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三 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 对应学生用书P249.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三 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 对应学生用书P249."—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 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 对应学生用书P249

2 模板一 内容、措施类设问 设问类型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3 答题模板 1.先审清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方向有目的地阅读材料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2.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 3.组织答案。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应用于答案中;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切忌简单罗列材料观点,要注意归纳概括 (3)作答时要把握几个原则: ①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晰 ②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③“按酬付劳”,根据每一问分值的多少,决定答多少,一般来说,一个要点是1分或者2分 ④多多益善,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也尽量多答

4 典例1 [2014·长春调研]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信英王:“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编自《清实录》

5 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摘自《林则徐使粤两广奏稿》

6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7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8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60年中国之“世界观”》

9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发展变化轨迹。
(2)新中国“世界观”发展的第三阶段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炼信息] 材料一 天朝抚有四海 德威远被 无所不有 材料二 与外国交往的重要 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 由“夷”到“西”再到“泰西” 材料三 赶机会,图改良 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10 材料四 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 加快走向对外开放 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解题突破] 本题考查近现代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发展变化。 第(1)问,设问明确要求回答的是“轨迹”。首先,应分阶段,材料一说的是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世界观,材料二说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世界观,材料三说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材料四说的是新中国的世界观。然后,结合从四则材料中提炼的关键信息归纳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11 第(2)问,设问明确要求回答的是“措施”,解答时可套用答题模板。首先,定位时空背景,根据材料可知,第三阶段处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次,明确这个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与世界接轨和怎样在国际上发挥大国作用;最后,将问题转化为世纪之交我国是如何与世界接轨的,这样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外交及改革开放即可回答。

12 [答案] (1)轨迹:近代,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俄为师;现代,从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到走向对外开放再到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2)措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与世界接轨;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加入APEC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

13 [解后反思] 本题第(1)问“发展变化轨迹”的解答为专题梳理型,这类问题的解答要求线索清晰,不必过多阐释或者围绕某一知识点深挖拓展;第(2)问“措施”的解答为典型的史实概括型,这类问题的解答重在要点全面而准确,组织答案尽可能从多方面归纳,力求不遗漏要点。

14 模板二 背景、原因类设问 设问类型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15 答题模板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16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典例2 [2014·武昌测试]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17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材料二 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

18 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救援中国”。

19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20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4)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21 [提炼信息]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 北京愿不愿意 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材料二 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 给予它地位 贷款援助 材料三 多边协议的制定……更加具有透明度 总有一个交汇点 共同的利益标准

22 [解题突破] 本题命题立意是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不同特征。
第(1)问,包括两小问,观点及其评价。据材料一可知,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北京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的国家关系。对费正清这一观点的评价,应结合费正清所代表的利益和鸦片战争的实质来分析。

23 第(2)问,包括两小问,援助的表现及其原因。援助的表现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如提供武器装备、给予贷款等。“原因”可套用模板来解答——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从国际、国内等方面思考,即从美国自身利益的维护(国内)和当时日本的侵略、中国抗战的作用和地位(国际)等方面归纳。 第(3)问,设问明确要求回答多边外交的特点,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特点”要在阅读材料三的基础上概括提炼,所举“事件”一要符合“特点”,二要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时间限定。

24 第(4)问明确要求回答“原因”,其时间限定是“‘冷战’结束后”,内容限定是“多边外交逐渐活跃”,可套用答题模板,从经济、国力、时代主题、全球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归纳思考。

25 [答案] (1)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得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2)援助:提供军事援助;提高中国的政治地位;提供贷款援助。

26 原因:日本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帮助中国抗战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举例: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

27 (4)原因: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28 [解后反思] 对“原因”类问题的解答一定要注意其两个限定,一是看其时空限定,即所问“原因”是何时何事的原因,定位其时间和知识范畴,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调动和运用,从而进一步全面准确地归纳各种因素;二是看其程度限定词,即“主要”“直接”“根本”“主观”“客观”等,围绕这些限定性词语,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克服所答非所问的现象。

