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九章 教育的未來與願景
2
教育的未來與願景 社會變遷的特色 教育改革的理念 全人教育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 溫馨校園 終身學習 新時代學生所需的關鍵能力
教育現代化的方向與改革理念 全人教育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 溫馨校園 終身學習 新時代學生所需的關鍵能力
3
教育的未來與願景 學習型組織的理念與教育應用 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本位管理應用 學校本位管理的理念與應用
4
教育的未來與願景 教學研究發展的趨勢 教學研究與教室生態發展 教室生態的發展趨勢 新時代教師的知能
6
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的方向
為因應二十一世紀社會的特點與變遷方向, 教育現代化更應配合主體性的追求,反映出 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的方向 1.人本化:全人發展,實現自我。 2.民主化:民主參與,守法樂群。 3.多元化:多姿多樣,活潑創新。 4.科技化:知識普及,能力導向。 5.國際化:立足本土,胸懷世界。
7
壹、教育改革的理念 未來教育革新的原則計有以下十項 1.強調前瞻發展 6.邁向自由多元 2.促進機會均等 7.推動自主自律 3.重規人文精神
8.採行分權分責 4.提昇專業素養 9.鼓勵全民參與 5.追求民主開放 10.力求精益求精
8
政冶力量牽制教育改革的助力、經濟環境限制教育改革的潛力、社會現象妨害教育改革的效力。
10
我國教育上一個明顯的失調現象,便是加諸教育太多不必要的束縛。因此在進行其他細緻改革之前,須先將此一阻礙發展的因素解除。依循回歸教育、回歸憲法的方向,教育鬆綁是一種符應社會民主化、多元化的全方位重建工程,可從推動制定(教育基本法)開始,再及於教育法令體系的檢討與修訂,最後到各種教育活動的調適。使得教育能在合理合宜的規範下,創造出健康多元發展的空間。
1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5年發表,對學習權的意涵界定相當廣泛「學習權就是閱讀和書寫的權利;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權利;想像和創造的權利;瞭解人的環境和編寫歷史的權利;接受教育資源的權利;發展個人和集體技能的權利。」該宣言進一步認為 :「學習的權利不僅僅是發展經濟的工貝;而應該被承認是基本的權利之一。學習的行為是教育活動的中心,事實上,學習行為使人從受事件支配的客體狀態變為創造自己歷史的主體地位。」
12
有關教育中立性的主張 公共約教育體系不得為特定的意識形態服務,也不得強迫學習者接受或拒絕特定的政治或宗教主張。
施教者不可濫用權威的方式,使學習者處於被支配的從屬地位;施教的內容,也不應只為特定的社會階層及其價值觀服務。 「教育基本法」的制定即在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之權,其第一條明訂:「為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之權利,確立教育基本方針,健全教育體制,特制定本法」。
13
因為兒童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無法依賴自我學習的方法實現其學習權,因此保障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就是在保障兒童的學習權。但是兒童缺乏主張基本權利的能力,必須由父母(或監護人)代為主張和爭取,於是肯定父母在教育上的權利,便是間接保障了兒童的學習權。
14
教師的專業自主並不屬於基本人權,而是遂行其職務所必備的條件,亦即職務上根據專業知識所運用的自由裁量權。惟教師的教學自由若不能激發學習者的潛在能力,反而阻撓或減低學習者獲得真理的機會,那麼,教師的專業自主便失去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是故,在保障教師專業自主的同時,應該強調教師身為專業人員所必須堅持的自律。教師團體應參與課程、教材、教法評量等的選擇與制訂,但個別教師則應該接受專業團體自律的規範。
15
(一)教言鬆綁:解除對教言的不當管制 1.調整中央教育行政體系。 2.重整中小學教育行政與教學。 3.保障教師的專業自主權。 4.促進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的鬆綁。 5.促發民間興學與辦學的鬆綁。 6.促發社會觀念的鬆綁。
16
