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3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 政治 政治学 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 政治 政治学 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 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4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1. 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 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1. 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 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 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 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5
(3)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6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7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8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输入 政府(权威性政 策制定者) 输出 政策产品 社会的其它系统 反馈(关于输出的信息)
9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2. 政治博弈的规则: 宪法与法律。 3. 政治博弈的类型: 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10
2.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治的地位 政治的地位可以通过其如下作用得到认识: 1. 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2.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3. 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11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国家/制度对于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国家/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 制度环境 Situation 制度安排 System 制度绩效 Performance 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SSP范式
12
第二节 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1.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2. 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1.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2. 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科学性:关注政治的实证性。 规范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政治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结合。 讨论: 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
13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 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形成专门的政治学学科,但包含了大量政治思想,例如儒家、法家、道家等的思想。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传入中国。
14
3.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古典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古典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15
三、政治学的范围 1. 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本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府与政治 行政管理 世界政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治学的范围 1. 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本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府与政治 行政管理 世界政治 2. 政治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16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 历史唯物主义 强调经济基础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 2. 阶级分析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 历史唯物主义 强调经济基础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 2. 阶级分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 3. 制度主义
17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行为主义 2.理性选择主义 (1)社会选择理论 (2)集体行动理论 (3)公共选择理论 3.新制度主义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行为主义 2.理性选择主义 (1)社会选择理论 (2)集体行动理论 (3)公共选择理论 3.新制度主义 (1)历史制度主义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18
思考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二、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二、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四、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五、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 六、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19
Thank You !
20
第二章 政治权力 关键词: 政治权力 权威 合法性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章 政治权力 关键词: 政治权力 权威 合法性 本章重点: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问题。本章应该重点理解政治权力的基本含义,政治权力的类型划分,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以及不同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
21
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 现代政治学的权力定义受到马克斯·韦伯的影响。韦伯认为: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 在韦伯影响之下,现代政治学中存在不同的权力观,例如:影响力说,决策参与说等。
22
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对此概念应作如下理解: 1. 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如国家、政党、政治社团及政治个人。
23
权力客体是接受权力作用的团体或个人。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因时因地而转换。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权力客体是接受权力作用的团体或个人。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因时因地而转换。 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 2. 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意识形态利益等。 3. 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24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体现于权力运作之中,建立在权力结构与权力主体结构之上。 政治权力的结构涉及以下方面: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体现于权力运作之中,建立在权力结构与权力主体结构之上。 政治权力的结构涉及以下方面: 1. 权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 2. 权力运行的层次。 3. 权力运行的时间性。 4. 权力作用的结果。
25
政治权力的结构对于我们研究现实政治生活很有意义。也可以看出,权力的结构离不开政治权力主体的结构。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治权力的结构对于我们研究现实政治生活很有意义。也可以看出,权力的结构离不开政治权力主体的结构。 首先,权力在政治主体结构内运行,权力的大小取决于政治主体的层次,层次越高,权力影响规模越广泛。 其次,政治主体是多元的,这也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层次性,例如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结构。
26
根据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可以将政治权力划分为五种类型: 1. 强制性权力: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治权力的类型 根据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可以将政治权力划分为五种类型: 1. 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它是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是以制裁的权力类型。 2. 功利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
27
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马克斯·韦伯将这一类型引入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操纵性权力: 在前两种权力类型中,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存在明显的沟通关系,操纵性权力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上,而是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 4. 人格型权力: 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马克斯·韦伯将这一类型引入政治学研究。
28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四、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1. 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2. 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29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合法性可促成权威的形成。权威是与权力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权威是被认为正当的权力。
30
4. 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是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些条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是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些条件: 第一、合法律性。 第二、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第三、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31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我们简单地将权力分为以上几种类型。统治者为了减少权力运用的成本,往往综合运用以上各种类型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是两种直接相对的权力类型。合法性权力与操纵性权力的关系相当密切。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合法化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但操纵性权力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合法性的降低。
32
1. 武力。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五、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同时,权力依赖于制度的好坏,这也决定了权力的大小与质量。 1. 武力。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 2. 财富。政治权力的大小很多时候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邓小平曾讲过“财大才能气粗”。
33
