD2也升高。

11 临床检测急性心梗LD肌同工酶的 应用原则 限制LD应用 胸痛发作24小时后测定LD同工酶 LD出现较迟

12 (三) CK及同工酶 1.CK概述 以前临床常习惯将此酶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PK),此名称不确切,目前国外已摒弃不用。此反应逆向反应速度约为正向反应速度6倍,与大多数激酶一样,Mg2+为它的辅基,需双硫键维持酶的分子结构。测定酶活性时必须加入巯基化合物,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目前最常用的激活剂。CK作用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在3种肌组织和脑组织中含量最高。CK是由两种不同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这样正常人体组织常含3种同工酶,按电泳速率快慢顺序分别为:CK-BB(CK1),CK-MB(CK2)和CK-MM(CK3)。

13 2.CK测定方法 CK-MB测定方法和试剂盒很多,同一标本不同实验室往往结果不同。从测定原理来分,可分为测酶活性与酶质量两大类方法。第一类方法先用物理、化学和免疫等各种手段将CK-MB和其它同工酶分开,然后根据酶的催化活性测CK-MB浓度,用活性单位/升(U/L)或百分比报告结果。测酶质量方法则是利用CK-MB的抗原性,根据抗原抗体反应测CK-MB酶蛋白浓度,单位为μg/L。两者结果有时不一致,因为如酶变性失活但仍保留抗原性,此时用测酶活性的方法结果不高,但用测质量方法可以增高。

14 80年代早期德国学者根据此结果认为AMI患者血中存在着灭活的CK。但最近用改进方法测CK-MB,发现两法差异不大。国内普遍使用测酶活性方法,目前较多使用电泳方法分离CK-MB。电泳法特点是准确可靠,当出现一些异常同工酶如巨CKⅠ、巨CKⅡ等,从电泳图谱上很容易发现,并可通过光密度计进行定量测定,不会将CK-BB和各种异常同工酶误认为是CK-MB而误诊。其主要缺点是灵敏度较差。

15 CK测定的临床意义 CK及其同工酶是目前世界上临床测定次数最多的酶,80年代初期统计分别达一亿次和一千万次。这是因为CK在骨骼肌、心肌和脑疾患时常明显升高,如同时测定同工酶还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16 此酶测定主要用于早期诊断AMI和判断溶栓治疗的疗效以及判断疾病预后,特别在无Q波型AMI,此时心电图无Q波变化,常需其它检查来协助临床医师诊断和鉴别诊断AMI。目前有些国外学者认为在诊断AMI不需要同时作许多酶,只要单测CK一项即可。

17 CK测定的优点 快速、经济、有效 浓度与梗塞面积有一定相关 测定心肌再梗死 用于判断再灌注

18 CK测定的缺点 特异性较差 心梗早期敏感度较低,只有CK-MB亚型可应用于急性心梗的早期诊断。 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19 心肌肌钙蛋白 (一)总肌钙蛋白 1. 肌钙蛋白是由CTnI、CTn·T和CTnC组成的蛋白复合体,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主要功能参与调节肌肉收缩速度和力量。心肌细胞损伤后,CTnI即开始排放,5-8h外周血开始增高,并可持续7-14天以上。临床上用于AMI诊断的是I 和T两种。

20 2.肌钙蛋白的作用机制 A:示一肌节,以肌球蛋白为主的粗丝和肌动蛋白为主的细丝的相对位置,在肌肉收缩时,在ATP提供能量和细胞内钙离子作用下,肌丝间沿纵轴滑动,肌节缩短。 B:在无钙离子时,肌纤维松弛状态时,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互相作用模式。 C:钙离子进入并和肌钙蛋白结合,导致肌钙蛋白复合物构象改变。

