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世界近代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World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世界近代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Worl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界近代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World
主讲:张小兵 2006年3月16日

2 世界近代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World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世界市场的形成

3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一节 欧美民族民主运动 改革运动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 第三节 日本明治维新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一节 欧美民族民主运动 改革运动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 第三节 日本明治维新 第四节 资本主义入侵下的 亚非拉诸国

4 第一节 欧美民族民主运动 改革运动 (一)英国1832、1867年的改革 (二)俾斯麦与德国的统一 (三)意大利统一
第一节 欧美民族民主运动 改革运动 (一)英国1832、1867年的改革 (二)俾斯麦与德国的统一 (三)意大利统一 (四)俄国1861年改革 (五)美国内战

5 (一)英国1832、1867年的改革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改革前的背景
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状况 托利党专权 “彼得卢屠杀” 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 工业革命的完成与19世纪中叶英国的对外贸易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与工人运动 1867年的选举改革

6 史 蒂 芬 逊 (1781—1848)英国发明家,世界上第一台蒸汽 机车的发明者。出生于英格兰诺森伯兰郡的一个 煤矿工人家庭。小时候经常去煤矿给父亲送饭, 对机械产生兴趣。因生活所迫很小就当了煤工, 通过刻苦自学,成长为技艺高超的专家。31岁 被矿方任命为总工程师。1814年制造了第一台 蒸汽机车,最初用以牵引煤矿运煤车辆,以后 用于国内交通。1825年英国筑成第一条使用蒸 汽机车头的铁路。革新了交通运输业,推动了 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7 《谷物法》    指英国政府1815年制定的限制或禁止谷物进口的法律。英国工业革命后,谷物自给困难,价格上涨,输入逐渐增加。但执政的土地贵族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主张限制输入。于1815年制定《谷物法》,运用关税政策,限制或禁止谷物进口。该法实行后,谷物价格昂贵,导致原料和消费品价格增长,使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境地 ,工人因此要求增加工资,不断展开罢工斗争。同时谷物法的实施,引起其他粮食输出国家对英国工业品提高关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受到损害,遂在自由贸易的口号下,与土地贵族展开了反谷物法斗争。  

8 彼得卢屠杀     英国政府屠杀工人和市民的事件。1819年8月16日,在曼彻斯特的圣彼得广场约有8万名工人、手工业者等集会,要求取消谷物法,实行普选权,给人民以自由。结果遭到了警察和骠骑兵的野蛮屠杀。他们用马刀砍死砍伤600多人。因为屠杀群众的士兵是参加滑铁卢战役的团队,他们对待手无寸铁的平民,就像在战场上对待敌人一样,故被称为“彼得卢屠杀”。事后,政府颁布《六项法令》,限制言论、集会和出版自由。

9 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项经济政策。主张取消关税和垄断,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和竞争。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拥护者要求降低关税,以增强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促成大量廉价农产品的输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曾进行了理论的阐述。19世纪20年代起,英国开始修改关税政策。庇尔政府于1842 年和1845年取消出口税,降低进口税,并废止谷物法。19世纪中叶自由贸易政策在英国取得完全胜利。从50年代开始,法、德、俄等国也相继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各国竞争能力的加强,保护关税政策又重新抬头。

10 (二)俾斯麦与德国的统一 统一运动的政治经济背景 统一运动的兴起 统一只能走普鲁士道路 宪法纠纷 俾斯麦与对奥战争 “北德意志联邦”成立
普法战争与统一的完成

11 俾斯麦 (1815—1898) 德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生于勃兰登堡农业资产阶级化的容克世家。1835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当过几年候补文官。1851年进入外交界,先后担任过驻俄和驻法公使。1862年出任普鲁士王国宰相兼外交大臣,上台后首次演说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他发动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宰相,独揽大权。帮助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对内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运用结盟政策,同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为德国在非洲、大洋洲掠夺了一些未被“瓜分”的殖民地。新皇帝威廉二世继位后,1890年3月令他辞职。晚年写了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12 “铁血政策”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政策。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在议会上宣称:“当代重大问题不是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派,而是普鲁士的武装。”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意志并进行统治。“铁血政策”一词后成为战争政策的同义语。  