3. 技能。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技能。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 4. 动机。是否具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能够拥有权力,动机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的大小。 5. 知识。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获得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对知识和信息持有者的依赖,如立法过程中的部门主义倾向。
34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6. 制度基础。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
35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分配 权力分配一直是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系分类法也是基于对权力分配的考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系分类法虽然影响很大,但不足以说明阶级社会中权力分配的复杂情形。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划分为基础来考察权力的分配问题,这样更加清晰。
36
1. 奴隶制国家。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多采用君主制,即东方暴君制。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采取了奴隶主阶级民主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1. 奴隶制国家。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多采用君主制,即东方暴君制。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采取了奴隶主阶级民主制。 2. 封建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最高权力主要采取世袭继承制。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实行领主分封制,领主在获得土地的同时,也获得了行政、立法、军事、铸币等国家权力,由此形成了割据状态。领主与国王之间存在契约关系。这导致了西欧的地方自治传统。
37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所谓中国的封建社会并未采取领主分封制,而是采取专制君主制,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由此形成家天下的格局。正是所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8
1. 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分配的原则是体现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主权在民。 2. 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分配的机制是自由选举制。选民一人一票,政治形式平等。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1. 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分配的原则是体现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主权在民。 2. 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分配的机制是自由选举制。选民一人一票,政治形式平等。 3.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平等与经济不平等共存。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治与经济二元化,出现了政治形式上的平等与经济的是极不平等,经济不平等又影响到政治的实际不平等。
39
4.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形式是代议制与选举制的结合,但不同国家选举制度的具体程序和规则也不相同。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形式是代议制与选举制的结合,但不同国家选举制度的具体程序和规则也不相同。 5. 除了自由民主制度外,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其余的政治制度形式,如法西斯主义体制和威权体制。法西斯体制是资本主义民主畸形发展的产物,威权体制是一些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曾经历的阶段,它们最终为自由民主体制所代替。
40
1.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是在批评资本主义虚假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 “议行合一”体制的变迁。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 1.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是在批评资本主义虚假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 “议行合一”体制的变迁。 3. 当前,中国实行党管干部原则下的选举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 4. 当前中国的权力分配制度不完善,造成腐败等负面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现法规性的选举制度未能得到真正贯彻。
41
思考题 一、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二、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 三、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及合法性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二、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 三、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及合法性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四、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五、如何看待政治权力的制度基础? 六、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有哪些特征? 七、我国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2
Thank You !
43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篇 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体的政治心理 (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
44
第三章 政治文化 关键词: 政治文化 社会资本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章 政治文化 关键词: 政治文化 社会资本 本章重点: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影响深远,是解释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基本功能,并重点了解近年来兴起的社会资本研究。
45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内涵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1. 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内涵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1. 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 政治文化成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此取代“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概念。
46
第一、当时国际政治面临的新情况对政治学提出了挑战。 第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也成为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催化剂。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推动: 第一、当时国际政治面临的新情况对政治学提出了挑战。 第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也成为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催化剂。
47
第一、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政治文化的涵义 政治文化的三种理解: 第一、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 第二、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不仅包括心理层面,而且包括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第三、政治文化不仅包括前述观念性的政治文化,还应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物之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48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我们认为,从政治学的发展进程和政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49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理解政治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于政治制度具有滞后性。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内部存在非同质的亚政治文化。
50
1.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 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 3. 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51
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形式影响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习俗,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形式影响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习俗,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
52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 1. 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 1. 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大众政治文化是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二者以阶级分化为基础,既对立又统一。
53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这是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框架。狭隘型文化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
54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效能等有积极认知与评价。一般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相一致。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三者的混合。 3. 其余分类形式。
55
2. 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 1. 社会资本是由普特南提出的,是政治文化研究沉寂之后的新复兴。它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与规范。 2. 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
56
4. 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第二、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形成;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第四、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是社会共享品。 4. 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
57
1. 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1. 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 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58
思考题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二、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 三、政治文化与国民性是什么样的关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二、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 三、政治文化与国民性是什么样的关系? 四、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六、政治文化与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转有什么样的关系? 七、政治文化与政治变迁是什么样的关系?
59
Thank You !
