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指導老師:卓素絹 第六組 組員: 羅悅慈 陳姿羽 鄒雅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指導老師:卓素絹 第六組 組員: 羅悅慈 陳姿羽 鄒雅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指導老師:卓素絹 第六組 組員: 9923055 羅悅慈 9934080 陳姿羽 9934124 鄒雅真
史傳 - 楚漢相爭 指導老師:卓素絹 第六組 組員: 羅悅慈 陳姿羽 鄒雅真

2 史記介紹 作者-司馬遷 導讀 課文內容 兩主角比較 知名故事:鴻門宴、霸王別姬 感想 引用 Q&A

3 史記 《太史公書》,後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
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 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4 作者-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卒年不詳。後世尊稱為<正史之祖>,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兼思想家。
二十歲即展開東南大遊歷,歷經江淮、會稽、九疑山、齊、魯、彭城等處,觀察風土民情,奠定日後寫史的基礎。 漢武帝太初元年,與壺遂、落下閎等人進行曆法大改革,制定太初曆,也在此年開始著手撰寫史記。 武帝天漢三年,李陵敗降匈奴,司馬遷仗義為李陵辯解,觸怒武帝,以誣罔罪下獄被處死刑。司馬遷為繼父遺志完成<史記>,只好忍辱自請宮刑,抵免死罪

5 導讀 本文節選(高祖本紀),(項羽本紀)的部分段 落,何稱為(楚漢相爭)。於劉邦,項羽兩人 的出身背景,生長迥異,決定兩人發展出完全
上。不同的性格,註定兩人走上不一樣的人生道 路。

6 課文內容-項羽本紀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閒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7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漢之三年,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閒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8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

9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 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 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 」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後人 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 」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 ,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 。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 畏之。(高祖本紀)

10 課文內容-高祖本記 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當是時,秦兵彊,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 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 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 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 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 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收陳王 項梁散卒。

11 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12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13 兩主角比較 劉邦 項羽 個性 任用賢能之人方面 情感方面 取得民心方面 軍事資源運用 穩重、知錯能改、重現實 浮躁、高傲不屈、重情義
善用才能之人,重用張良、蕭何、韓信 不能招攬、容納天下的賢士,又聽信讒 情感方面 重情重義、善良率真的真性情 取得民心方面 與民約法三章 大肆殺戮,入咸陽而焚燒阿房宮 軍事資源運用 每攻佔一處地方,都善用當地資源。 未曾善用所攻佔之地的資源

14 知名故事-鴻門宴 時間: 公元前206年 地點: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 人物: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

15 事件經過 項羽的策劃 劉邦手下一位將領曹無傷派人向項羽通報,稱劉邦準備自立為關中王、委任秦王子嬰為丞相,並將據有咸陽城內所有珍寶。項羽得到這消息後感到非常憤怒,並準備攻擊劉邦。 項羽手下的首席參謀范增勸項羽儘快進攻劉邦。范增認為:劉邦性格喜好錢財、美色,但到了關中後並不曾取奪財物和女人,是志向遠大的表現。為免將來成為禍害,應該趁機攻擊劉邦。

16 劉邦的準備 項羽的叔父項伯得知范增的計劃。由於他和劉邦的參謀張良關係友好,因此乘夜前往劉邦的軍營,會見張良並告訴他有關計劃的詳情。項伯最後建議張良逃亡,但張良決定報告劉邦。 劉邦對這個消息感到非常震驚,並立刻向張良請教對策。由於雙方軍力懸殊,張良建議劉邦透過項伯的協助,減低項羽的疑心: 劉邦召見項伯,以兄禮對待 (項伯比張良年長,故劉邦以對兄長之禮對待項伯) ,並以聯姻的承諾,請求項伯向項羽求情。項伯回到項羽軍中,向項羽表達劉邦的善意,並建議項羽亦以禮相待。項羽承諾依從項伯的建議。

17 宴會開始 劉邦第二天率領百多名騎兵會見項羽。雙方於鴻門會面。
劉邦對項羽稱自己得入關中屬僥倖,但有「小人」從中挑撥,使兩人之間產生誤會。項羽回應道:「是曹無傷(左司馬)派人向我說有這種事,否則我也不會來這裡」。他隨即邀請劉邦參加宴會。

18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宴會開始時,項羽和項伯面東而坐、范增向南而坐。劉邦坐在范增的對面,張良則在項羽對面。
范增不時向項羽打眼色,舉起自己的玉珮3次,示意項羽儘快行動。項羽不發一言,未有理會。范增於是傳召項羽堂弟項莊,吩咐他在席上舞劍,乘機刺殺劉邦。項莊進入酒席之中,向項羽請求准許他舞劍為樂,並在項羽同意後立即拔劍起舞。 項伯亦隨即拔劍揮舞,並以身體阻擋項莊,使其無法攻擊劉邦。張良立刻離開酒席,並通報在軍門外的劉邦部將樊噲。

