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张兴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张兴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张兴峰

2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问题: 如果教一个生来就失明的成人用触摸的办法来辨别同一种大小差不多的金属立方体和球体,以便在他触摸时说出哪一个是立方体,哪一个是球体。然后假定把立方体和球体放在桌子上,使这个盲人复明,请问:在他触摸这两个东西之前,他是否能够用视觉来辨别出哪个是球体,哪个是立方体呢?

3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来自以下方面: 1、关于新生儿知觉能力的研究; 2、关于那些在生活早期被剥夺过视觉之后又恢复了视力的个体的知觉能力研究; 3、关于成人对失真视觉输入的适应能力的研究。

4 对于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人们普遍关注如下问题,如:婴儿生下来就能听见声音吗?新生儿是色盲吗?婴儿是怎样认识颜色、距离、深浅、大小等物体属性的?等等。多年来,对这些问题的普遍迫切的关注,促使婴幼儿心理学家不断展开有关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从而使之成为婴幼儿心理学中材料最丰富、成果和争议也最多的领域。

5 一、学前儿童的感觉发展 (一)婴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
婴儿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能以熟练的行为做出反应。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成为婴儿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

6 1、偏爱法 主要运用于视觉通道,因而又称“视觉偏好”。它通常是在婴儿面前同时呈现两个或多个物体或图形,考察婴儿对这两个或多个物体或图形的不同的注视时间(次数、每次长短)以判断婴儿对某一物体的偏好,也可同时分析婴儿的注意、对物体及其形状颜色的区分,以及对形状、颜色的喜好以及婴儿视敏度的发展等等。

7

8 2.习惯化法 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刺激,若干次以后,婴儿就会不再注意该刺激,或者其注视时间明显变短,乃至最后消失。这表明婴儿对该刺激在注意一段时间后已不愿意再看了,这种现象叫做习惯化。 如果这时再用另一新的刺激呈现给婴儿,则其注视时间又会立即回到最初的水平,即重新又引起了婴儿的注意,这一过程叫做去习惯化。 实际上,习惯化法有两个程序,一是习惯化,一是去习惯化。它在研究婴儿感知分辨、注意、记忆等发展上是极为有效的。

9 3.伴随操作行为强化法(又称列联强化法) 在研究中常与婴儿的自然探索行为结合在一起,如婴儿的“转头”和“吮吸”行为。这也是此方法通常采用的两种反应。每当婴儿产生这两种反应时,就用他感兴趣的事物(实物、玩具、情景、动作、游戏等)给与强化。

10 转头:鲍尔对3个月的婴儿的大小知觉恒常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每当1米远处变长为30cm的立方体出现时,如果婴儿出现转头反应,就给以强化:母亲跟他玩藏猫猫。当婴儿完全学会后,开始变换物体或物体放置的距离。如果婴儿具有大小恒常性,那么把原来边长为30cm的立方体放置于3m远处时,这一立方体的出现仍能引起他的转头反应;反之,如果婴儿没有大小恒常性,那么婴儿应对放在3m远处的边长为90cm的立方体出现转头反应。因为边长为90cm的立方体放在3m远处时与边长为30cm的立方体放在1m远处时的视网膜像大小相同。

11 吮吸:常常把它与习惯化法结合起来考察婴儿对声音的辨别。具体方法是,将空奶嘴与压力传感器相联,以便纪录婴儿啄奶嘴的强度和频率。当强度、频率达到一定水平时,给儿童音乐以强化。婴儿为了保持能听到音乐就不断使劲地啄奶嘴。但因为总也吸不到奶,便开始产生厌烦情绪,啄奶嘴的强度和频率下降,即出现习惯化。此时,再给以新的刺激,如果婴儿能区别这两种声音,那么他就会产生去习惯化行为,又开始用劲地啄奶嘴。用此方法,可考察婴儿对音素、图形及图形清晰度等的辨别。

12 4.有意义自然反应法 从婴儿有意义的反应中了解婴儿对外界物体的辨别与理解及外界事物对婴儿的作用、意义。 常用的自然反应有: 抓握反应
视觉追踪 回避反应

13 (二)视觉的发展 80%信息由眼睛传人大脑。 对婴儿而言,视觉作用更大。(为什么?)

