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节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节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2 一 土壤分类 (一)国外土壤分类 1. 前苏联 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以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土壤形态、土壤物理、土壤化学、矿物及生物等)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 土壤分类系统中由高到低分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系、土相等8级。

3 土类是相同的生物、气候、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土壤发育,具有明显一致的成土过程。土属是其形成特征取决于地方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土种是按成土过程的发育程度划分的。变种者与土壤表层的颗粒组成有关。土系据母质特征与盐分积累特征等划分。土相与外动力的蚀积作用有关。

4 分类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量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划分主要依据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2.美国 分类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量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划分主要依据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土壤分类系统按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6级,共分出11个土纲。 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用于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

5 土纲依据剖面分化、形态特征、主要发生层的发育程度,尤以土壤诊断层的特征作为划分依据。亚纲主要依据土壤水热状况、土层特征、土壤矿物质组成和风化程度等划分。土类根据现代成土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以外的其它重要控制因素划分,同一土类具有相同的剖面层次、土壤盐基状况、土壤水热状况等。亚类依据反映或影响成土过程的混合过程的性质来划分。土族主要根据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的土壤物理性质和矿物学性质划分的,最常用的三项是:质地、矿物类型和温度。土系的划分标准包括土壤剖面的构造、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颜色、土壤结构、土壤PH值及其它化学性质和矿物学性质等,共有约240个标准。在美国共分出10个土纲、47个亚纲、185个土类、970个亚类、4500个土族、17500多个土系。

6 (二)中国的土壤分类 1.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 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基础。 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级,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单元,共分12土纲,27亚纲,60土类,234亚类。 中国的土壤分类早在《禹贡》中就有反映。 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土壤分类深受苏联的发生分类学派的影响,典型者如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所用的土壤分类系统;其后开始发展和建立土壤系统分类。

7 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以定量化、标准化为特点

8   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共分七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
  土纲 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性质划分:有机土、人为土、灰土、干旱土、盐成土、均腐土、铁铝土、富铁土、淋溶土;根据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如土壤水分状况、母质性质划分:潜育土、火山灰土,此外还有变性土,雏形土及新成土等共14个土纲。亚纲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划分。该系统土壤分类共有40个亚纲。土类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质划分。此系统共有141个土类。亚类以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的特性划分。土属反映颗粒大小、矿物组成、土壤温度状况等。土种根据土体构型中某诊断层变异来划分,如黑土中的厚层黑土、中层黑土、薄层黑土。

9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表层 诊断下层 其他 诊断特性 A .有机质表层 1.有机表层(附有机现象)
2.草毡表层(附草毡现象) B.腐殖质表层 1.暗沃表层 2.暗瘠表层 3.淡薄表层 C.认为表层 1.灌淤表层(附关于现象) 2.堆垫表层(附堆垫现象) 3.肥熟表层(附肥熟现象) 4.氺耕表层(附氺耕现象) D.结皮表层 1.干旱表层 2.盐结壳 1.漂白层,2.舌状层(附舌状现象),3.雏形层,4.铁铝层,5.低活性富铁层,6.聚铁网纹层(附聚铁网纹现象),7.灰化淀积层(附灰化淀积现象),8.耕作淀积层(附耕作淀积现象),9.氺耕氧化还原层(附氺耕氧化还原现象),10.粘化层,11.粘磐,12碱积层(附碱积现象),13.超盐积层(附盐积现象),14.盐磐,15.石膏层(附石膏现象),16.超石膏层,17.钙积层(附钙积层),18.超钙积层,19.钙磐,20.磷磐 1.盐积层(附岩积现象)2.含硫层 1.有机土壤物质 2.岩性特征 3.石质接触面 4.准石质接触面 5.人为淤积物质 6.变性特征 7.认为扰动层次 8.土壤水分状况 9.潜育特征(附潜育现象) 10.氧化还原特征 11.土壤温度状况 12.永冻层次 13.冻融特征 14.n值 15.均腐殖质特征 16腐殖质特征 17. 火山灰化特征 18.铁质特征 19.富铝特征 20.铝质特征 21.富磷特征 22.钠质特征 23.石灰性 24.盐基饱和度 25.硫化物物质