21 (二).心肌肌钙蛋白T 1.心肌肌钙蛋白T的检测 2.心肌肌钙蛋白T的临床意义
诊断心肌损伤的价值:TnT测定诊断心肌梗塞灵敏度高,开始升高的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一般在发病3h内即可升高,持续时间为肌酸激酶的4倍,甚至发病后3周内仍有升高。 不稳定心绞痛:有轻度心肌坏死或梗塞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TnT阳性率分别可达30%~56%。 TnT是判断各种心肌保护措施的有效指标。

22

23 (三).心肌肌钙蛋白I 1.心肌肌钙蛋白I(cTn)的特性
心肌肌钙蛋白(cTn)已成为临床诊断心肌损伤的确定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这些cTnI检测试剂的测定值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的cTnI 分析方法对同一份标本的检测值最大可相差30余倍,这使得各种方法的参考范围、分析干扰、分析变异、诊断窗口期以及诊断和预后的临界值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别,给临床应用和评价带来一定困扰。了解cTn特别是cTnI的系列化特别和各种分析测定试剂的特性,将有助于临床上正确使用这些方法检测和评价心肌缺血损伤。

24 2. cTnI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或除外AMI,这种实验诊断指标并可作为心肌损伤,心肌坏死的重要标志物。 敏感检出小灶性可逆性心肌损伤存在病人发病后CTn在血中的高浓度可保持6天-2周,有较长的诊断时间窗。 溶栓后再灌注。确定心肌再灌注,作溶栓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

25 3.心肌肌钙蛋白的评价 优点 敏感度高于CK,能检出微小损伤 特异性高于CK 窗口期较长 双峰出现,易于判断再灌注成功与否 肌钙蛋白浓度与心肌损伤范围有较好的相关性 缺点 损伤6小时内敏感度较低 窗口期长,近期再梗死诊断效果差

26 四.肌红蛋白 (一).化学特性 肌红蛋白是肌肉组织中特有的一种蛋白质,呈红色。约占肌肉总量的0.1%-0.2%。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组织的肌细胞浆中。正常人血清参考范围 μg/L,>75μg/L是AMI诊断的临界值。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肌肉组织中贮存氧,在肌肉运动需要能量时是供养给能的生成系统。心肌轻度受损时即从心肌细胞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这是因为Mb分子小,不通过淋巴结就可直接快速进入周围血液。所以AMI发作2h后的血清Mb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

27 (二).临床应用 Mb是AMI的早期指标,敏感性较高,升高时间早。发病后1-2h Mb浓度迅速增加。早于CK-MB和肌钙蛋白。有急性症状的病人,如果4h内Mb 水平不升高,AMI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AMI确诊后Mb可作为预测发生再梗塞的指标。Mb半衰期为5-6h,在发病后的第一天内即可返回到基线浓度。当有再梗塞时Mb则又迅速上升,形成“多峰”现象,这种状况反映了心肌缺血和冠脉再梗塞以及得到再灌注的一种指标。

28 五.在探索中的肿瘤标志物 (一)肌球蛋白轻链及重链 (二)糖原磷酸化酶 (三)脂肪酸结合蛋白

29 六.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 临床应用 (一).粥样斑块形成及冠状动脉血流减少 1.应用危险因素评估冠心病 2.hsCRP
(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期 1.P-选择素 2.D-二聚体和血栓预示蛋白

30 (三).心肌缺血的标志物

31 (四).急性心梗标志物应用的 几个问题(一)
1.急诊室的胸痛甄别 (1).缩短测定周期 (2).标志物的选择 2.心脏标志物的检测频度 (1).排除急性心梗的抽血频率 (2).对已有能确诊急性心梗的心电图改变者的抽血频率

32 (四).急性心梗标志物应用的 几个问题(二)
3.心脏标志物的决定限 4.再灌注 5.手术前后的急性心梗 6.方法学研究 7.心脏标志物的应用原则

33 第四节 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生物化学改变 一.B钠尿肽 二.高血压的生物化学改变 盐类物质和高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高血压
肾上腺素能神经和高血压


Download ppt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