14 视觉的产生 视敏度的发展 视觉的集中 颜色视觉 了解幼儿识别颜色能力发展情况的方法: 配对法:向儿童出示几种颜色的卡片,然后让他们在许多颜
色卡中选出相同的颜色与其搭配. 指认法:向儿童出示若干 颜色卡片,成人说出某种颜色的 名称,让儿童根据名称指出或拿出相应的卡片. 命名法:成人每向儿童出示一张颜色的卡片,就请他说出该 颜色的名称.

15 (三)听觉的发展 10%的信息 来自于听觉 对于婴幼儿来说听觉的特殊意义 1.听觉的发生
一百年前,普莱尔提出“一切幼儿刚刚生下时都耳聋”。因为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内耳中的液体妨碍了婴儿听觉能力的准确测量。 研究证明: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甚至胎儿就已有听觉反应。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较大的声响有动作反应:踢腿,翻身。

16 2.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儿童听觉的敏感性随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婴儿表现了声音偏爱现象。 1-2个月的婴儿似乎已经偏爱音乐,不喜欢噪声,喜欢听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2个月以上喜欢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紧张的音乐。 7-8个月的儿童已经乐于和着音乐的节拍舞动双臂和身躯。

17 (四)触觉 意义: 对成人而言,触觉在认识世界,获得信息的作用方面已大大降低 ,但对学前儿童而言,却难以替代 。
建立与他人依恋关系 ,形成安全感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18 1.触觉的发生 新生儿就有触觉反应,许多无条件反射如吮吸反射,抓握反射等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2.触觉的发展 –触觉探索活动的形成 (1)口腔探索 本能吮吸虽是口腔活动,但称不上口腔探索,因为它的功能在于进食而不在于辨别刺激物的特征。 相当长的时间内,口腔探索活动作为手的探索的补充手段(1.5-2岁前),因此,所谓的“坏手病”(用嘴吃所由东西)其实是婴儿特殊的探索世界的方式。 (2)手的探索 大些儿童主要通过手的探索认识事物,对儿童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价值。 动口不动手的教育方式,并非好的教育方式。

19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学前儿童形状知觉能力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不仅能区分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而且开始区分形状相似或仅有细微差别的事物。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几何图形的名称。 (3)将所掌握的几何图形概念运用于知觉过程,使形状知觉概括化。

20 2.大小知觉 有研究证明,儿童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的能力急剧发展。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2.5-3岁是儿童大小知觉发展的敏感期。 3.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吉布森和瓦尔特设计了一个十分有名的“视崖”实验。结果表明,婴儿早已有了深度知觉,但不能断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在六个月之间学会的。

21 “视崖”实验

22 一般地,3岁→上下,4岁→前后,5岁→左右(最晚),至10岁左右完全灵活地掌握了左右的概念。
4.方位知觉 儿童对方位的认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一般地,3岁→上下,4岁→前后,5岁→左右(最晚),至10岁左右完全灵活地掌握了左右的概念。 从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到灵活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中间大约经过6-7年的时间,为什么? 绝对性 上下:以天地人体为参照,上为天,下为地,上为头,下为脚。 前后:以人体为参照,面为前,背为后

23 (二)时间知觉 知觉时间与知觉其它事物相比有其特殊性: 作为知觉对象的时间本身没有直观的形象。(看不见,摸不着)
作为知觉主体的人也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分析器。因而,只能借助于某种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来认识它。

24 儿童对时间的感知起初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如对吃奶时间形成条件反射),以后,逐渐学习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自然界的变化,太阳、月亮)。
至学前晚期,在教育影响下,开始有意识地借助于计时工具或其它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认识时间。但较为困难,水平不高。

25 研究表明,幼儿时间知觉表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3) 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先理解“天”“小时” →“周”“月”或“分”“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 在“天”中,先理解今天→昨天,明天→前天,后天→上周,下周→去年,明年。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26 (三)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状态。 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就是观察力。
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幼小儿童常常不能自觉地去观察。观察中常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以及各人兴趣、情绪的支配。 2、观察的持续性:幼儿观察持续的时间短。(与目的性不强有关) 3、观察的细致性:小幼儿不会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观察,只能得到零碎的孤立的印象,也不能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大多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部分。 4、观察的概括性:幼小儿童由于在观察钟中得到的是零散的,孤立的现象,这些不系统的信息便无法知觉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27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喜欢活的,动的,不喜欢静的东西。 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 喜欢大而清晰的物体和图像。 喜欢新奇的,未见过的事物。
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 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喜欢活的,动的,不喜欢静的东西。 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 喜欢大而清晰的物体和图像。 喜欢新奇的,未见过的事物。


Download ppt "第三章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张兴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