(二)發展過性適才的教言:帶好每位學生 1.革新課程與教學。 2.縮小學校規模,落實小班教學。 3.落實學校自主經營。 4.激發學校內在自生的力量。 5.協助每位學生貝有基本學力。 6.建立補救教學系統 7.加強生涯輔導,提供多元進路。 8.重建學生行為輔導的新體制。 9.加強身心障礙教育。 10.重視原住民教育。 11.落實兩性平等教育。 12.保障幼教基本品質。
17
(三)打開新的「試」窗: 暢通升學管道 1.朝綜合高中發展。 2.發展各貝特色的高等教育學府。 3.推動多元入學制度。
18
(四)好還要更好: 提升教言品質 1.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2.強化教育研究與評鑑。 3.合理份配教育資源。 4.提升高等教育品質。 5.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精緻化。
19
(五)活到老學到老: 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1.終身學習理念的推廣。 2.終身教育體系的統整。 3.學校教育改革的配合。 4.回流教育制度的建立。 5.行政措施的配合。
20
補充資料 推動教育改革之八大重點優先項目: 一、修訂教育法令與檢討教育行政體制 二、改革中小學教育 三、普及幼兒教育與發展身心障礙教育
四、促進技職教育的多元化與精緻化 五、改革高等教育 六、實施多元入學方案 七、推動民間興學 八、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21
貳.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
22
一、全人教育 推動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一能力本位、統整課程。 延長十二年國教一提昇全民素質、紓解升學壓力。
健全幼兒教育體制一擁抱小小孩,就有大未來。 推動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一能力本位、統整課程。 延長十二年國教一提昇全民素質、紓解升學壓力。
23
二、溫馨校園 快樂的學習 健康的學習 安全的學習 學生
24
三、終身學習 1995年歐盟﹙European Union﹚提出 「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及1996年
聯合國二十一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提出「學習︰內在的財富」的報告書中提到 ,的理念。 學習社會
25
學習社會 就個人而言,是指一個能充分提供個體在一生中任何時間均有學習機會的社會。 就社會而言,社會中學習組織處處存在。
26
教育部在未來的工作遠景中︰ 繼續提高中小學在學率︰ 1. 預計90學年度國民教育在學率近100%。 2. 國中升高中職比率96%以上。
降低國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提昇小班教學效果。 高中多元入學方案︰ 90學年起以國中基本能力測驗取代傳統高中聯考。 技專院校入校採取考招分離制。 90學年度起分階段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培養具有十大關鍵能力的基本國民。
27
規劃教師終身進修制度。 促進制職教育多元化與精緻化。 提昇高等教育品質,執行大學學術追求卓越 發展計畫。 強化高等教育體系在職教育功能。 建立技專院校、訓練機構和企業雙連進修新學制。 建立教、訓、輔三合一學生輔導新體制。 加速堆動資訊教育,與台灣學術網路連線,達到 「班班教室有電腦」,「學生人人可上網」的目標。 推動終身教育,邁向學習社會。
28
參、新時代學生所需的關鍵能力 德 智 體 群 技 美 願意學習 喜愛學習 樂於學習 基本關鍵能力 安全、舒適 的情境 達成全人教育
29
依據民國89年9月公布─九年一貫課程 綱要之基本理念,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 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 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 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 本質上,教育是開展學生潛能、培養 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
30
十大基本能力 五項基本理念 七大學習領域 學生
34
未來學生所要具備是「帶得走的基本能力」,而非是龐雜背不動的知識」,從知識經濟的觀點而言,新時代學生所要培養的素養是意見表達與溝通能力、資訊搜集與擷取能力、資訊組織與應用能力、資訊創造與發明能力。學生所要具備的能力是將資料轉化為資訊、資訊轉化為知識、知識轉化為智慧的能力,資訊的統整應用、創新發明便是知識經濟時代學生所需的新知能。