60
第四章 意识形态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四章 意识形态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本章重点: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意识形态在国家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章应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1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几种意识形态定义: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几种意识形态定义: 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三种理解:第一、对立是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第二、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第三、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62
3. 韦伯的信仰体系:韦伯认为统治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说明为什么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曼海姆队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一种是“特殊”的虚假意识形态,这是对社会真相的掩饰与曲解;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即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信仰。 3. 韦伯的信仰体系:韦伯认为统治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说明为什么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63
民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影响着前者的形成。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侧重将其看作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 民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影响着前者的形成。
64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 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 2. 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
65
3. 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 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 依赖性:意识形态来源于和依赖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以神秘的和扭曲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
66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博大精深的政治理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主张通过革命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国家与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共产主义。
67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是欧洲左翼政党的指导性理论。其基本主张是: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近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差别,其力图超越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新的中间道路。
68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其基本出发点是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保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但是重点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倡导公民社会作用,维护多元价值。
69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四、新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也是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革。新保守主义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
70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五、社群主义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与新自由主义两相对峙的一种政治思潮。它的哲学基础是一种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由所处的社群决定的,社群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强调集体权利相对于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希望以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
71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六、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对近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心里层面,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哲学,它与爱国心相结合,甚至成为宗教性的主义和运动。
72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意识形态实现了政治化,其与国家的关系鲜明的体现出来。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意识形态实现了政治化,其与国家的关系鲜明的体现出来。 1.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一方面通过政治社会化使自己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公众之中,使其普遍接受; 另一方面大力发挥意识形态对统治地位合法化的辩护功能,证明自己政权存在的的合理化;
73
第五、造成对意识形态的反感,就的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极端的意识形态政治化也有其弱点: 第一、削弱意识形态的其它功能; 第二、造成思想模式化,缺乏创新; 第三、意识形态封闭化,远离社会; 第四、压制其它意识形态的发展; 第五、造成对意识形态的反感,就的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
74
3. 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 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 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 保护团体内部团结与稳定; 2. 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 3. 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 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 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75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思、李斯特、韦伯等社会科学家实际上都曾作过论述。以诺思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将意识形态纳入制度变迁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
76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在其产生之初都曾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其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而又阻碍经济增长。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1. 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在其产生之初都曾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其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而又阻碍经济增长。 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
77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于社会存在的独立性,与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意识形态的变革就可能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由此而导致意识形态束缚经济发展: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于社会存在的独立性,与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意识形态的变革就可能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由此而导致意识形态束缚经济发展: 第一、压制创新; 第二、破坏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 第三、造成团体成员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 第四、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78
意识形态有两种变革方式,即自我改良与革命更替,这里着重讨论前一种方式: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 意识形态有两种变革方式,即自我改良与革命更替,这里着重讨论前一种方式: 第一、自上而下的变革。往往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 第二、自下而上的变革。这种变革往往是经济增长推动的,如果变革成功,就能推动经济继续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
79
第三、上下互动变革方式。这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自我调节的结果,由此而实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关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上下互动变革方式。这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自我调节的结果,由此而实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关系。 第四、中心——边缘方式。这是一种由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逐步变革意识形态的方式,边缘地区由于受中心控制较弱而率先变革意识形态,实现经济增长。
80
思考题 一、马克思和韦伯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何异同?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当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马克思和韦伯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何异同?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当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四、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五、滞后性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81
Thank You !
82
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 本章重点: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深刻影响着政治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取向,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本章应重点掌握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媒介及主要功能。
83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几种观点: 1.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几种观点: 1.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2.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3.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
8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就个体而言,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就群体而言,是群体的政治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本身就实现了这两个目的。
85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2. 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86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 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 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1. 家庭。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与其它媒介相比,家庭在塑造儿童人格、形成人生观及政治启蒙方面起着特别重要作用。 2. 学校。学校通过课程及活动灌输特定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促进或改变家庭所形成的政治观,因而是政治体系培训公民的重要手段。
87
4. 工作场所。这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在工作场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认识,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也趋于确定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同辈团体。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这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对青少年的观念、态度影响极大。 4. 工作场所。这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在工作场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认识,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也趋于确定化。
88
5. 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但这种媒介可能会扭曲公众舆论,公共舆论并不总是可靠的。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5. 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但这种媒介可能会扭曲公众舆论,公共舆论并不总是可靠的。 6. 选举及其它政治活动场合。这些有助于公民在政治实践中提高政治认识和政治技能,不失为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89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7. 社会政治组织。社会政治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宣传组织的主张、信阳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取向,以及通过组织的活动向其成员传播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特定的政治文化。 除此之外,其它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如利益集团、国家机关等也都具有很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不同社会和政治文化背景下,政治社会化机构也有较大差别,直接导致人们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的差异。
90
1. 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使其获得了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 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使其获得了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2. 从政治文化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 从政治体系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和运转的关键因素。
91
思考题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 二、如何认识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如何认识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 二、如何认识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如何认识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四、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制度的维护有什么样的关系?
