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小学生的学习 主讲人 李荟 平顶山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小学生的学习 主讲人 李荟 平顶山学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小学生的学习 主讲人 李荟 平顶山学院

2 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学习的含义、种类,影响学习的因素 以及小学生学习的意义; 2、明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知识、技能、 品德学习的特点;
3、掌握学习的概念、知识掌握的内容、技能 形成的条件、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关于道德 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点。

3 第一节 小学生学习概述 本节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学习?怎样理解学习的概念? 2、小学生学习有什么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 注意什么?
第一节 小学生学习概述 本节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什么是学习?怎样理解学习的概念? 2、小学生学习有什么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 注意什么? 3、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所 起作用怎样? 4、学习对小学生有什么意义?

4 一、学习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学习的两种观点 1、行为主义 2、认知派

5 (二)什么是学习(涵义) 1、广义的学习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举例说明(人和动物): (1)动物 (2)人

6 如何理解这一概念?注意3点: (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2)学习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 且这种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
隐的。 (3)这种变化是能相对持久保持的。

7 (二)什么是学习(涵义) 2、狭义学习 狭义学习是指人的学习。
(1)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人类历史的社会知识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8 (二)什么是学习(涵义) (2)学生的学习 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学生在 学校里的学习。 特点:① ② ③

9 (三)学习的过程 1、有关学习的早期观点: (1)学习是有阶段的 (2)现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分为五个步骤: 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10 (三)学习的过程 2、有关学习过程的现代观点 (1)列昂节夫的环状结构理论 (2)加涅的信息加工结构模型 (3)加涅的学习过程的八阶段理论

11 (四)有效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2、外部条件

12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直观-操作性 2、指导-模仿性 3、基础-再现性 思考:依据此特点,教师应注意什么?

13 三、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因素 (一)小学生自身因素 1、认知因素 2、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要大于认知因素。

14 三、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因素 (二)客观情境因素(外部因素) 环境因素虽不是学生学习的决定因素,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客观情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15 三、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因素 1、家庭因素 讨论交流: (1)目前,家长对小学生教育参与程度最高, 家长参与小学生学习的利与弊?
(2)教师应该怎样做?

16 三、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因素 2、学校因素 思考:有人认为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影响作 用更大一些,你同意吗?为什么?

17 三、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思考:你怎么看这种因素的影响?(积极的 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18 四、小学生学习的意义 (一)学习与个体的生理发展 1、个体的身体发展制约着学习(举例说明) 2、学习可以促进成熟(举例说明)

19 四、小学生学习的意义 (二)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着某种学习的可 能性 2、学习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20 第二节 小学生学习的种类 一、学习的分类概述(略讲)
第二节 小学生学习的种类 一、学习的分类概述(略讲) 对学习进行分类,有利于揭示不同类型的学习的规律,便于教师遵循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

21 第二节 小学生学习的种类 (一)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品德的学习

22 一、学习的分类概述 (二)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不同把学习分为五类:

23 一、学习的分类概述 (三)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式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4 一、学习的分类概述 (四)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分类 1、认知领域: 2、情感领域: 3、动作技能领域:

25 一、学习的分类概述(略讲) (五)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补充) 1、内隐学习: 2、外显学习:

26 二、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概念和知识的种类 1、知识观与知识 不同的知识观,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也影响着学习者和教学者的态度和情感。 请举例说明:教师不同的知识观会影响其教学观、教学态度和情感。

27 (一)知识的概念和知识的种类 (1)从认识论角度对知识的解释
(强调知识的稳定性和明确性,但不能揭示出认知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动态关系,容易把知识固化)

28 (一)知识的概念和知识的种类 (2)从建构主义角度对知识的解释: 该理论从主客体互动的过程角度解释知识,认为知识本身总是在不断进化和更新的。

29 (一)知识的概念和知识的种类 (3)现代主义知识观 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的特点。

30 (一)知识的概念和知识的种类 (4)后现代主义 知识观 认为知识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和可质疑性等特征。

31 什么是知识? 1、知识(knowledge)是人对事物属性 与联系的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 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知识是对实践经验与实践活动的认 识成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确定 性,但也具有相对性。

32 什么是知识? 3、具体来说,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知识,即一般意义的知识,指语言或言语活动中的各种符号和信息,如具体的科学概念、定理、物理图示、数学符号等。 (2) 广义的知识,不仅包括言语信息,也包括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的经验、操作技能等,是对个体与外界环境互动过程中获得经验的固化,能够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33 二、知识的学习 2、知识的种类 (1)根据个体获得知识的来源 a 直接经验 b 间接经验 (2)根据知识反映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34 二、知识的学习 (3)根据知识的内容与人类个体或群体活动的 关系 a 对象性知识 b 操作性知识 c 调控性知识

35 二、知识的学习 (4)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补充内容) a 显性知识 b 隐性知识

36 (二)知识掌握及其过程(重点讲解) 1、知识掌握的概念:
知识掌握即学生占有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教材中物化形式的知识转化为心理形式的知识并存在于头脑之中,并且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且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中解决有关的问题。

37 (二)知识掌握及其过程 2、知识掌握的过程 分三个阶段: (1)知识的理解 (2)知识的巩固 (3)知识的应用

38 (二)知识掌握及其过程 (1)知识的理解 是指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所进行的一种理解活动,即把抽象的知识(词、概念、法则、规律、思想等)和他们所概括的事物的形象(个人直接经验和想象的东西)通过思维加工,在头脑中结合起来的活动。 思考:教师怎样在教学中促进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呢?