35
健全幼兒教育體制 幼兒入園率百分百 提昇幼教品質 發放幼兒教育券
36
推動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要跳脫以往以知識本位的規劃方向,落實「全人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習內容分為七個學習領域,透過認識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學習領域的活動,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整個課程的設計均以「人」為中心。
37
延長十二年國教 12年國教的實施,在入學方式上採多元彈性 入學方案;而在學校型態上有高中、高職、 五專、完全中學、綜合中學;雖有各類不同
型學校,但每個學校的課程中均有核心課程 ,以銜接九年一貫課程,進而發展為十二年一貫課程,這是全人教育課程的一貫化。
38
行政權 教師專業權 家長參與權 學校 學生 社區 家長 互動 目的 老師 保障學生的受教權
39
身體方面 心理方面 改善學生視力及體適能 改進現行導師制度 體適能 333 一日為師 終身為師 每次運動達到心跳130下的目標
每次運動30分鐘 學生每週運動三次 每次運動達到心跳130下的目標
40
黑道 教育部 法務部 學校 增設 加強 中途學校 慈輝班 學校硬體 建築安全 尋回中輟生
41
幼兒入園率百分百 量的擴充上,希望在幼教資源較缺乏的區域,以公私兼顧、廣籌資源的策略,鼓勵各縣市政府及民間增設幼稚園。在不影響公共安全與幼教品質下 ,協調相關單位檢討有關園舍面積、營建消防設施等立案標準,協助末立案幼稚園立案。
42
提昇幼教品質 將幼稚園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使幼教 老師得以適用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享 有教師應有的進修與福利待遇。此外
,對不合格幼托教師之進修,政府則以編列預算方式加以補助。
43
發放幼兒教育券 為了減輕年輕父母的負擔,並鼓勵末立案之私立幼稚園及托兒所儘速立案
,教育部決定自八十九學年度起,針對年滿五歲、就讀立案之私立幼稚園及托兒所的孩童,發放每人每年一萬元幼兒教育券。
44
第二節 學習型組織 與學校本位管理應用
45
壹、學習型組織的理念與教育應用 一、學習型組織的基本理念
1990年由Senge 提出學習型組織(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qrganization )的觀念。 在舊有的觀念:我習慣把世界拆成片段來理解,雖然這樣助於複雜問題的理處,但也失掉了整體的連屬感。於是Senge提出了一個與Bohn相同的觀念:破鏡重圓。即是將自身行動所帶來一連串的後果,然後我們想拼湊所有的片段,企圖一窺全貌,回復人類的整體感。 某種新的事情正在發生,而它必然與我們全關--只因為我們都屬於那不可分割的整體。 意義 特色
46
學習型組織核心技術 學習型組織 系統思考 團體學習 自我超越 心智模式 共同願景
這五項修綀是一個缺一不可的技術,它跟藝術、工程等任何其他的修綀一樣,有人學的快,有人學的慢,但是任何人都能透過學習而熟能生巧,且每一種修綀之間會互相影響,精熟一種修綀可以幫助其他修綀的發展,每一項修綀都跟團體如何思考、互動和共同學習息息相關。 心智模式 共同願景
47
因此能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及超越,才是一種真正的學習。
自 我 超 越 延續生命的創造力 實現目標 超越自我 學 習 學習如何擴展自已的能力,創造出我們想要的結果,並且塑造出一種組織環境,鼓勵所有成員自我發展,實現自已選擇的目標和願景。自我超越的意義在於以一種「創造」的觀點來面對自已的生活與生命,而不是對環境被動的「反應」。 這種創造性的學習主要在培養組織成員實現生命中真正想要達成的結果的能力。自我超越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夠不斷的實現他們內心深處想實現的願望,他們對生命的態度就如同藝術家對藝術作品般,全心的投入、不斷的造,是一種真正的終身學習。 因此能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及超越,才是一種真正的學習。
48
改 善 心 智 模 式 即以有效的表達自已的想法, 以開放心靈容納別人看法。 敞開心胸、虛心接納 個人的假設、成見
