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民族传统体育类教材教法与课例分析 陈振勇 博士 副教授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
2
内 容 中小学传统体育的教材教法分析(以武术为例) 中小学武术课教学方法与技能探讨 如何通过武术课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
3
前言 未习武、先明理 (武术是什么,什么是武术) 通过共同学习与探讨,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交流几种教学方法(广西一小学教师发明了100多种跳绳方法)、是一种高等学院理论研究与中小学校实践上的互动与交流,最终达到对武术教学领域中的一种共识
4
一、中小学传统体育的教材教法分析 (以武术为例)
本章以武术为例的缘由: (1)武术课程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体育是以武术为代表。 武术作为教育的载体,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早在1915年4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即以议案的形式提出了《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将武术列为推广项目;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中编写了武术方面的内容,1961年规定了每学期武术课时数(小学6学时、中学8学时);1957年,一些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体育系把武术列入教学计划。
5
(2)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体育学二级学科之一。随着学科的新发展和人们对传统体育认知的拓展;目前,学校中的传统体育主要包括以武术套路、散打、传统养生、舞龙舞狮和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如押加、板鞋竞速、珍珠球等)
6
(2)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种,其课程建设发展和教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参考性。以武术为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年,通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里,直接以中小学武术教学、教法、教材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近1500篇相关文献 ,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与参考资料。 、 鉴于此,本章以武术教材教法分析为主要讲课内容。
7
(一)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特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中小学武术教材的改革和教法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了解学校武术的历史发展。不了解历史,就不了解事物的发展历史。 在我们对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沿革的历史追溯中,我们将会发现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且有价值的东西。
8
(一)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特征
1、武术教材的萌芽阶段(1956~1961 年) 早在1956 年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中,可以看到具有一定武术特色的教材“影子”———“对抗和角力”。 如当时规定: 角力的基本动作:站立法、抓握法及其解脱(男生) 。初三:角力的基本动作:抱前腰法及其解脱(男生)
9
武术教材的萌芽阶段特征分析 (1)有一定的对抗内容,但是缺少了套路内容,与当时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2)对武术教材的编写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对武术教材内容的认知还需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
10
(一)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特征
2、武术教材的初设阶段(1961~1978 年) 20 世纪60 年代,武术被正式纳入国家体育教材体系,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应有6~8 学时的武术教材内容,并规定了具体内容。
11
武术教材的初设阶段特征分析 (1)此阶段武术教材初步形成了武术基本功、长拳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
(2)教材体系取材于20 世纪50 年代国家对传统武术挖掘整编的长拳类内容,同时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构思,汇集了武术基本功与基本技术的部分内容,体现了现代武术竞技运动的技术规律和特点。 (3)此阶段中,选编教材的方法主要来自于知识课程观,即课程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对学科体系、知识点的掌握,而不是预期行为习惯的养成。
12
武术教材的初设阶段表现出的问题 (1)运动项目的技术,一般都比较复杂、难学,与日常生活技能相距较远,如果只是为了适应比赛的需要而去抠技术细节,就难以完成课程目标。 (2)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并都具有一定的自然活动形式和能力,如果非按规范的竞技技术规格去要求他们,反而限制了他们的自然运动,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3)与1956 年具有对抗要素的教材相比,在60 年代之后的武术教材内容中,套路技术占据了主导地位和绝对的优势,而体现武术特点的对抗成分几乎没有。
13
(一)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特征
3、武术教材的调整阶段(1978~1987 年) 此阶段的武术教材是在60 年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978 年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到:“在注意科学性和增强体质的同时,要保留武术本身的风格和特点。 1987 年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武术教材基本延续了1978 年的大纲内容。
14
武术教材的调整阶段特征分析 (1)明确提出:“突出武术的风格”增添了一定的攻防练习(1978)。