29 模板三 比较类设问 设问类型 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主要有“比较……和……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在……上的共同点”等 2.不同点(或相异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方面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3.异同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30 答题模板 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四个步骤: 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要依据材料和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 2.明确比较方向。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同点 3.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题目已经设立了比较点的按照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层次性等确定比较点。事物(历史事件)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影响等方面考虑,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其历史活动的目的、内容、影响等角度去考虑 4.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的答语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也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

31  典例3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32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33 材料三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4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待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

35 [提炼信息] 材料一 伏尔泰 赞美孔丘 孟德斯鸠、卢梭 抨击和揭露
材料二 黄宗羲、唐甄们 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 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三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自由、平等、博爱 民主和科学

36 [解题突破] 第(1)问,首先,审设问。本题包括两小问,“不同”和“相似”。其次,从材料一中提取信息。“不同”与材料一中的“伏尔泰”“赞美孔丘”“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对……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有关;“相似”要明确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都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最后,关联知识。此问涉及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需要关联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的主张、启蒙运动的目的等知识。由答题模板可知,不同点要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其观点;相似点可从代表人物所处的时代

37 背景、所属的阶级等方面分析思考。就本题而言,可以从启蒙运动的背景、性质、内容、本质目的等角度回答。
第(2)问,首先,审设问。该题有两小问,分别是“不同”和“差异”。其次,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解答此题要结合材料二中的“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黄宗羲、唐甄们”“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来思考。最后,关联知识。此问涉及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的相关

38 知识,可链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的主张,欧洲启蒙思想的背景、主张及影响等知识。由答题模板可知,思想主张的不同可以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角度思考;经济根源可以从时代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等角度分析。

39 第(3)问,首先,审设问。该问要求回答“相似点”。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解答本题要结合“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来思考。最后,关联知识。解答本题要链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欧洲启蒙运动的概况。由答题模板可知,相似点可以从两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特点、结果及影响等角度分析。

40 [答案] (1)不同点: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
相似之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2)思想主张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描绘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 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41 (3)相似点:以外来文化作为思想武器;否定专制暴政,主张开明民主;都推动了各自的社会变革。
[解后反思] 解答此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注意紧扣材料信息,从微观上分析、对比欧洲启蒙思想家们主张的不同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差异;二是依据材料,迁移所学知识,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相似点。

42 模板四 影响、意义类设问 万能模板 设问类型 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哪些影响,对中国或者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这类问题在回答时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

43 答题模板 1.分项分析 (1)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政治影响主要需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变化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两国或者该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等 (2)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 (3)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从主观动机(目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 2.全面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影响 3.国际化分析: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考虑 4.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对印度的影响转变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各国的影响转化为对中国的影响等

44 答题模板 意义类设问 1.“意义类”试题首先要找到设问主题,即针对哪一措施、事件来设问;然后明确设问的方向,如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最后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有些时政类试题的答案还要适当结合党或国家某些方面的方针、政策或指示精神 2.“意义类”试题答题语句格式有:“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只有……才能……” 3.注意考虑主体和方向,如对本国、对他国、对欧洲、对世界等 举例说明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对西欧和对亚非拉两个角度展开,既要考虑其建设性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其破坏性的影响

45 典例4 [2014·衡水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

46 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47 材料二 中国……一个是君权,一个是考试权,一个是弹劾权;不过中国的君权,兼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

48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作简要评述。 [提炼信息] 材料一 秦设御史大夫 汉设御史府 魏晋时御史台独立 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 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

49 材料二 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
[解题突破] 第(1)问,首先,审设问,本问包括两小问,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历史作用。其次,从材料一中提取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秦至明清监察机构的设置,从古代监察制度演变历程的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信息“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各有侧重、分工合作”“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关联知识。本问涉及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知识,关联的知识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及特点、影

