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教 輸 出 政 策 打造臺灣成為東亞高教重鎮 主講人:吳清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 教 輸 出 政 策 打造臺灣成為東亞高教重鎮 主講人:吳清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 教 輸 出 政 策 打造臺灣成為東亞高教重鎮 主講人:吳清基

2 大綱 壹、前言 貳、現況分析 參、我國高等教育輸出優勢與機會 肆、擴大招收境外學生目標與策略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陸、結語-展望

3 壹、 前言 國際化是全球高等教育改革核心理念; 國際學生流動成為高等教育全球化趨勢。
行政院10大服務業:高等教育輸出-擴大招 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 )~~打造 臺灣成為東亞高等教育重鎮。

4 境外學生來臺留學效益 增進臺灣與外國社會互動 促進大學校院國際化發展 解決部分大專校院招生不足困境
留用優秀境外學生,協助國內產企業界拓展新興國際市場

5 貳、現況分析 一、在臺境外學生:56,135 人 (2011年) 二、主要國家國際學生流動
學位生:2011年我國外國學位生國別集中於 越南、馬來西亞、印尼 前10大外國學位生主要攻讀學門 已開發國家:人文、社會科學 開發中國家:工程及商業管理 二、主要國家國際學生流動

6 一、在臺境外學生( ) 境外學生別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外國學位生 5,259 6,258 7,764 8,801 10,059 僑生 10,861 11,426 12,840 13,562 14,038 大陸學位生 928  學位生 小計 16,120 17,684 20,604 22,363 25,025 外國交換生(含短 期研習及個人選讀) 2,366 2,587 2,990 3,376 3,863 華語生 10,177 10,651 11,612 12,555 14,480 海青班學生 727 862 981 1,241 1,540 大陸研修生 823 1,321 2,888 5,316 11,227 非學位生 小計 13,809 15,421 18,471 22,488 31,110 境外學生總數 30,213 33,105 39,075 44,851 56,135 占大專校院在學學 生百分比 2.28% 2.47% 2.92% 3.33% 4.15% 6 6

7 學位生 2011年我國外國學位生國別集中於越南、馬來西亞、印尼 2,105 1,889 印度, 373 147 蒙古, 377 405
410 431 480 913 1,889 2011年我國外國學位生國別集中於越南、馬來西亞、印尼 越南 馬來西亞 印尼 南韓 日本 美國 泰國 蒙古 印度 甘比亞 2,105 1,889 913 480 431 410 405 377 373 147 20.93% 18.78% 9.08% 4.77% 4.28% 4.08% 4.03% 3.75% 3.71% 1.46%

8 前10大外國學位生主要攻讀學門 已開發國家:人文、社會科學 開發中國家:工程及商業管理 越南 馬來西亞 印尼 南韓 日本 商業、管理、工程
國家別 學 門 領 域 越南 商業、管理、工程 馬來西亞 傳播、工程、設計、人文 印尼 工程、商業及管理 南韓 人文、商業及管理 日本 人文、社會及行為科學、商業及管理、醫藥衛生 美國 人文、商業及管理、社會及行為科學 泰國 商業及管理、農業科學、工程 蒙古 商業及管理、工程、民生、人文 印度 自然科學、工程 甘比亞 工程、農業科學、商業及管理

9 華語生 臺灣具華語研習市場之全球佈局優勢,可同時吸引 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學生。
華語生 臺灣具華語研習市場之全球佈局優勢,可同時吸引 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學生。 美國 2,379 德國 373 法國 650 泰國 443 馬來西亞 397 印尼 793 越南 1,582 日本 2,730 南韓 1,289 加拿大 321 臺灣具華語研習市場之全球佈局優勢,可吸引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學生家來臺研習華語,其擴大臺灣國際聯結效益不下於外國學位生 國家別 日本 美國 越南 南韓 印尼 法國 泰國 馬來 西亞 德國 華語生人數 2730 2379 1582 1289 793 650 443 397 373 占外國華語生人數 18.85% 16.43% 10.93% 8.90% 5.48% 4.49% 3.06% 2.74 % 2.58% 國家別 美國 日本 越南 南韓 印尼 法國 泰國 馬來西亞 德國 % 9