透過客觀、多重且整體的立場思考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瞭解這個世界中,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像、印象。也就是說:「我們的理論決定了觀測的結果。」故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將我們的心智模式攤開,並加以檢視和改善,有助於改變心中對於周遭世界如何運作的計有認知。 個人的假設、成見
49
建立共同願景 實現目標 分工合作完成各階段目標 訂定共同理想目標 融合個人與組織目標 參考資料
「建立共同願景」是以自我超越、個人願景為基礎,藉由一連串的溝通、分享、聆聽、及深度匯談,逐步的釐清、融匯、修正、發展出以共同想要實現的未來。 從組織的標目著眼,強調願景的形成必須由組織共同策定,透過由下而上的程序使組織成員都能表達對組織目標的看法,彼此互動參與、凝聚共識,進而激發對組織的承諾與熱望,孕育組織無限的創造力。 訂定共同理想目標 融合個人與組織目標 參考資料
50
團 隊 學 習 組織成員 組織成員 成長與發展 全面參與 1.深度對話 2.討論 透過
團 隊 學 習 組織成員 全面參與 組織成員 成長與發展 在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是團隊而不是個人,「團隊學習」是發展團對成員整体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除非團隊能夠學習,否則組織便無法學習。 「團隊學習」的修綀,旨在透過「深度匯談」的技術,轉換對話及集體思考的技巧,讓群體發展出超乎個人才華總和的偉大智識和能力。 透過 1.深度對話 2.討論
51
系 統 思 考 形成不同單位 形成系統運作 獨立個體 形成組織 找出其 關聯性 找 出 其 發展的特性 適性分配 工作性質
系 統 思 考 形成不同單位 形成系統運作 獨立個體 形成組織 不管是個體或是團體的活動都是一種「系統」,即宇宙萬物之間都有一種關係存在而相互牽連彼此互相影響,而這種影響通常會不易察覺;而系統思考的修綀就是要讓我們擺脫思考上屏障,由看片段到看整體、從迷失在複雜的細節中,到掌握動態的均衡搭配,是一項「看見整體」的修綀。 找出其 關聯性 找 出 其 發展的特性 適性分配 工作性質
52
二、建構學習型學校的具體作法
53
學校發展的重要課題 學校行政組織結構 教師專業自主 親職教育與親師合作 多元文化觀念的推展 學校與區資源的整合 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
科技社會的來臨 教師人力及生涯的發展 學生主體的提昇 學校再造的發展策略
54
學 校 組 織 再 造 的 策 略 培養學校成員系統思考能力 建立學校發展的共同願景 鼓勵學校成員的自我超越 改善學校既有的心智模式
進行以學校為本位的團隊學習
55
學習組織的層 次 著 重 內 容 個 人 偏於創造有利其持續學習的機會,並透過各種安排來提昇與其他成員相互探究與對話的機會及能力。 團 隊 傾向於鼓勵成員間的相互合作,並進行建立團隊學習的制度及氣候。 整體組織 包含了上述的內容外,更須建立起體制以吸取學習經驗並使成員或部門間能共享之,而且對成員賦與能力,使其能向集體性的願景邁進。
56
具體作法的層面 (一)學校行政層面 (二)學校教學層面 (三)學校與社區關係層 (四)教育行政機關的配合層面
57
(一)學校行政層面 學校行政主管的永續學習 參考五項修的學習策略 開拓職工專業成長的機會
學校行政決策與執行者,應轉型為學習者,探索者與溝通者的角色,推動視導及合作教學等相關措施,促進學校成員的共同合作學習。 參考五項修的學習策略 參考學習型組織中的系統思考、團隊學習、改善心智模式,以凝聚共識,塑造共同願景 。 開拓職工專業成長的機會 為期學校能轉型為「學習型學校」,職員和工友的專業成長不可忽略。
58
(二)學校教學層面 建立合作教學的共識與習慣 透過學校教務部門刻意安排的協同教學觀摩或採取同儕視導的模式,在需要時能相互支援與合作教學。
發揮教評會運作的互動特性 能結合「合作式專業成長」(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之教學視導模式,對於發揮教會之實質功能及提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則將有所助益。
59
(三)學校與社區關係層面 鼓勵家長在參與學校事務中學習 運用家長資源,協助教學的進行,促進家長與學校相關人員的相互學習。
妥善運用社會資源作為學習素材 學校所在地區之社會資源,有許多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社區人士,以及在社區經營許多不同產業的資源人士及場所,亦可提供師生學習時的必要協助與支援。即結合成為「學習型組織」,有助於「學校型學校」的建立和促進學校與社區間的良性互動
60
(四)教育行政機關的配合層面 1.研訂獎勵制度。 2.加強授權及推行「學校本位管理」。 3.人事與會計等相關法令的適度鬆綁。
4.給予學校必要的經費支援,並主動協助 學校解決因難。