50 响等。由答题模板可知,影响可以从当时的影响或深远影响思考。就本问而言,题目要求“简析其历史作用”,主要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当时中央集权、官吏监督、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等角度归纳。
第(2)问,首先,审设问。该问有两小问,分别是“认识”和“评述”。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与解答本题相关的关键信息是“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行使考试权的

51 有考试官”。最后,关联知识。此问涉及孙中山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近代五权宪法的认识,可依托的教材知识相对较少,依据材料信息可联想的主干知识有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华民国成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等。结合答题模板可知,这类问题的认识、启示主要从历史人物对历史现象的看法是否正确、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等角度说明。就本问而言,简评要注意从孙中山探索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角度分析。

52 [答案] (1)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制度化、规范化);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
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加强皇帝对官僚机器的控制。 (2)认识: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监察权是三权分立的重要补充。 评述:糅合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和西方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是民主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缺乏全面认识。

53 [解后反思] 解答此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注意紧扣材料,综合理解材料的信息;二是注意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古代监察制度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对孙中山的影响等;三是要联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影响来进行综合思考。

54 模板五 评价、评述类设问 设问类型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或者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3.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法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55 答题模板 1.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2)“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3)“怎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举例说明 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既要看到积极性的一面,又要看到这一趋势带来的消极作用,还要看到面对这一趋势,各国只能顺应,而不能消极抵制

56 典例5 [2014·石家庄调研]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是在连续不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在农村,圈地运动打破了中世纪田园诗般的沉寂,独立小农成批地被扫除,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农场的经营方式。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代之兴起的是行业工会、合伙公司、股份公司等新的企业制度……制度创新虽然打破了旧制度,但是新制度本身并不完善,市场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基本是无约束的……

57 1624年,英国颁布了《专利法令》……这个法令准许发明者有一定年限的专利权……1679年通过《人身保护法》,给私人的生命财产以法律上的保护。同时,政府还颁布了无数的关于商品交易、证券交易的法案……还有对一种面包的定量定价章程,规定要按照价格来确定面包的重量,取缔掺假,并规定面包匠必须随时应顾客之请称面包重量。

58 材料二 下表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立法。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税收征收管理法》 1993年1月起施行
材料二 下表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立法。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税收征收管理法》 1993年1月起施行 规定税种、税率、税金的计算和征纳 《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3年9月颁布 对经营活动中,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或可能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制裁 《劳动法》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对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59 规定经营者自由定价的基本原则、价格主管机关的职责、价格的总水平调控等内容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价格法》 1998年5月1日 正式实施 规定经营者自由定价的基本原则、价格主管机关的职责、价格的总水平调控等内容 《合同法》 起施行 1999年10月1日 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变更、转让、终止,违反合同的责任等问题

60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在稳定市场秩序方面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的经济立法。 [提炼信息]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 在农村 在城市 《专利法令》 《人身保护法》 商品交易、证券交易的法案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 部分立法

61 [解题突破] 第(1)问,首先,审设问。本题有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措施,第二小问要求回答背景。其次,从材料一中提取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限定以及各阶段颁布的法律文件来思考。最后,关联知识,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经济发展以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归纳总结。

62 第(2)问,首先,审设问。本题要求对材料中的相关立法情况进行评价。其次,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材料二中涉及的法律均为经济方面的法律。最后,关联知识,结合答题模板进行解答。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间限定,联系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来进行思考。结合答题模板,首先明确这些立法是在什么背景下颁布的,其次明确这些立法的内容主要是什么,最后指出这些立法有什么作用。

63 [答案] (1)措施:通过立法方式保护专利发明、保护私有财产;规范经济活动,建立商品价格控制制度。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乡新的经济制度建立,但并不完善;市场竞争混乱无序,影响经济发展。 (2)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深入发展;经济立法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管理秩序、加强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经济立法的出台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建立,促进经济的发展。