10 交換生 臺灣各大學積極與國外知名大學進行國際交流,並以全英文 授課方式開設特色課程,來臺交換學生大多為已開發國家。 2010年外國交換生主要來源國在臺留學人數 國家別 交換生人數 占外國交換生人數 % 美國 268 11.86% 日本 263 11.64% 韓國 349 15.45% 法國 274 12.13% 德國 145 6.42% 泰國 55 2.43% 新加坡 96 4.25% 奧地利 24 1.06% 瑞典 92 4.07% 加拿大 78 3.45% 合計 1,644 72.78%

11 僑生: 回國升學僑生人數穩定成長, 主要生源來自澳門、馬來西亞、及香港。 澳門 : 4344 馬來西亞 : 4118 香港 : 2474
僑居地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澳門 2,058 2,225 2,446 2,742 3,208 3,932 4,101 馬來西亞 2,845 2,730 2,849 3,034 3,196 3,564 3,818 香港 1,113 989 1,010 1,129 1,466 1,967 2,377 印尼 904 853 874 862 819 777 747 緬甸 1,711 1,660 1,625 1,527 1,182 964 708 泰國 273 331 342 375 384 353 322 加拿大 187 194 268 289 263 269 266 美國 112 110 131 147 172 199 印尼 : 764 緬甸: 543 泰國 : 311 加拿大 : 247 美國 : 232 2011年 11

12 政府獎學金 22.5% 外國學位生領取政府全額獎學金人數比例有逐年下降 趨勢,自費生人數逐年增加。 2008 2009 2010 臺灣獎學金
外國學位生領取政府全額獎學金人數比例有逐年下降 趨勢,自費生人數逐年增加。 2008 2009 2010 受獎 人數 獎學金預算額度(萬元) 獎學金預算 (萬元) 臺灣獎學金 (4部會) 1,356 61,000 1,453 61,520 1,511 63,126 中研院國際研究生院 171 5,744 187 6,506 202 7,063 國際合作基金會研究生 220 12,626 264 14,830 266 14,911 小計 1,747 79,370 1,904 82,856 1,979 85,180 外國學位生 總人數 6,258 7,764 8,801 受獎生占學位生總數比 27.9%  24.5%  22.5% 

13 二、主要國家國際學生流動 僅國際教育產業輸出主流國家吸引不同來源國學生 美國:印度(14.14%),中國(11.6%),韓國(10.7%),
日本6.1%,臺灣5% 英國:中國(12.6%),印度(7.2%),美國(5.6%) 澳洲:中國(25.3%),印度(13.6%),馬來西亞(7.7%) 亞太國家生源國多集中於少數國家 紐西蘭:中國(57%),澳洲(6.7%) 日本:中國(59.6%),韓國(15.2%),臺灣(4.1%)。 韓國:中國(68.9%),日本(5.4%) 東亞及太平洋地區近60%學生到北美與西歐留學, 40%學生在亞太區域內留學。

14 參、 我國高等教育輸出優勢與機會 14 14

15 臺灣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優勢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2012年世界前500大學 我國11校進榜,臺灣大學排名61名,中國醫藥大學453名。
ESI社會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 2011:我國12校進入全球前1%,臺灣大學居首、成功大學次之 ESI論文數排名 2010:世界前100名-電腦科學、工程、材料科學、生態學/環境 學、化學、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物學、物理學、植物與動 物科學、地球科學及農業科學等11個領域進榜,17個領域進入 世界前1% 上海交通大學兩岸四地大學評比 2011:臺灣大學和清華 (北京)大學並列第1名,清華大學(第4名), 及交通大學(第8名)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前500大學 2012:我國9校進榜,臺灣大學排名121名,兩岸三地表現最佳。 15 15

