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晨读识记板块 第3课 哈 姆 莱 特 第一单元 中外戏剧 领读课文 语篇全解板块 精读课文 深读课文 领悟发现板块 落实应用板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晨读识记板块 第3课 哈 姆 莱 特 第一单元 中外戏剧 领读课文 语篇全解板块 精读课文 深读课文 领悟发现板块 落实应用板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晨读识记板块 第3课 哈 姆 莱 特 第一单元 中外戏剧 领读课文 语篇全解板块 精读课文 深读课文 领悟发现板块 落实应用板块
读美文·滋养心灵 晨读识记板块 读人物·知人知情 第3课 背语基·厚积薄发 第一单元 中外戏剧 领读课文 语篇全解板块 精读课文 深读课文 写法领悟借鉴 领悟发现板块 素材发现应用 落实应用板块

2

3

4

5 [读美文·滋养心灵] 命运在心中 面对一个追求功利、注重竞争、物欲横流、心浮气躁的时代,一个人如果不能找到心安之路,其精神就难以寄托,就会导致精神道德、社会公德、公民良知的缺失。现在有的人意志不坚,缺乏信心耐力,或好高骛远,自己又不下苦功去改造和创造自己的命运,只好任凭命运摆布。有的人遇上挫折和困难,就心灰意冷、沮丧失志,而对生命失去希望;有的人家境富裕,酒足饭饱,无所事事,内心空虚,寻求精

6 神刺激,沉醉于自己命中注定的荣华富贵;有的人认为自己命好,整天坐享其乐,好吃懒做,不付出耕耘的代价,心存梦想却不求行动,而让好的命运悄悄地溜走;有的人经不起人生的考验和历练,半途中就停止前进;有的甚至尚未在人生的旅途上迈开脚步就倒了下来,于是烦闷、失意便围绕着自己的人生,而逼着自己自暴自弃,再加上现实的环境,越发使自己感到孤立无助、前途渺茫,转而怨天尤人,咒骂人生。

7 为此,我们要珍惜人生,珍爱生命,不让自己珍贵的生命黯淡、失落于人生途中。更要深深地懂得:命运在自己心中,心态决定命运,只有自己勇敢面对现实,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去改造命运,牢牢掌握命运的主动权,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闪耀出五彩缤纷的光彩。 事实上,所谓命运,指的是人生一定的遭遇。人在生命的旅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有些矛盾的出现出于必然性,有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偶然性。必然与偶然交错结合的客观因素,加上人的主观努力,改变着事物的运动方向,就形成了人的千变万化的种种遭遇,也就是各不相同的命运。

8 那么,什么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好坏呢?命运能改造吗?马斯洛说:“心态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命运就跟着改变。”由此可知,“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改造命运的关键在于“心”。“命由心造”、“相随心转”、“一切唯心造”。心是支配人间祸福的主要力量,亦是人行为的决策者,我们欲想改善命运,首先要改善自己的心态。

9 [读人物·知人知情] 一、作者档案 简  历   莎士比亚(1564-1616)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1616年4月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莎士比亚的创作经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是诗歌、喜剧和历史剧时期。第二时期(1601-1607),是悲剧时期。第三个时期(1608-1913),是悲喜剧(正剧)、传奇剧时期。

10 作  品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悲剧)等。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喜剧)等。悲喜剧(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等。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等。 评 价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11 二、人物颂歌 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 你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你的作品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无价之宝,早已超出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飞越了英国国界,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12 你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你为人类展开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你的笔下婆娑起舞、光彩夺目、栩栩如生,而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爱憎、伤悲与欢乐,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你用一双点石成金的妙手,令人惊叹地表现了自己的时代和时代精神,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友谊、生活、理想。 你是一位语言大师,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荡如同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你造就了英国诗歌和戏剧的“黄金时代”。 你是世界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灿烂生辉的明星。你就是被誉为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的——威廉·莎士比亚。

13 [背语基·厚积薄发] 一、字音认读 (一)单音字 1.藩属( )   2.棕榈( )   3.忏悔( ) 4.印玺( ) 5.阿谀( ) 6.戕害( ) 7.蟊贼( ) 8.淆乱( ) 9.食槽( ) 10.吮吸( ) 11.繁文缛节( ) 揩油( ) 13.拘捕( ) 14.万恶不赦( ) 15.昭告( ) 16.冥冥( ) 17.枭雄( ) 嗣位( ) fān zōnɡ lǘ chàn . . . qiānɡ ē yú . . . máo xiáo cáo . . . shǔn kāi . . . zhāo shè . . . mínɡ xiāo . . .