61
願 景 的 意 義 願景是組織中一些重要的參與者,衡酌本身的內外在條件及屬性,將共同分享的價值、信念、目的與目標,作成明確的一致性陳述,這些陳述代表著組織較好的、較喜歡的,以及更成功的未來,也成為組織追求發展和進步,並賴以永續發展的憑藉。
62
學校必需發展願景的因素有二: 學校在教育改革的環境中亟需進行轉型 與再造,以發展成學習型的組織。
學校在教育改革的環境中亟需進行轉型 與再造,以發展成學習型的組織。 發展學校願景係配合國教九年一貫課程 的實施。
63
學 校 願 景 的 脈 絡 學校願景是有關於「學生將要學習什麼」和「學生 將要如何學習」。 學校願景是有關於「社會正義」。
學校願景是有關於「學生將要學習什麼」和「學生 將要如何學習」。 學校願景是有關於「社會正義」。 學校願景是有關於「學校將提供的專業環境」。 學校願景是有關於「學校將與外在環境互動的方法」
64
學 校 願 景 的 功 能 吸引專業承諾並激勵工作士氣。 創造學校與社區人員的生命意義。 建立卓越教育品質的標準。
學 校 願 景 的 功 能 吸引專業承諾並激勵工作士氣。 創造學校與社區人員的生命意義。 建立卓越教育品質的標準。 為學校現況與未來搭起橋樑。
65
學 習 型 組 織 是 什 麼 ? 所謂『學習型組織』是一個不斷學習與轉化的組織,其學習始點由組織內個人成員、工作團隊、整體組織,甚至是與組織互動的社群。 學習是一種持續性、策略性運用的過程,並與組織個人成員平日的工作相結合,此種組織學習的結果,可能導致組織成員知識、態度及行為的改變,進而強化組織創新和成長的動力(孫本初,民84) 朱愛群(1997:154)謂學習型組織是一個團體,此一團體善於創新,學習並且轉化知識,經由組織成員與菁英的學習及其知能的改變,促成一個團隊做必要的調整,以便能創造知識,運用知識、轉化知識,因而能持續其整體的生命力與適應力,如此的團體即是學習型組織。
66
鍾燕宜(1996:3309-4)則強調學習型組織是由成員間相互學習,創造新知,不停的進行個人、團體以及組織自我更新的一種組織型態。
吳清山(1997:2)則認為學習型組織是指一個組織能夠持續不斷的學習,以及運用系統思考從事各種不同的實驗與問題解決,進而增強個人知識與經驗和改變整個組織行為,以強化組織變革和創新的能力。 王冠惠(1997:16)謂學習型組織並非只是個人學習的集合,學習經常發生在集體的層次,不但促進個人學習能力、同時也界定出組織的架構,文化與工作設計,創造出一種不斷在學習以及轉化的組織。 孫本初(1995a:28)把學習型組織定義為一種不斷在學習與轉化的組織,其學習的起始點在成員個人、工作團隊、整體組織及其他與組織互動的社群中,學習與工作結合並且是一種持續的過程,學習的結果將導致知識、信念及行為的改變,並且可以強化組織創新與成長的能力。
67
學習型組織具備有什麼特色? 1.重視改進 2.不斷的實驗,而不在尋找最後的答案 3.尋思設計行動新方案,不是防衛傳統的做法
4.組織成員寧有爭論,不保持沈默 5.鼓勵懷疑並發現矛盾、而不是除去它 6.視策略性的改變為學習必經之路
68
貳、學校本位的管理與應用
69
學校本位管理可分為 校本管理 學校本位管理 學校中心管理 學校基礎管理
70
學校本位管理的意義 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 SBM)可說是一種權利下放的學校管理,就是一種分權化的管理實務 。 特徵 : 增加學校之自治,減少地方學區法令之限制,學校教師、行政人員、家長、社區人士和學生共同分享作決定的權利,並賦予績效責任。
71
學校經營的基本假定 共同發展願景 人性理論應用 成員親自參與 多層面的領導 學校本位活動 全力運用基礎 追求發展全力 經營技術策略
72
貳、學校本位管理的主要內涵 核心理念 就行政權而言 就專業立場而言 就市場機制而言 就公眾服務而言 就教育公平而言 就教育改革而言
73
教育行政人員 校長 溝通 教師 分享管理權 支持 擁有感 同體感 家長與社區 溝通
74
學校落實全面品質管理之道 全面: 在教育品質的要求之下,全面指的是學校內部所有直接、間接
執行或支援行政服務與教學行為的人員,皆以教育品質為終極 努力目標。此涵蓋所有與學校系統產生交互作用的人員。 (2) 品質: 此謂品質當只教育品質,故意謂學校內部每一項 行政業務與教 學活動,其歷程與最終成果的卓越程度。且無論對象是內部或 外部顧客,教育品質是以學校系統中所有相關人員的滿意程度 作為判斷依據。
75
(3) 管理: 管理方法的選定是依照使用手段和目的的不同,作為判斷使用 的抉擇前提。教育品質當然是有效管理的自然結果,因此包含 所有能有效切經濟達成教育品質目標的必要活動與支援。
76
管理方法 a.專業授權 h.效能預算 b.多元參與 i.培養人才 c.提振士氣 j.增進溝通 d.專業成長 k.提昇服務
e.績效責任 l.促成目標 f.引發創造 g.調整資源
77
課程決定權 教學計畫 教學方法 教學材料的運用 包含 教育行政機關 學校 溝通
78
