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医养生学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学系 孟 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医养生学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学系 孟 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养生学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学系 孟 辉

2 皮特·梅达沃(Peter Medawar)爵士
延长健康、快乐的美好生活是医学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切医学研究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 诺贝尔奖获得者 皮特·梅达沃(Peter Medawar)爵士

3 动态健康概念 20世纪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就是不生病,仅此而已。

4 健康——是从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均正常的理想状态。
健康的定义: (WHO1984《宪章》)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 健康——是从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均正常的理想状态。

5 1990年,WHO增加了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的能力。

6 2000年WHO提出促进健康新准则: 合理膳食,戒烟,心理健康,克服紧张压力,体育锻炼。

7 衡量人体健康的具体标志: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8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体重适当,体形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9 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头发光泽,无屑;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10 “五快”“三良好” “五快” 1、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11 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5、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12 “三良好” 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13 上述健康标志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4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调查表明: 真正健康人——5% 患有疾病的人——20% 亚健康状态——75%

15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结构、功能、代谢发生异常改变的生命活动过程,表现为躯体或心理上的异常。

16 健康——亚健康——疾病——死亡 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连续的过程,从健康到疾病的过度状态即是亚健康状态。

17 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边缘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由于其主诉症状多而不固定又称其为不定陈述综合征。是一种现代文明病,体查及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及器质性病变,但又频繁出现不健康的生理状态。

18 主要表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头昏,头重,头痛,心律不齐,心慌心悸胸闷,乏力疲劳,出汗短气,食欲不振,腰腿酸软,性欲减退,手足发凉或麻木,易感冒等。 社会表现为: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19 人能够健康长寿吗?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

20 中医学对寿、夭、天年的认识 “老”的年限 “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三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灵枢·卫气失常》
“凡人六岁以上为小,十六岁以上为少,三十以上为壮,五十以上为老。” ——《千金方》引《小品方》

21 现代对老年的认识: 60—70 岁准老年期 75—80 岁老年 90岁以上为长寿

22 人类对天年的认识 天年——人的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即天赋之年寿。 “终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
“人之寿百岁而死” ——《内经》 “以百二十为寿”——《尚书》

23 “人类潜在的生命期限,有一定的幅度,应有一个上下限。115~120是十分符合其真实上限的。”
——V·VFrolkis

24 美国学者海弗利克的研究: 人体约由500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部分从胚胎开始分裂50次后停止正规分裂。每分裂一次平均需要2.4年,细胞死亡从这个角度推算,人类的寿命该是120岁左右。

25 德国学者H·Franke1971年提出: 如果一个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遇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

26 亚里士多德:“动物凡生长期长的,寿命也长。”
蒲丰氏指出“寿命系数”学说,系数为5~7 哺乳动物寿命(年) =生长期(年)X寿命系数

27 动物寿命举例: 马的生长期为5年 马的寿命=5年X(5~7)=25~35年 犬生长期为2年 犬的寿命=2年X(5~7)=10~14年

28 象的生长期为25年 象的寿命=25X(5~7)=125~175年 猿的生长期为12年 猿的寿命=12X(5~7)=60~80年

29 人的生长期为25年 人的寿命=25X(5~7)=125~175年

30 另外也科学家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 =性成熟期X(8~10) 人类的性成熟期约为14岁 人的寿命=14X(8~10)=112~140

31 世界上的高龄寿星举例 英国的弗姆·卡因:209岁,经历了英国的12个朝代。 南美妇人玛卡兰珠:203岁
匈牙利的约翰:173岁,其妻子164岁 西汉音乐师窦公:180岁

32 东汉养生家封君达“年百岁,视之如三十人”
东汉皇甫隆“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 唐·孙思邈:101岁 当代原佛教长老吴青云:142岁骑自行车

33 养生的概念 养生——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养生学说——是指研究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4 养生——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系统安排的生活方式来保养生命。
生活方式——指饮食起居、运动作息、情绪调节、休闲娱乐等时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