13 全德工人联合会   德国工人阶级独立的政治组织。1863年5月 在莱比锡建立,拉萨尔当选为主席。在其改良 主义思想影响下,联合会纲领仅限于争取普选 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反对阶级斗争,主张建 立由国家帮助的生产合作社来改善工人的经济 生活,赞同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 现德意志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分 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使先进的德国工人逐渐 抛弃拉萨尔主义。1869年其部分成员脱离该组 织,并参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建。在 年5月哥达代表大会上,该会与爱森纳赫派合并 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14 普奥战争     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统一领 导权的战争。19世纪中期,德意志开始大规模的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政 治上依然四分五裂。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统治者都 想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势力,竭力想把德意志各邦 并入自己版图,形成了普奥争霸的局面,终于导 致了1866年普奥战争。战争从6月开始,在7月 日的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 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因河以北22个德意志 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

15 (三)意大利统一 统一运动中的两条路线 民主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战争,驱逐外国侵略者,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自由派主张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驱逐外国势力,实现统一,通过有限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1859年对奥战争·统一运动的第一阶段 西西里起义和加里波第的远征·统一运动的第二阶段 西西里起义 加里波第与“千人志愿军” 意大利统一的最后完成 意大利统一运动的特点与意义

16 教皇国 意大利中部以教皇为首的神权政治国家。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矮子)将罗马至腊万纳一带地方赠给教皇斯蒂芬二世,是为教皇国之始。首都罗马城。公元962年至12世纪末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27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尔夫一世正式承认其独立。疆域屡有变更。1347年和1354年罗马市民两度发动起义,建立共和国。16—18世纪教皇在国中实行专制主义统治。18世纪末为法国占领。1809年成为拿破仑帝国的一部分。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教皇国又恢复。1848年革命再度建立共和国。1860年,大部分疆士并入撒丁王国。1870年教皇国并入意大利王国,教皇退居罗马城西北之梵蒂冈。此后,教皇国的名称一般不再使用。1929年,意大利与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的主权属于教皇,名为梵蒂冈城国。

17 加富尔 (1810—1861) 意大利统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中温和自由派的领袖。生于都灵的贵族家庭。早年帮助父亲经营家产,在农业、商业和银行业中享有盛名。1848年,当选为撒丁王国第一届众议院议员。1850年秋被任命为农业、商业和海上运输大臣。1852年2月任财政大臣。实行许多社会经济改革。改善了撒丁王国的财政状况。1852年11月出任首相。由于加富尔实行一系列重要改革以及他坚持反对奥地利的立场,使撒丁王国后来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1858年,法国同撒丁王国签订反奥军事同盟。1859年,在法、撒联军的打击下,奥军节节败退,撒丁王国收复了伦巴底,后来意大利中部也并入撒丁王国。1860年,加里波第率军远征西西里占领意大利南部。加富尔便派人劝加里波第使意大利南部和撒丁王国合并,从而成立了意大利王国。加富尔出任意大利王国的第一任首相。

18 西西里起义 西西里岛人民反对西班牙波旁王朝统治的起义。最著名的有两次。(1)1848年1月12日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爆发起义,波旁王朝驻军被逐,国王斐迪南二世被迫颁布宪法。4月,西西里国会宣布独立。但1849年5月西班牙又攻占了巴勒莫。(2)1860年4月初爆发了西西里农民反对波旁王朝的起义,民族解放运动日趋高涨。5月,加里波第率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击溃波旁王朝军队,以撒丁国王艾曼努尔二世名义建立政权,并渡海解放那不勒斯。两地均并入撒丁王国,促成了意大利自上而下的统一。

19 (四)俄国1861年改革 俄国农奴制危机 废除农奴制的斗争 克里米亚战争 改革的背景 《1861年2月19日宣言》
和《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法令》 1861年改革的内容 改革的性质与评价

20 赫尔岑 (1821—1870)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生于大贵族家庭。自幼受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组织过宣传革命思想的小组,曾被捕流放。1847年被迫出国。在巴黎目击了1848年6月工人起义。后来在许多文章中描写革命事件,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创办《北极星》和《钟声》等报刊,揭露沙皇制度的腐朽,号召人民推翻沙皇制度。主要哲学著作有《科学上一知半解》、《自然研究通信》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政治上认为俄国在消灭农奴制后可以通过农民村社实现社会主义。所写文学作品也以反对沙皇农奴制为主题,《谁之罪》是其代表作。

21 杜勃罗留波夫 (1836—1861)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哲学家。生于牧师家庭。大学时代接受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革命思想,建立秘密的学生小组,印发小报,反对沙俄暴政。1857年毕业后,参加《现代人》杂志工作。所写论文和书评贯穿农民革命思想,认为农奴制是俄国落后的根源。主张农民起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认为艺术创作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艺术家应该为劳动人民服务。在哲学上,坚持物质第一性和世界可知性的观点。