10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和亚纲 土纲 亚纲 A.有机土 B.人为土 C.灰土 D.火山灰土 E.铁铝土 F.变性土 A1.永冻有机土
G.干旱土 H.盐成土 I.潜育土 J.均腐土 K.富铁土 G1.寒性干旱土 G2.正常干旱土 H1.碱积盐成土 H2.正常盐成土 I1.寒冻潜育土 I2.滞氺潜育土 I3.正常潜育土 J1.岩性均腐土 J2.干润均腐土 J3.湿润均腐土 K1.干润富铁土 K2.常湿富铁土 K3.湿润富铁土 土纲 亚纲 L.淋溶土 M.雏形土 N.新成土 L1.冷凉淋溶土 L2.干润淋溶土 L3. 常湿淋溶土 L4. 湿润淋溶土 M1.寒冻雏形土 M2.湿润雏形土 M3.干润雏形土 M4.常湿雏形土 M5.湿润雏形土 N1.人为新成土 N2.砂质新成土 N3.冲积新成土 N4.正常新成土

11 二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它包括由于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变化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12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带的三维成土分布因素函数 S=f(W · J · G) 式中 S为土壤分布特征 W 为纬度 J 为经度

13

14 (二)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1. 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1. 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 ,导致地带性土壤大致呈平行于纬线并以纬线呈带状分布。 两种表现形式: 全球性的( 由北而南的冰沼土带、灰化土带和砖红壤带) 区域性的

15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 欧亚大陆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
   世界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一是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壤地带,如寒带的冰沼土、寒温带的灰土和热带的砖红壤等;二是未能横贯整个大陆的区域性土壤地带,这在大陆边缘和内部表现得较为明显。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和内陆型之分。这种区域性的土壤地带在温带的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 。 欧亚大陆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

16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性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高,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至南依次为: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铁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和荒漠土壤系列所组成,如欧亚大陆内部由北向南土壤依次为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潮湿土(黑土)—钙积干旱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石膏盐积干旱土。

17 2. 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因海陆分布造成的水分条件和生物因素从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带谱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分布。 一般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及干旱的荒漠土类。

18    土壤的干湿度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而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分布。一般从沿海至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壤、半湿润森林草原土壤、半干旱的草原土壤和干旱的荒漠土壤系列。在我国从东北到宁夏和新疆的温带区域内,依次出现淋溶土(暗棕壤)—潮湿土(黑土)—钙积干旱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石膏盐积干旱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由沿海向西依次划为淋溶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干旱土(黑垆土、灰钙土)—石膏盐积干旱土。

19 世界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地带性

20 世界地带性土壤分布图

21 (三) 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增,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呈垂直分带现象。

22 分布特性 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垂直带谱由繁到简,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
在相似的纬度上,由湿润到半湿润、半干旱及干旱地区,垂直带谱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 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

23   土壤垂直带的结构,随山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山体高度、山体坡向及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规律的变化。山地的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如秦岭南坡的垂直带谱结构为: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北坡则为:土娄土—褐土—淋溶褐土—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

24 南迦巴瓦峰土壤垂直带谱

25 三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 在中地形条件下,地带性土类与非地带性土类按不同地形部位呈现有规律的组合现象。
三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 在中地形条件下,地带性土类与非地带性土类按不同地形部位呈现有规律的组合现象。 一般有枝形、扇形和盆形三种组合形式。

26    土壤分布除受生物、气候等地带性因素制约外,主要决定于地形、母质等地方性因素。土壤的中域性分布是指在中地形条件(起伏< 500m)及其相应的其它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通常又称为土壤组合。例如,华北平原由太行山、山麓到滨海依次出现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潮土)—滨海盐土等。中域性分布常表现的枝形(山地丘陵地区)、扇形(洪积—冲积扇地区),和盆形等组合形态。 太行山至滨海平原土壤分布剖面图

27 (二)土壤的微域分布规律 在小地形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种、变种、甚至土类和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28   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中、低级分类单元依次更替、重复出现的现象,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域,或称土壤组合。显然,土壤复域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为耕种引起的。
苏南的土壤分布 1.马干土 4.黄泥土 6.淤泥土 11.乌山土 36.黄棕壤

29 四 耕作土壤分布规律 (一) 同心圆分布 (二) 阶梯式分布 (三) 棋盘式分布 (四) 框式分布

30 五 世界土壤分布 (一)亚欧大陆土壤分布规律
五 世界土壤分布 (一)亚欧大陆土壤分布规律 在大陆内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及砖红壤等; 在大陆西岸自北向南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 大陆东岸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

31 亚欧大陆土壤水平分布式意图

32 以赤道为基准,向南北呈对称性地带分 布,依次为砖红壤、红壤、红褐土、红棕土、荒漠土。
(二)非洲大陆土壤分布规律 以赤道为基准,向南北呈对称性地带分 布,依次为砖红壤、红壤、红褐土、红棕土、荒漠土。 (三)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依次分布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灰钙土、荒漠土。

33 (四)南北美洲土壤分布规律 北美洲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 走向延伸,土壤表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洲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 走向延伸,土壤表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布, 由东而西土壤类型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东部因南北走向山体不高,土壤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Download ppt "第三节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