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崧 凌 Modified 7年之前
3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4
题目解析 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晨起去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 《故都日记》 “故都”?
5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的总印象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6
清 静 悲凉 小院清秋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斜阳 清秋佳果
7
清 净
11
秋槐落蕊,落蕊清扫 视觉 触觉 听觉 味觉 斯人独徘徊
12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落寞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13
秋蝉残鸣图 凄残
15
秋雨话凉 泛凉
16
秋枣奇景图 苦涩
17
冷色调(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18
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19
名胜古迹 为什么没有选择具有北京特色的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思考讨论 为什么没有选择具有北京特色的 名胜古迹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典型性 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更能表现秋味。
20
作者的心情:苦闷 落寞 悲凉 本文的基调:清 静 悲凉 名胜古迹 ? 为什么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
思考讨论 为什么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 名胜古迹 ? 作者的心情:苦闷 落寞 悲凉 本文的基调:清 静 悲凉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1
以情驭景--花、槐、雨、蝉、果--形 以景显情-- 清 静 悲凉 --神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以情驭景--花、槐、雨、蝉、果--形 以景显情-- 清 静 悲凉 --神
22
“北京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 《北平的四季》
23
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用意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 ” “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的感受:“慢 ”、“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 不到十足 ”
24
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用意 黄酒---白干 稀饭---馍馍 浓烈 韧劲 鲈鱼---大蟹 黄犬---骆驼 肥美 厚重
25
12段的作用
26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27
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 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28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29
秋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30
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选择秋天的几处景物,写成片段,要求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31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32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3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34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6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37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8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39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0
对比 把两种对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举出来,造成鲜明对照,这种修辞格就叫对比。 两种对立物的对比,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同丑的对立,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例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物两面的对比,可以突出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现象,使人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 例2:卖盐的,喝淡汤。
41
衬托(映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3: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例3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42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 1、以动衬静,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以声衬寂,如;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以乐景衬哀情,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3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44
早 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陈与义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