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专题2 “三农”问题与城乡统筹发展
2
主要内容 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现实表现 2. “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3. 农村的历史变迁与农村改革历程 4. 新农村建设
5. 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
3
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现实表现 1.1“三农”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 “三农”问题与中国的现代化
4
1.2 农业的特殊经济学性质 (1)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农业的弱质产业特征: 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低 农业风险
温家宝:“农业——穷人的经济学”(视频)
5
1.3 “三农”问题的现实表现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李昌平(2000)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弱质产业);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李昌平(2000)
6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增强;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后; 气候变化影响加剧;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 返回
7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农村资源要素持续外流。 返回
8
农村“三要素”的净流出 劳动力净流出 土地价值的流出 农村资金的流出
农村“三要素”的净流出 劳动力净流出 土地价值的流出 农村资金的流出 研究表明,从1952年——1992年,中国农业部门每年的资本净流出是236.4亿元。 返回
9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
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的 极大反差 人均GDP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12
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的极大反差 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至3.33∶1,绝对差距达9646元,为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更是突破万元。 (农民:4761;城市居民:15781) 2009年农民达到年均5000元/人,而城市居民是16500元/人,二者差距11500元。 返回
13
2. “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1)基本国情矛盾 (2)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3)理论认识偏差—— “以农补工”理论
(2)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3)理论认识偏差—— “以农补工”理论 (4)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如农业税等)
14
“以农补工”理论证伪 (1)正确的(企业)微观经济模型误作(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 利润率 工业资金利润率曲线 农业资金利润率曲线 资金投入量
“以农补工”理论证伪 (1)正确的(企业)微观经济模型误作(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 利润率 工业资金利润率曲线 农业资金利润率曲线 资金投入量 资金投放在工业与农业部门的效益比较模型
15
(2)剥夺农业的政策会陷入“李嘉图陷阱” 根据“李嘉图陷阱”理论,传统农业社会顺利实现工业化的路径是:
农业部门有剩余 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低 工业部门利润率高 工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被吸收直至消失。 然而,实行剥夺农业的政策,传统农业社会在工业化过程中才会陷入“李嘉图陷阱”,其路径是: 剥夺农业 农产品短缺 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被迫提高 工业投资利润率下降 工业部门无力扩大 农业剩余劳动力仍然大量存在。
16
3. 农村的历史变迁与农村改革历程 3.1 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 入社农户96.3%
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 人民公社 入社农户96.3% 到1956年底,入社农户达到96.3%。 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7
“朴实的农民对社会主义的神往” 江西东乡县黎墟乡,区长在乡农民大会上作了入社动员报告后,第二天早饭前一个半小时内,就收到了279封要求办高级社的申请书。有些申请书上画着喷气式飞机,写着:我们要像喷气式飞机那样,朝着社会主义飞奔!”
18
领导层的对立意见 邓子恢:那种企图立即动摇、削弱甚至否定私有制基础,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想法,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邓子恢的思想很顽固,要用大炮轰。” 视频: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 部部长兼国家计委 副主任邓子恢。
19
共产风 毛泽东:“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指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人民公社”的所有制模式: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20
强制性制度变迁引起的灾难性后果 强制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 “天灾+人祸” 灾难性的后果 三年自然灾害
21
3.2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 (1)家庭承包制让农民获得了三种产权: (2)经济效果:
3.2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 (1)家庭承包制让农民获得了三种产权: (2)经济效果: ◆小岗村: 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 ◆到了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8146亿斤,第一次出现卖粮难; ◆农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91.33元增加到1984年的355元,增长了85.5% ,中国农民过上了历史上几乎最好的日子。
22
(3)从温饱到富裕的跨越 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 廿年没过富裕坎
1993年,20户人家的小岗与相邻自然村大严村民组合成新的小岗村。如今,小岗村有112户人家,486人,劳动力190余人,耕地1800亩。目前全村共有254个劳动力,外出打工84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40多人 。 2003年,小岗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元;到2005年,人均达到4000元;去年为6000元,在凤阳县居于较高水平,还不包括由上级和外地援建的基础设施。
23
种粮食的收益 关友江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600斤小麦,毛收入430元左右。但复合肥需要开支50元,尿素20元,种子60元,机耕40元,机收50元,不算人工费用,共需要开支220元,一亩小麦纯收入210元。 一亩水稻产1000斤稻谷,毛收入700元。与种小麦相比,要多出30元农药和60元水费开支,即亩平成本310元,一亩水稻纯收入最多400元。
24
华西村的“中康”社会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在上世纪60年代,华西村在吴仁宝带领下,完成了全村规划改造,创办了小五金厂。正是这个小五金厂,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胚胎。1978年,华西村有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各100万元,还存有3年余粮。 1999年8月,华西村股份公司发行的3500万A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华西的资本经营进入新阶段,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 华西村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支柱产业,58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60多个亿,号称“天下第一村”。 2007年销售收入却达到450多亿。村民人均收入连续7年超过1万美元,享有村里分配的 平方米的别墅、公寓和小轿车。按照吴仁宝的说法,华西人已经“中康”了。
25
小岗村“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是振兴小岗的第一步; 第二步则是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是振兴小岗的第一步; 第二步则是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 “着力办好工业园”则是实现小岗跨越发展的第三步。
26