22 俄国1861年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制危机日益严重。沙皇政府被迫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即《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法令《1861年 2月19日宣言》。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使俄国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使俄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23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1889) 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的伟大先驱者杰出的文学评论家,作家。生于牧师家庭。自幼博览群书,并学习了 拉丁、希腊、法、德、英各种语言,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沙皇专制和农 奴制度深恶痛绝。彼得堡大学文史系毕业后,在家乡教书,努力传播先进思想。后迁居彼得堡,为民主主义杂志《祖国纪事》和《现代人》撰稿。发表了《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等文章以及许多优秀的文学评论著作。1853—1862年在《现代人》杂志社工作,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农奴制度拥护者的反动面目,号召人民用行动去“获得自由”。同时积极参加革命的实践活动。186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怎么办?》,告诉人们只有斗争才能改变人民的厄运,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1864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继续坚持写作。在流放地被整整折磨了20多年,但始终不在侮辱性的赦免申请书上签名。直到1889年才被准许返回故乡,不久逝世。

24 (五)美国内战 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南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两种制度矛盾的激化 废奴运动 “地下铁道” 奴隶制的危机 内战的爆发及第一阶段
废奴运动 “地下铁道” 奴隶制的危机 内战的爆发及第一阶段 林肯当选总统 《解放宣言》与《宅地法》的颁布 南方重建

25 废奴运动     19世纪上半期美国人民要求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的群众运动。美国独立后,南部的种植园奴隶制保留了下来,并逐渐成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对黑奴的残酷压迫也激起了人民强烈不满。因此,从19世纪30年代起,要求废除黑奴制的群众运动日益高涨。参加者有工人、农民、黑人和部分资本家等。1831年著名废奴主义者加里森在波士顿创办《解放者报》,号召立即无条件地解放黑奴;1832年“废奴协会”成立,到1840年已在全国设有两千多个分会,拥有会员20万人。他们秘密组织了“地下铁路”,用群众掩护、分段护送等办法将黑奴从南方蓄奴州送到北方自由州或加拿大。1859年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发动解放黑人的武装起义。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以革命暴力推翻了南方黑奴制。

26 “地下铁道”     南北战争前美国废奴派帮助黑人奴隶从南方蓄 奴州逃往北方和加拿大的秘密组织。具体做法是: 派工作人员到南方把奴隶带出来,通过设在沿途的 驿站(通常是废奴派的寓所),逃往北方或加拿大.因一切均系秘密进行,故称“地下铁道”。19世纪 40年代几乎每个市镇都有人与该组织发生过联系。地下铁道有两条干线:一条在中西部,从南方经俄亥俄至加拿大;另一条沿东海岸从南方通往北方。该组织的主力是黑人,也有不少白人废奴派参加。19世纪上半期,约有10万名黑奴通过地下铁道逃出南方奴隶主的魔掌,推动了反奴隶制运动的发展。

27 约翰·布朗起义 19世纪50年代,美国南部爆发的影响最大的反黑奴制的武装起义。领导人是当时美国反对黑人奴隶制运动的领袖,坚定的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1800—1859)。1859年10月16日,布朗带领其3个儿子、13个白人和5个黑人,袭击了弗吉尼亚境内的哈泼斯渡口,目的是占领渡口附近的军火库,推动那里的黑人奴隶举行起义。17日凌晨,奴隶主调来大批军队把布朗团团围住。经过两昼夜的激战。起义者有9个牺牲,6人突围,布朗等7人被俘并被全部绞死。这次起义激励了美国人民的反奴隶斗争。

28 亚伯拉罕·林肯 (1809—1865)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第16任总统(1861—1865)。生于肯塔基州垦荒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做过农民、店员、土地测量员和邮务员。没上过正规学校,通过自学法律当上了律师。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黑奴制度。1860年11月以共和党候选人当选为总统。此后,南方各州奴隶主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中领导美国人民同南部叛乱集团进行艰苦的战斗。1862年后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包括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进行。1864年11月再度当选为总统。1865年4月3日,联邦军队攻陷了南方同盟的首都里士满。4月9日南方宣布投降,战争结束。4月14日,林肯被同情南方分子枪杀。

