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學務長 暨中央環境教育輔導團中區輔導團委員 林 明 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學務長 暨中央環境教育輔導團中區輔導團委員 林 明 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學務長 暨中央環境教育輔導團中區輔導團委員 林 明 瑞
環境教育創意教學法 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學務長 暨中央環境教育輔導團中區輔導團委員 林 明 瑞

2

3

4

5

6

7

8 環保小統計(2002年) 台灣地區人口密度 624人/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800多人,台灣人口密度目前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孟加拉。 台北市機動車輛密度方面,每平方公里達5976輛,而台北縣、北部地區及台灣地區的機動車輛密度則分別為1211輛、1524輛及471輛。 93年11月底台灣地區毛豬在養頭數為682萬頭,豬隻飼養密度189.4頭/平方公里。 屆至 台灣地區公共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平均僅7.5%(台灣省0.4%、台北市50.6%、高雄市17.2% ) 。 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12756 美元。

9

10

11

12 環境教育哲學理論

13

14

15

16 學校可實施的環境教育課程與活動

17 學校經常採用的環境教育及活動方式 1.中小學適合採行多科融入、延伸式環境教學法 2.認識校園植物、花木領養、票選校花校樹
3.舉辦各種環境教育主題(水資源保育、節約能源、自然生態保育)之學藝競賽、跳蚤市場 4.校園學習棲地(如生態(物)教材園、環境學習步道、生態池、自然觀察區)之教學 5.班級學習棲地(如班級花圃、花檯、走廊)之經營及教學 6.校園生物棲地(ecological habitats;biotope)

18

19

20

21

22

23

24 台中市黎明國小生態教材園

25

26

27

28

29

30 北市溪山國小營造校園學習棲地

31 校園環境議題:移除籃球旁的龍柏,改種山櫻花之議題討論及執行
北市溪山國小營造校園學習棲地 校園環境議題:移除籃球旁的龍柏,改種山櫻花之議題討論及執行 1.引起學生興趣 2.融入各科教學   與日常生活結合 3.動手做,師生一同參與 4.以討論的方式處理問題 5.持續棲地營造學習  

32

33 高雄市加昌國小運用校園中的小角落佈置成觀賞表演區及 小小生態池

34 嘉義市興安國小校園生態學習棲地

35

36 結合或參與社區營造

37 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改革與解說

38

39

40 環境教育課程經常採用之教學法 1.一般講述 2.實驗活動 3.分組討論 4.班級討論 5.腦力激盪 6.辯論會
1.一般講述 實驗活動 3.分組討論 4.班級討論 腦力激盪 6.辯論會 7.角色扮演 模擬遊戲 9.價值澄清法 10.議題討論 11.兩難困境 12.行動研究學習 13.戶外教學(校外參觀、校園內戶外活動、野外觀察) 14.STS教學法(科學、技學、社會) 15.探索式教學法

41 利用分組討論進行各種形式教學 1.實驗教學 2.腦力激盪:各組就某一環境議題,由與會每個人依所學、經驗、認知,提出觀點、建議、或解決方法,而各種方案則經由反覆批評、檢視之過程,討論出最佳決策及方法。 3.STS教學法(科學、技學、社會):各組成員就某一環境議題,進行任務編組,利用各種科學方法收集與議題相關的資訊,包括:專家訪問、資料查詢、現場探勘、問卷調查等方式,以各種民主程序進行辯論、討論及決策,決定出最佳的議題解決方式,以作為後續行動準繩,或提供給行政單位作參考,這也是環境議題調查經常採用的方法。 4.探索式教學法:整個學習的歷程是以各小組學生的探索及討論為中心,教師僅居於提問、引導的地位。 5. 行動研究教學法

