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适 羊 Modified 7年之前
2
第八章 方志、地理类史书
3
第一节 概 述 方志·地理导源于《书·禹贡》、《周礼·职方》、《山海经》。 《书·禹贡》是最早的人文地理,《山海经》是最早的自然地理。
5
方志 方志,又称地方志,或地方志乘。 地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单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自然资源诸方面的分门别类的综合文献。它是以地域为范围,专门记载该地区的历史沿革、政治建置、武备兵防、山川形胜、交通、实业、物产、贡赋、教育、选举、风土民情、人物掌故等内容的历史性资料书。
6
方志 方志后世衍化为汉魏地记、隋唐图经、宋元方志。应该说,方志起源于先秦,萌芽于汉晋,发育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昌盛于明清。
志分为统志、总志、通志、合志、府州县志、乡土志以及山水祠庙等专志。“方志乃一方之全史”,方志是地方百科全书。
7
第二节重要史籍介绍 一、《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古代重要的地理书,向来不能确定其作者。刘歆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上山海经表》)
8
《山海经》 《山海经》一书,刘歆校书时,原为34篇,刘歆并为18篇,《汉书·艺文志》记为13篇,郭璞注为23卷,今本为明代吴琯校定的,仍分18卷:《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 《山海经》的“经”,并不是“经典”的“经”,而是“经历”的“经”。所谓《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等,当为。“南经之山”、“西经之山”、“北经之山”……的意思。
9
《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丰富而珍贵,它记载了远古时代地理、历史、动植物、矿产、民族、医药、博物、故事、巫术、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等。书中系统地记载了很多山名,铜矿山、铁矿山;形象地记载了许多动物、植物;记载中国周边97个国家,并描述其国人的形状,追述其民族来源等;记载了古代传说的氏族世系和许多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舜葬苍梧等等。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物产资源的重要史料,对古代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山海经》
11
二、《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
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晋书》无传,因此,对其生平所知不多。约生于西晋惠帝初年,卒于东晋穆帝末年。曾在成汉政权里做过散骑常侍,也做过史官。与之同时代的史学家孙盛称其为“蜀史”。
12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一部方志书。
《华阳国志》最初也叫《华阳国记》。 “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禹贡》中的九州之梁州,即晋代的梁、益、宁三州,因其地在华山之南,故曰“华阳”。这一地区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及陕南地区,故常璩记述这一带的历史就名之为“华阳”。
13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所记史事,上起巴蜀二国的传说时代,下讫成汉政权灭亡,也就是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共12卷,11万字。
《隋书·经籍志》记为12卷,到南宋时已残缺,经李垄(著名史学家李焘的儿子)从《两汉史》和《益都耆旧传》等收集的;材料,补足12卷,即《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
14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保存了我国西南地区许多珍贵史料,关于巴蜀史先秦典籍和“正史”语焉不详的史实,《华阳国志》则有详细完备的记载。
如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只有《华阳国志》对它做了详细记述,方使我们对这项伟大工程和劳动人民以及李冰这位历史人物的功绩有了更多的了解。 诸葛亮征南中,这是三国时期的一件大事,《三国志》的记载失之太略,后来裴松之的补注也很简略。而《华阳国志·南中志》具体地记述了诸葛亮南征的路线,战争过程中的某些情节,以及战后诸葛亮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才使我们对此历史事件有清楚的了解。
15
三、《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由北魏杨街之撰。
杨街之,北魏北平(今河北保定市)人,生卒年不详。史籍上,“杨”,或作“阳”,或作“羊”。《魏书》无其传,事迹略见于《广弘明集·叙列代王臣滞惑解》。 杨街之在孝庄帝时官奉朝请,历任抚军府司马,秘书监、期城郡太守等职。学识渊博,精通佛教经典,对北魏末王公大臣的腐败和佛寺的奢侈淫乱状况深恶痛绝,曾上疏抨击奉佛求福的 祸国殃民行径。
16
《洛阳伽蓝记》 本书以记洛阳佛寺的兴废沿革为纲,先从城内开始,次及城东、南、西、北四门,并表列四门的新旧名称,按远近次序,各分为一卷,共五卷。卷一记城内,卷二记城东,卷三记城南,卷四记城西,卷五记城北。卷首是作者《原序》,叙述了撰写本书的目的、北魏建都洛阳的经过、以及洛阳各城门名称的沿革。 这部书除记述寺庙兴废外,还涉及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传闻、以至苑囿建筑、外夷风俗等许多内容。