29 美国内战 (1861—1865)即美国南北战争。独立后,美国北部资本主义经济和南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对立日趋严重。1860年11月,北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林肯当选总统,激起了南部种植园奴隶主的不满,在1861年初发动了11州叛乱,并在南部建立了政府,向北方发动军事进攻。战争初期,南方军队由于准备充分,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1862年林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后北方转入反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胜利。1865年4月3日攻占了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不久,南方投降,内战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联邦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

30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内战中美国政府颁布的解放黑奴的宣言。1862年9月22日林肯在内阁会议上首次宣读,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规定自该日起所有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均被视为自由人,可应召参加联邦军队。宣言给奴隶制以巨大打击,使内战的局势向有利于北方的方向发展。局限是黑人只获得人身自由,而无政治和经济权利,未参加叛乱的蓄奴州的奴隶未获解放。

31    年5月20日林肯政府颁布的一项法令,规定任何未参加过南方叛乱的男子或妇女,凡为一家之主或年龄在21岁以上者,不论其为美国公民或已经请求入籍而尚未被批准的移民,只要交纳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从国有土地中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可成为土地的主人。该法的颁布,加速西部土地的开发,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在鼓舞农民参加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战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宅地法》

32 复习思考 1、试分析1824—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作用。 2、试论德意志的统一运动。 3、试分析德国、意大利两国统一运动的异同。
4、试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5、试论美国内战。 课件休息

33 参考论著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朔源》钱乘旦等,浙江人民出版1991年。 《美国内战史》刘祚昌,人民出版社1978年。
《近代英国的历史特征》王觉非,《杭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评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孙炳辉,《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 《评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丁建弘,《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加富尔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作用》赵虹,《云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俄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张广翔,《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 《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作用》潘黎明,《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34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 (一)从人权理论向自由主义的演变 (二)贡斯当的自由主义学说 (三)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穆勒的自由学说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 (一)从人权理论向自由主义的演变 (二)贡斯当的自由主义学说 (三)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穆勒的自由学说 (四)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五)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35 (一)从人权理论向自由主义的演变 自由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天赋人权论的继续和发展。它产生的背景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两种革命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运动风起云涌。各阶层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如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但影响最大的是自由主义,它居主导地位。自由主义既是理论学说,也是社会运动。它的主流是反封建的、进步的。它反对维也纳会议后出现的封建反动逆流,适应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它将大革命时的人权理论演变为既反对封建专制,又是对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导向性理论,也更具系统性,学派众多。它还主张改良,体现了改革和进步的精神和特点,但也有反对革命的倾向。

36     资产阶级对于民族问题的看法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原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运动中,在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和民族独立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它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以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为限。资产阶级巩固政权以后,就加深压迫和奴役本民族人民和其他民族,或者侵略其他国家,实行扩张主义。当资产阶级统治受到外国资本的压力或本民族人民的反抗时,资产阶级又往往出卖民族利益,以保存其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垄断资产阶级经常利用民族主义,实行对内压迫和对外侵略。在革命斗争中,无产阶级政党支持进步的民族主义,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37     世纪初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一种政治思潮。以法国的贡斯当、英国的边沁和穆勒等为代表。自由主义的名词提出于19世纪初,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民主”口号按照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以后的要求加以修改和补充。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的完全自由,提倡个人权利,实现毫无拘束的企业主的自由竞争,拥护有财产限制的选举权和两院制议会。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是“把历代的一切封建特权和政治垄断权合成一个金钱的大特权和大垄断权”。 自由主义

38 (二)贡斯当的自由主义学说 贡斯当及其理论
贡斯当(1767—1830)法国政治家、作家,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反对雅各宾专政,在执政府时期反对拿破仑,后被迫流亡。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为自由派主要领导人物。极力主张“人身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财产享用自由”。他所强调的自由是有产者在经济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国家必须保证不干涉私人生活,尊重私人的财产权。应该由有产的“中间阶级”(即资产阶级)来掌权。应该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贡斯当的自由主义主要是针对法国复辟王朝的,带有明显的反封建性质。它也反映了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趋势,与工业资本主义要求的自由放任主张是相呼应的。贡斯当的主要代表作是《立宪政治教程》。

39 托克维尔 (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外交部长等职。代表作有 《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等。认为,平等是指寻求工作,得到晋升,获得尊严与荣誉方面的平等,与之相适应的只能是民主的政府。主张仿效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

