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税收原理(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税收原理(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税收原理(一)

2 第四章 税收原理 税收概述 1 税收原则 2 3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4 税收的经济效应 2017/3/22

3 第一节 税收概述 纳税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只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一节 税收概述 只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 税收就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纳税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017/3/22

4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1、税收分配的目的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税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1、税收分配的目的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税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3、税收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的价值 4、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5、税收属于收入分配范畴,体现特定分配关系 2017/3/22

5 税收概述 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二、税收特征 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法令进行的。
无偿性是由税收的本质决定的。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以政治权力为依据的分配。 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预先规定了征税的标准,包括征税的对象、征收的数额或比例等,按预定的标准组织征收。 2017/3/22

6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三、税收术语 (一)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纳税人=负税人 ?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三、税收术语 (一)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是代国家征收机关向纳税义务人扣缴税款或代纳税义务人向国家征收机关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税款的最终承担者或实际负担者。 纳税人=负税人 ? 2017/3/22

7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二)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课税客体) 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二)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课税客体) 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 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经济来源。 (税源与征税对象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税目是对征税对象规定的具体项目,它规定了征税对象的具体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如个人所得税按所得可进一步分为工资、租金、利息等) 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的数量化表示形式,是计算税额的依据。(分从量计征和从价计征) 2017/3/22

8 第一节 税收概述 全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 税率 (三)税率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三)税率 税率是国家对征税对象征税的比率或数额,表现为单位计税依据所包含的税额。 税率 定额税率 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2017/3/22

9 第一节 税收概述 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的比较 应税所得额 (0, 1000] (1000, 3000] (3000, 5000]
第一节 税收概述 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的比较 应税所得额 (0, 1000] (1000, 3000] (3000, 5000] 适用税率 5% 10% 15% 应税所得额(元) 边际税率 全额累进税额 超额累进税额 平均税率 1000 5% 1000×5%=50 3000 10% 3000×10%=300 ×10%=250 8.33% 5000 15% 5000×15%=750 ×15%=550 11% 2017/3/22

10 纳税环节 一次课征制 二次课征制 多次课征制 第一节 税收概述 (四)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第一节 税收概述 (四)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环节 一次课征制 二次课征制 多次课征制 2017/3/22

11 纳税期限 按期纳税 按次纳税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五)纳税期限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五)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应缴纳税款的期限,是税收强制性和固定性在时间上的体现。 纳税期限 按期纳税 按次纳税 2017/3/22

12 第一节 税收概述 (六)起征点、免征额 起征点是对征税对象规定的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 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第一节 税收概述 (六)起征点、免征额 起征点是对征税对象规定的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 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二者相同点: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和免征额时不予征税。 二者不同点: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全部数额均要征税; 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免征额的,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2017/3/22

13 第一节 税收概述 四、税收分类 1、按征税对象分类 流转税类 所得税类 资源税类 财产税类 行为税类 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关税
第一节 税收概述 四、税收分类 1、按征税对象分类 流转税类 所得税类 资源税类 财产税类 行为税类 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关税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 … 耕地占用税 资源税 … … 房产税 契税 … … 土地增值税 城镇土地 使用税 印花税 … … 2017/3/22

14 第一节 税收概述 2、按计税依据分类 税种 从价税 增值税 营业税 关税 … … 从量税 资源税 车船税 … … 2017/3/22

15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从价税的税额随课税对象的价格变化发生同向变化 从价税:以课税对象及其计税依据的价格或金额为标准,按一定税率计征的税收。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从价税:以课税对象及其计税依据的价格或金额为标准,按一定税率计征的税收。 从量税:依据课税对象的总量、数量、容积和面积等,采用固定金额计征的税收。 从价税的税额随课税对象的价格变化发生同向变化 收入弹性大,能适应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便于贯彻税收政策和增加税收收入,因而被多数税种所采用。 2017/3/22

16 第一节 税收概述 3、按税收收入的归属权分类 地方税 税种 中央税 中央地方 共享税 2017/3/22

17 第一节 税收概述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税种 直接税 所得税 财产税 … … 间接税 消费税 增值税 … … 2017/3/22

18 第一节 税收概述 5、按税收缴纳形式分类 税种 实物税 货币税 2017/3/22

19 第一节 税收概述 6、按税金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税种 价内税 价外税 2017/3/22

20 第二节 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 税收的效率原则 税收的公平原则 一、税收原则的含义 政府对什么征税——课税对象 政府课征多少税——课税规模
第二节 税收原则 一、税收原则的含义 政府对什么征税——课税对象 政府课征多少税——课税规模 政府怎么样征税——课税方式和方法 税收原则 税收的效率原则 税收的公平原则 2017/3/22

21 第二节 税收原则 (一)税收的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2017/3/22

22 第二节 税收原则 1.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衡量标准 额外负担最小化 额外收益最大化 2017/3/22