實施可能遭遇的困難 (1) 學區教育資源無法統整使用 (2) 各校可成內容與品質不一致 (3) 教育行政機關未能充分授權
(4) 校長不願與成員分享決策權 (5) 增加教師工作負擔影響教學 (6) 民意代表容易介入施壓干擾 (7) 相關法令限制學校無法自主 (8) 成員爭權卻又不願承擔責任
79
(9) 進行溝通花費必須很多時間 (10) 學校教職員缺乏自主的意識
80
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的配合措施 必須獲得長期支持 建立協同合作和參與決定的學校文化 教育行政機關必須提供必要的支援與服務
排除相關法令的限制或修訂法令 學校獲得明確授權 成立學校本位管理委員會並明定權責
81
第三節.教學研究與教室生態發展
82
壹.教學研究發展的趨勢 重視學生在教學歷程上的主體性 教學成效的判定或教學目標的設定兼顧專家教師的實際表現 教學效果的判定兼顧成果與歷程
重視學生先有知能的內涵與對教學的衝擊 重視學生教學情境的社會支持來源 重視教師信念與知識結構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83
教學成效的判定或教學目標的社定兼顧專家教師的實施表現
重視學生在教學歷程中的主體性 學習應重視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角色,認定學生在學習間有能力運用其後設認知知能來掌控其認知歷程。 教學成效的判定或教學目標的社定兼顧專家教師的實施表現 重視專家在特定學科領域,所累積之長期學習經驗的特定知能。 教學效果的判定兼顧成果與歷程 重視教學整體歷程,包含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 的投入、師生互動情形、情境的改變等。
84
重視學生先有知能的內涵對教學的衝擊 重視教學情境中的社會資源 重視教師信念與知識結構 依據建構論與訊息處理論的應用,著重學生學習中
建構知識的歷程。 重視教學情境中的社會資源 學習潛能能以藉由能力較高的同儕學習者相互激盪 而獲得最佳發展。 重視教師信念與知識結構 重視教師過去經驗與教學外情境的影響。
85
社會、環境 同儕 學習主體 外加知識學問 (學生) 老師 師生間的互動 信念與知識 反應 學習者的反應 成效判定 分析
86
師徒相授角色多元扮演 1.師徒之間的互動 反應動態教學發展模式 2.關於教及學習方法 重視合作學習理念作法 3.關於教學內容 服鷹建構主義學習 教室生態的發展趨勢 強調教育科技整合應用 科技資源成為最佳學習素材 4.關於周邊科技的應用 關注資源化的學習環境 教室網路學習社群建構 5.關於師生關係 師生共同分擔學習之責 無邊界的學習應運而生 6.關於終身學習
87
關於師生之間的互動 師徒相授角色多元扮演 反應動態教學發展模式 韓愈的師說「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跟孩子一起成長” 反應動態教學發展模式 現今的教學重視的是師、生雙向的互動,學生不再恐懼提出問題 與老師討論,在一來一往之間,才能真正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況 適度的在教學上做修正,完成教學的過程。
88
關於教學及學習方法 老師由過去的控制者、評量者,轉變為一個協調者、引導 或顧問者,合理學習是建立共榮圈的方式,把個人的主義
消 弭,取而代之的是群體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學生的學習 型態則由單一變成多元,教師也由過去的獨立教學模式改 成「協同教學」的引導團隊。
89
關於教學內容 服鷹建構主義學習觀點 「建構主義」是指「認知」或「認識」歷程的主動,主張一切意義
皆起於認知主體的創造,一切知識皆是心靈的主觀產物。 對於每一個人而言,性格變化在入學前是來自於家庭的引導,在入學 或出社會後,則是受到同儕、長官或大環境的影響,但對於單一獨立 個體而言,外界的訊息可藉由思考再決定是否接受此一行為,既然是 經過個人的思考,那對每一件事的見解成度就會有不同,但畢竟是自 己的,不是別人的,所以我們要培養的是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意願,而 非一味的灌輸知識強迫其接受。
90
關於周邊科技的應用 ◎強調教育科技整合應用 藉由多媒體整合,運用於教室時,除了多媒體的安排,課桌
椅的排放位置亦不能忽視,教育科技有效的應用,才能使教 學更為生動。 關於周邊科技的應用 ◎科技資源成為最佳素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活潑而多樣化的學習則 更可以吸引學生增加學習的意願 ◎關注資源化的學習情境 資源化的學習,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在一個資源整合的環境 中,充分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提供一個有效及彈性的學習適 應方案。 ◎教室網路學習社群建構 網路學習是指在社會上,每個人均有其專業知能與所長之處, 透過網路資源使人人都可與他人做經驗及知識上的分享,共創 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91