16 臺灣招收境外學生SWOT分析 優勢 Strength 1.學術研究素質高,高等教育具國際競爭優勢
2.技職教育資源符合全球新興國家人才培育需求 3.高科技產業及全球臺商佈局發展 4.教育品質優良,生活環境友善,學費相對歐美先進國家低廉 5.中文正體華語教學與傳統文化 6.科技、工程、商管及醫學領域教育獲國際認證 市場新進競爭者: 研究素質高: SCI/SSCI全球15/16名 16

17 臺灣招收境外學生SWOT分析 劣勢 Weakness 1.大學國際化友善程度仍待改進 2.境外學生輔導人力資源有待強化 3.境外學生學成後留臺實習及工作限制較多 市場新進競爭者: 研究素質高: SCI/SSCI全球15/16名 17

18 臺灣招收境外學生SWOT分析 機會 Opportunity
1.全球國際學生流動人數逾千萬且快速增加中 2.東南亞高教平均毛入學率低於20%,其高教市場成為國際競爭舞臺。 3.東亞各國大量畢業僑生校友,對臺向心力高 4.全球社群華語文教育需求殷切 5.亞洲新興國家積極選送大學講師出國攻讀博士學位 6.海外臺灣書院及臺灣教育中心據點開展 市場新進競爭者: 研究素質高: SCI/SSCI全球15/16名 18

19 臺灣招收境外學生SWOT分析 威脅 Threat 1.中國大陸、日、韓、紐、澳、印度等國紛紛與東 協洽簽經貿協定,致我官方活動空間相對減縮。
2.中國大陸、日、韓、新等國積極投入競爭東南亞 高等教育招生市場,加遽招生難度。 3.中國孔子學院與漢語水平考試在東南亞國家擴展, 衝擊推動華語教學與華語能力測驗成效。 市場新進競爭者: 研究素質高: SCI/SSCI全球15/16名 19

20 肆、 擴大招收境外學生目標與策略

21 日、韓、新、臺招收國際學生目標 國別 境外學生人數/ 大學在學生總人數 境外學生占大學在學生總人數百分比 未來成長目標人數 日本 韓國
13萬3千/284萬6千(2009) 大陸學生約佔59.6% 4.7% 30萬/2020年 韓國 7.6萬/229萬(2009) 大陸學生約佔68.9% 3.31% 10萬/2012年 新加坡 9萬/19萬8千(2009) 大陸學生最多 45.5% 15萬/2015年 臺灣 5.61萬/134.4萬(2011) 大陸研修生僅占總體境外學生12% 大陸學位生2011年9月首次來臺,計975位 4.15% 9.5萬/2014年,境外學生占大專校院在學生人數達7.5% 13萬/2020年,境外學生占大專校院在學生人數達10%

22 日本「2020年招收三十萬名國際學生」計畫 1.重視海外宣傳,擴大推動日語學習課程
2.改善入學考試、註冊、簽證資訊提供及流程:改革 日本留學試驗 (EJU)並擴增海外考試地點;加快並簡化簽證 流程。 3.促進大學國際化以提升日本大學品質及能見度 4.改善國際學生學習及居住環境:確保國際學生住宿機 會;增加國際學生獎學金。 5.社會全球化:促使日本社會接受國際學生;改善國際學 生返回母國後續服務。

23 韓國「2012年招收十萬名國際學生」計畫 1、大幅增加韓國政府獎學金領取人數 2、強化留學韓國宣傳 3、改善國際學生生活及學習環境
4、發展並擴大推動韓語課程及韓國文化 5、重視產官學合作,共同提供實習或就業機會 6、促使國際學生來源國多元化

24 新加坡「2015年招收15萬名國際學生」計畫 1.吸引全球頂級高等教育機構於新加坡設立分校, 如: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慕尼黑
工業大學等校 2.推動「環球校園計畫」(Global Schoolhouse) 3.打造廣受信賴教育品牌(Singapore Education) 4.國際學生可選擇「畢業後留在新加坡工作三年」 換取就學期間部分學費減免 5.產官學合作,邀請海外學校至新加坡參訪其教育 、產業及進行文化體驗