23 第二节 税收原则 税收中性的含义 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的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
第二节 税收原则 税收中性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 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的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 第二层含义 政府征税应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即额外负担应该小于额外收益,净收益应该为正。 2017/3/22

24 第二节 税收原则 税收中性 的 实际意义 尽可能减少(并非完全避免)税收对经济的干扰作用,
第二节 税收原则 税收中性 实际意义 尽可能减少(并非完全避免)税收对经济的干扰作用, 尽可能压低(并非完全取消)因征税而使纳税人或社会承受额外负担。 2017/3/22

25 第二节 税收原则 税收超额负担 政府征收一次性总额税-T S+T 价格 消费者剩余 S f a b e c d D 生产者剩余 O h g
第二节 税收原则 S+T 价格 消费者剩余 S 税收收入 f 政府征收一次性总额税-T a 税收超额负担 b e c d 超额负担 D 生产者剩余 O h g 数量 2017/3/22

26 第二节 税收原则 2.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衡量标准: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 税收成本: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
第二节 税收原则 2.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衡量标准: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 税收成本: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 税收成本 (广义) 税收征收费用 (狭义的税收成本) 税收奉行费用 (税收隐蔽费用) 2017/3/22

27 第二节 税收原则 (二)税收的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与否是检验税制和税收政策好坏的标准 税收公平 普遍征税 平等征税 横向公平(所得)
第二节 税收原则 (二)税收的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与否是检验税制和税收政策好坏的标准 税收公平 普遍征税 平等征税 横向公平(所得) 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 纵向公平(所得) 所得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 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 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 2017/3/22

28 二、古典的 课税原则 (一)配第的课税原则 1、公平:纳税人能力不同,税收负担应不同而且适当.
2、便利:征收的手续、程序、方法简便,符合纳税人习俗和具备的条件。 3、节省:尽可能的节约征收费用。 (二)尤斯蒂的课税原则 促进自发纳税的课税方法、不得侵犯臣民合理自由和增加对人民及工商业的危害、平等原则、确实原则、费用最小原则、便利原则。

29 (三)斯密的课税原则 把课税原则明确化、系统化的第一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他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
1.平等原则 (principle of equality) 是指国民应依其在国家的保护下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向国家缴纳租税。 2.确实原则( principle of certainty) 是指国民所纳税目与条例应该是确实的,而且纳税的时间、地点、手续、数额等都要明确规定使纳税人明了。

30 (四)瓦格纳的课税原则 阿道夫.瓦格纳 1835——1917是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 1、财政政策原则 课税能充足而灵活的保证国家经费开支的需要,也称之为财政收入原则。 收入充分 收入弹性

31 瓦格纳的课税原则 国家征税不能阻碍国民经济发展,以免危及税源,在可能的范围内应尽量有助于资本形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税源选择 税种选择
2、国民经济原则 国家征税不能阻碍国民经济发展,以免危及税源,在可能的范围内应尽量有助于资本形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税源选择 税种选择

32 斯密的课税原则 3.便利原则(principle of convenience) 政府对国民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使国民感到方便。
4.最少征税费用原则 也称征收经济原则是指征收任何一种税的过程中,其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越小越好,亦即税务部门征税时所耗用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33 瓦格纳的课税原则 3、社会公正原则 税收负担应普遍和平等地各个阶层的纳税人。该原则包括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 普遍原则 平等原则

34 瓦格纳的课税原则 4、税务行政原则 即税法的制定与实施都应当便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包含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确实原则

35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税负转嫁 税负归宿 纳税人 = 负税人 ?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税负转嫁 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负归宿 是指随着税负转嫁过程的结束所产生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实际承担者就是负税人) 纳税人 = 负税人 ? 2017/3/22

36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二、税收负担分析 (一)含义 税收负担(税负) 是指纳税义务人按照税法规定向国家缴纳税款所承担的税额。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二、税收负担分析 (一)含义 税收负担(税负) 是指纳税义务人按照税法规定向国家缴纳税款所承担的税额。 2017/3/22

37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二)税负分类 1.税负是否转嫁 2.税负的真实程度 3.税收的负担对象 4.税收的负担形式 税负 名义负担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二)税负分类 1.税负是否转嫁 2.税负的真实程度 税负 名义负担 实际负担 税负 直接负担 间接负担 3.税收的负担对象 4.税收的负担形式 税负 货币负担 实物负担 税负 纳税主体负担 纳税客体负担 2017/3/22

38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三)税负的度量 1.微观税收负担 概念:是指纳税人个体所承受的税收负担。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三)税负的度量 1.微观税收负担 概念:是指纳税人个体所承受的税收负担。 度量指标主要有:企业税收负担率,个人税收负担率。 用公式表示如下: 2017/3/22