19 4. 樊噲帶著劍和盾強行闖入酒席,向項羽怒目而視(「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羽詢問了樊噲的姓名後,稱讚他為「壯士」,並吩咐從人賞賜樊噲一卮酒,樊噲一飲而盡。項羽又賞賜一隻豬前腿(彘肩),樊噲直接把豬腿放在盾牌上,用劍「切而啖之」。項羽問道:「壯士能復飲乎?」 5. 樊噲趁機向項羽指出:楚懷王 (熊心) 曾下令「先進入關中的人便可做關中王」。劉邦雖然先入關中,但並未立刻自立為王,而是退軍等待項羽到來。他認為項羽是有意殺死劉邦,要求項羽打消這個念頭: 6.項羽未有回應樊噲,只吩咐他就坐。

20 劉邦逃走 劉邦稱要上廁所,和樊噲一同離席。不久項羽派陳平召喚劉邦。劉邦認為應該先辭行,樊噲反對,認為現時的情況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能再拖延時間。結果劉邦和樊噲帶同夏侯嬰、靳彊和紀信等將領一同逃走。逃走前,劉邦吩咐張良把帶來的一對白璧送給項羽、一對玉斗送給范增。 張良回到席上,獻上禮物,並代劉邦向項羽賠罪。項羽收下了璧玉,放在桌上;范增則拔劍撞破了玉斗,並斷言劉邦將會奪取項羽的天下: 劉邦回到軍中後立刻處死了曹無傷

21 霸王別姬 前因: 楚河漢界 秦朝滅亡後,劉邦與項羽在成皋、滎陽一帶相持未決,長達數年,在韓信打下河北一帶,且擊破趙國、齊國及大破楚軍殺楚大將龍且;他的背後彭越造他的反,在兵糧都日漸減少的情形下,與劉邦漢軍對峙於滎陽,漢王劉邦派侯公去說服項羽,項羽接受劉邦的提議,「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鴻溝為秦始皇在滅魏國時引河水灌其首都大梁時所開鑿的運河,位置在滎陽附近。雙方約定以後,項羽歸還劉邦的妻子與父親(彭城之戰時俘虜),雙方的兵士高呼萬歲,而項羽引兵東還。

22 就前述雙方約定劃界停戰之後,劉邦接受張 良建議,立刻撕毀和平協定,立刻率軍去追趕項羽楚軍,結果被項羽在固陵打得大敗,原因是大將韓信、彭越皆按兵不動,劉邦接受張良建議,立刻冊封韓信、彭越等人以大片地盤,這時二人方才出兵,項羽打劉邦幾乎百戰百勝,可是一遇到他的前部下韓信則連戰連敗,一直被韓信軍追到垓下,此時其他漢軍也一同抵達,把項羽楚軍鐵桶似的包圍了起來,「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23 這時候項羽兵少糧盡,一晚「聞漢軍四面皆楚
歌」,項羽大驚說:漢軍都已經得到楚地了嗎?怎 麼楚人這麼多呢?是夜項羽徹夜難眠,在軍帳中喝 起悶酒。在身邊的是他常寵幸的美人虞姬,常驅使 的名馬烏騅,「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 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虞姬在旁和之,項羽 「泣數行下」,左右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倒 是沒寫虞姬是否自盡。

24 感想 項羽雖來自貴族後裔.霸氣過人 然自恃甚高(輕敵劉邦).手段暴戾(坑殺樹敵).人才短少或不知用材.事必躬親自耗過多.愛面子不願捲土重來..因而敗亡 劉邦出身草莽平民卻得以問鼎中原 憑的是貴人英才和王者天定. 幾次項羽幾乎追上他.總是忽起大霧不測風雲. 因此項羽說:天亡我 非戰之罪 並非全無道理 劉邦具天時地利人和 綜觀項羽敗亡的原因在於血氣方剛,缺學問道德修養,無 識遠見,但知以武力經營天下,而不知總體戰和持久戰,所以 在顛覆秦政權後不能建立新秩序,反而倒行逆施,史公欲以項 羽為強而不義者之鑑戒也。 

25 引用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0043005353

26 Q&A 跳脫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點,不要以成敗論英雄,評論項羽吸引人的特質?


Download ppt "指導老師:卓素絹 第六組 組員: 羅悅慈 陳姿羽 鄒雅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