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讲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讲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讲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2 第一节 展现时代与人生风貌的《稼轩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渴望早日恢复中原。由于统治阶级的懦弱,他的个人英雄主义难以实现。23岁到32岁之间,做过一写小官。期间写了《美芹十论》和《九议》。32岁作除州太守,进行整顿改革,引起一些人的不满。42岁被罢官。后曾两度出山,但都失望而归。68岁逝于故居。他的经历又一次显示了一个优秀的人物在可悲的时代里被迫无为的道路历程。是个人的悲哀,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哀。

3 辛弃疾出生前13年,宋室遭逢"靖康之难",中原被金人占领。辛弃疾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曾出仕于金,在亳州谯县为县令。辛弃疾因父文郁早亡,幼年即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并曾受业于亳州刘瞻。瞻能诗,在金曾任史馆编修,门生众多,其中最优秀者有辛弃疾及党怀英,二人才华相当,并称"辛党"。后党怀英在金贵显,辛弃疾走上了抗金的道路。在谯县时,辛赞因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即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并曾两次令其"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希望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绍兴二十四年(1154)及二十七年,辛弃疾两度赴燕京应考,就是受祖父之命所进行的两次实地考察。

4 绍兴三十一年(1161)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大举入侵,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武装四处兴起。大名王友直,海州魏胜与胶州开赵,以及济南耿京,纷纷聚众起义。其时,辛赞已去世,22岁的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山区聚众2000人,隶属耿京,为掌书记。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与南宋朝廷正规军配合,共同抗击金兵。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辛弃疾奉表归宋,经楚州到达建康(今南京市),朝见宋高宗赵构,接洽南投事宜。辛弃疾被授承务郎。闰二月,辛弃疾于北归途中获悉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的消息,领50骑直趋山东,袭入5万众中,将张安国劫出金营,并号召耿京旧部反正。随后,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首。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南宋最高统治者也大为惊异,委任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便留在南宋,娶邢台范邦彦(子美)之女为妻,希望实现其恢复中原的理想。 但南归之后,辛弃疾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40余年间,或赋闲散居,或沉沦下僚,不得尽其才。"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不得不"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借歌词为陶写之具。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之豪",被迫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的无聊生活。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为一代词宗。

5 开禧三年秋,金人以索取韩侘胄的首级为议和条件。韩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诏命到达铅山之日,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这位忠诚的爱国者,终于"抱恨入地",赍志以殁。
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但他将无处发泄的一腔忠愤以及不受信任、不受重用的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弃疾豪爽,尚节气,识拔英俊。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6 辛弃疾是南宋政坛上一位具有壮怀伟志的豪杰,也是当时词坛上一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泰斗(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在“南共北,正分裂”的历史时期([贺新郎]“细把君诗说”),他和陆游同时唱出了民族的心声,辛词和陆诗同为南宋诗词中的双璧;在词的发展史上,辛词又与苏词前后辉映,他在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基础上,以其纵横不世之才进一步开拓词的疆域,使题材更为广阔丰富,使词境更为雄豪恢张,就词风的某些相近而言“虽苏、辛并称”,就其词的总体成就来说“辛实胜苏”(纳兰成德《渌水亭杂识》)。

7 辛弃疾梦寐不忘的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是他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寄,自然也是他情感体验的重心,他为此而兴奋、激动、呼号,他也是为此而痛苦、忧伤、愤闷,他全部的身心都集中在民族的救亡图存,《稼轩词》正是在这一点上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的走向。 由于身受过侵略者的蹂躏,对于践踏中原的统治者有着强烈的憎恨,因此他重整乾坤和报仇雪耻的愿望也格外强烈,对自己固然是处处以抗金复国自勉,对朋友也同样以抗金复国相期。他鼓励做建康留守的史正志说:“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激励做宰相的叶衡说:“好取山河献君王,看父子貂蝉,玉京迎驾”([洞仙歌])。

8 他的词充满了对故都、故土、故人的眷恋,他守滁州时一次登楼远眺时触景生情地说:“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他的词充满了对故都、故土、故人的眷恋,他守滁州时一次登楼远眺时触景生情地说:“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慢])他每到一处总要眺望“西北神州”、“长安父老”、“神州沉陆”、“西北是长安”、“西北有神州”、“起望衣冠神州路”这样的词句在《稼轩词》中随处可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9 他以“补天裂”为己任,所结交的都是以身许国的志士,如陈亮、韩元吉和老年的陆游;所赞美的都是一些驰骋沙场的虎将,如李广、廉颇、马援;所羡慕的都是一些抗击敌人维护统一的豪杰,如谢安、裴度;所鄙视的则是苟安江左的王导之辈。南宋上层统治者只要自己能醉生梦死,不惜把大片河山拱手送给敌人,他在词中对投降派给予了尖锐的贬斥和辛辣的嘲讽,他甚至挖苦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

10 辛弃疾这位有雄才壮志的豪杰,竟然在国难当头之际被废弃近20年,他看到“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的景象不禁“满目沾衣”([木兰花慢]),因此,请缨无路之叹和英雄失志之悲是他词中最常见的主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12 抚着日渐添多的白发,望着依旧残破的河山,想着早年的壮志成空,他的感情由激越而趋于悲愤:“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满江红])。眼前的现实让他心都凉了,对南宋小朝廷也不抱什么希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除了抒写爱国主义情怀的词外,他还写了不少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像他这样用世之心很切而处事之才又高的人被迫“投老空山”、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其心情的无奈与压抑是可想见的,[丑奴儿]正是这种心境的绝妙写照: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3 为了排遣自己的怅惘苦闷,他从庄子和陶渊明那儿寻求慰藉,他中老年的词中提及陶渊明的地方达70多处,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当世的陶渊明,“老来未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水龙吟])。老来逐渐交游星散零落,国事又一无可为,充斥朝中的多是些名利之徒,于是就只好与青山、白云、清风为伴,把自己置身于陶渊明的诗境和大自然的美景中: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听,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贺新郎]

14 看来他并没有达到陶渊明俯仰自得的境界,投闲置散的生涯对他简直是一种折磨,[青玉案]《元夕》一词写出了他精神上的孤独: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梁启超称此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引自梁令娴《艺蘅词选》),词虽用重笔写了热闹喧哗的场面,但词人却又与这种场面无缘,他需要的是人生的知己与事业上的同道,也就是前词引到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5 当然,辛弃疾赋闲后也并不是成天愁眉苦脸,乡下淳朴的民俗和恬静的田园使他获得一时解脱,因而他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风物的优美词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代人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16 春天则是桑芽、幼蚕、细草、荠菜、黄犊,处处洋溢着盎然的春意;夏天则是稻香、明月、蛙声、蝉鸣,处处弥漫了丰收的喜气,从醉说吴话的翁媪,到“锄豆溪东”的“大儿”,从“正织鸡笼”的少年到“卧剥莲蓬”的小子,人人都是那样纯真快乐,以上三词以轻快的笔触传出了词人愉快的心境。他十几首田园题材的词都写得淳真、朴实而又明净,在成堆剪红刻翠的宋词中别具风味。


Download ppt "第七讲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