25 臺灣推動策略 擴大招收 境外學生行動計畫 (行政院10大重點服務業) 強化留學臺灣 行銷策略 精進在臺留學友善環境 深耕 東南亞

26 精進在臺留學友善環境 一、無語言障礙學習環境: 1.專案補助大學校院開設全英語學位學程學制
2.「國際化」納入 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審核指標 3.建立大學校院招收外國學生品質保證機制 辦理全英語學位學制班別評鑑:100年首次辦理,國內 共計有30所大專校院/45個學院/92個學位學制班別 參與, 85項獲評鑑通過 辦理大學校院招收外國學生學習環境訪評:98年推 動迄今,國內招生人數較多之53所大學已參與訪評, 持續改進校園國際化環境

27 精進在臺留學友善環境 二、強化境外學生輔導:建置僑生/外國學生/陸生-輔 導人員資訊分享入口平台,提升輔導人員專業素養 三、留用優秀僑外生:
促進優秀僑外生在學期間參與企業專業實習,放 寬畢業後申請留臺實習1年。 檢討放寬僑外生畢業後在臺工作限制(大學畢業 後2年工作經驗),吸引優秀僑外生為我所用。

28 強化留學臺灣優勢行銷 一、海外據點擴張: 1.充實東南亞重點國家駐外人力配置 2.設置臺灣教育中心 3.擴展東南亞高等教育據點
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增設文化組,計入原越南、泰國, 已有4據點 2.設置臺灣教育中心 宣傳留學臺灣優勢:辦理臺灣高等教育展或說明會,提 供留學臺灣諮詢 推廣正體華語文:辦理華語研習及華語能力檢定 推動雙邊高等教育交流:辦理雙邊教育論壇,促進高等 教育及技職教育交流 3.擴展東南亞高等教育據點 放寬大專校院赴境外設置分校及專班規定

29 7國10地臺灣教育中心 海外據點強化及擴張: 蒙古 (烏蘭巴托) 韓國(首爾) 印尼 (泗水) 印度 新德里) 泰國 (清邁、曼谷)
越南(河內) 胡志明市、峴港) 泰國 (清邁、曼谷) 印度 新德里) 韓國(首爾) 印尼 (泗水) 馬來西亞 (吉隆坡) 蒙古 (烏蘭巴托) 海外據點強化及擴張: 1.充實亞洲重點國家教育專業駐外人力配置,強化10所臺灣教育中心功能【泰國(清邁、曼谷)、越南(河內、胡志明市、峴港)、馬來西亞(吉隆坡)、韓國(首爾) 、蒙古(烏蘭巴托) 、印尼(泗水)、印度(新德里)】 2.每年定期於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印度、蒙古及俄羅斯等國辦理臺灣教育展或雙邊高等教育論壇,持續拓展新興國家來臺留學市場。 29 29

30 強化留學臺灣優勢行銷 二、高等教育國際展/深耕東南亞: 1.於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印度、蒙古及
俄羅斯等國辦理臺灣教育展/留學臺灣說明會/雙 邊高等教育論壇 2.跨部會資源統合,於東南亞推動全方位行銷,深   化「STUDY IN TAIWAN」整體形象

31 雙邊敎育論壇 與歐美日先進國家已有之雙邊論壇: 臺加、臺澳、臺日、臺佛(美國佛州) 名稱 日期 舉辦單位 中華民國/泰國教育論壇 泰國教育部
第1屆100年2月 泰國教育部 第2屆101年3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中華民國/越南教育論壇 第1屆99年11月 第2屆100年11月 越南峴港大學 中華民國/印尼教育論壇 第1屆101年2月 中華民國/馬來西亞教育論壇 第1屆101年4月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中華民國/印度教育論壇 第1屆101年5月 國立清華大學 與歐美日先進國家已有之雙邊論壇: 臺加、臺澳、臺日、臺佛(美國佛州)

