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我國太空科學研究的發展與未來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 潘貞杰
2
太空科學研究所
3
太空科學在台灣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51年。
交通部於當年在台北市建立我國第一座手控式電離層觀測儀,進行觀測與研究,開啟了台灣對於太空科學研究的領域。 1966.9 開始以電離層觀測,提供美軍陸軍技術團(ATG)資料。 1966.6 開始與美國環境科學服務署(ESSA)合作供給東南亞地區短期預報資料。 1957.7 代表我國參加國際地球物理年國際地球物理組織之國際性觀測工作。 1955.6 組織日蝕觀測隊,前往恆春觀測日蝕時之電離層變化。 1952.6~7 組織玉山觀測隊,前往玉山、鹿林山、阿里山等地測試與台灣主要都市間超短波之通信情況。 1952.6 在桃園裝設人工式電離層觀測機,開始經常性工作。 與台灣大學、中廣公司合作在台北以電離層人工觀測機經常觀測電離層變化。
4
M(3000)F2 : This parameter represents the optimum frequency at which to broadcast a signal that is to be received at a distance of 3000 km.
7
地震電磁前兆研究 2008.05.16 川震前 上空電離層密度驟減半 李宗祐/台北報導
大地震能預測嗎?在四川省地底潛伏百年的地牛真的是「怒氣沖天」!國家太空中心分析福爾摩沙三號微衛星系觀測資料發現,四川上空的「電離層」平均密度,在五一二大地震發生前一到五天突然明顯下降一半
10
1957年10月4日格林威治時間19:28:34,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Sputnik I)」。它以每小時29000公里的速度繞著地球飛行,並透過無線電訊號傳送所偵測到的大氣電離層數據。這件創舉震驚了世界,尤其在同一年中,美國的「先鋒號」人造衛星又發射失敗,讓冷戰時期的美國備感威脅,迫使當局成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後來演變成今日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在國際地球物理學年(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IGY)(1957年7月到1958年12月)期間,由於受到IGY研究成果的激勵,於1962年在行政院的政策決定下,教育部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其中設有高空物理組,以進行有關太空科學人才培育的任務。 SCOSTEP is ICSU's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 Its predecessor organizations had their beginnings just before the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IGY) in 1957/58.
14
1980 Middle Atmosphere Program (MAP)
1983年太空與遙測研究中心在中央大學成立,我國首座資源衛星接收站於1993年正式設置於國立中央大學太空與遙測研究中心 我國首座的特高頻雷達亦於1985年5月在國立中央大學設立,自此開啟了我國雷達探測太空的新領域。
15
1990年 8月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成立 1991年 8月 我國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經行政院核定。 1991年10月 太空計畫室籌備處(NSPO)成立。
16
FORMOSAT 一、二、三號
17
福衛一號 「福衛一號」之基本資料 為科學實驗衛星 重量: 401 公斤(含酬載及燃料)
形狀尺寸:六角柱形,高 2.1 公尺、寬 1.1 公尺 (太陽能電池板伸出時約達 7.2 公尺) 軌道:高度 600 公里,與赤道成 35 度傾斜角之圓形軌道 繞行地球一周時間:約 96.7 分鐘 設計壽命: 4 年 發射日期: 1999 年 1 月 27 日 功成身退: 2004 年 6 月 17 日
19
福衛二號 「福衛二號」之基本資料 為地球遙測應用衛星 重量: 742 公斤左右
形狀尺寸:六角柱形,高 2.4 米,外徑約 1.6 米 (太陽電能板未展開時 軌道:高度 891 公里,太陽同步軌道,每日通過台灣上空二次 繞行地球一週時間:約 103 分鐘 遙測對地解析度:黑白影像 2 公尺,彩色影像 8 公尺 影像拍攝刈幅 ≧24km ;側視角範圍 ±45° ,可進行立體攝影 任務壽命: 5 年 發射日期: 2004 年 5 月 21 日
20
大火及空氣污染物
21
黃海沙塵暴 加州大火
26
紅色精靈
30
福衛三號 衛星數量 由六顆微衛星組成一個星系(Constellation) 衛星重量 每一顆約重62公斤(包含燃料) 衛星尺寸
外型呈圓扁柱形,直徑約103公分,高約16公分; 有兩片圓形太陽能電池板,分別展開121度和59度 任務軌道 圓形軌道,高度 公里,傾角72度 繞行地球 一週時間 約 100 分鐘 衛星壽命 2年以上(設計壽命5年以上)
31
福衛三號─酬載儀器 全球定位系統氣象及電離層量測儀
32
福衛三號於2006年4月15日上午成功從美國加州范登堡發射場發射
福衛三號所使用之發射載具為美國空軍所提供之Minotaur火箭,此發射載具將把6顆微衛星一起送入低地球軌道(LEO)。
33
福衛三號─酬載儀器
34
6 LEO satellites provide 2500~3000 measurements daily.
It will offer up to about 100 soundings in a regional model domain for a 6-h assimilation time window.
36
探空火箭研發計畫 台灣探空火箭研發計畫,緣起自1997年由國家太空中心負責支援開發探空火箭技術,至2003年之間共發射三枚探空火箭。
為配合第二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計成立探空火箭科學實驗計畫,全程計畫執行期限自2004年1月起至2018年12月止總共15年,預計發射10~15枚探空火箭。 探空火箭是用來彌補探空氣球與衛星探測太空之不足,50km以內的地球大氣層屬於探空氣球探測的範圍,300 km以外之太空的探測任務多由人造衛星來執行,而50km到300 km間的太空探測則由探空火箭來擔綱。
37
SEEK project TMA(Tri-Methyl Aluminum,三甲基鋁)
39
隱憂 1: 太空天氣 (Space Weather)
42
隱憂 2:
46
我國太空科學研究的發展與未來 ---我的淺見--- Thank You!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