64 [解后反思] 本题的第(2)问有一定的难度。题目中的材料是我们平时学习中没有见过的内容,但是它一定与所学知识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从题目中的相关信息去寻找解题突破口。例如本题的时间范围是1992年以后,也就是十四大以后,联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知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65 模板六 特点类设问 万能模板 设问类型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 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法家思想的特点 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兴建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内容 角度三,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历史知识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角度四,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在某一历史时期发展的特点,如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66 答题模板 模板1:从历史特点的设问角度看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1)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中国古代某个时期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但统治集团内部逐渐腐败(政治);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经济);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想、文学作品产生(思想文化);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外交、发展潮流) (2)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如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

67 答题模板 (3)某一历史事件本身具有的特点,可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等,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等 (4)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可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程反映的特点,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

68 答题模板 模板2:专项分析 (1)政治方面,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 (2)经济方面,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文化方面,要注意体现时代特色。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如批判了君主专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赞扬了人们的反抗精神,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69 答题模板 模板3: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 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分值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回答。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了特殊的方式,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70 答题模板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的对比)、是否一帆风顺、最突出的地方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经历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君主派和共和派等势力近百年的斗争) (5)内容(措施)——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等。如近代德国与英国相比,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不彻底性

71 答题模板 (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是否发生变化等。如美国独立战争兼具民族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72 典例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贸易。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利没收奴隶主的财产,这有点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政体。雅典的民主制,是早期的民主制,所谓民主大门仅仅是对有钱有权的社会体面人敞开的。 ——任寅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73 材料二 1620年赴北美大陆在大西洋五月花号船上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被认为是美国宪法的源头;1639年北美出现了《康涅狄格根本法》,宣称主权属于全体人民;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宪法。(此后)1791年法国宪法问世,1908年大清政府颁布宪法。宪法的基本原则有:私有财产、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法治、人权等原则。

74 材料三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辛亥百年:民初议会政治是民主政治运用的典范》

75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早期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美国宪法制定和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法治)建设的认识。

76 [提炼信息] 材料一 工商业发达 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
材料二 宪法 私有财产、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法治、人权 材料三 中华民国 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 屡遭挫折

77 [解题突破] 第(1)问,首先,审设问,本题要求回答原因。其次,从材料一中提取信息,材料讲述了雅典的政治、经济因素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
第(2)问,首先,审设问。本题实际包括两小问,分别是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体现的特点以及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的特点。其次,从材料二、三中提取信息。联系材料二中的《五月花号公约》、《康涅狄格根本法》、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来归纳美国制定宪法过程体现的特点,联系材料三中

78 的“十三年”“屡遭挫折”来归纳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的特点。最后,关联知识。根据答题模板,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体现的特点联系1787年宪法的内容,从其时间、内容、意义、影响等角度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三从建立时间、借鉴性、曲折性等角度概括。 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从民主政治建设要适应国情、促进国家发展等角度进行总结,言之成理即可。

79 [答案] (1)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大量移民定居雅典;奴隶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要求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民主制度;国王的权力有限,受元老院议会制约,这样的传统有利于建立民主政治。
(2)美国:渐进性,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才得以最终确立;首创性,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影响不断扩大(拓展性),对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国1908年大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都产生了影响;阶级性明显,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彰显了民主性,强调主权在民和人权等原则。

80 中国:借鉴性,较全面地借鉴了美国政治制度和西方政治理论;进展快速,不到一年就建立起来;曲折性和持久性,屡遭挫折,但人民不断努力追求。
(3)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应以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程度为基础;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建设应以维护国家独立、促进民族振兴为宗旨。

81 [解后反思] 特征(特点)属于观点而不是史实,因此回答特征(特点)类问题不能照抄材料语句。回答特征(特点),要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按照答题模板指出的方向进行提炼概括。

82 模板七 启示、认识类设问 万能模板 设问类型 启示、认识类设问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旨在检测考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其回答特点是开放性、宽广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83 答题模板 模板1:从不同类型看答案的思维要求,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观点、看法、感想、说明类:侧重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如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但一般要从题目及前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不能脱离题目泛泛而谈。二是探因寻果,如“怎样认识清初统治者的经济措施”,在回忆清初经济发展的“果”的基础上,用“果”来认识“因”:清初经济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是正确的,但其动机是巩固封建统治。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2)借鉴、建议、主张、态度、见解类:侧重从要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3)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大方面回答