32 海外教育展 泰國:曼谷/清邁 印度:新德里 馬來西亞: 蒙古:烏蘭巴托 印尼: 越南: 俄羅斯 海外舉辦國家城市 2011年 參與校數
參與當地 國際教育展 我國於 當地舉辦 泰國:曼谷/清邁 2月9日至16日 48校5單位 v 印度:新德里 4月28日至5月3日 23校1單位 馬來西亞: 吉隆坡/新山/沙巴 7月14日至19日 71校3單位 V 蒙古:烏蘭巴托 9月22日至27日 17校1單位 印尼: 亞齊/雅加達/泗水 9月29日至10月7日 25校5單位 越南: 河內/峴港/胡志明 11月20日至26日 41校2單位 俄羅斯 11月30日至12月2日 18校1單位

33 於2010年7月出訪東南亞,赴越南教育暨培訓部洽談VEST-500菁英人才培訓合作案;越方非常肯定VEST-500菁英人才培訓合作案,並對我國技職教育高度期待,希望未來雙方有更多大型計畫交流。
教育部組團出訪東亞重點國家舉辦教育展/雙邊論壇

34 2011年2月泰國教育部於曼谷舉辦「第一屆臺泰高 等教育論壇」:討論如何加強臺泰雙方於「高教合 作」/「產學合作」/「國際交流」/「人才培訓」 相關領域交流,及合作關係;並簽署合作協定。

35 2011年4月28日至5月4日訪問印度,出席2011年印度春季教育展開幕剪綵典禮,會晤印度人力資源與發展部部長席保;參訪德里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及雅米蒂大學等公私立校院及印度大學協會、印度農業大學聯盟及印度農業研究學院等機構,拓展臺印高等教育交流。 與印度人力資源部部長Kapil Sibal商議雙方合作(2011年5月)

36 2011年5月赴印尼見證「臺印高等教育合作瞭解備忘錄」簽約;期間與印尼教長Mohammad NUH及相關決策官員舉行雙邊高峰會議,就未來兩國教育合作及交流事宜進行廣泛討論。

37 2011年7月14日下午與馬來西亞高教部長卡立(Mohamed Khaled Nordin) ,與高教部何國忠副部長、國家學術鑒定局(MQA)總監(Syed Ahmad Hussein)等人洽談臺、馬雙邊高教學歷認證問題,已於2012年7月完成相互承認方案。

38 奈國提供獎學金培育奈國高中畢業學生具專業技術能力
三、推動菁英來臺留學計畫: 以「臺越菁英500模式」為基礎,與泰國、印度及印尼等洽談官方人才培育計畫,另開發中東及非洲專案人才培育專案,臺灣成為東亞高階人才培育重鎮(每年菁英來臺留學約1.500名)。 國家別 計畫名稱 預定每年選送來臺人數 越南 VEST 500(政府出資) 50名 Mekong 1000(企業集資,全球選送) 未定每年目標,已有35名來臺 印尼 亞齊公費生 30名 印尼講師來臺留學(1000名/5年) 200名 泰國 泰國講師來臺留學(600名/5年) 120名 印度 印度講師來臺留學(2000名/5年) 400名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專班 培養馬國青年獲得實用知識與技能 300名 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專班(國王獎學金2000名) 奈及利亞 奈及利亞專班(1000名/5年) 奈國提供獎學金培育奈國高中畢業學生具專業技術能力

39 強化留學臺灣優勢行銷 四、規劃擴展韓國專科學生來臺就學方案:
韓國現有146所專門大學(二年或三年制,相當於我 國二專與三專),每年約20萬畢業生,僅近9千人進 入韓國大學(升學率3.5%)進一步取得學士學位。 我國技職教育體制完善(包含專科、學士、碩士、博 士),學費遠低於韓國大學學費;臺灣技專校院未來 將可系統化吸引韓國專門大學畢業生來臺留學。

