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游褒禅山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游褒禅山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游褒禅山记

2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欧阳修等人的推荐下主持政事,锐意改革,曾提出“三不畏”:“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后由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的改革三起三落,他最后也忧愤而逝。

3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 金陵怀古》颇有名。 著作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4 王安石塑像 (江西临川) 王安石故里上池村

5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6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7 背景知识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华阳洞

8 华阳洞

9 初读课文 zhǒnɡ huá huā huá miù yǎo jiù xiànɡ shēnɡ fǔ 1、庐冢( )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 zhǒnɡ huá huā huá miù yǎo jiù xiànɡ shēnɡ

10 析读课文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名→动,命名,起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名→动,筑舍定居。 名→动,命名,起名。 名→状,往东 。 表判断,为,是。 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11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12 空间方位图 慧空禅院 后洞 五六里 慧空禅院 五里 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 泉水

13 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名→状,从旁边。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形→名,深度。 形→动,到尽头。 “而”,表修饰。 动→名,见到的景象。 十分之一。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形→动,照明。 有人 / 责怪,埋怨。

14 → 悔 第二自然段 前洞 后洞 游洞 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平旷 有泉侧出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入之愈深 → 愈难 愈奇 见少
余随怠者出,所以 悔不得极夫游之乐 记少 乐少

15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16 第三段:重点字词 对于/这件事 心得,收获,名词 因为 / 并且,连词 而且,表并列,连词 观察,动词 不平常 / 值得观赏的景象,名词
于是予有叹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夷以近…险以远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对于/这件事 心得,收获,名词 因为 / 并且,连词 而且,表并列,连词 观察,动词 不平常 / 值得观赏的景象,名词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到达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帮助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17 特殊句式 变式句(介词结构后置)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省略句 不随(之)以止也

18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2.在现实中,一般“世人”的做法如何?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深刻、周密)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奇观常在险远 非有志者 不能至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不足者 不能至 有力无志,可讥有悔 尽吾志 无悔勿讥 无物以相之 不能至

19 第三自然段(议论) 古人求思 无不在 余之所得 有志 尽吾志 无悔矣 有力 奇观常在险远 有物

20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正反映出他是一个具有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的人。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可以说“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所主张的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21 结论:要有志、尽志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第二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结论:要有志、尽志

22 第四段: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尽,完 / 说,动词 ……的原因 求学的人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23 古今异义词: 古:到达 至于 今:表到达某种程度或表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不同寻常、不平凡 非常 今:表程度的副词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24 思考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第一段 第四段
思考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25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逻辑严密 仆 碑 其文漫灭 古书之不存
何可胜道也哉 音 谬 谬 其 传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6 第五自然段 记游的结尾——补叙 重点字词 通假字 父:通“甫”。

27 文章结构布局、行文特色分析: 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 想一想?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  想一想?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共同点: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学习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

28 思考: 游记本应该以记游为主,试想想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所学的 游记有什么不同? 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作者的议论。

29 理清思路 结 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结 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6):记叙——补叙同游者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30 文章脉络: 中心句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 记叙 游洞的经过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论 借仆碑抒发感慨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 议论的基础 游洞的经过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论 记叙的深化 借仆碑抒发感慨

31 结合实际,谈谈做成一件事需要哪些条件? 成功需要“志” “力”“物” 三个条件 志----雄心壮志,坚定的志向 力----足够的能力,个人的先天条件 物----外在的客观环境,外力的帮助 其中最重要的是 “尽吾志” ,“尽吾志,可以无悔矣” 。 尽吾志----全力以赴,坚持不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向自己的意愿去努力,尽力而为,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32 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复习文言虚实词; 2.归纳写作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3.归纳文中“乃”、“道”、“盖”、“文”、“然” “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

33 活学活用 收获成功

34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_ ”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慎取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35 整体感知 本文所写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 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辛,“尽意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二是由于古代文献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

36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37 结构总结 介绍山、碑 记叙 介绍洞 → → 游褒禅山 记 游洞 议论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夷以近,游者众
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入之愈深 愈难 愈奇 游褒禅山 记 游洞 见少 余随怠者出,所以 悔不得极夫游之乐 记少 乐少 古人求思之深 议论 有志 有力 奇观常在险远 尽吾志 无悔矣 有物

38

39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以其乃华山之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良乃入,具告沛公 质于齐,兵乃出 家祭无忘告乃翁 日初出大如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动词,表判断,是 副词,竟然,居然 连词,于是 连词,才 代词,你,你的 名词,车盖 连词,表原因,因为 动词,超过,胜过 副词,大概

40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 名词,主张、政策 何可胜道哉
策之不以其道 独其为文犹可识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过饰非 名词,路、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主张、政策 动词,说、讲 名词,方法 名词,文字 名词,纹路 名词,文章 动词,掩饰

41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 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
此余之所得也 古人…往往有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言得之 代词,如此,这样 形容词,对,正确。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但,但是。 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适宜,正确

42 其 “ ”字的用法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指代对象 人称代词 代词 这(里),那(些) 其中
“ ”字的用法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指代对象 人称代词 代词 这(里),那(些) 其中 指示代词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连词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副词 助词 调节音节,不翻译

43 其 “ ”字的用法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
“ ”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7、其孰能讥之乎?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代词,它,指洞穴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代词,它,指后洞 代词,他们,指游客 代词,他们,指古人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44 其 “ ”字的用法 8、而余亦悔其之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 10、视其左右 助词,无义 11、谬其传 12、咎其欲出者 代词,它,指洞壁
“ ”字的用法 8、而余亦悔其之 9、既其出 10、视其左右 11、谬其传 12、咎其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14、其可怪也欤 代词,指自己 助词,无义 代词,它,指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45

46 1、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47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48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Download ppt "游褒禅山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