84 最后,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尤其是长效热点、最新重大热点)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指导意义
答题模板 模板2:三步解答 首先,点出定性认识。对材料及前面几问进行系统归纳,找准“题眼”。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初步分为“益”“害”两方面。其次,抓关键,切要害。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 最后,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尤其是长效热点、最新重大热点)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指导意义 注意:①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组织答案时我们应写成这样“生产关系的调整应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②思维要具有发散性,注意从多个角度阐述和回答

85 答题模板 模板3:专项分析 根据认识、启示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同,解答时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1)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党派组织之间的关系、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解答这种类型的认识或启示,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以近代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为例,这说明了以下几点问题: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斗争都不能成功;②只有由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阶级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以两次国共合作为例,得出的认识有:①国共双方的矛盾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动中国革命发展;②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力量,坚持以斗争求团结;③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86 答题模板 (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措施、经济制度、经济模式或发展道路等方面,可从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符合国情、及时调整政策等方面思考 (3)文化方面,可从以下三点思考:①如何对待,从在批判中继承、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方面思考;②如何认识,从文化活动或思想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思考;③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进行思考 (4)口号、观点、方针方面,可从口号、观点、方针产生的背景、影响等方面思考 (5)外交方面,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是否有利于各国的发展等方面思考

87  典例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是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个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 ——亚当·斯密《国富论》

88 材料二 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所经营的生产……已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89 材料三 罗斯福睿智地指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价和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从前那些大投机商和金融寡头们只要开发或建设什么,我们就什么都给他们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任务不是开发自然资源,或者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而平衡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开明管理的政治时代已经到来。”

90 材料四 斯大林在1926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
材料五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文选》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亚当·斯密、恩格斯、罗斯福、斯大林、邓小平的经济主张或观点。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91 [提炼信息] 材料一 一只看不见的手 尽力达到
材料二 托拉斯 无计划性也停止了 材料三 重新评价和核定 开明管理的政治时代已经到来 材料四 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 材料五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

92 [解题突破] 第(1)问,首先,审设问。本设问涉及一个问题“经济主张或观点”(注意必须答五种主张)。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亚当·斯密、恩格斯、罗斯福、斯大林、邓小平的经济主张或观点,结合上面提炼信息的内容作答。最后,关联知识。此题涉及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五种经济主张或观点,有关此知识应如此关联:亚当·斯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恩格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罗斯福-罗斯福新政时期,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创立时期,邓小平-改革开放时期。

93 第(2)问,首先,审设问。该问要求回答“启示”。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从上述材料反映的五种不同经济主张或观点可知,该启示是要通过不同经济主张或观点的个性去谈共性。最后,结合启示类设问的答题模板,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大方面思考。

94 [答案] (1)亚当·斯密:自由竞争,国家不干预经济。
恩格斯:垄断组织产生,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得到克服。 罗斯福: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抛弃市场的调节作用。 邓小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调节作用。

95 (2)经济体制创新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策和措施要符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任何经济模式都应不断调整与完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两者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要善于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防止体制僵化。

96 [解后反思] 对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体制的几点认识
(1)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 (2)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 (3)两者目前都是“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相结合的经济结构: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态,资本主义也有公有制,社会主义也有私有制,两者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态占主体。

97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存在合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问题,迫使两者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联合起来。
(5)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两者必然长期共存: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努力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长处,努力发展自身的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98 模板八 开放探究性设问 万能模板 设问类型 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是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主要是以“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以图片、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说明研究该课题的意义,提供研究该课题的方法等。开放性试题从独特的角度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99 答题模板 开放探究型试题的答案往往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题干材料提供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观点,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赞同的观点并阐明理由。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都是正确的解答