35 安排——即指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自觉的、持之以恒的活动。
系统——即指各项措施有机地配合。 举例:木桶理论

36 养生的意义: 1、却老全形 2、防治疾病

37 中医养生的方法:气功、运动、情志、起居、饮食、药物调养等。
中医养生的优点:发动人体自身天然的原动力,集取天然动植物之精华来调养机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以享天年。

38 不同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 奴隶制社会 青铜器时期:18岁 公元前五世纪:20岁

39 封建社会 中世纪:33 1587——1681:33.5 1788——35.5

40 资本主义社会 1838——1854:40.5 1900——1905:49.2 1945:66.7 1974:72

41 欧洲不同时代的平均寿命: 古罗马:29~30岁 文艺复兴:35岁 18世纪:36岁 19世纪40~45岁 1920年:55岁
1935年:60岁 1952年:68.5岁

42 北京 1979年统计城区男性平均寿命:71.84岁 女性平均寿命:74.2岁 与1950年相比男性延长:18岁 女性延长:24岁

43 影响寿命的因素: 1、先天因素: 张景岳:“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命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夭”

44 2、主观能动性 张景岳对《灵枢·天年》有定数的解释:“所谓天定则能胜人,人定能胜天也。” 关键是“养能合道”

45 3、环境因素 举例:蜜蜂

46 疾病谱变化 第一期: 又称瘟疫期。工业化发展之前,生产和生活水平不高,人群中的主要问题是传染病、饥荒和营养缺乏,心血管病仅占5-10%,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

47 第二期: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染病认识的深入和治疗的改进,上述疾病发病率下降,人口平均年龄增长,饮食结构改变和盐摄入量增高,使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损害和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增加。因高血压病未能有效控制,人群中10-30%死于上述心血管病。如目前的非洲、北亚和部分南美地区。        

48 第三期: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增加,生活逐渐富裕,食物中脂肪和热量增加,同时交通发达及体力活动减少,使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提早出现于55-60岁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占35%-65%,结果人群平均寿命下降。如东欧。

49 第四期:       由于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是公共卫生问题,号召全社会防治其危险因素,随着医疗技术和药品不断进步,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率降至50%以下,且多发生于65岁以上人群。目前北美、西欧和澳、新等地区和国家正处于此阶段。

50 第一章 养生源流 一、殷商时代及以前 火的发现:生食——熟食——易于消化、杀菌消毒取暖御寒 彭祖——长寿 伊尹——烹调术
第一章 养生源流 一、殷商时代及以前 火的发现:生食——熟食——易于消化、杀菌消毒取暖御寒 彭祖——长寿 伊尹——烹调术 殷王墓(河南安阳)——全套盥洗用具。

51 二、春秋战国时期 管子:《形势篇》 提倡“平正”养身法。即性情平和,行为端正 “心安则身安”,“平正擅匈,论洽在心,以此长寿”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

52 老子:《道德经》 提倡“反朴归真”、“清静无为”、“无欲”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

53 庄子:《天道篇》 主张清净养神。 “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则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54 孔子:《论语》 主张养生重在“修身养性” “仁者寿” “仁者,爱人。” “大德必得其寿”

55 孟子: 提出“不动心——寡欲——收心”的养生观,以其达到“养浩然之气”的目的。

56 荀子:《修身篇》 主张“修身自强”,反对单纯“治气养生” “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
“以修身自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则名配尧禹”的境界

57 韩非子:《解老篇》 提倡静养精神 “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

58 《黄帝内经》 1、精神的摄养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漠然无所动于中”

59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 “得神则昌,失神则亡”

60 2、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避免外邪的侵袭
“顺四时而适寒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61 3、注意饮食起居的调节 “起居有常”, 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 “饮食有节” 不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62 4、注意锻炼身体 导引术——“咽气吞津”之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第七十二》 强调劳逸适度,避免“久视”、“久立”、“久行”以及“久卧”、“久坐”等。