92
Thank You !
93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篇 政治体系 政治体系是政治行为主体所赖以存在的制度形式,是政治行为主体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等政治组织和政治个人。上述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构成了政治全过程,即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与自上而下的政策输出。同时,这些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政治制度,如政府体制、政党制度、利益集团规则等。
94
第六章 国家 关键词: 国家 国家本质 国家目的 国家类型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机构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六章 国家 关键词: 国家 国家本质 国家目的 国家类型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机构 本章重点: 国家是政治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变量。本章应重点理解国家的基本涵义、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目的、国家的类型、国家的结构形式与国家机构的设置。
95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国家理论 一、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管理社会的公共性权威组织的总体性指称,是一个兼具实证性与规范性的概念。对于国家的产生与起源,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简要介绍以下几种: 1. 国家神权说。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是神为了保护人类而创造的。政治权力来自神授,统治者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人民应绝对服从之。
96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国家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有益团体。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善而建立。但是社会共同体说没能很好地把国家与其它社会团体区别开来。 3. 社会契约说。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否定。国家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为了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而订立契约而建立的。国家的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障公民权利;如果违背契约,人民就有权推翻之。社会契约说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新国家的建立。
97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国家统治说。国家的核心要素是政府,政府是实现统治的工具。国家统治说表明了一些国家的统治特征和统治手段,但并不能科学的解释国家统治的本质,也难以让人明白国家到底为何物。
98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国家与社会 不同类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强社会弱国家型 强国家弱社会型 强国家强社会型
99
(1)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民族国家的建构 1. 民族与国家 (1)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2)民族国家的机构过程具有复杂性,既有民族建立国家的情形,也有国家创造民族的情形。
100
一般认为,民族国家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领土、人口、主权与政府。 3. 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民族国家的要素 一般认为,民族国家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领土、人口、主权与政府。 3. 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需要克服一系列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和分配性危机。早发达民族国家的这些危机往往是顺次出现的,后发达民族国家在同一阶段往往要同时面对几种危机。
101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国家开始了国家重构过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 全球化直接威胁着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内容。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国家开始了国家重构过程。
102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具体说: (1)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2)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四、国家的本质与目的 1.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具体说: (1)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2)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3)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103
总之,国家的本质就是以暴力为后盾的阶级专政,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秩序的机器。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国家权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 第二,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 第三,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总之,国家的本质就是以暴力为后盾的阶级专政,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秩序的机器。
104
2. 国家的基本目的 我们认为,国家的基本目的主要有以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国家的基本目的 我们认为,国家的基本目的主要有以下: (1)安全。国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共同体的安全。这种安全应建立在基本正义基础上,不应狭隘地理解为统治者的安全。安全也不是绝对的,国家为追求安全而进行的军备竞赛会导致各个国家的不安全,这就是安全悖论。
105
(3)正义。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需的基本要求。资源分配应该给予公平交易,机会均等,同时又应该保障分配结果不至于差异巨大。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秩序。国家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必须保障资源分配的一定秩序。这种秩序的形成必须基于两个条件:法律的限制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秩序的仲裁必须是基于合法程序的公正裁决。 (3)正义。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需的基本要求。资源分配应该给予公平交易,机会均等,同时又应该保障分配结果不至于差异巨大。
106
安全需要暴力来保障,秩序需要权力来维护,正义需要权威来达成。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安全需要暴力来保障,秩序需要权力来维护,正义需要权威来达成。 安全 秩序 正义 暴力 权力 权威