(2)在要求中提出了“增加武术的兴趣性”观点(1978)。
15
武术教材的调整阶段表现出的问题 (1)教材技术内容的改变虽然体现了一些直接的武术攻防特点,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对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解释显得有些苍白。 (2)1987年大纲说明中再一次强调武术的实效性和兴趣性,但在教材内容上未见任何实质性进展。
16
(一)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特征
4、武术教材的拓展阶段(1988~2000 年) 1988年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无论在教材内容的目标、内容方面都较前一阶段更为丰富全面和深化,是我国武术教材建设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17
武术教材的拓展阶段特征分析 武术列为必修内容 (1)武术被列入“民族传统体育”概念范畴内。
(2)明确规定内容性质““确定大纲内容的原则”中提到:“各年级教材都要在原有武术基础上,发展、拓宽,增加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健身术。 (3)在各项教材的意义与基本要求中则申明:“对现有武术教材,尽可能简化其套路,适当增加攻防动作和实用技能。 (4)大纲中增加了五禽戏和八段锦 (5) 1996 年修订高中大纲时又将健身拳配以音乐,并修改了太极拳的内容。 (6)2000 年《体育与健康大纲》中将 而将民间体育项目和养生、健身方法列为选修内容。 武术列为必修内容
18
武术教材的拓展阶段表现出的问题 (1)武术“攻防”与“对抗”的本质特点体现不充分;
(2)武术教材内容实用性、健身性有了进一步拓展,但是存在落实不到位,不能开展和实施的现状。 (3)过分强调民族性和经典性,使武术教材建设发展缓慢,缺乏一定的时代感;
19
(一)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特征
5、武术教材的深化阶段(2001 年~现今) 2001 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相比,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标准》只提出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仅规划了一个大体范围。 这为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出了更为广阔的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就是怎样选择教学内容、怎样建构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教学实效性的体育教材体系。
20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启示: (1)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武术教学内容,应减少动作数量,以便于教师进行教学;
(如创新具有攻防技法的武术小组合,如整合西北地区八极小架中的拳肘攻防技法组合等) (2)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可以打破不同拳种的界限,也可以整合不同风格的武术技术; (如西北地区的鞭杆、棍法攻防技法等;整合套路、散打、跆拳道等多种风格的技法动作) (3)更可以对武术教材进行深度加工,以增加动作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增强武术教材的可接受性。 (具有表演性、实用性才有趣味性;套路是文化内涵的基础)
21
深化阶段的更多启示与思考? 在经历了萌芽、调整、拓展、深化诸多阶段后,中小学武术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以套路为主的中小学武术教学理念还能持续多久? (武术的本质) 武术课=体育课?(国旗下的体育、武术文化教育说)
22
1956 年——2001 年我国小学体育教材武术内容 武术教材内容 教学大纲颁布时间、名称 无 1956 年《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1961 年《小学体育教材》 一年级:简单的腿功、腰功、肩功 二年级:马步、弓步、竖叉、横叉、外摆腿,斜踢腿 三年级:武术操第一套、弹腿、马步冲拳、前进踢打 四年级:飞腿、初级拳第一路 五年级:上步剑弹、旋风脚 1978 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体育 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三年级:武术操第一套 基本动作:预备势、冲拳、架拳、弹腿、横打 四、五年级:复习武术操第一套、基本动作、少年拳(第一套) 1987 年《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三年级:同1978 年 四年级:基本动作:跳步推掌、弓步架打、弓步撩掌、高虚步架打;五年级:少年拳(第一套) 六年级:选择一套符合儿童特点的套路
23
1956 年——2001 年我国小学体育教材武术内容 武术教材内容 1988 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初审稿
教学大纲颁布时间、名称 武术教材内容 1988 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初审稿 三年级:正压腿、侧压腿、正踢腿、侧踢腿、前俯腰、甩腰。 基本动作:冲、推、弹、蹬。 组合动作: (略) 四年级:基本功:斜压腿、后压腿、侧俯腰、翻腰。 基本动作:摆、撩、穿、架。 组合动作: (略) 五年级:基本功串连:正踢、侧踢、外摆、里合、蹬腿冲拳、弓步冲拳、仆步穿掌、翻腰。步形拳 六年级:基本功串联:正踢、侧踢、外摆、里合、蹬腿冲拳、弓步冲拳、仆步穿掌、腾空飞脚。 少年拳:第一套 1992 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试用) 三年级:同1988 年三年级内容 四年级:基本功同88 年减少了侧俯腰和翻腰其它同88 年一样。 五年级:1 少年拳第一套( 同88 年) 。基本功串联:减少了翻腰 2 步形拳(同88 年) 六年级:基本功同88 年。少年拳同上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 三、四年级:1 武术基本功练习2 与拳术套路有关的基本动作练习。3 拳术组合练习:少年拳第一套。各地特色拳 五、六年级:少年拳第二套:其它同三———四年级 2001 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学习和运用技能领域: 水平一:无 水平二 做出武术简单的组合动作 水平三 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
24
