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药物代动力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药物代动力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药物代动力学

2

3 药物的 体内过程 组织器官 吸收 游离型药 排泄 结合型药 生物转化

4 药物的体内过程 跨膜转运 吸收 分布 生物转化 排泄

5 转运的类型 主动转运 简单扩散 易化扩散 滤过

6 主动转运 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7 易化扩散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8 简单扩散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

9 滤过 是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膜孔,被水带到低压侧的过程。如药物从肾小球的滤过。

10 离子障 ( ion trapping ) 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内有不同程度地解离,非解离型药物亲脂性高,易通过细胞膜;解离型药物亲脂性低,不易通过细胞膜。

11 pKa:弱酸弱碱类药物在50%解离时的溶液的pH 值。
弱酸类药物 pKa:弱酸弱碱类药物在50%解离时的溶液的pH 值。

12 弱碱类药物

13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弱碱类药物 被动运转达平衡时,膜两侧浓度比较 例:某弱酸性药物 pKa=5.4
分子型 离子型 药物总量 (分子型+离子型) 血浆 pH=7.4 [HA] 1 [A-] 胃液 pH=1.4 [A-] [HA] 1

14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一般的规律是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胃中)解离少,容易通过细胞膜,即可被吸收。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小肠)解离少,容易通过细胞膜,主要在小肠吸收。

15 定义: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意义: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其吸收速度相关

16 常见的给药途径 胃肠道给药有:口服、舌下及直肠给药等。 胃肠道外给药:有静脉、皮下、肌肉注射,吸入、皮肤给药等

17 吸收途径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皮下或肌肉注射给药只通过毛细血管壁即可被吸收。

18 首关消除 口服给药先通过胃肠粘膜,大部分仍在肠中吸收,经过毛细血管,首先进入肝门静脉。有一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经肝脏灭活代谢使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过消除。

19 舌下、直肠给药 由于接触面小,吸收少而不规则,但由于不经过肝门静脉,无首过消除作用。

20 吸入给药 经肺泡上皮吸收,其表面积很大,吸收挥发性药物或气体非常迅速。

21 完好的皮肤 除少数脂溶性极大的药物能吸收,多数药物不易从此吸收。近年来有许多促皮吸收剂出现(如氮酮)与药物制成贴皮剂,以达到较持久疗效,如硝酸甘油贴皮剂。

22 定义: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因素:血浆蛋白结合、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体液的pH、局部血流量、特殊细胞屏障(血脑、胎盘)
分布 定义: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因素:血浆蛋白结合、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体液的pH、局部血流量、特殊细胞屏障(血脑、胎盘)

23 D D+P DP 临时储库:可逆性、暂时失活、动态平衡(结合率)
血浆蛋白结合 D D+P DP 临时储库:可逆性、暂时失活、动态平衡(结合率)

24 血浆蛋白结合 D+P DP [DP] [PT] KD +[D] [D]

25 可逆性: 结合量与D、PT和KD有关 可饱和性 DP不能通过细胞膜 非特异性和竞争性

26 在吸收过程中,游离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反应平衡向右移,有利于进一步吸收.
在消除过程中,游离型药物被除去,反应平衡左移,有利于消除.

27 两种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增加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毒性可增加,例如:

28 磺胺类置换体内胆红素→使新生儿产生核黄疸
保泰松 + 双香豆素 → 出血不止 磺胺类置换体内胆红素→使新生儿产生核黄疸 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蛋白结合率↓,易中毒

29 局部器官血流量与再分布 以肝、肾、脑,心血流量多 IV 硫贲妥钠:(再分布) 先到血量多、类脂质高的 脑,迅速麻醉(起效快)
后到血量少的脂肪组织, 迅速清醒(维持时间短)

30 组织细胞结合 药物与某些组织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使这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如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钙沉积在骨骼。

31 体液pH与药物pKa 胞内pH7.0,胞外pH7.4 弱酸性药在胞外稍高, 弱碱性药胞内稍多 中毒时,碱化血液,弱酸性药从脑→血,再肾排出

32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由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种屏障。药物较难穿透。故脑脊液中药物浓度总是低于血浆浓度,这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

33 胎盘屏障(placenta barrier)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管无显著差别,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透胎盘屏障进入胚胎循环,在妊娠期间应禁用对胎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34 血眼屏障(blood-eye barrier)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滴眼液最适于眼部用药。