14 chà shā lòu shāo chù qiào

15 mēn xiǔ mèn xiù chǔ liànɡ chù liánɡ

16

17

18 三、熟语解释 (一)熟语释义 1.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2.拾人牙慧: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 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做自己的话。 3.自投罗网:自己投到罗网里去。比喻自己主动投入别人 的圈套。 4.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指过高地估计自 己的力量。

19 5.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 的事项。
6.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 奇怪,使人不明白。 7.败坏伦常:损害、破坏伦理道德。 8.万恶不赦:极端恶毒,罪恶多端,不容赦免。

20 (二)熟语运用 根据解释和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词语。 1.人民日报强调,要善于抓“热点”问题,但是对于热点 问题,不能人云亦云、 ,更不能追着网络跑,而是要引领网络舆论。 2. 北京大学桥牌协会和清华大学学生桥牌协会近日举办了 第一届北大清华学生桥牌友谊赛,虽说是学生间友谊赛,然而比赛的激烈和 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场国家级桥牌大赛。 拾人牙慧 扣人心弦

21 3. 无为县一名驾驶员涉嫌醉驾交通肇事,在潜逃了一个多
月后,自认为事情已过,走进交警中队,查询违章情况,结果 。 4. 韩国现在还处于第四代战机水准,却 ,居然 教育中国“歼20”如何称霸。 自投罗网 不自量力

22 四、词语辨析 1.沟通·勾通 巧辨   “沟通”是使两方面能通连,是中性词。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勾通”是“勾结,暗中串通”的意思,是贬义词。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 例句   为防止犯罪嫌疑人 串供,公安人员必须及时 ,对嫌疑人分别关押,单独审问。 勾通 沟通

23 2.果然·居然 巧辨   “果然”:①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例句   ①奚志康在赛前的玩笑话变成了现实,徐根宝的东亚队 给申花队带来了喜气。 ②以科隆的主场强势,面对三轮不胜的斯图加特, 只能让出平半,而且自身水位奇高,看来还是捧客队不败为妙。 果然 居然

24 3.质疑·置疑 巧辨   “质疑”:心有所疑,提出问题以求解答。“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 例句   ①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4日重申,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对菲律宾就中国南海主张的 不能接受。 ②韩国总统近日在马来西亚访问时表示,朝鲜半岛最终统一“不容 ”,朝韩应加强经贸往来,早日实现统一。 质疑 置疑

25

26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分析主要人物的复杂关系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考点二   理清戏剧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并理解潜台词的作用。 考点三   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27 一、相关知识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它们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略) 《奥赛罗》叙述的是摩尔人贵族奥赛罗由于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妻子苔丝狄蒙娜,随后自己也悔恨自杀。通过这个形象,莎士比亚对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中的极端利己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8 《李尔王》描写了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悲剧的目的同样在于揭露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利己主义,批判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悲剧还反映了英国当时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的现实。
《麦克白》叙述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打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这出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个人野心对人所起的腐蚀作用,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29 二、背景链接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行,但现在已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公认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尽管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剧中所写的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处处使人联想到16

30 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即伊丽莎白末年。此时正是英国封建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兴起的交替时代。一方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日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作品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社会本质,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31 三、主旨领悟 《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热情赞扬了哈姆莱特反对封建暴政的勇敢、智慧和斗争精神,无情地揭露了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专制王朝的罪恶及封建社会宫廷内部斗争的险恶和复杂,反映了作家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

32 四、行文脉络

33 一、阅读教材P30~32“哈姆莱特 请了,先生……跟我的
母亲一道去吧!(国王死。)”部分,完成下面问题。 1.请分条概括一下选段的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参考答案:(1)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开始比剑。
(2)王后替儿子喝下国王配制的毒酒而死。 (3)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 (4)雷欧提斯死前揭露国王的阴谋。 (5)国王被哈姆莱特刺死。

3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参考答案:(1)在场的几个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中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37 (2)乔特鲁德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在比剑中,克劳狄斯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拿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王后不听劝阻地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使得哈姆莱特能继续决斗。雷欧提斯的不忍也给哈姆莱特留下了最后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让他为父亲报了仇。