39 教学中如何促进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运用直观教学,丰富感性知识 (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可利用图表、图画等直观教学。)

40 教学中如何促进小学生对知识的理? 2)正确运用变式,显示本质属性 3)充分进行比较,揭示知识异同 4)重视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力求知识系统化 5)培养学生的良好准备状态,激发积极主动性

41 (二)知识掌握及其过程(重点讲解) (2)知识的巩固 知识巩固是指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持久记忆。
思考问题: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42 (二)知识掌握及其过程(重点讲解) (3)知识的应用 1)什么是知识的运用? 2)知识应用的基本形式? 3)知识的应用的基本环节 ?

43 三、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的概念 1、定义:一般认为,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而 形成的自动化了的智力或肢体的活 动方式。

44 三、技能的学习 2、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具体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3、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与能力发展的关系

45 三、技能的学习 (二)技能的种类 1、动作技能 2、智力技能

46 (三)技能的形成过程 1、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对动作进行定向阶段 (2)掌握局部技能动作阶段 (3)技能动作的联系阶段
(4)技能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

47 (三)技能的形成过程 2、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苏联)加里培林把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48 (四)小学生技能的培养(★ ★ ) 1、明确培养目标 2、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 3、使学生知道练习结果

49 四、品德的学习 (一)品德与道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三)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四)品德学习的基本理论

50 (一)品德与道德 1、品德概念:品德,即思想道德品质。是个 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行为准则所表 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个体现象)。
特点:个别性、稳定性、自觉性

51 (一)品德与道德 道德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要求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特点:社会性、相对性、价值规定性。 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的内心信念起作用的。

52 (一)品德与道德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的区别 1) 2) 3) (2)二者的联系 1) 2) 3)

53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品德的心理成分 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 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54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行为形成的内部动力)

55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3)道德意志(在认识-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道德行为(品德形成的外部表现)
品德结构中的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

56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3、关于品德心理成分地位、作用的不同观点 (1)唯智派:重视伦理性谈话和系统讲授道德 认识 (2)行为派:重视行为方式的训练和道德习惯 的培养

57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4、品德教育培养的多端性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般是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的。 但由于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彼此之间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因此,在培养中可以有多个开端,灵活运用。

58 (三)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学生品德是怎样形成的? 显然,在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种心理成分应协调一致地发展。

59 1、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 (1)道德知识的掌握---由“不知到知”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知识?
a 道德知识的理解 b 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c 教育者要言行一致

60 1、道德认识的形成 (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随着道德知识的丰富和加深以及身心的成熟,在舆论、他人评价及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1 1、道德认识的形成 1)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a 他律—自律(别人评价--独立自我评价) b 外部—内部(重外部结果—内部动机) c 先他人—后自己 d 片面—客观、全面

62 2)如何培养发展小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依据小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对教师做法的建议: a 教师要注意道德评价的示范 b 利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提高其评价能力。

63 1、道德认识的形成 (3)道德信念的产生 道德信念是在已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既是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又是激发道德情感、推动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时,就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

64 道德信念形成的条件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 的道德经验 3、对照道德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除了要有对道德准则及其意义的较深刻的理解外,还赖于多种条件: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 的道德经验 3、对照道德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 德评价,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4、获得社会反馈

65 2、道德情感的培养---“良心” 道德情感在人的品德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缺乏良好的道德情感----没有好的品德;

66 2、道德情感的培养---“良心” (1)道德情感培养时注意三种形式 1)直觉性的情感体验 (情境性、直觉反应、自觉性较低)
2)形象性的情感体验 3)伦理性的情感体验

67 3、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意志是个体战胜利己的道德动机和坚持排除内外障碍,以顽强的毅力实现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68 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力的训练? 在对学生道德意志力训练时应注意: (1)在教育实践中锻炼 (2)激发学生自觉锻炼
(3)针对学生意志特点锻炼 (4)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69 4、道德行为的形成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2)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70 (四)品德学习的基本理论 品德学习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不同的品德学习观: (1)行为主义:重视外在条件的研究和控制
(2)认知派:重视道德认知的发展与学习

71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他采用对偶故事法进行研究。
用对偶的道德小故事,让不同年龄儿童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道德判断,从而推断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72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研究道德问题不能采用直接询问法, 应 采用间接故事法。 (2)儿童(2~12岁)道德发展有阶段性,并
理论的主要观点 : (1)研究道德问题不能采用直接询问法, 应 采用间接故事法。 (2)儿童(2~12岁)道德发展有阶段性,并 且与智力发展成正相关。 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73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9~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74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两个规律的发现 1) 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对错时,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
2)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 (4)儿童道德认知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75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评价

76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有什么启发意义?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据此,在教育应用上的思考?

77 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78 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理论的主要观点 : (1)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2)道德发展分阶段

79 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用该方法测试了十几个国家6、7岁到21岁的被试。 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4~10岁); 2、习俗水平(10~15岁) 3、后习俗水平(16岁以上) 每个水平又包含有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

80 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3)发展的规律 1)发展的总趋势: 2)9岁前:前习俗水平 10—15岁:习俗水平
16岁以后: 有一部分人向阶段第六发展,而多数人不会 (4)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81 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1) 对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评价 (2)科尔伯格理论有何启示? 据此,在教育应用上的思考?

82 实践练习题 1、比较说明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 知发展理论的异同 2、设计一个针对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培养的方 案。


Download ppt "第二章 小学生的学习 主讲人 李荟 平顶山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