1956 年——2001 年我国中学体育教材武术内容 武术教材内容 教学大纲颁布时间、名称 无 1956 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1961 年《中学体育教材》 初一:飞脚—旋风脚—仆步亮掌 初二:武术操第二套。侧手翻—旋风脚—提膝平衡 初三:初级拳第二路。扫膛腿—飞脚———提膝平衡 高一:初级拳第三路 高二:初级拳第三路或青年拳 高三:重点复习。青年拳(单练或对练) 初中选用教材:依次往高年级学习。 高中选用教材:三合剑1 初级剑术1 初级棍术。 1978 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 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一年级:武术操第二套 二年级:复习。少年拳(第二套) 。三年级:复习 四年级:复习少年拳第二套。 攻防动作:单人动作。双人动作。 五年级:复习提高攻防动作。 单人、双人攻防动作:搂手勾踢、双架搬推、缠碗拧别。扶地后倒。选用教材:棍术。剑术 1987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基本同1978 年。 六年级增加:男生:棍术一套。女生:剑术一套。
25
1956 年——2001 年我国中学体育教材武术内容 武术教材内容 1988 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初审稿
教学大纲颁布时间、名称 武术教材内容 1988 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初审稿 一年级:1 青年拳(单练) 2 攻防动作踢:转体后摆踢。打:直勾拳连击。摔:拧臂别腿 二年级:1 青年拳(对练) 2 攻防动作(同上); 三年级:八段锦 1992 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试用) 一年级:基本功串联:正踢侧踢外摆、里合、蹬腿冲拳、弓步冲拳、仆步穿掌。少年拳:第一套、第二套。(任选) 二年级:青年拳(内容同88 年) 或健身拳: 三年级:1 青年拳(对练) 2 健身拳3 三连腿4 对六拳5 对练拳 四年级:八段锦 1996 年(高中部分) 一年级:1 形神拳(配音乐) 2 少年拳(第三套) 二年级:男生:刀术女生:剑术; 三年级:太极十二动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 初一年级:1 基本功2 基本动作3 动作组合4 各地自选拳术套路 初二年级:1 健身拳一套2 对六拳3 自编拳一套 初三年级:1 攻防技法对练套路2 短棍或其他器械 初四年级: 短棍套路或其他器械套路;自编自选拳术或器械 高一年级:1 形神拳(配音乐);高二年级:男生:刀术女生:剑术 高三年级:太极十二动 2001 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学习和运用技能领域: 水平四 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 水平五 较为熟练的完成一两套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 水平六 组织小型比赛、参加班级以上的体育比赛
26
(二)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法研究的历史回顾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武术课的发展,有关于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逐渐得到广大武术学者专家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关于中小学武术教法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7
中小学武术教法研究分类 1、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武术教法研究方向 具体内容
教学方略主要体现在对单元和课的设计上。武术教学方略的研究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导学式教学法、诱导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 此类研究基本上是教育学中已经成熟的教学方法在武术 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以对比教学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根据 武术教学特点,集实践经验总结,在教材内容的安排、讲解、 示范、领做和预防与纠错等各教学环节中,纳入新的教法,并 检验该教法在武术教学中的效果,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 行分析,并进一步得出在武术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法应遵 循的原则,提出武术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具体措施。
28
中小学武术教法研究分类 2、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一种主要的手法进行教学的行为方式。这个层次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课中的某一个教学步骤上。此类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多,主要有:表象训练法、念动训练法、观察法、讲解示范法、反馈法、比较法、纠正错误动作与帮助法等。主要分为三类: (1)念动训练法和表象训练法的研究 念动训练法和表象训练法是心理学方法,这类研究是心理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从理论上阐述将表象意识融入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中的过程,并且分析表象训练在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运用和应注意的问题; (2)讲解示范法的研究 讲解示范法是讲解和示范的方法,这类研究主要是根据武术项目学习的特点,在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讲解和示范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讲解法主要是讲解动作规格、动作路线、攻防含义;目的明确,突出特点;语言简练,重点突出; 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生动、具体的直观教法。分解示范、完整示范、示范位置和示范面,有择位、择机示范法、变速示范法、培养学生骨干示范法、攻防示范法等 (3)其他研究: 中小学武术教法的研究还有观察法、反馈法、比较法等等。这些研究都是依据教学理论和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的研究。 如整体、局部、正确、重点观察;正负反馈、自我反馈等
29
