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指導老師:陳韻如 班級:幼保二甲 學號:499I0054 姓名:張瑜庭
兒童疾病預防及照護 腸病毒 指導老師:陳韻如 班級:幼保二甲 學號:499I0054 姓名:張瑜庭
2
認識腸病毒 又稱手足口病,是屬於腸胃道傳染病的一種,而腸病毒是一群過濾性病毒的總稱。
目前有67多種,可分為克沙奇病毒A群(23種)、克沙奇病毒B群(6種)、小兒麻痺病毒(3種)、伊科病毒(31種)及新型腸病毒68~71型(4種)。 此種病毒世界各並均有,常於夏季、初秋流行,台灣流行季節為3~11月,以7~9月為高峰期。
3
傳染途徑 飛沫感染: 潛伏期為三到六天,傳染力從發病前一、二天到發病後一周傳染力最強。腸病毒可續存於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中三到四週。因此腸病毒疫情到達「紅燈標示區」,通常建議停課三週。 糞口傳染: 腸病毒生存力、繁殖力強,病毒經腸胃道排出可長達六到八周。 接觸傳染: 污染的手接觸摸眼、口、鼻而受到感染,多發生十歲以下小孩,三歲小孩更容易有併發症出現,雖然也有成人個案,但很少見,人群密集處易發生流行。
4
症狀與合併症 手足口病:由克沙奇病毒A群及腸病毒71型引起,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及潰傷,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到十天。 疱疹性咽喉炎:由克沙奇病毒A群引起,症狀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多處小水泡或潰傷。病程為四到六天。 合併症:極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肢體麻痺、新生兒敗血病等併發症。尤其新生兒和小嬰兒感染者。偶爾會發生電擊性病毒性休克症候群,侵犯多種器官,死亡率很高。
6
診斷治療 1.只有經由實驗室檢驗,才能確定診斷是由哪一種的腸病毒引起,但是,病毒的類型對於治療並無助益。 2.大多數症狀輕微者,予以症狀治療即可。對於極少數有併發症的個案,採對症療法。 3.病患於身體免疫力克服感染後即逐漸康復,但病毒依然可以透過糞便排出,持續數週之久,而致感染他人。 4.有關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因其效果還在試驗階段,同時必須考慮其可能潛在的危險,故應由醫生審慎評估。 5.腸病毒感染後,免疫力可持續一段時間;對於不同型的腸病毒,可有短期交叉免疫。
7
預防方法 1.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外,尚無疫苗可供預防。 2.請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 3.家中如有病患,症狀輕微者請在家隔離,以免傳染他人。並請多休息,適當補充水分。 4.加強個人衛生,請常洗手。 5.加強居家環境衛生和通風。 6.如有學童罹病,應建議家長予以請假暫勿上課,以免傳染其他學童。 7.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的可能,但孕婦還是要避免感染,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8
「腸病毒333專案」 第一危: 危險族群,三歲以下。根據1998年,腸病毒疫情統計,78%的死亡案例年齡小於三歲。 第二危: 危險期間,三天之內。腸病毒71型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病例,其發病到就診時間,平均三到四天,許多病例在第三天之後才到急診或加護病房,以致搶救不及。所以發病的最初三天,病情變化極不穩定,最需要密切追蹤。 第三危: 危險症狀有三,昏睡、持續嘔吐和肌躍型抽搐。針對腸病毒71型所引發的腦幹腦炎致死及瀕死病例分析,發現這三種臨床症狀必須以重症處理。
10
結論 打擊腸病毒最重要的是徹底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並謹記腸病毒的333→3歲以下、3天之內、3個危險症狀,一有可疑的症狀發生,應迅速就醫,追蹤病情,才能將腸病毒徹底圍勦。 謝謝大家
11
資料來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