38 3.雷欧提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这
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39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舞台说明的作用 解读:舞台说明又称舞台提示,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舞台说明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41 指津:舞台说明为全面了解和把握戏剧的内容及故事的发展提供必要介绍,借助舞台说明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更具有艺术性。那么,分析戏剧舞台说明也是鉴赏戏剧的重要内容,而对舞台说明的作用分析则是戏剧阅读的重中之重。戏剧舞台说明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42 (1)增强舞台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第7题。

43 参考答案: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比赛双方因这个阴谋而双双毙命的原因——双方都被雷欧提斯的那把毒剑刺伤。

4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主要有两对矛盾冲突:雷欧提斯为报父仇与哈姆莱特的矛盾;哈姆莱特为复仇与国王的矛盾。

4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雷欧提斯是一个受国王蒙蔽、有良心、比较正直的人。在和哈姆莱特比剑的过程中他知道剑上有毒,不忍心用力搏杀,自己也被毒剑所伤。在死前,良心发现,告诉了哈姆莱特真相,并原谅了哈姆莱特。

46 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了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探究思路]

47 [探究结论]  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对他很反感,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48

49 写法归纳 1.充分发挥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来塑造人物形象 独白是戏剧中角色表白个人的情感和愿望的话。旁白是戏剧中角色假定在场的其他角色听不见而面对观众说的话。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都安排独白或旁白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内心活动,把人物矛盾推向白热化。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50 2.扣人心弦的情节 节选部分的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本场戏从决定复仇一直写到主人公悲壮的死去,其中有许多出人意料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决斗一场戏。哈姆莱特本该保持着高度警惕的,但他几乎被引诱喝下毒酒,就在这扣人心弦之时,王后替他饮下毒酒而死。在人们感到复仇计划即将完成时,比剑双方又都刺中了对方,而更令人担心的是,恶毒的国王竟暗中在剑上抹上了毒药。这些都让人觉得复仇计划无法完成了,可就在人们要彻底绝望时,奇迹发生了,哈姆莱特的毒剑刺中了国王……真是高潮迭起,险象环生。

51 写法精讲 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巧设悬念,扣人心弦。叙事的文章,如果将事情写得曲折有致 ,悬念迭起,一波三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会扣人心弦,叫人爱不释手。这往往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在文中以某个人物、事物或某种现象、情景等,作渲染铺垫,引起读者关注,却又有意不立即告诉结果,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这样的写法,就属于巧设悬念。

52 悬念的设置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一个悬念的提出、破译、完成,往往是一个独立事件的完满收结,是对主题的一次较为完整的表现。此类悬念,不但是一种叙事方法,也是一种构思方法。第二种: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叙事本身追求一种悬念迭出、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第三种:我们不妨把它称作是悬而未决的悬念,它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使文章意味无穷。悬念法的基本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53 具体方法: 1.倒叙法。倒叙法就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使读者产生阅读期待,然后再叙述事件的经过。如满分作文《美好一瞬间》的开头:“早春,走在去外婆家的乡间小路上。瞬间,一点桃红直逼我的眼,我不禁放慢了脚步,思绪如飞舞的花瓣纷纷扬扬” 。“一点桃红”为何能“直逼我的眼”?我“放慢了脚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团团迷雾笼罩在读者的心头,让人想一探原委。作者描写了一个寒冷的早春,一棵孤独的桃树,一朵盛开的桃花。“细看时,眼前的桃

54 花灿烂无比,虽然只有一朵,却使整个田野生机盎然。这是一朵努力与命运抗争的花!”从中,作者领悟到只有最先拼搏的人才能最先体会到成功喜悦的道理。运用倒叙的写法,便于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5 2.设疑法。设疑法就是在篇首设置疑问,然后在后文慢慢揭开疑团。如《二十元美金的价值》,就是一篇悬念迭起、曲折有致的短文。小孩为什么要问父亲“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为什么又要向父亲借10美金?这些悬念,丝丝相扣,始终吸引着读者。因为有悬念,文章就有了波澜。父亲开始“有点儿烦”,紧接着是“生气”,当孩子提出借钱时,忍无可忍,终于“发怒”。后来,父亲知道事情的真相又会怎么样呢?文章结局还是留给读者一个悬念!