關於師生關係 師生共同分擔學習之責 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學生是一名選手,老師則應該像教練 一般,提供場地、資源的供給,但在練習的過程,就不單
單老師應該完成負責的。
92
關於終身學習 無邊界的學習應運而生 所謂「枝頭好鳥皆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其實,在生活環境
裡頭,處處是學問,過去的我們,因為空間的相阻,導致於資 訊的取得不易,但時至今日,網際網路的發達,讓我們對於資 料的取得相對容易,也因發展跨越時間、空間限制的網路教學 只要透過個人電腦就可以輕鬆的參與課程,不在拘束。
93
貳、教室生態的發展趨勢
94
一、師徒相授角色多元扮演 因此,師徒相授模式取代傳統由上而下、單一直線的傳遞過程。
由於資訊來源之多元化,教學者也可能是位學習者;知識給予者也可能是位接受者,資訊傳遞者也可能是位獲取者,因此,「單一固定角色」絕不能因應新世代教室生態情境。 因此,師徒相授模式取代傳統由上而下、單一直線的傳遞過程。
95
二、重視合作學習理念做法 教師的角色是導引學生學習,是協調者、顧問者及指引者。
教師的角色是導引學生學習,是協調者、顧問者及指引者。 合作學習法減緩老師的時間壓力外,也紓解過去因競爭所帶來的恐懼、困惑,培養友誼與、與互信。它還助長高層之思考技能和團隊合作技能。
96
三、符應建構學習觀點 以學生自我建構為中心,學習兼含歸納與演繹的歷程。
以學生自我建構為中心,學習兼含歸納與演繹的歷程。 建構論所倡導的主動,主要是指認知或認識歷程的主動,主張一切意義皆起於認知主體的創造,一切知識皆是心靈的主觀產物。
97
四、強調教育科技整合應用 人與科技的密切合作關係,是改變教室生態的另一原因。電腦結合通訊、視聽等科技,拓展老師的觸角,擴大老師的效能。
98
五、師生共同分擔學習之責 教室知識的內涵,是學習社區成員共同互動、協商創造的產物。
99
六、無邊界的學習因運而生 學科的整合可以使學生從更廣的角度思考問題,學生在教室知識建構的歷程中,學習資料素材更為豐富。
100
七、科技資源成為最佳學習素材 結合動畫、視訊、音效、圖畫、文字等多媒體教材,以電腦輔助教學及電腦輔助學習將是新教育學習的主要方式。也由於學習素材的多元化導致學習型態及學習方式的輔變,重視互動、互助及合作學習方式,這即是新教室學習的典範之一。
101
八、關注資源化的學習情境 資源化學習環境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 學生 主動學習 教師 協助輔導 強調 非強調 學習成果 學習過程
102
九、教室網路學習社群建構 個人專業知識 網路 個人專業知識 網路 網路 個人專業知識 個人專業知識 ……. 有用的資訊
103
bad good 十、反映動態教學發展模式 傳統直線教學 無法反映新世紀 單一方面 方法 學習認知 反複溝通 互動歷程 曲線教學發展 多方面
傳遞資訊 曲線教學發展 多方面 方法
104
參、新時代教師的知能 之所以會有「新時代教師的知能」之需求,在於「九年一貫 課程」包含: 健全國民教育,普及幼稚教育,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
修制度,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與精緻化,追求高等教育 卓越發展,推動終身教育及知訊網路教育,推展家庭教 育,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強化原住民學生教育,暢 通升學管道,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充實教育經費與加 強教育研等。
105
具備統整課程的能力 統整課程非單指主題統整,而是將知識、社會、經驗統整,內容取材自生活,方便學生學習了解
十大關鍵能力:自我了解與潛能發展、應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思考與解決問題、表達與分享、審美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生學習、關懷與合作、做事與服務、文 化學習與國際理解。
106
實施協同教學的能力 協同教學是由不同專長之各科教師以及教學助理組成教學群,先由教學群共同擬訂教學計劃,再由教師依據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最後再由小組成員共同評量學生之表現,並實施教師間之相互鑑。也就是教學社群能力的統合用,具不同專長的教師組成一個教學團體,以腦力激盪方式研訂倉新的教學策略、實施多元動態量等
