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
科学技术和文化 【内容标准】 (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3)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4)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3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4
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及其作者(欧美部分) 作者 国籍 代表作 罗曼·罗兰 法国 《约翰·克里斯朵夫》 德莱塞 美国 《美国的悲剧》 茨威格
奥地利 《象棋的故事》 海明威 《老人与海》 高尔基 苏联 《母亲》 马雅可夫斯基 《列宁》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卡夫卡 奥匈帝国 《城堡》 艾略特 《荒原》 乔依斯 爱尔兰 《尤利西斯》 福克纳 《喧嚣与骚动》 萨特 《恶心》 尤涅斯库 《秃头歌女》 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
5
德莱塞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印第安那州一贫苦移民家庭。中学未毕业,12岁便自谋生计。当过报童、农场杂工、洗碗工、收账员、挖煤工,对美国下层社会状况十分熟悉。1888年,得到小时候的女老师的资助,读了一年大学。1892年,当了新闻记者。189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0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描写了在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里一个出身于劳动家庭的纯洁少女──嘉莉,走上堕落道路的悲剧。1911年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描写了工人家庭的姑娘珍妮的悲惨遭遇。1912年发表长篇小说《金融家》,它和《巨人》(1914年)、《斯多葛》(1947年)合称《欲望三部曲》,深刻揭露了美国大资产阶级巧取豪夺的罪恶。
6
1925年,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问世,使作者一跃而成为全美最有名的作家。这部小说是德莱塞最优秀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在腐败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追求“上等人”的生活,堕落成为杀人犯的故事。在这部小说里,德莱塞集中地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制度的罪恶。1945年,德莱塞以74岁的高龄,加入了美国共产党。
7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中部的古老小城克拉姆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喜爱音乐和文学。1886年,考取了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被送到法国设在罗马的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回国后,在高师和巴黎大学讲授音乐史,并从事文学创作。罗曼·罗兰主要作品有戏剧、小说和名人传记。1893~1898年,创作了《信仰的悲剧》,包括《圣路易》、《艾尔特》和《理性的胜利》三个剧本。此后,又创作了以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革命剧:《群狼》(1898年)、《丹东》(1899年)、《7月14日》(1902年)。20世纪的头十余年间,是罗曼·罗兰创作高潮时期,他相继写出《贝多芬传》(1903年)、《米开朗琪罗传》(1905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等名人传记,还创作了他最优秀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年)。
8
在这部长达十卷的小说里,作家塑造了一个个人奋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他们对帝国主义时代德国、法国黑暗腐朽社会的反抗,以及他们个人奋斗道路必然失败的悲剧。作者因这部小说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20年代,罗曼·罗兰写了《甘地传》、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1939年,创作了著名的悲剧《罗伯斯庇尔》。
9
贝克特 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1906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市一个犹太人家庭。学生时代去巴黎游历时,遇到乔伊斯,当过他的秘书。1927年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1928~1930年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担任英文讲师,并与人合作把乔伊斯的作品翻译成法文。其间,回到都柏林工作。1938年开始定居巴黎,德军占领巴黎期间,曾参加抵抗运动,后因组织暴露隐居乡下,写了长篇小说《瓦特》。1945年以后改用法文写作,1946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是创作的高峰期,主要作品是1952年创作的两幕剧《等待戈多》,主要情节是两个流浪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待。该剧揭示了人类在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被视为荒诞派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10
肖洛霍夫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当代最著名的苏联作家之一,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流域克鲁日林村的一个商店职员家庭。肖洛霍夫出生和长期居住在顿河流域,非常熟悉顿河哥萨克的风俗习惯。1918年当他在中学读四年级时,因国内战争开始而辍学。不久,就投身革命。1920~1921年担任卡尔金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并参加了武装征粮队,经常在草原上同国内反革命武装作战。1923年参加了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小组“青年近卫军”。1926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同年返回故乡,从事专业创作。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首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这部小说从1926年开始创作。作家用了1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巨著。小说分四部八卷,以中农哥萨克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为中心,描写了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
11
它是一部反映顿河哥萨克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探讨哥萨克悲剧命运的长篇史诗。自作品问世以来,它已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文字,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中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肖洛霍夫的另一代表作《被开垦的处女地》(又译《新垦地》),共两部,第一部描写顿河地区格列米雅其村实现农业集体化的经过,第二部描写了格列米雅其村集体农庄巩固的过程,分别于1932年、1959年问世。1956年和1957年之交,肖洛霍夫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小说描写了一位普通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表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充满了对历史和人生的回味与思考。这篇小说曾轰动一时,开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苏联一系列卫国战争题材作品之先河。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证书上写道:“授予米·亚·肖洛霍夫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藉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
12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出生于工人家庭,幼年时在教会小学读过几年书,后为谋生做过杂工、发电厂的司炉工。1919年,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乌克兰,他加入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第二年,因负重伤退伍,转入铁路工厂任助理技师。1924年加入共产党,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领导工作。几年后,由于劳累过度和旧伤复发,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不得不终日卧床。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病榻上开始了文艺创作。1930~1934年,用了四年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3
小说描绘了乌克兰第一代共青团员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奋斗的历程。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如何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钢铁战士的过程。小说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早在1942年,我国就出版了中文译本。1934年,作者加入了苏联作家协会,并开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但终因病情恶化,只完成第一卷。他于1936年12月去世,年仅32岁。
14
现代美术 20 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其发展与进步可以说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能比拟的,其广度、深度与速度均为空前。它涉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宇宙科学与生命科学均有惊人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引发出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急剧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变更着人们常规的思想观念,这一切。为现代美术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前提。提供了背景和基础,也提供了理论和土壤。
15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西方现代美术诸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从艺70年中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估计有6万件以上)。帕勃洛·毕加索这个名字已成为“现代艺术”的代名词。童年时代的他才华卓越,到20岁时又以立体派画风闻名于美术界。 50岁时发表的《格尔尼卡》则震撼了全世界。
16
毕加索《格尔尼卡》
17
记忆的永恒
18
这是达利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表现了画家追忆童年时所产生的幻觉。这幅油画长33厘米,宽24.1厘米,1931年作。
利加特港的海滩宁静空旷。黄昏的光线照射着蓝色的大海和岩礁。一棵截断的无叶橄榄树无根无基地长在平台上,平台的右下方悠闲地躺着一个怪物。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那几只软表,它们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搭在平台上,还有一只竟然披在了怪物的身上。这些表到底寓意着什么?那就要看各人的理解了。可以说,这些玻璃和金属制成的钟表,在漫长的时间中已经走得疲惫不堪,终于松垮了下来;也可以说,软表是对20世纪各种抽象组合实验的否定。你的看法如何呢? 现在,这些软表已经成为西方人心目中超现实主义梦境的同义词了。
19
课堂巩固 背靠背 猜词游戏
20
《记忆的永恒》 罗曼·罗兰 《美国的悲剧》 毕加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