35 代谢 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利于从体内排出体外,这个过程称为代谢,也称生物转化。

36 药物经过代谢作用后作用一般均降低或完全消失,但也有经代谢后药理作用或毒性反而增高者,所以不能说代谢过程就是解毒过程。

37 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使多数药物灭活 Ⅱ相反应:结合 使药物极性增加
生物转化分两步 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使多数药物灭活 Ⅱ相反应:结合 使药物极性增加

38 是生物转化的主要酶 选择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诱导剂、抑制剂)
肝药酶 (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 是生物转化的主要酶 选择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诱导剂、抑制剂)

39 排泄 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除体外的转运过程。 肾,胆汁,乳汁,肺,唾液...

40 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只有那些经过生物转化的极性高、水溶性代谢物不被再吸收而顺利排出。

41 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利用离子障原理阻止药物再吸收,加速其排泄。

42 消化道排泄 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

43 肝肠循环 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44 乳汁排泄:哺乳婴儿可能受累。 唾液、汗液、泪液排泄:很少。 头发和皮肤排泄:有毒金属的检测。

45 肺脏 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检测呼出气中的乙醇量是诊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46 药物消除动力学 dC/dt = - kCn 一级消除动力学 n = 1 dC/dt = - kC 零级消除动力学
消除速率常数 dC/dt = - kCn 一级消除动力学 n = dC/dt = - kC 零级消除动力学 n = dC/dt = - k

47 零级 对数浓度 零级 浓度 一级 一级 时间 时间

48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转运(消除)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49 半对数坐标上的时量曲线为直线, 斜率为Ke 消除速度与C相关,恒比消除 t1/2恒定 大多数药物按此消除
特点 半对数坐标上的时量曲线为直线, 斜率为Ke 消除速度与C相关,恒比消除 t1/2恒定 大多数药物按此消除

50 线性动力学过程 当机体消除功能正常,用药量又未超过机体的最大清除能力时,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51 半对数坐标图 常规坐标图

52 Ct=C0 — Kt, 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
零级动力学 当n=0时,dC/dt=-KC0= - K 将上式积分得: Ct=C0 — Kt, 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 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斜率为-K.

53 当Ct/C0 = 1/2时,即体内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按公式1/2C0=C0 –K t1/2, t1/2 = 0.5 C0/K

54 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当机体消除功能低下或用药量超过机体的最大清除能量时,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55 零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 (1)药物血浆半衰期不是固定数值,随着血药浓度C0而缩短。 (2)消除速度与C无关, 恒量消除

56 混合动力学消除 Km为米氏常数,是在50%最大消除速率时的药物浓度;C为药物浓度。
成为一级动力学消除。 当C 》 Km时,药物量超过消除能力时, 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57

58 多次给药 (1)稳态血药浓度 目的:多次给药使血药浓度达有效范围 Css-max < MTC Css-min > MEC

59 约经4-5个半衰期 达到时间与剂量无关 稳态 血药浓度 稳态浓度 与给药间隔和剂量相关 时间(半衰期)

60 半衰期, t1/2 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61 一级动力学消除时 t1/2 = / Ke 一次给药后,经5个t1/2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

62

63 连续恒速给药 每隔一个t1/2 给一次药A ———————————————————— t1/2数 累积量 消除量 剩余量
%A % A % A %A % A % A %A % A % A %A % A % A %A % A % A %A % A % A %A % A % A ———————————————————

64

65 定义:经肝脏首关消除后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A/D×100%)
生物利用度(F) 定义:经肝脏首关消除后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A/D×100%)

66 二、清除率 (Clearance) 来自生理学肌酐清除率的概念 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 单位:L/h或ml/min CL=CL肾脏+CL肝脏+CL其它 计算公式: CL = A/AUC

67 一次静注并分布平衡后,按C计算的该药应占的血浆容积 Vd=A/C Vd 不是药物在体内的实际分布容积

68 负荷量, DL:可立即达到有效C的药量 维持量, Dm: 用于维持有效Css的药量 当τ= t1/2时, DL= 2Dm

69 三、负荷量 (Loading dose) Log Concentration Time Time

70 掌握药物在体内跨膜转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首过消除、血浆蛋白结合、肝药酶及肾脏排泄的意义和影响因素,零级一级动力学的特点和基本参数的概念

71 Thank You!


Download ppt "第二章 药物代动力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