40 (三)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穆勒的自由学说 功 利 主 义
   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功利主义。作为伦理学说,通常指资产阶级功利论。这种学说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要求公众利益服从个人利益。首先提出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问题的是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如爱尔斯修就认为求乐避苦,乃人之本性,因此人与人之间利益本无分歧。但不良的政治和教育制度造成等级的悬殊,使个人利益同公众利益发生矛盾。在“合理”的社会中,二者趋于一致,追求公众利益将成为普遍的道德准则。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反封建要求。19世纪时,英国边沁把爱尔维修的学说庸俗化,提出了所谓功利的原则。继边沁之后,约翰·穆勒首次提出“功利论”一词,标榜“最大多数的最大和较高的幸福”,宣称“宁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而不做满足的猪”,实质上是企图说服人们放弃改革现实的要求,以追求所谓“精神快乐”。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它坚决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主张以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无产阶级功利主义。

41 边沁 (1748—1832) 英国伦理学家。法学家,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认为“个人的利益是唯一的现实利益”,“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主张所谓“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功利原则”。同时强调有利于资产者的就是有利于全社会的,而有利于资产者的就是道德的,功利就是道德的标准。提倡放任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在哲学方面,认为一般的概念都是一种“虚构”,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语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主要著作有《道德与立法原理》、《惩罚与奖励的理论》、《本务论或道德科学》等。

42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1806—1873)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逻辑学家,19世纪中叶最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哲学思想接近休漠的经验论和孔德的实证论,认为感觉是唯一的实在。在道德和政治观点上,是功利主义者,鼓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尽管穆勒自命为边沁的继承者,但已经不再完全按边沁的公式赤裸裸地宣传功利主义了。对功利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强调,当一个人追求快乐时,应该平等地顾及到一切人的利益。穆勒更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情感。然而,穆勒在强调人的社会情感时,没有否定个性自由。他认为个性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面对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主张在保存资本主义所有制下,通过分配关系的改革,实现社会改良。主要著作有《论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等。

43 (四)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尔萨斯 (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牧师和教授。维护当时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的利益。因发表《人口论》(1798年)而出名。认为人口增长永远快于生产增长是一种 “自然规律”。因为人口总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等到人口增长到生活资料维持其生存的极限时,就要出现饥荒、瘟疫或战争,所以应 该用“堕胎”(包括避孕),“灾难”和“自我抑制”来控制人口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它向人类影响了限制人口增长的警钟。但他把失业、贫困都归因于人口的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掩盖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群众失业和贫困的真正根源,公然宣扬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由“人口自然规律”所决定的,是永恒不变的,从而反对社会革命。另一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原理》。

44 (五)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其奠基人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提出,社会学包括两部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探索并指明家庭、国家和宗教的结构与职能。社会动力学则是研究社会体系的历史发展。 在孔德心目中,“实证阶段”是“科学阶段”,是人类理智发展的最后阶段。他认为,要想得到绝对的概念是不可能的,不应再去研究事物的本质,而应采取实证主义的态度去研究现象。只要把各种局部现象的联系认识了,就能通晓过去与现在并预测未来。实证主义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力量。

45 孔 德 (1798—1857)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实证主义的奠基人。从1824年起,开始创立自己的学派。他立意从实证知识出发去研究社会整体,以建立起“社会科学”。他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推理而应以“实证的”、“确实的”“事实”为依据,实际上就是以主观的感觉为依据。认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其本质 ,从而否定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的可知性。1839年提出了社会学的名称,在主编的《实证哲学教程》中进行了社会学系统化的尝试,因而被称为“社会学之父”。他把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他以实证哲学观点研究社会现象,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说明社会内部的和谐状态)和社会动力学(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由于他的社会学以进步和秩序作为两个基本概念,为社会寻求安定发展、寻求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局面,因此被认为是法国革命后市民安定时期的理论。主张阶级调和,倡导所谓利他主义的伦理观。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

46 复习思考 1、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3、如何评价穆勒的自由学说。
4、如何评价19世纪欧洲的自由主义学说。 5、简述近代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 课件休息

47 参考论著 《欧洲政治思想史》萨尔沃·马斯泰罗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自由主义》文礼朋,《湖南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近代人权学说的思想来源》丛日云,《辽宁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 《自由主义》李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8 第三节 日本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二)1867—1868年的革命 (三)明治政府的建国三大政策

49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豪农豪商” 武士阶层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尊王攘夷 “锁国政策”
“豪农豪商” 武士阶层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尊王攘夷 “锁国政策” “日美亲善条约” 与“安政五国条约” “尊王攘夷” 口号的提出 倒幕运动