56 3.误会法。误会法就是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如马克思年轻时追求爱情的一段佳话:
在一次约会中,马克思显得满脸愁云,他说:“燕妮,我已经爱上了一个姑娘,决定向她表白爱情,不知她同意不同意。”燕妮一直暗恋着马克思,此时不禁大吃一惊:“你真的爱她吗?”“是的,我爱她,我们相识已经很久了。”马克思接着说:“她是我碰到的姑娘中最好的一个,我从心底里爱她!这里还有她的照片,你愿意看吗?”说着递给燕妮一个精致的小木匣。燕妮用颤抖的手打开后立刻惊呆了——原来里面放着一面镜子,“照片”就是她自己!即刻,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沉浸在幸福和甜蜜之中的燕妮猛扑向马克思的怀抱。

57 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制造误解来巧设悬念的方法。马克思有意让燕妮产生一个误解——自己看上别人,给对方造成大吃一惊的心理感受,然后诱导对方一步步“上当”,最后,突然使对方恍然大悟,实现爱的转折,产生先惊后喜的心理效果。

58 针对练笔 请续写一个合适的情节来结尾,使得文章扣人心弦。 四封书信 赵老师清了清嗓子说道:“进来,以后要注意。”赵老师接着又说了起来:“今天早上我从咱们班的信箱里看到这样一封信,是给孟云同学写的,寄信人地址是‘本班’。像这样的信我已经看到四封,没盖邮戳。前三封信一直扣留在我这儿,没交给孟云同学。这四封信笔迹相同,显然是出自一人之手。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这是什么信。同学们呀,考上这所重点中学不容易呀,家长对你们抱有多大的希望啊,你们可不能这么小就……现在请这个人自觉站起来。”接着下面一阵窃窃私语。

59 “老师,你这样做是不礼貌的,是违法行为!”王宇站起来。
“那么你说应该怎么办?” “把信还给孟云。” “坐下!”赵老师没有再和他讲下去。 “一定是王宇干的!”有一个人小声嘀咕道。 “好了,总之我希望那个人自觉站起来,当着大家的面承认错误,我就不追究了。孟云一向成绩拔尖,若是发生那样的事情,会影响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请那个人自觉地站起来。”

60 “不要侮辱别人!”孟云哭着站了起来,“请把信还给我!”
“孟云,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学生,不要难为情,这——你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我写的!”一个响亮的声音盖住了窃窃私语。 大家迅速把目光都投向了他——秦锐。 “请把信还给孟云,你没有权利扣留别人的信件,这是极不道德的!”老师被这几句话惊呆了。他茫然若失地看着秦锐,秦锐像一头被激怒了的狮子,眼睛中似乎还含着泪花。

61

62 参考示例: 秦锐一个箭步跨过去,夺过老师手中的信,用力拆开其中的一封大声读道:“谢谢你的关心,孟云同学。你说给我补课,好意我领了,但是我没有心思补课。说实话,我受不了,受不了……受不了,这突发的事。我的爸爸,他……”他哽咽了,没有往下读,迅速地收起书包,搭在肩上一溜烟跑了,只有那四封信平静地躺在桌上。

63 素材发现 课内素材   他,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也不仅仅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个主角。 仇恨在哪里都不会受欢迎的。仇恨让他失去理智,让母后伤心欲绝;让他变得鲁莽冲动,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又让他失去自己心爱的人……仇恨让他成为悲剧,仇恨让他生活在矛盾里,仇恨让他失去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然而,他却战胜了罪恶。罪恶,是光明所不能容忍的,战胜罪恶比报仇雪恨更重要。

64 课内素材 如果只是单纯的仇恨,他也不会做出让自己和别人都受到伤害的事情,毕竟他是一个机智的王子,是勇敢、机智、坚强的化身。即使只身一人,也要同罪恶做斗争,因为罪恶是他所不能容忍的。父王的逝世、母后的再婚、情人的“离开”、朋友的“出卖”,居然还可以坚强地站起来,智慧地与罪恶做斗争,取得胜利——战胜黑暗,迎来光明。

65 相关素材   一个曾经是纳税大户的大型国营纺织厂被“蛀虫”们掏空,即将被廉价卖出;一个带领工作组进驻纺织厂想查明真相的副市长突然被调离工作组;一个从中央党校学习归来的市长李高成发现主持市委工作的重任已经旁落,而竞争对手似乎又在纺织厂问题上处处与自己为难;一个由纺织厂经营的娱乐城竟是一个卖淫嫖娼的安乐窝,而总经理就是市长的四弟;一个堂堂的市长去纺织厂夜访师傅,竟被厂领导的手下暴打一顿;一个纺织厂办的“特高特”运输公司,董事名单中竟有一长串省部级离退休老干部的名字;一个位居省委副书记要职的高官,竟是这腐败现象的坚强后盾……这就是反腐倡廉的电影力作《生死抉择》的主要内容。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腐败关系网,人们仍然有理由相信:人间自有正义在,人间自有真情在。因为我们的社会毕竟是好人多:有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市长李高成,有敢于直谏、不怕风险的杨书记,有关键时刻伸张正义力挽狂澜的省委万书记,还有千千万万站在正义一边的人民群众。所以,在《生死抉择》这场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中,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而那些经不起物欲的诱惑,吸取民脂民膏,堕入罪恶深渊的社会“蛀虫”,最终受到了党纪国法的惩罚。主人公李高成更是匡扶正义、不畏强暴、光明磊落、驱邪除恶的浩然正气的化身。