107
編選教學素材 自九十學年度起,中小學將全面採用民間出版、教育部 審定的教科書,提供教師更多元的版本參考,教師可依
教學需要、學校特色、學生特性,自行編選適切的教科 書。教師對於琳瑯滿目的教科書,應發揮專業判斷與專 業自主的權利,選擇適切、適合的教材資源,以利教學 活動的進行。
108
規劃彈性課程的能力 1、基本教學節數 2、彈性教學節數
彈性教學節數內容包括全校性活動及班級性的學習活動。教師配合班級學生的特性、結合校內外可利用的資源與人力,規劃設計具創新性、活潑性、趣味性、實用性、生活性、教育性的班級學習活動,以利學生學習。
109
實施多元評量的能力 靜態 動態 每位老師依據不同的教學單元,參照自已班級學生的 學習情況,設計出適合班上及教學目標的全方位評量
兼顧紙筆測驗與非紙筆測驗,包含實作 與非實作評量等。多元評量的實施,並 非專注於某一種評量方式,教師應根據 教學目標、評量目的與教學活動實施。 靜態 動態
110
學校課程發展的研發能力 學校課程發展,教師不再只是教學者,更是課程設計者。學校本位課程的研發編輯能力,是新時代教師重要的關鍵能力之一在教師研發學校本位課程的同時,教師應透過教育行動研究來檢核、審視課程教材內容;反省本位課程的合理性與適切性。
111
科技融入領域教學的能力 新時代教師所需具備的資訊科技能力有二: 一、擁有基本的電腦素養 二、為資訊科技融入領域教學的能力
◎以上七大能力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大項
112
五大項 一、課程的統整與研發編輯能力 二、電腦素養的具備與融入能力 三、輔導知能的充實與應用能力 四、教育行動研究的知能與實踐能力
五、教師社群能力的統整與應用能力
113
教育改革推展流程概念圖 1、學習型組織 一、行政 2、本位管理 SBM 改革條件 改革理念 1、學生學習 二、教學 2、教師教學 未來走向
114
(1) 理念 學習型組織 (2) 作法
115
(1) 學校經營的假設 本位管理 SBM (2) 理念
116
1、經濟更富裕 2、政治更民主 3、社會更開放 4、文化更多元 5、思想更自由 6、科技更發達 7、壽命更延長
117
1、強調前瞻發展 6、邁向自由多元 2、促進機會均等 7、推動自主自律 3、重視人文精神 8、採行分權分責 4、提昇專業素養 9、鼓勵岔民參與 5、追求民主開放 10、力求精益求精
118
a.自我超越 b.改善心智模式 (1)理念 c.建立共同願景 d.團隊學習 e.系統思統
119
(2)作法 a.學校行政主管的永結學習 Ⅰ.學校行政 b.參考一項修練的學習策略 c.開拓職工專業成長的機會
d.給予學校必要的經費支援
120
(一)學校經營的假定 a.共同發展願景 e.人性理詮應用 b.成員親自參與 f.多層面的領導 c.學校本位活動 g.權力運用基礎
d.追求發展權利 h.經營技術策略
121
a.行正授權:權利下放 b.專業立場:健全 c.市場機制:多元 d.公眾服務:真誠 e.教育公平:參與 f.教育改革:推動 理念
122
1、全人教育 2、溫馨校園 未來走向 3、終身學習
123
一、全人教育 a.健全幼兒育體制=>擁抱小小孩(六歲以前):以關懷為主。 b.推動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本位、統整課程(6~15歲):以能力為主。 c.延長十二年國教=>提昇全民素質、經解升學壓力(15~18):人的素質。
124
二、溫聲校園 a.學生快的的學習 (快樂 = 動機 + 意志力=>有效能的成效) b.學生健康的學習(身心) c.學生安全的學習
125
一、學生學習 終身學習 二、教師教學
126
一、學生學習 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2、欣賞、表現與創新 7、規劃、組織與實踐
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2、欣賞、表現與創新 7、規劃、組織與實踐 3、生涯劃與終身學習 、運用科技與資訊 4、表達、溝通與分享 、主動探索與研究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10、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127
a.具備統整課程的能力 b.實施協同教學能力 c.編選教學素材的能力 d.規劃彈性課程的能力 e.實施多元評量的能力
二、教師教學 a.具備統整課程的能力 b.實施協同教學能力 c.編選教學素材的能力 d.規劃彈性課程的能力 e.實施多元評量的能力 f.學校課程發展的研發能力 g.科技融入領域教學的能力
128
THE END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