50 锁国政策     日本德川幕府实行的闭关自守政策。实行该政策的直接原因是防止农民在西方天主教耶稣会的宗教掩护下进行武装起义,而其根本目的是力图切断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巩固其封建统治。德川幕府从1633年开始正式发布“锁国令”;至1639年,几年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即宽永锁国令)。1633年法令规定:偷渡出海者处死;1635年下令禁止日本人航海;1638年又下令禁造大型船舶;1639年颁布最后一个锁国令,驱逐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除开放长崎同中国、荷兰进行极有限的贸易外,严禁同外国接触。此后200多年间幕府统治者一直推行锁国政策,企图杜绝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把日本社会禁锢在封建统治之下。直到1854年《日美神奈川条约》签订,美国迫使日本“开国”,220多年的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51 德川幕府     也叫江户幕府。日本德川家康击败丰臣秀赖后在江户(今东京)建立的封建政权(1603—1867)。它对内抑制藩侯,集大权于幕府,残酷的封建压迫不断激起农民起义。为限制外来的影响,17世纪初禁信基督教,1639年实行锁国政策。18世纪国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衰落。19世纪中期,美、英、德、俄等国先后迫使幕府订约通商,获得在日特权,幕府统治动摇。此后 ,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不断发生,“尊王攘夷”运动迅速开展。1867年,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庆喜在倒幕运动中被打败,被迫还政天皇,德川幕府和幕府制度终结。

52 日美亲善条约 又称“神奈川条约”,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51年美国政府决定用 武力强迫日本开放海禁。1853年7月,美国东 印度舰队司令官柏利率军舰四艘强行驶入东京湾的浦贺港,要求缔结日美通商条约。在武力要挟下,幕府被迫接受美国总统的国书。1854 年2月柏利率军舰10艘,再度驶入东京湾,在 神奈川(今横滨)耀武扬威,并提出最后通牒。3月,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为美国船只提供粮食、淡水和煤炭等必需品;美国可在此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等。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的“锁国”体制开始崩溃。

53 (二)1867—1868年的革命 戊辰战争 伏见、鸟羽战役 废除封建制度的措施 “五条誓约” 废藩置县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土地改革

54 西乡隆盛 (1827—1877)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活动家,“维新三杰”之一,倒幕派的中心人物之一。出身于下级武士家庭,17岁担任郡书记官助理。1864年,他被藩主委以 掌握萨摩藩陆海军实权的重任。1866年初与长州藩倒幕派领导人木户孝允缔结了“萨长倒幕联盟”的密约。1867年12月9日与大久保利通等倒幕派发动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并于当天组织了新政府。1868年1月,指挥 了鸟羽、伏见战役,大败幕府军队。又率倒幕军转战于关东和东北一带,取得胜利。后日本朝臣有“文治派”与 “武功派”的对立,在侵略朝鲜问题上两派发生争执,以西乡为首的武功派失利。同时,西乡对政府许多损害武士利益的改革逐渐产生不满情绪。1877年,西乡隆盛被萨摩藩推为首领,在鹿儿岛起兵叛乱。战争持续8个月之久,西乡兵败自杀。

55 伊藤博文 (1841—1909)日本首相(1885—1888,1892—1896,1898,1900—1901)。早年师从吉田松阴,受其“开国”倒幕思想的影响,参加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为促成萨、长两藩联合讨幕而积极活动,并参加了讨幕战争。明治维新后不断升迁,四次担任首相职务。他曾主持制订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迫使朝鲜签订《韩日协约》,将朝鲜变成日本的“保护国”。1909年被朝鲜爱国者刺杀。

56   日本明治年间发生的维新变革,是一场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上半期,随着资产主义因素的增长、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日本封建统治危机四伏。1854年日本被迫开港后,西南强藩下级武士中的改革派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后转为倒幕运动,经戊辰战争,最终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政府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地税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殖民地化的危机,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日本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明治维新

57     日本明治维新时,政府实行的一系列重要的资产阶级改革措施之一。为了清除封建割据,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1869年6实行“版籍奉还”,各地藩主被迫把领地和户籍(人民)奉还给天皇。将旧藩主改为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藩知事。但该职仍由旧藩主世袭,各藩实际与前无异,仍呈半独立状态。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明治政府遂于1871年7月实行废藩置县。废除全国原620多个藩地,改设三府七十二县(不久合并为43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县知事,并免去所有旧藩知事,将其移居东京,继续领受俸禄。这项措施的推行使日本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废藩置县