40 五、推動國際華語文相關計畫: 1.積極推動選派華語教師至海外任教計畫(2008-2011 共計選送313名教師、154名助教赴11國任教)。
2.補助外國華語教師來臺短期研習華語教學法( 共補助479人次) ,及國外學生組團來臺短期研 習華語( 共補助1,528人次) 。 3.建立「華語文能力測驗」國際品牌(2008~2011.8報考 人數累計達59,437人次)。 4.設置「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 報考 人數累計達9,585人次)。 5.優秀外國學生「華語文獎學金」計畫 ( 累 計核給42國/1,057人次/1年期獎學金名額)。

41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招收陸生問題焦點: 適時進行「三限六不」階段性檢討修正:
三限:限制採認高等學校、限制來臺陸生總量、 限制學歷採認領域。 六不: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 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會有在臺 就業問題、不得報考公職考試。

42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一、減少招生障礙 1.簡化證件 公驗證項目
簡化公證財力證明、健康檢查證明、醫療保險證明、學歷證、學位證、成績單等。 惟有假造疑義者,得要求公驗證;有疫情時,得要求境外檢查並公驗證。

43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2.增加招生 事務彈性 開放公立大學開設二技學生專班招生 以註冊人數調控名額
採信大陸高考以外其他具公信力成績 協調大陸開放更多省市學生來臺

44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3. 擴大採認大陸學歷 擴大採認大陸高校數量,學校傾向開放,民眾趨於保守。
民調顯示,民眾多無赴陸就讀意願,磁吸效應影響應有限。 如擴大採認大陸學歷,須同時要求陸方放寬陸生來臺諸限制,如:招生省市、改進試務、招生成績、來臺升二技、建立招生名額調控機制…等。

45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陸、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4/11) 4. 開放二技招收陸生
2006年起大陸專升本名額,以專科畢業生5%為限; 2008年 211、985工程學校取消專升本計畫。 大陸專科生有需求,臺灣技職校院亦有意願招生。 我方未採認大陸專科學歷及211工程學校前,大陸恐無法開 放陸生來臺就讀二技。 可考量先採認大陸示範專科學校,扣除軍警、公安、醫學5 校,計95校。

46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陸、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5/11) 5. 管理兩岸 招生宣傳
兩岸條例23條規定,經許可得為陸校在臺招生或仲介, 其辦法由教育部擬訂,報行政院核定。 兩岸條例34條規定,廣告活動內容不得違背現行大陸 政策或法令。 5. 管理兩岸 招生宣傳 我方學校抱怨大陸禁止宣傳,招生資訊難以有效散播; 惟陸方以此為要求,盼我國對等開放陸校來臺宣傳。 雖禁止陸校在臺招生、仲介、刊登廣告,但我方學生已 可經由多種管道獲知陸校資訊。 考量開放幅度是否造成我方學生流失,陸委會持須審慎 再評估態度。

47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陸、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6/11) 二、營造友善環境 1. 提供優秀陸生 獎學金
協調各校利用自籌款,共同募集「優秀陸生獎學金」,以吸引優秀陸生來臺就學。 1. 提供優秀陸生 獎學金 鼓勵臺商提供獎學金,幫助優秀陸生來臺就學。 鼓勵臺灣各大陸同鄉會,提供同鄉陸生來臺就學獎學金。

48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陸、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7/11) 2. 放寬在學工作界定
立法院附帶決議,認為陸生從 事兼職工作不符兩岸條例「許可目的」規定,應依法強制出境;雇主併罰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60萬元以下罰金。 目前僑生依就業服務法50條,擔任專兼職助理,均須提出工作申請。 各部會對陸生擔任課業有關研究助理具共識,惟具體作法看法不同。 可請勞委會協助界定非屬工作之兼職研究助理,並開放所有境外學生從事此類助理。