66 共性发掘    “多行不义必自毙”,经典剧《哈姆莱特》和电影《生死抉择》已经给了我们相同的答案!现实生活中的陈良宇、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等人曾腐败到无法无天、令人发指的地步,最终不也是自取灭亡么?这是历史的必然。正义与邪恶之争,历来都是“以正胜邪,以直胜曲”,哪怕是付出沉重的代价,哈姆莱特和李高成就是佐证。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到与“正义与邪恶”“悲剧”“保持自己的正直品行”“面对困境”“性格与命运”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

67 运用范例 这静谧的夏夜,遗忘了清风、鸣蝉的咏叹调。天穹是完美落下的帷幕,翠竹也为之鼓掌;舞台上,只剩下月亮恬静的脸,无声地散发着光芒。

68 开始在休止符之前 血色的华尔兹,会场用镏金的陶瓷砌成一湾不起波澜的湖水。毵毵的是银色丝绸长帘,狂风中,我们无法看清对方的脸。 不同于一本畅销小说,《哈姆莱特》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而名著之所以为名著,那是因为它有着一个不朽的灵魂,它不同于那些身披精美寿衣,没有生命的躯体。它书写了一个人的痛苦,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

69 一个人的忧伤 《哈姆莱特》是那华丽的忧伤。 通篇绮丽的人物风景,终究掩不住沙翁的泪。 人性的悲剧,兄弟间的屠戮,恋人背离誓言。而这前者是哈姆莱特的叔父,后者是他的母亲。往昔那些温馨的、热烈的、甜蜜的,被瞬间全盘推翻:原来连至亲的人都不能相信! 他不再相信血浓于水的亲情,哈姆莱特对王后说:“来,来,坐下来,不要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面前,让你看看你自己的灵魂。”

70 他不再相信坚不可摧的友情,哈姆莱特一遍遍地对霍拉旭等友人说:“把手按在我的剑上宣誓。”
他也不再相信天长地久的爱情,哈姆莱特对善良的奥菲莉娅说:“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 我们的心脏外有一层薄薄的骨骼,一层薄薄的肌肉,一层薄薄的皮肤,因此我们无法看清对方的心。人们总是害怕那些未知的事物,于是我们相互提防,独自战栗。

71 一代人的忧伤 《哈姆莱特》是人性的思考。 “丹麦是一所牢狱。”哈姆莱特如是说。钢筋水泥的城市,直插云天的大厦筑起另一所牢狱;没有封顶的牢狱——谁都知道,我们没有翅膀。 同一楼层,只要打开门,一步,两步,三步,“叮咚!”便又是另一个天地。于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飞鸟和鱼的距离,而是门中互相窥视的人们,却没有相知的可能。

72 大街上,略带倦容的旅人向你询问某个你恰巧知道的地点,但你只能挂着一丝难辨真伪的微笑,摇摇头,再快步走开。
心的隔阂,充斥着不信任与怀疑。于是我们都是哈姆莱特,我们都寂寞,也冷漠。 《哈姆莱特》预言了我们所经历的。

73 曲终人散 月光妩媚的戏剧上演在虚空的舞台上。过去多少年来,我们这些赞颂着丰收与大地的人们,谁又曾窥探过,月亮另一张永远背对着我们的脸?而谁又知道,月亮的另一面,到底潜伏着三只脚的蟾蜍,还是怀抱玉兔的嫦娥呢? 这一切同心的秘密一般无从知晓,只有咏叹调再次悠扬…… (选自《月亮的光芒——随笔〈哈姆莱特〉》)


Download ppt "晨读识记板块 第3课 哈 姆 莱 特 第一单元 中外戏剧 领读课文 语篇全解板块 精读课文 深读课文 领悟发现板块 落实应用板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