100 答题模板 模板1:提供观点型开放题。如2007年山东卷第27题第(4)问“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解答此类型开放性试题时,要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答这类试题其步骤有三:(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101 答题模板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试题除了已列出的观点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其他观点进行论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照样可以得分。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此题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外,还可提出另外的观点,如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参半,没有主次之分。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创见性,答案的要点也较容易答全

102 答题模板 模板2:提炼观点型开放题。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该题没有提供观点,而是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这无疑加大了题目的难度 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有五步:(1)明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遴选出其中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3)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4)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5)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103 典例8 [2014·唐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过去不少人把它比拟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启蒙运动”。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如胡适始终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称做“中国文艺复兴运动”;30年代“新启蒙运动”中,论者们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运动”“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启蒙运动”……丁守和、殷叙彝把他们论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作定名为“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04 近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除了‘启蒙’这个词可以在极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于世界各地的反封建斗争之外,把20世纪发生于中国的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比拟为欧洲14~16世纪发生的‘文艺复兴’或18世纪发生的‘启蒙运动’,是很不恰当的”,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只是‘文艺复兴’在一个落后国家里的微弱的回声”。 还有论者提出:文艺复兴运动带着“拨乱反正”的性质,有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作为正的前提;而五四运动不承认有正的前提,它不是拔乱反正的运动,而是对正统文化展开全面批判。 ——《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研究综述》

105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观点。(要求:选取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提炼信息]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启蒙运动”

106 [解题突破]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要求——“评析材料中‘五四新文化运动’观点”。
第二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信息“比拟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启蒙运动’”“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而是对正统文化展开全面批判”等进行思考。 第三步,关联知识,套用模板2,首先选择材料中的观点;其次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最后表述成文,注意史论结合,科学准确。

107 [答案] 参考观点 ①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②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不能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相提并论。③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是对正统文化展开的全面批判。④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只是“文艺复兴”在一个落后国家里的微弱的回声。

108 参考答案之一 我赞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从发生背景上看:都是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统治产生矛盾,为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从发生进程看:兴起后都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从内容上看:都提出或传播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主张和观点。从性质上看: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从影响上看:都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做了准备,都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都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109 所以不少人把五四新文化运动比拟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启蒙运动”。
参考答案之二 我赞成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不能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相提并论。

110 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都致力于“人的解放”,宣扬人的价值,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要唤醒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过的文化精神,即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精神,并以这种精神否定中世纪的极其黑暗的文化精神。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复兴古代的文化精神,而是全面检讨、批判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致力于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以与传统决裂的姿态谋求新的文化精神的培育,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因此两者是不同的。“文艺复兴”成就了辉煌的近代西方文明,而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并没有为中国近代化完成文化变革的任务。

111 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都致力于批判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鸣锣开道。但是两者有三大不同:一是起因不同,与西方的启蒙运动不同,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与封建社会的尖锐矛盾,从而酝酿成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而是由于尖锐的民族矛盾的刺激而出现的;二是重心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心是救亡图存,批判封建主义和讴歌资本主义都是为了服务于救亡这个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救亡与启蒙之间关系的紧张;三是效果不同,救亡图存的迫切要求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超前”和“被动”两个特点,造成理论准备不足,缺少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其成就也就有限。

112 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既非中国的文艺复兴,也非中国的启蒙运动。
[解后反思] SOLO分类评价法下的评分标准 开放探究性试题一般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下的评分标准,对评分要求的把握,是考生得高分的关键。以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为例:

113 (1)一等(12~10分) 评分要求: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考生一般要达到两个层次。①关联结构层次: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到问题的多个要点,并能将它们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说明考生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②拓展抽象结构层次: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的本身意义得到拓展。

114 (2)二等(9~5分) 评分要求: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但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考生一般做到多点结构层次。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要点,但这些要点是相互孤立的,彼此之间并无关联,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 (3)三等(4~0分) 评分要求: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115 考生一般只达到两个层次。前结构层次:考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单点结构层次: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116 谢谢观看!


Download ppt "三 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 对应学生用书P249."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