49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陸、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8/11) 3. 開放部分能力專業證考試
兩岸條例22條,陸生不得參加專技人員考試。 專技人員考試法8條、24條規定國人及外國人具報考資格,惟 未對大陸人士規範。 各職業法(如律師法…等)多有規範執業及報考,須具本國籍。 職業訓練法31-35條,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未規範報 考者國籍。勞委會令釋,外國人、陸配、專案長期拘留人士得 報考,但陸生未獲准。

50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陸、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9/11)
臺灣能力專業證在大陸頗具公信力,陸生希望報考後返鄉就 業;技職校院亦多設技術士證為畢業門檻。目前僑外生均可 報考多項能力專業證。 研議「證」、「照」分離,即考證與發照脫鈎。 在陸生不能申請發照執業前提下,請勞委會會商各目的事業 主管機關後,令釋陸生得具技術士證報考資格。

51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陸、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10/11) 4.提供陸生 醫療保障
依兩岸條例17條、22條,大陸來臺修讀學位學生,在臺身份係停留,而非居留,無法如境外生以居留身份加入健保。 陸委會認為若賦予陸生「居留」身分,會與「依親居留」混淆,影響現行移民政策。 陸生反映,臺生在陸醫療保險,係比照大陸本地生;但陸生來臺卻無法如境外生加入健保。 4.提供陸生 醫療保障 Text 擬請衛生署函釋,大陸學位生比照產業科技及學術科技研究入境停留之學者,加入全民健保。目前教育部正積極修法中。

52 伍、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 陸、陸生來臺就學問題之策進作為(11/11) 5. 優秀陸生留臺工作 1 2 3 4
依陸生辦法21條,陸生畢業後一個月內應離境。惟返陸後仍可依上述規定來臺。 4 目前大陸人士均以「專業人士」、「商務人士」方式,在符合特定條件後,經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核,入境從事相關活動。 開放陸生留臺,涉及國民就業問題,恐引發社會爭議,可待延攬大陸人才政策確認後再研議。 依兩岸條例11條、95條,大陸人民來臺工作,須由勞委會訂定辦法,並經立法院決議。陸配依17-1條例外。

53 陸、結語-展望 一、營造友善環境,讓每位境外生在臺都能快樂學習,是推動高教輸出成功與否的關鍵。
二、陸生來臺就學政策推展,國人反應比預期良好。原訂三限六不原則,因時空環境有改變,應做全面檢討。 三、教育部可會同陸委會、勞委會、衛生署儘速確定可行方式,於101年底前讓陸生可擔任兼任研究助理、報考能力專業證照考試,並參加健保。

54 陸、結語-展望 四、兩岸學生易地學習是交流趨勢,教育部可會同陸委會,先以對等互惠、小幅開放、有效管理等原則,於101年底前訂定大陸高校來臺宣傳許可辦法,用「積極管理」來取代過去的「消極防堵」。 五、教育部可考慮認可大陸211工程大學、示範專科學校,釋出我方對等善意,也期待陸方開放示範專科畢業生來臺升二技、六省市以外學生及三本線學生來臺就學。 六、期盼教育部能以更積極的招生作為,突破招生困境,並會同陸委會持續與大陸溝通,開創兩岸教育交流的新願景。

55 陸、結語-展望 七、華語文產業全球佈樁 八、先進國家優秀青年來臺專業實習
建立我國華語教育師資、教材與測驗三合一完整 組合模式輸出特色。打造臺灣成為世界正體字華 語文教育中心。 八、先進國家優秀青年來臺專業實習 結合產官學研資源,吸引先進國家大學(前500大) 甫畢業青年來臺專業實習,厚植臺灣產企研界國 際化發展所需人力資源

56 陸、結語-展望 九、擴大招收境外學生預期效應 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更為加速 高齡化與少子女化人口結構衝擊減低
臺商於全球發展之當地人力資源培育有利 培育本國學子具備跨文化國際溝通能力更強 國內高階人力需求殷切,有利全世界競逐人才

57 Q & A


Download ppt "高 教 輸 出 政 策 打造臺灣成為東亞高教重鎮 主講人:吳清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