107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国家目的的矛盾性 国家与社会、统治者与人民利益的差异性导致了国家悖论的出现。诺思认为,国家制订规则基于两个目的:第一、界定所有权结构,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第二、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这两个目的之间往往会导致矛盾,这就使国家悖论,这是国家不稳定的根源。国家兴衰说到底就是社会正义和统治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108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国家能力主要是以下四种: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国家能力主要是以下四种: 第一、汲取能力,即财政能力;第二、调控能力,即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第三、合法化能力,汲取的政治认同的能力;第四、强制能力,即运用暴力维护统治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根本基于有效产权与良好制度。
109
第二节 国家的类型与国家形态 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 西方政治学中的国家类型划分经历着从“分类法”到“类型学”的过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国家的类型与国家形态 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 西方政治学中的国家类型划分经历着从“分类法”到“类型学”的过程。 分类法指传统的国家分类,主张对国家作“质”的区别,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 类型学主张以实证标准,反对以先验的、思辨的标准,如韦伯的分类法。 马克思的分类法则是基于所有制与阶级的划分。
110
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奴隶主所有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2. 封建制国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1. 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奴隶主所有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2. 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封建所有制,农民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对封建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封建制国家实行领主分封制和权力等级制,并直接运用宗教进行统治。
111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雇佣制。资本主义国家又可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雇佣制。资本主义国家又可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4. 社会主义国家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识形态。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112
1. 传统国家。阶级分化、城乡差别明显,行政力覆盖范围有限,国家只有边陲而无疆界,大量军事力量受制于军阀和民间力量。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以国家和社会关系为标准的划分 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将国家形态区分为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现代民族国家。区分的标准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迁,还包括人身监视力的加强、军事暴力的国家化和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特征。 1. 传统国家。阶级分化、城乡差别明显,行政力覆盖范围有限,国家只有边陲而无疆界,大量军事力量受制于军阀和民间力量。
113
3. 现代民族国家。从绝对主义国家继承了疆界与主权。工业化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技术,行政力量扩大,国家对社会的监视力加强。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绝对主义国家。疆界划定,主权出现,国王成为主权代理人,法律成为全民性规范,军事力量大为扩张,军队内部行政管理手段高度发达并未控制社会提供了可资借用的体系。 3. 现代民族国家。从绝对主义国家继承了疆界与主权。工业化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技术,行政力量扩大,国家对社会的监视力加强。 吉登斯实际上以欧洲历史为基础勾画出了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
114
以政治治理形式或权力集中的程度,可将国家划分为集权主义和分权主义国家。 1. 集权主义国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以政治治理形式或权力集中的程度,可将国家划分为集权主义和分权主义国家。 1. 集权主义国家 第一、法西斯主义国家。又称极权主义国家,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实行极端的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行一党政治;实行秘密警察统治;国家垄断经济、文化和信息机构。
1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威权主义国家发生了民主转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威权主义国家。威权主义国家主要是一些既没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特征是:政治威权较弱,因而实行中央集权;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精英集团,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社会受到国家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意识形态先天不足,这些国家往往是赤裸裸的权力统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威权主义国家发生了民主转型。
116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分权主义国家 分权主义国家主要是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国家,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多元主义;竞争性的政党政治;定期选举制度;代议制政府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 简单比较着几种国家类型,法西斯国家是最恶劣的国家类型之一,自由民主国家最具有合法性,而集权主义国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也不容磨灭。制度的评价应具有历史性。
117
五、国家形态 国家形态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所形成治理结构以及由此治理结构而产生的行为特征和治理绩效。 1.失败国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五、国家形态 国家形态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所形成治理结构以及由此治理结构而产生的行为特征和治理绩效。 1.失败国家 2.依附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 3.自主性国家
118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国家内政府间关系 一、单一制国家 这是指在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力和权威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地方部门的权力由中央授予,受中央监督,并可被中央收回。仅有一部宪法,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19
单一制与联邦制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为中央集权,一为地方分权。二者之外,历史上还出现过邦联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联邦制国家 这是由若干成员单位组成的同盟性质国家,各成员单位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也有统一的宪法、法律和国家机关,联邦地位高于成员单位,联邦宪法对联邦中央和各成员单位的权限有明确规定,双方均不得逾越。 单一制与联邦制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为中央集权,一为地方分权。二者之外,历史上还出现过邦联制。
120