17
四、《水经注》 《水经注》由北魏郦道元撰。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历任冀州镇东府长史、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官职。执法严猛,豪势多畏惧之。 北魏末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事暴露,城阳王徽忌恨郦道元,借机请朝廷派遣郦道元为关右大使。萧宝夤怕郦道元图谋害己、遂派部下中途将他害死。 郦道元年少时曾随父亲郦范宦游山东,培养出“访渎搜渠”的兴趣,爱好地理。及年长,又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有关古代的地理书籍,如《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等无不细心研习。当时流传一部《水经》,他读后认为太简略,因此,决定为《水经》作注。
18
《水经注》 《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地理学著作,记述我国河流水道,共137条。作者与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三国时魏人所作,但作者姓名,仍无可考。 《水经》原文极简,约一万多字。《水经注》虽以注释《水经》为名,实以《水经》为纲,详加增补,自成巨著,因此是历代公认的地理学名著。郦道元不只注重于文字的训释,且非常重视对事实的补充。注文中补充记述的河流水道达1252条。《水经注》约30万字,比原书增加了20多倍。 此书实际上以水道为主线,对北魏以前的河流水道,一一追本溯源,全面系统介绍我国古代河流分布的水文地理著作,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地理名著。
19
五、《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述,辩机编。
玄奘(602~664),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附近)人。俗姓陈,名柿,出身官僚世家。隋末通过选拔而剃度为僧。为了深人研究佛学,贞观元年(627)去印度求经。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中亚、阿富 汗、巴基斯坦、尼伯尔等国,贞观五年(631)抵达摩揭陀,进入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投名僧戒贤法师学《瑜伽师地论》,旁及佛教大小乘学说,造诣很深。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这次取经,历时十九年,跋涉五万余里行程,带回佛像和佛教大批经籍,并开始译经工作。 唐太宗要求他写出游历见闻,并准许他专事译经。次年和前来协助译经的沙门辩机合作,由玄奘口述,辩机记录整理,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十多万字的《大唐西域记》。
20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名著,12卷。
本书是游记体。玄奘在书中,按照他的旅行路线,对沿途所见的城邦、地区、国家,逐次描述,中间不时穿插沿途所得传闻。 书中叙述了13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涉及的范围辽阔,从我国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北面包括今中亚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东到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 记载的内容包括山川、物产、气候、城 邑、道路、风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有的城邦、地区、国家就在我国新疆境内,因此,我国西北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状况,由此得到比以往更确切的记录,并且填补了不少史料上的空白,
21
六、《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
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官至刺史,中书舍人、宰相,监修国史,封赵国公。李吉甫少时好学,能属文,一生著述颇丰,是个很有成就的学者,对舆地之学,特别重视。他认为舆地之学,“事关兴退,理切安危”。
22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简称《元和郡国图》,是唐代地理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古代总地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序》说此书40卷,另加目录2卷,总计42卷。本书传世以后,一直到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才由张子颜付之刊刻,开始有刻本传世。本书原有图,后已散佚,故书名改称《元和郡县志》。原书在流传中散失颇多,残缺不全。
23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是唐宪宗年号(806~820)。 《元和郡县图志》依据唐代元和年间的郡县,以当时十道分卷,又以47节度使镇分篇。
在每镇篇首冠以图,故本书原称《元和郡县图志》计有关内、河 东、河北、山南各4卷,江南6卷,岭南5卷,剑南3卷,陇右 2卷,淮南1卷,河南道7卷,合计40卷,另加目录2卷。分镇 记载府州县的户数、沿革、疆界四至、道里、贡赋、古迹、物产、山川、城邑等。 此书记载翔实,反映了唐代疆土广大,国势强盛的实际情况,史料价值超过两《唐书》的地理志。
24
本章结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