42 辯論會、角色扮演、兩難困境、價值澄清 若某一環境議題較具有爭議性,教師一時之間難以說明清楚,或不想強輸自己的價值觀給學生,經常會採行辯論會、角色扮演、兩難困境、價值澄清等方式進行教學,最後再由教師加以引導。 1.辯論會:就議題正反意見,分成兩組進行辯論 2.角色扮演:教師就某一環境議題選出各適當角色進行扮演,演一齣話劇,或仿2100開講的方式,進行辯論,未參與演出者或安靜觀賞,或參與討論。 3.兩難困境:由教師就某一環境議題提出正反兩種令人難以決定想法,想藉此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環境價值決擇。 4.價值澄清:利用兩難困境的環境議題,導引學生對某項環境資源在其內心作出價值高低之判斷。

43 環境戶外教學 環境戶外教學是最常採用、最有效的環境教育教學法。 1.校外參觀
2.校園內戶外活動:可結合校園學習棲地營造及學習活動單的使用,使成為最有效、安全的環教學習方式。 3.野外觀察

44 模擬遊戲 「遊戲」本身具有「趣味性」和「活動性」,模擬遊戲以一環境概念為主題,由參與者模擬各種環境角色,以遊戲的方式進行自然環境教育,不僅能在各種年齡層實施,同時也具有相當的成效,也是推行自然環境教育經常用到的方法之一。 1.荒野保護協會:正宗愛台灣10個遊戲 :其中如「台灣黑熊求生記」和「小小魚兒要回家」等為一連串的「模擬遊戲」,透過動態或是靜態的活動方式,帶領參與者模擬、體驗自然生態。 2.約瑟夫‧柯內爾:與孩子分享自然:流水學習法:和樹做朋友-化身為樹。 3.擁擠地球的遊戲(人口過度膨脹)、野狼吃山羊、山羊吃草的遊戲(自然生態平衡)

45 勒溫(Lewin)行動研究模式的循環程序

46 金米斯 (Kemmis)的計劃、行動、觀察、反思、修訂改進之螺旋模式

47 Elliot模式:構思之問題意念可隨行動研究歷 程而改變

48 如何開始校園環境永續行動研究計畫 第一部分:規劃、陳述所關注的校園環境及環境教育問題。 1.你關心什麼事?問題的背景與性質為何?
2.你為何會對此事有興趣?問題的重要性如何? 3.你想你能做些什麼?可行性如何?預期目標為 何? 4.你能收集到什麼證據、資料來幫助你暸解╱判斷這些問題? 5.要如何收集那些證據、資料? 6.如何能確認你對事情的判斷是正當、正確的?

49 上述問題的答案可以協助你產生一個有可行性的行動研究計畫以及幫助評估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再依行動螺旋圖歷程發展成一完整行動研究:
1.關注問題,2.研擬策略,3.採取行動,4.反省評鑑,5.再度關注與修正。 *水環境行動研究實例 1.關注問題:當校園水環境發生問題或在實施水環境教育的過程遭遇問題;例如:我們校園的水池嚴重優養化,到底問題出在哪呢?經同學們初步討論的結果,可能是:(1)同學餵食魚兒時,丟了太多的食物呢?或(2)流入水池的水太髒的緣故?或(3)水流循環不良,形成死水呢?

50 2.研擬策略:構想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之策略」
先進行任務編組,利用各種科學方法收集與議題相關的資訊,(包括:專家訪問、資料查詢、現場探勘、問卷調查等方式),(以各種民主程序)進行(辯論、)討論及決策,決定出最佳的議題解決方式,以作為後續行動準繩(,或提供給行政單位作參考)。例如:同學們討論出的:(1)解決方案:同學餵食魚兒時,少丟些食物,以維持水池水質清澈;(2)解決方案:設法不讓髒水流入水池;以避免水池水質受到污染;(3)解決方案:在水池內裝設循環馬達,以避免水池形成水流死角。