58 (三)明治政府的建国三大政策 “殖产兴业”
具体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用国库资金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资本主义。 “文明开化” 它是明治政府推行的学习西方,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运动。 “富国强兵” 它是明治维新的最高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 明治维新的性质及评价

59 武士道     日本武士的封建道德观念。始于镰仓幕府时期。反映了幕府与武家的封建主从关系。要求武士应尽的义务与职责为:效忠主君,重名轻死,崇尚勇武,廉耻守信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腰间常佩利刃,以示勇武。在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道精神是封建制度重要思想支柱。武士等级虽在明治维新时依法废除,但武士道精神仍长期被统治阶级宣扬和利用,为日本政府的侵略扩张政策服务。

60 大和绘

61 日本近代化成功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建国的指导方针。即指“殖产兴业”(发展经济,建设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开化”(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富国强兵”(这是明治维新的最高目的)。其实质是学习西方,使日本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执行中仍保留了封建主义因素。

62 复习思考 1、为什么说倒幕运动比起尊王攘夷运动有更大的进步性? 2、评价日本明治年间进行的土地改革。 3、试分析明治维新的性质。
4、如何评价日本的明治维新? 课间休息

63 参考论著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 《明治维新再探讨》世界历史杂志编辑部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简论明治维新》吕万和,《日本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 《日本明治维新研究评介》武安隆,《世界历史》1979年第6期。 《日本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李秀石,《世界历史》1983年第5期。

64 第四节: 资本主义入侵下 的亚非拉诸国 (一)中国被打开大门 (二)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三)朝鲜危机与外国资本入侵
第四节: 资本主义入侵下 的亚非拉诸国 (一)中国被打开大门 (二)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三)朝鲜危机与外国资本入侵 (四)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五)伊朗的衰落 (六)埃及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七)资本主义入侵下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八)资本主义入侵下的拉丁美洲诸国

65 (一)中国被打开大门 两次鸦片战争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外国资本的入侵 清王朝的屈膝投降 农村的凋敝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与《天朝田亩制》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及意义

66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从18世纪末期起英国就对中国实行侵略政策,大量输入鸦片,毒化中国,造成中国白银外流,财政困难。1838年底清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当众销毁鸦片,并多次打退英军的挑畔。1840年英国在美法两国的支持下发动侵华战争,因广州防守严密,英转攻厦门,被闽浙总督邓廷桢率军击退。随后英军攻占定海,北犯大沽,要挟清政府谈判。道光帝派琦善到广州议和,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1841年1月琦善擅自与英方议订《穿鼻草约》,允割香港和赔款。道光帝不予批准,派奕山赴广州对英作战。2月英军攻陷虎门,提督关天培英勇殉国。5月英军炮击广州。奕山求和,订立《广州和约》,允缴赎城费600万元。广州城郊三元里等地民众奋起抗英。8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先后攻陷厦门、定海、宁波。道光帝派奕经援浙。1842年3月奕经反攻宁波失败,道光帝派耆英、伊里布向英军求和。英军为达侵略目的,决定向长江下游进攻,6月陷吴淞,提督陈化成血战牺牲,7月陷镇江,进犯南京。8月,耆英、伊里布在南京与英国签订了表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7 (二)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法国的侵略 西贡条约 顺化条约 法国的殖民政策 法国侵占越南的目的 法国殖民政策的基本原则 法国殖民政策的特点

68 (三)朝鲜危机与外国资本入侵 李 朝    即李氏朝鲜。1392年,李成桂 废高丽朝恭让王,自立为王,次年改国号朝鲜,1394年将国都由开城迁至汉阳(今汉城)。李朝按照中国明代的模式,改组了国家制度,与中国明朝在经济政治上保持友好往来。19世纪时封建关系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迭起。1876年日本侵略朝鲜,迫签《江华条约》,打开朝鲜门户. 欧美列强相继迫签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加深,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逐渐高涨。1894年甲午农民战争爆发后,日本乘机出兵干涉,成立亲日政府。日俄战争中,日军侵占朝鲜,强迫李朝政府与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1910年迫签《韩日合并条约》,吞并朝鲜,李氏朝鲜灭亡。