3.3 农村分配制度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废除农业税
3.3 农村分配制度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废除农业税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中国农民每年减负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
27
3.4 新一轮农村改革 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17届三中全会)
3.4 新一轮农村改革 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17届三中全会) (1)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2)政治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3)社会建设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4)生态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8
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建设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29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 一、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 五、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
30
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规划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统筹城乡政策措施
31
4.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 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
4.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 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 4.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1.1 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 第一,背景“新”。 第二,目标“新” 。 第三,思路“新” 。
32
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返回
33
通过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城乡发展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
通过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城乡发展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 所有制: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为主 混合型经济 产业发展:非农副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为主 ,园区 经济特征明显。 外部联系 :依托城镇,与城市工业具有广泛密切联系 外向型经济 分配关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生产要素分配
34
案例:温州模式(P46) 民营经济: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企业(产权多元化) 市场经济:注重品牌化经营和资本经营 富民强市(“藏富于民”)
民营经济: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企业(产权多元化) 市场经济:注重品牌化经营和资本经营 富民强市(“藏富于民”) 企业家成长较快 温州精神:勇于自主、敢为人先、善于亲和、精于创业
35
“成 都 经 验”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 都 经 验”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发展目标:一个‘自然之美、城乡一体、社会公正’的新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 发展理念: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实施路径:“三个集中”、“四大基础工程”、“六个一体化”
36
都江堰市翠月湖镇五桂13组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成都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
37
三个集中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 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38
四大基础工程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39
“鱼鳞图”局部
40
六个一体化 城乡规划 产业发展 市场体制 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 管理体制
41
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 六个典型模式: 一是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休闲景区模式。锦江区把五个村子打造成五个景区,称为“五朵金花”,形成了“一村一景一业”的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二是以郫县战旗村为代表的新型社区模式。该社区按小城镇标准规划建设,安置全村大部分居民。同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三是以龙泉驿区为代表的跨区域整合模式。有计划地实施山区村与城郊村整合,由两个村联合开发生态、旅游产业,让山区农民进城生活创业,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比2004年增长了近11倍。
42
四是以羊安镇汤村为代表的远郊发展模式。以土地入股形式组建了农业有限公司,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
五是以成都温江区、九龙坡区为代表的农民转市民发展模式。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由政府按规定给予补偿,并给予社会保障;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村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试点工作。 六是以安德镇川菜产业园为代表的农村企业化模式。发挥“郫县豆瓣”传统品牌优势,建成了“川菜产业化园区”,形成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的格局。
43
4.1.2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 重生活建设,轻生产建设(“形象工程”) 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
重当前建设,轻长远打算
44
4.1.3 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 1、发展现代农业 2、增加农民收入 3、改善农村面貌 4、培养新型农民
5、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6、深化农村改革
45
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现代农业的特征: (1)现代物质条件 (2)现代科学技术
(3)现代产业体系 (4)现代经营形式 (5)现代发展理念(见论文) 返回
47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增收 非农产业收入 减负 返回
48
改善农村面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卫生事业 农村社会保障 返回
49
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义务教育 劳动力技能培训 农村文化事业 返回
50
返回 返回
51
(“农业的现代发展理念”见论文)
52
4.2 积极推进城镇化 (1)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
“城市化”与“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2)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车轮”。
53
我国的城乡结构变化
54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均衡状态
按地区细分,2007年城镇人口占百分比:上海88.70、北京84.50、天津76.31、广东63.14;另外,贵州28.24、西藏28.30; 而占百分比在30-40的有:甘肃、云南、河南、四川、广西、安徽、江西、新疆等。 根据国际上流行的以城镇人口占比来衡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当城镇人口低于30%时为初期阶段,在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据此判断,中国在1996年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与此同时,上海、北京等地已进入城市化后期,而另10个省区则在第二阶段附近徘徊。 返回
56
城镇化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机制 (1)城镇化的聚集效应 人口聚集 产业聚集 商品集散 (2)城镇化的辐射效应 返回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