51 3.採取行動:依據上述所擬定之解決策略,「採 取行動」,也就是:我們如何設法動手來解決? 4.反省評鑑:「評估」解決策略的實際執行成效。
3.採取行動:依據上述所擬定之解決策略,「採 取行動」,也就是:我們如何設法動手來解決? 4.反省評鑑:「評估」解決策略的實際執行成效。 例如:同學們討論出的:解決方案(ㄧ)同學餵食魚兒時,少丟些食物:因為此一方案不需要任何時間、經費,最容易施行,只要同學願意配合,成果不久就看得到。此一方案各班的同意後立即實施,嚴禁同學過量餵食魚兒;過一~二星期後觀察水池優養化現象是否有逐漸減少?若成效良好,表示此一策略正確,請同學持續遵守;若成效不彰,再行討論其他出其他可行的解決方案。

52 5.再度關注:根據評估的結果,判斷是否解決原先關注的問題,如已解決,則可關注另一個相關問題。如未解決,則「修正」所關注問題的焦點、計畫及作法,研擬更適切的問題解決策略,並再度採取行動與進行評鑑,直到問題解決為止。 若上述解決方法成效不彰,再行討論其他出其他可行的解決方案。若同學新提出的解決方案(二):設法不讓髒水流入水池:因為水池是歸學校總務處管理,同學們和導師商量後,派代表將方案(二)的意見向學校總務處反應,校方在考慮並採納了同學的意見後,設法將全校的汙水先行排到水溝,不要先流入水池;大約又過了二週,觀察水質的變化情形;若情況好轉,表示此一方法正確,就徹底實施;若情況依然不佳;依此方式再行討論出解決方案(三) ,再採取行動,如此直到問題解決為止。

53 「行動研究」可以是教師一人領導一個班級(行動研究重心在學生),或數位教師人領導一個學年或數個班級同學的行動研究(教師及學生同為行動研究的重心),也可以是教師們組成一行動研究團隊(行動研究重心在教師)。
研究對象 : (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實施,結合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行為之改進探討; (2)針對校園內某項環境問題或議題,或某一處環境設施或空間進行改善時,所進行之環境行動。 *近年來教育部環保小組每年鼓勵各級學校提出「永續校園綠建築改善計畫」,結合環境教育課程實施,向教育部提出計畫經費申請。 *而有關於能源設施及能源教育的部份,可以向經濟部能源局提出申請。

54 「環境教育行動研究教學」對學生的環境教育認知之影響,與傳統教學法相差無幾;行動課程經過:計畫、行動、檢討、反省及再行動過程,而對學生的環境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則有顯著功效。
*「環境教育行動研究」的內容: 一、一般性環境教育行動研究: (一)永續環境教學: 1.教導環境知識-採融入式教學,研發永續教育課程。 2.環境中學習-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結合鄉土與 戶外教育、社區與學校教學。 3.校園環境特色議題行動研究,環境主題活動。 (二)校園環境規劃: 1.綠化學校建築與設施。 2.採用環保建材。 3.鼓勵建立無障礙空間校園。 4.校園綠美化。

55 5.推廣落葉堆肥計劃 。 6.加強校園廁所維護管理 。 7.噪音防治。 8.減少有害殺蟲劑及藥物使用。 9.實驗室廢水廢棄物處理。 (三)節約能源-省能源、省資源 : 1.宣導省水、省電措施 。 2.推行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再利用。 3.推行辦公室做環保。 4.注重飲用水安全,定期維修保養設備及水質檢驗 。 5.落實廚餘回收處理。 (四)結合社區環境 : 1.學校與社區結合共創社區新風貌。 2.推動學生社區勞動服務。

56 (五) 校園綠色生活: 1.落實師生共同遵守環保生活公約。 2.綠色消費、簡樸生活。 3.優先採購環保標誌物品。 4.採購再生紙,落實紙張再利用。 5.禁用免洗餐具及保麗龍碗。 (六) 宣導教育、藝文活動 : 1.建置環境教學資源網站。 2.舉辦環境教育宣導活動。

57 校園美化綠化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深坑國小生態綠廊經營


Download ppt "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學務長 暨中央環境教育輔導團中區輔導團委員 林 明 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