69 (四)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英国的侵略和榨取 英国“东印度公司” 英国资本主义对印度自然经济社会的破坏 民族大起义 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70 (五)伊朗的衰落 沙法维国家 阿拔斯一世的改革 沙法维国家的灭亡 纳迪尔的统治 卡扎尔王朝 巴布教徒起义 巴布教与巴布教派
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 伊朗的改革运动

71 (六)埃及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抗法战争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的上台 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列强的入侵和埃及的半殖民地化
列强入侵 苏伊士运河的开凿

72 苏伊士运河

73 (七)资本主义入侵下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罪恶的奴隶贸易 “三角贸易” 奴隶海岸 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的后果 南非人民反对入侵者的斗争
“三角贸易” 奴隶海岸 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的后果 南非人民反对入侵者的斗争 非洲人反抗荷兰人压迫的斗争 南非人反对英国殖民入侵 祖鲁王国 丁刚 “血河之战”

74 世界形势图

75 (八)资本主义入侵下 的拉丁美洲诸国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考迪罗的统治 考迪罗的含义 考迪罗的影响 英、美资本的渗入 《门罗宣言》 门罗主义
《门罗宣言》 门罗主义 墨西哥的改革

76 胡 亚 雷 斯 (1806—1872) 墨西哥民族英雄,总统(1858—1872)。出身于贫苦印第安农民家庭。在大学期间攻读法律,后为律师。1847—1852年任瓦哈卡州长时,组织反抗美国的入侵。1853年因反对圣安纳独裁,被逐出境。次年回国。1855年任司法部长。1857年领导制订自由主义宪法。1858年任总统。1859年颁布废除僧侣和军人特权的改革法(即《胡亚雷斯法》),宣布没收教会财产和实行政教分离。同时推行一系列限制教会、大地产势力和改善印第安人生活条件的措施。在内战中(1856—1860)击溃反对派,获全胜。1861年当选总统。1862—1867年先后粉碎了西班牙、英、法对墨西哥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致力于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国家。胡亚雷斯进行的一系列革新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特权,抵制了外来的民族压迫,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处境。它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成为19世纪中期拉美国家捍卫国家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的一个光辉典范。

77 门罗 (1758—1831)美国总统。生于弗吉尼亚州种植园主家庭。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后投入反英斗争。屡立战功,很快晋升为上尉。1779年,被任命为弗吉尼亚州军事委员,结识了弗吉尼亚州州长杰斐逊,并成为杰斐逊的忠实信徒和得力助手。1782年,被选为弗吉尼亚州众议员。 年当选美国联邦国会议员。1790年当选美国参议院议员。1794年被任命为驻法公使,在法国发表过支持法国革命的演说。1799年当选为弗吉尼亚州州长。1800年镇压了弗吉尼亚黑人起义。后任驻法特使和驻英常任公使。1814年9月任陆军部长。1817年,当选为总统,连任两届。在总统任内,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的版图。1819年从西班牙手中以低价买到了佛罗里达半岛。1823年12月,在向国会提出的咨文中,提出“门罗主义”,反对欧洲列强干涉拉美事务,为美国控制拉美提供理论依据

78 门罗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年度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原则。主要内容是: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在美洲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不参加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洲国家的事务,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获得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并不得将欧洲政治制度移植到美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有抵制欧洲列强侵略拉丁美洲的作用,但也暴露了美国有独立控制拉丁美洲的野心。

79 复习思考 1、分析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如何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3、为什么说第一次西贡条约标志着法国侵占越南的第一个决定性步骤? 4、评述近代朝鲜李朝的统治危机。 5、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的原因和后果的? 6、评述19世纪末伊朗的改革运动。 7、如何评价穆罕默德·阿里。 8、试论奴隶贸易对非洲及欧美的影响。 9、试分析拉美独立后长期落后的原因。 课件休息

80 参考论著 《拉丁美洲史稿》李春辉,商务印书馆 1984年。 《论东印度公司与近代早期的英国社会》 谌焕义,《广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
《殖民地时期印度社会世俗化进程研究》 吴宏阳,《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殖民主义与近代非洲政治经济的演变》 李忠人,《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81 参考文献及特别说明 本课件系根据高教版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编撰而成; 课件参考山东师大《世界近代史》精品课程体系;
本课件的图片音像资料来自于CCTV《探索.发现》和《 97环球》、高教版《世界近代史》课件; 本课件的写作得到山东师大刘文涛教授的鼎力支持; 该课件只用作我校历史专业和非历史专业的世界近代史教学;


Download ppt "世界近代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World"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