中小学武术教法研究分类 3、教学手段方面的研究 (1)音乐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2)现代教育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是教师运用一种主要的手段进行教学的行为方式。 (1)音乐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2)现代教育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多媒体、音像、录像、CA I课件等方面的技术。 ①“计算机辅助武术教学系统”的研制 ②多媒体CA I课件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③对多媒体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及实施程序的设计研究 教学结构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开始—设疑—引入—观察—实习操作—复习—强化—效果测评—小结—结束。在这种教学结构模式下,对教学媒体进行选择和编制,制作编辑各项技术动作的教学片、教学专题片,以满足教学与目标同步配套。
30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课开展实施的现状
2005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全国专家和科研人员,对我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2 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31
表1 各地区中小学武术课开设情况一览表( %) (n = 11 573)
没有开设 开设 未填 排序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
32
表2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增加武术内容的看法调查一览表 (n = 313)
频数 % 排序 正合适 应增加 应减少 无所谓 未填
33
图1 学生对武术项目的认知程度调查曲线图
34
表3 学生的习武动机调查一览表 ( %) (n = 11 341) 小学生 68. 1 67. 6 36. 8 39. 4 4. 2
表3 学生的习武动机调查一览表 ( %) (n = ) 强身健体 防身自卫 了解传统文化 培养坚韧品质 其他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总体
35
表4 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调查一览表 (n = 314)
频数 % 排序 徒手套路 器械套路 散打 功法 其他
36
表5 武术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调查一览表( %) (n = 314)
计划有能完成 计划有部分完成 计划有课堂无 计划无 未填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 总体
37
表6 学生对体育课和武术课的喜欢程度调查一览表 (n = 11 393)男生(n = 5 835) 女生(n = 5 528)
频数 % 频数 % 喜欢武术课 喜欢体育课 都喜欢 都不喜欢
38
结果显示: 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有70. 3 %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 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受其影响,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 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有42. 6 %和 %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 %的学生不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75. 0 %的学生认为武术课能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达到70. 8 % ,武术专业教师只占 %。
39
各地普遍以《体育》(小学1~6 年级) 、《体育与健康》(中学7~9 年级) 为首选教材,县级学校教材的选用相对杂乱。
已开课学校中,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学生对体育老师所教武术内容的喜欢程度稍高于不喜欢程度; 学生感兴趣的武术项目依次为套路、格斗和功法。 研究认为,泛竞技武术的教育观念禁锢着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泛竞技武术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武术个性的张扬,现有武术师资难以担当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迫在眉睫。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提出新时期武术教学内容应遵循传统与创新、简易性与系统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健身与技击、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 教学内容的类别有全国统一的示范内容、地方拳种特色内容和女生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的构成包括徒手、器械和理论知识,徒手按照“打、踢、拿、靠、摔”的系列进行分类,器械以青少年喜爱、便于开展、安全性较高的短棍、两节棍、剑术和流传较广的武术器械内容为主。
40
课间休息
41
二、中小学武术课教学方法与技能探讨 如何上好一节武术课?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参与性。 (五)加强教师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技巧。
42
武术课教学方法的个案研究 个案1:启发式教学方法个案(教案另附) 个案2:自主学习式教学方个案(教案另附)
个案3:创新情景教学方法个案(教案另附) 个案4:对抗性器械(短兵)教学个案
43
短兵介绍
44
在教学中注重武德礼仪教学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强调的是习武的人修德与学礼对武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性的,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习武者更是如此。 长期以来,我们虽然提倡了武德教育,但是在实际中却被忽视,一直注重在技术教学环节上。
45
误区1: 武术的唯技术论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内容,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这是跆拳道为什么占据市场的主要原因。 误区2: 武术的打练分家:实用论与表演论
46
武术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时尚 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武术
