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9课时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9课时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9课时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 [考纲要求]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3.戊戌变法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纲要求]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3.戊戌变法

3 考点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点二 日本明治维新 考点三 戊戌变法

4 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背景 (1)内忧 ①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②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5 ③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④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发 展资本主义。 ⑤19世纪四五十年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 开了争论。 (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 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6 2.酝酿改革 (1)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酝酿 ①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②报纸公开讨论,舆论力量化解阻力。 ③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农民事务委员会负 责农奴制改革并拟订改革法令。

7 3.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及评价 (1)内容 ①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②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 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 交代役租。 ③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评价 ①进步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 要转折点。 ②局限性:具有不彻底性、掠夺性和欺骗性。

8 4.改革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 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 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 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 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 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9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 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 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 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史论归纳]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革,并不是从其主观目的来说的,而是以其发生的原因, 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改革的内 容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为依据。改革是由沙皇主持 进行的,就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说明俄 国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10 主题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和内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 是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 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11 史料二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 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 生活。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字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 拥有动产和不动产,以及进行诉讼;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 市民或商人。其次,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 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 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问题] 依据史料一,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依据史料二,概括俄国农民的身份在改革后发生的变化。

12 [解读] 史料来源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关键信息 “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 理清层次 史料一反映出沙皇政府改革并不是为了实现农民的完全解放,史料二说明改革后农民在人身上获得了完全自由,但并没有无偿获得土地。 获取结论 史料一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护_____________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史料反映出改革后,农民在经济、法律和生活上成为__________。 封建地主 自由人

13 [史料拓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1.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 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的特点。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 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 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 农村继续保留。

14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 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 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租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 与奴役。

15 日本明治维新 1.历史背景 (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 治危机。 (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 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 统治。

16 2.维新内容 (1)政治 ①废藩置县,把全国划为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 接管辖之下。 ②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 和武士阶层特权。 ③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 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建立起来。

17 (2)经济 ①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②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买卖。 ③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 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④“殖产兴业”: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 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

18 (3)文化上: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 立近代教育体制,“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生活习俗方面,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 (4)社会风俗:废除一些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 方面进行“欧化”运动。 (5)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 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进行武士道教育,军队只向 天皇负责。 (6)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19 3.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 了富国强兵。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 阶级代议制度。 ③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④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 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0 [史论归纳] 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 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 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 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21 主题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为目标,制定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 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 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 颁发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 ——日本《维新政体书》

22 史料二 第一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第五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的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第十九条 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 被任为文武及其他公务。 ——《大日本帝国宪法》 [问题] 比较史料一与史料二,日本政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 化?据材料指出其具体表现。史料一和史料二在任用官员 的原则上有何不同?

23 [解读] 史料来源 日本《维新政体书》《大日本帝国宪法》 关键信息 “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及其他公务” 理清层次 史料一表明明治天皇是日本最高统治者,可以单独行使诸如立法、选官用官等一切大权;史料二表明日本天皇在议会的协助下行使立法权,臣民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担任一切官职 获取结论 史料二与史料一相比,日本政体由君主专制改成____________。主要表现在:宪法规定设立帝国议会,由议会协助天皇行使立法权。任用官员的原则,史料一依据的原则是封建等级,史料二依据的是____________。 君主立宪制 近代法律

24 [史料拓展]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历程中的影响 1.进步性 (1)经济方面: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加快了日本经济的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 强国。 (2)政治方面:1889年,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 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地主阶级和资产 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5 (3)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 深刻变化。 (4)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 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5)对外方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 亚洲强国并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 2.局限性 (1)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色彩 的近代天皇制。 (2)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 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26 戊戌变法 1.变法背景 (1)社会背景 ①民族危机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 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 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经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7 (3)思想基础 ①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写 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 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 制度。 ③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④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 自强保种”。

28 2.变法过程 (1)开始:“公车上书” ①导火线:《马关条约》的签订。 ②概况:康有为联系在京的举人数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 要求拒和、迁都、练兵。 ③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 政治实践。

29 (2)准备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 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 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②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 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 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 始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30 内容 作用 政治 ①颁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改旧制: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31 内容 作用 经济 ①颁新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②改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2 内容 作用 文教 军事 ①颁新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②改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①颁新法: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②改旧制:裁汰旧军 增强国防力量

33 3.变法失败 (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 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2)历史意义 ①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②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促进 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34 ③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④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 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⑥习俗上: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 代新风。

35 [史论归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 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 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 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

36 主题 戊戌变法的背景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 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国家之政权、土地, 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保国会章程》 史料二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 为保国,势必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 国以度外”。光绪帝为此说:“会为保国,岂不大善?” 下令将文悌革职。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37 [问题] 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据史料归纳保国会 的宗旨。文悌一派代表哪一集团?其弹劾保国会的理由有 哪些?据史料二指出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 [解读]
史料来源 《保国会章程》《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关键信息 “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保国家之政 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 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

38 理清层次 史料一介绍了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及保国会的宗旨;史料二主要说明了顽固派反对变法的理由。 获取结论 史料一反映出_____________日趋严重。保国会的宗旨是__________、保种、保教。文悌一派明显属于封建守旧势力,他们弹劾保国会的理由是认为保国会“乱国”,只保百姓不保清王朝。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民族危机 保国

39 [史料拓展] 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 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 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0 3.思想上: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 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 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 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 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 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 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4.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 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 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41 [史观连线] 运用多元史观多角度评价改革 【史观理论】 1.评价改革的角度和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 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评价它对历史发展所 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42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 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 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 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 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 成功的改革。 2.对于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 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43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 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 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 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 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 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 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 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 情的改革之路。

44 【史观运用】 评价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的三次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以沙皇为 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促进了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迈向现代化的 重要步骤。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保留了 沙皇专制制度。俄国改革后,步履艰难,矛盾重重。

45 2.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 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 质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 的道路。 3.中国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 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 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 作用是深刻的,戊戌文化遗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46 [对点训练] (2014·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 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 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7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 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 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 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 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 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48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 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 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 (1)问,第一小问注意限定词“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即 回答除俄国外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国家;第二小问从俄国 制度落后的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1861年改革的积极影 响来说明“延缓了革命”,结合改革的局限性说明“不能 消除革命”。

49 答案:(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 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 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 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 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 点即可)


Download ppt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9课时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