63 三、汉唐时期 华佗:重视体育锻炼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全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三国志》
“五禽戏”:“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作起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而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64 晋朝葛洪《抱朴子》《神仙传》 “养生以不伤为本” 辅以吐纳、导引、运动、丹药 并强调“精、气、神”为长寿之“三宝”

65 南朝陶弘景 《养性延命论》——现存最早的养生学专著 “我命在我,不在于天”

66 唐朝孙思邈: 《养性》——集前人医、道、儒各家养生之说而成。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措施:陶冶性情 生活有常 饮食有节 动静结合 药养

67 四、宋元时期 宋·陈直《养老奉亲书》——现存最早的老年养生学专著 元·王圭《泰定养生主论》 主张晚婚晚育、节制房事; 老年人“戒之在得”
元·邱处机《摄生消息论》

68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现存比较完整的营养学专著
张从正:“养生当论食补,精血不足当补之以食。” 朱丹溪《养老论》强调保精节欲,提倡晚婚 李东垣:提出节饮食,护养脾胃之元气。 刘河间:强调调养元气

69 五、明清时期 明·冷谦《修龄要旨》提出“养生十六宜”
如面宜多擦,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津宜常咽,背宜常暖,胸宜常护,皮肤宜常干浴等。

70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有“延年良缄”、“衰老论”、“保生杂志”、“摄养”等篇目。
明·高濂《遵生八笺》是学术价值较高的养生学巨著。美国人德贞曾用英文节译。

71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 提出“疗身不若疗心”,“心药”疗心,“无念”“心安”即“心药” 提出摄养五脏不用药之法:“养心莫善于寡欲”,“养肝主要在乎戒忿”,“养肾之法,在于寡情欲,节房事”等 根据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编制粥方100种,以“备老年之颐养”。

72 清·石天基《长生秘诀》 1、养心六常存: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 2、房事七戒:虚弱、疾病、衰老、寒暑、雷雨、恼怒、酒饱。

73 3、饮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
4、起居善调摄 5、天地八乐事: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74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 提出“保生四要” 四项保健基本原则: 节饮食 慎风寒 惜精神 戒嗔怒

75 三、衰老原因 (一)生理性衰老的过程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76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77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78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堕,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灵枢· 天年》

79 (二)自然衰老的原因 1、脾胃虚弱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脾胃衰弱,功能异常,供给减少,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就将受到影响。

80 现代医学认为: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对寿命产生严重影响

81 2、肾气虚衰 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的关系极为密切, 变老与否,变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肾气的强弱。

82 “肾气——免疫——寿命”说 “肾气——内分泌——寿命”说 “肾气——遗传——寿命”说

83 3、其他脏器虚衰 (1)皮肤与皮毛的改变 (2)气化减弱 (3)形体衰败

84 (4)心脉的变化 (5)主气功能降低 (6)诸窍不利 (7)神志失聪

85 4、阴阳失调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内经》

86 (三)生理性衰老的表现 1、身长 2、体重 3、体表面积 4、体液

87 5、脂肪 6、骨质退行性改变 7、各系统器官功能的减退

88 自我诊断是否已经开始衰老的方案 (1)30岁身高(厘米)减去30岁以后身高>2cm
(3)30岁体表面积(平方米)减去30岁以后体表面积>5% (4)腹壁脂肪垫或腰部脂肪块

89 (5)皮肤弹性减退,面部非病理性色素沉着。
(6)拍片发现骨骼退行性改变 以上六项指标有两项以上者,提示开始衰老。

90 (四)死亡的机理 无胃气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素问· 平人气象论》

91 失神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 移精变气论》

92 五脏皆虚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灵枢· 天年》

93 阴阳失调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 生气通天论》


Download ppt "中医养生学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学系 孟 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