武术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时尚 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武术 2005年04月01日 08:10:17 《中国青年报 》
47
跆拳道的文化包装
48
武术课中常用武术礼仪规范 抱拳礼
49
武术课中常用武术礼仪规范 坐
50
武术课中常用武术礼仪规范 跪
51
武术课中常用武术礼仪规范 配合练习时的礼节
52
武术课中常用武术礼仪规范 整理服装
53
武术课中常用武术礼仪规范 确定武术课固定的口号,每次上课集合时高喊口号
54
三、如何通过武术课来促进学生的 身体素质与健康
几个问题: 武术课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活动。武术课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武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实现武术课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的目的。 为此:如何通过武术课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问题,终究要归属到武术课教学质量问题上,认真教学武术课,使武术课的教学不再同等为一节普通的体育课,而是赋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命,实现中小学武术课的真正作用具有深远和重要意义。这是做为一个体育老师或者武术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55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 让我们的孩子学习自己国家的传统体育运动! 让我们的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56
上好武术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才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 (二)要进行因材施教,实施区别对待原则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57
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 身体素质是指“身体在生活、劳动和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身体素质是构成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质综合评价中占有主要地位和较高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不管是在营养、健康水平上,还是在医疗保障设施上都得到了普遍性提高,但是在身体素质方面却未得到明显的增强反而呈现出很大的倒退性与逆差性。其主要表现为中小学生的体质水平不高,同一年龄段肺活量指标逐年减少,耐力、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超体重儿童的比率不断增加,学生患肥胖病的几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等。
58
导致上述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出现逆差性与倒退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1、重主学科而轻副学科。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口号的提出,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开始追求以升学率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升学率的核心在于学校开设的主干课程,相对之下副学科就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如:中小学体育课时经常被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学科所占用,就是轻副科的典型代表。另外还有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大量的作业要么挤占了体育活动时间,要么被迫放弃体育课时间,致使学生运动量不足,体制健康水平倒退。 2、重学业成效而忽视内在因素培养。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引领下,独生子女家庭成逐年上升趋势。单亲家庭的出现致使孩子成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主体,为了让孩子学有所长,主导社会未来,家庭、学校、社会及教育界把孩子的学业成效立为教育之本。致使中小学生自身内在因素的缺失,如: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进而造成中小学生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品质,天天呆在电脑旁与电视前,不参加体力劳动,及害怕上体育课的不良思想,从而减弱了自身运动的强度,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
59
“武术教学是融知识、技能、素质、能力、道德、意志品质与情感为一体的教育过 程。
中学生身体素质与开展武术教学的相关度 “武术教学是融知识、技能、素质、能力、道德、意志品质与情感为一体的教育过 程。 武术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协调配合和综合性体现。武术技能的提高需要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柔韧素质、弹跳力和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完成武术技术动作的质量,如:劈叉腾空飞脚、前后空翻、旋子转体等需要超强身体素质做为技术基础。因此,课外活动或平时要注意身体素质和基本功的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就能够达到完成动作技术的要求,进而激发学生完成武术技术动作的积极性。总之,身体素质是有效开展中学生武术教学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融为一体
60
武术教学作为一项口传身教的传统体育技能,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武术教学有效开展的根本。因为,“练习武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稳健的个性和优秀的思想品质。但在实际的武术教学中,很多教师用枯燥简单的方法传授学生的技能,导致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武术动作技能的学习” 。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武术教学,中小学武术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61