39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2.宏观税收负担 概念:指纳税人总体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也可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税收负担。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2.宏观税收负担 概念:指纳税人总体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也可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税收负担。 度量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下,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税收负担率;计算公式为: 附: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达37636亿元,较上年增长21.9%,增收6770亿元。据此计算,我国2006年宏观税负为18%,仍低于发展中国家3个百分点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2个百分点。 2017/3/22

40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宏观税收负担比率 年份 GDP(亿元) 税收收入(亿元) 税收比率(%) 1985 1986 1988 1990
第三节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年份 GDP(亿元) 税收收入(亿元) 税收比率(%) 1985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8964.4 22.77 20.49 16.01 15.21 12.38 10.96 10.33 10.18 11.06 11.82 13.02 14.07 1985—2000年的税收比率 宏观税收负担比率 2017/3/22

41 三、税负转嫁的方式 三、税负转嫁的方式 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 后转 消转 税收资本化 2017/3/22

42 税负转嫁的方式 1. 前转 又称顺转,即纳税义务人将其所纳之税,按照商品流转方向,在进行商品交易时,采用提价的方式,将税款向前转嫁给商品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 2. 后转 又称逆转,它与前转的方向刚好相反,是指纳税义务人采用压低商品进价的方式,将其所要负担的税款向后转嫁给货物的供应者,或税款已前转之后,又向后转嫁给前阶段应纳税之人。 2017/3/22

43 税负转嫁的方式 又称转化或扩散转移,它是指既不前转,也不后转,而是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以降低生产成本,自行消化税负的经济现象,这实际上是纳税义务人自己负担的一种特殊形式。 3. 消转 又称资本还原,指纳税人在购买课税商品时,将今后若干年应纳的税款,在所购商品价格中预先扣除,然后再从事经济交易,扣除款恰好等于税收的还原价值。 4. 税收资本化 2017/3/22

44 四、 税负转嫁的条件 税负转嫁的前提:价格自由浮动
四、 税负转嫁的条件 税负转嫁的前提:价格自由浮动 1.商品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比较容易转嫁;反之,不易转嫁。 2.课税范围的大小。课征范围宽的容易转移 3.课税对象的性质。商品税容易转嫁,所得税不容易转嫁 4.生产者谋求利润目标的高低。 生产者的利润目标与税负转嫁的关系,经营者比较税赋转嫁所得和销量减少的关系,后者大于前者,经营者愿意承担部分税款,保证销量;反之,愿意转嫁。 2017/3/22

45 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税收的周期稳定效应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税收的周期稳定效应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2017/3/22

46 一、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是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及其手段为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影响。 机制——税收乘数效应
一、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是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及其手段为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影响。 机制——税收乘数效应 Y=C+I+G C=a+cYd Yd=Y-T C=a+c(Y-T) Y=a+c(Y-T)+I+G=a+cY-cT+I+G=(a-cT+I+G)/(1-c) 求对税收的偏导数,得到税收乘数=-c/(1-c)

47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乘数效应说明税收的变动对GNP 的影响程度:负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变动相反;变动程度为税收增量的c/(1-c)倍;减税有助于经济增长。 宏观税负水平:是指一国税收收入总额占GDP的比率,也称之为宏观税率或税收比率。

48 一、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的经济效增长效应(宏观税负水平和税制结构) 1.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 A 禁区 D
一、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的经济效增长效应(宏观税负水平和税制结构) 1.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 A 税收收入  禁区 D E O C B 税率 2017/3/22

49 (一)税收的经济效增长效应 因此,适度的宏观税赋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条件。 拉弗曲线的经济学含义:
A: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B: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C: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 最优税率。 因此,适度的宏观税赋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条件。 2017/3/22

50 (一)税收的经济效增长效应 2.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 (1)过去几十年里: 经济发达国家基本上以直接税为主 发展中国家则以间接税为主
(2)这说明了什么: ①税制结构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用不同税制解决问题。 ②间接税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问题; 直接税有助于发达国家解决经济问题。 2017/3/22

51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税收的周期稳定效应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2017/3/22

52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二)税收的周期稳定效应(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 调整政策 相机抉择过程 目标未实现 税收制度与政策 目标实现
(信息反馈) 调整政策 相机抉择过程 目标未实现 税收制度与政策 税收制度与政策 经济运行过程 税收自动稳定机制 目标实现 (信息反馈) 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与相机抉择机制 2017/3/22

53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税收的周期稳定效应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2017/3/22

54 二、税收微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收入 效应 二、税收微观经济效应 (一)作用机制
无差异曲线 商品A U 1.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U’ 税收的收入 效应 C 预算线 E G G’ F O D 商品B 2017/3/22

55 税收微观经济效应 2.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商品A C U U’ 税收的替代效应 G G’ O F D 商品B 2017/3/22

56 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 (二)税收的微观经济影响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3.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 (二)税收的微观经济影响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3.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4.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2017/3/22

57 Thank You! 习题 返回


Download ppt "第四章 税收原理(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