(1)提高教师的智能水平 武术讲究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任何武术动作都包含内与外的特性,外有手 眼 身法 步的协调配合,内含精神 呼吸 意志 劲力等文化因子 ,只有把内外融为一体才能达到武术修身养性的目的 。 因此,要想让具有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文化传承下去,首先要提升传承者自身武术智能水平,丰富自身武术理论知识和提高专项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武术教师才能以超强的智能与专业的技能指导学习者习练武术,同时也能激发习练者分析 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善于分析和发现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钻研精神。
62
(2)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及自身身体素质条件各异,致使中小学武术教学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因材施教,这是学生主观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武术是一项要求基本功很高的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专项素质要求比较高,如:柔韧、速度、力量、弹跳、灵敏和反应等。由于武术长期流传在民间,中小学生很少接触武术文化,致使武术所需要的专项身体素质在学生身上无法得以体现,因此,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基本功、基本技术的教学,这样更能使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63
(3)激发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 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武术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武术教学:其一,依据攻防含义讲解武术套路中,其二,提高学生对武术套路演化与形成过程的认知,使学生了解武术的欣赏价值和广泛的实战意义,其三,教师以讲解武术攻防示范动作,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
64
(4)合理安排课内课外闲暇时间 练习武术技术所需要的时效性比较长,而武术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则表现出学习时间少、教学容量大的特点。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中小学武术课所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把课内教时与课外闲暇时间相接起来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方式。 首先,充分利用课内准备部分时间。根据三段教学法进行教学,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在准备部分尽量多的安排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提高武术所具备的柔韧、暴发力、反应及灵敏及专项技能等综合身体素质。这样以来习练者不仅锻炼了武术基本功,还提高了武术的基本技术,从而为基本部分的组织教学提供有效的保障。 其次,在课内重点以技术的掌握及练习方式为主,课外重点以练习技术与基本功及基本动作组合练习为主,这样以来,课外学生把课内所掌握的技术与方式付诸于实践,把课内所学技术与课外实践练习相互结合,从而提高中小学生自主钻研学习武术的能力。
65
(5)正确处理打练结合的互动性 武术套路内容繁多,难易程度各异,要正确处理好格斗与套路之间的互动性。一般而言,练习武术套路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提高习武者的综合身体素质,如:柔韧性、力量、弹跳、肩、腰、髋、膝关节,以及各种静力和活动性的桩功练习等都是武术一般与专项身体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使习练者熟练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武术的基本动作主要有拳、掌、勾三种手型,冲拳、推、架掌等手法,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正踢腿、侧踢腿、弹腿、前扫后扫等综合性腿法,还有平衡、跌扑滚翻、腾空跳跃等都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础动作,也是习练武术套路的根本。 因此,套路武术的重要内容,但是脱离的攻防格斗,套路的意义与作用将成无水之源,只有实施打练结合,在中学武术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间的互动性,从而使武术在中小学更好的开展与普及。
66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规划介绍 2010年3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做了题为《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努力开创武术工作的新局面》的报告,总结了过去四年武术工作,并对未来五年武术工作展开规划。 在武术健身领域、武术竞技领域、武术产业领域、武术科研领域、武术教育领域、武术宣传领域进行了五年规划。
67
《五年规划》中与中小学武术教育相关的文件有
武术教育领域 发展目标:通过武术教育使青少年掌握武术健身知识;增进健康,掌握一定的防身技能;使青少年在传承武术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尚武精神与武德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力争使全国85%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开设武术课,85%以上的学生至少掌握课堂武术教学内容。 第13条:推进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24条:段位制的发展目标与措施
68
北京首个武术类非遗项目 “醉鬼张三”功夫向中小学推广
69
技术课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1)武术课常规礼仪介绍 第二部分:(2)武术专项活动内容介绍 (3)散打拳腿基本技术介绍 (4)擒拿格斗动作介绍
第三部分 (5)八式太极拳 (6)养生四步功学习 (7)八段锦 或五禽戏
70
谢谢大家 欢迎交流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henzhenyong Tel: 15908129781
谢谢大家 欢迎交流 我的博客: Tel: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