第四节 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主要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这里集中介绍国家元首、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其余在后面章节介绍。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 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主要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这里集中介绍国家元首、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其余在后面章节介绍。 一、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中居于实质或象征性的首脑地位。 国家元首的作用是象征国家、代表国家、对内代表国家统一。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并非同一概念,若二者合一,则是实质元首;反之,则是虚位元首。
121
立法机关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的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 1.议会主权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的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 1.议会主权 在议会拥有主权的国家,议会在制定任何法律或修改任何已经制定的法律方面享有无限的权力,并得到法院的承认。 2. 立法机关的结构 (1)一院制与两院制。 (2)议会内部的政党组织。 (3)议会内部的委员会。
122
(1)立法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权力;提出法案的权力;委任立法制度。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立法机关的职权 (1)立法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权力;提出法案的权力;委任立法制度。 (2)财政权:是指议会对政府提出的预算案、赋税案、公债案以及其它财政法案的审议权,又称议会统意权。 (3)监督权:批准官吏任命,监督政府执法,主要以听证会或委员会批准制度。
123
要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需要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其次是在制度上健全人大,如选举制度、代表素质、会议制度和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中国的立法机关 中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立法机关在结构上表现为一院制;主要职权有立法权、任命权与决定权和监督权。 要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需要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其次是在制度上健全人大,如选举制度、代表素质、会议制度和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
124
三、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指行使司法权的法院和检察院。 1. 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指行使司法权的法院和检察院。 1. 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职权主要有:独立审判权、违宪审查权、英美法系中通过判例制定政策的权力。 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司法民主原则、法律平等原则。 2. 中国的司法制度 中国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125
思考题 一、什么是国家共同体说和国家形成的社会契约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什么? 三、国家与社会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什么是国家共同体说和国家形成的社会契约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什么? 三、国家与社会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四、民族国家的构成要如何素是什么?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危机是什么? 五、如何认识一般性国家目的和国家目的的矛盾性?如何认识国家能力与国家目的的关系? 六、如何认识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的关系?现实政治中有哪些国家形态? 七、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八、什么是议会主权理论?议会的基本职权有哪些? 九、如何认识共和制与公共道德之间的关系?
126
Thank You !
127
第七章 政府 关键词: 政府体制、政府职权、政府行为、行政机关、官僚部门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七章 政府 关键词: 政府体制、政府职权、政府行为、行政机关、官僚部门 本章重点: 国家是一个兼具实证性与规范性的概念,而政府是国家的实际代表,执行国家的具体职能。本章应重点理解政府体制的基本知识、行政机关的不同类型和官僚部门的行为及影响。
128
第一节 政府体制 一、政府体制理论 1. 政府是国家的组织要素,广义上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全部立法、行政、司法和官僚机构。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府体制 一、政府体制理论 1. 政府是国家的组织要素,广义上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全部立法、行政、司法和官僚机构。 2. 不同国家政府设置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阶级性质与国家职能。 3. 政府机构是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4. 两种政府体制学说:
129
(1)分权制衡: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波里比阿的制衡观念;西塞罗立法与行政分立的思想;洛克对英国体制的阐发;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系统论述。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1)分权制衡: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波里比阿的制衡观念;西塞罗立法与行政分立的思想;洛克对英国体制的阐发;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系统论述。 (2)议行合一:卢梭的思想启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批判;巴黎公社的政治实践;苏维埃俄国的政治实践;苏联体制的变迁;中国的议行合一。
130
1. 新古典学派。政府的作用应只限于保护市场经济的范围内,具体而言: (1)制定法律,维护秩序; (2)界定产权,保护财产;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府职权理论 1. 新古典学派。政府的作用应只限于保护市场经济的范围内,具体而言: (1)制定法律,维护秩序; (2)界定产权,保护财产; (3)监督合同执行; (4)维护本国货币价值。 新古典学派基本沿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职能观,但是其缺点在于: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无法应对市场失灵。
131
2. 福利经济学派。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具体而言: (1)提供公共物品; (2)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3)减少经济外部性;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福利经济学派。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具体而言: (1)提供公共物品; (2)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3)减少经济外部性; (4)限制垄断; (5)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 (6)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福利经济学派的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在成熟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
132
3. 转型国家中的政府作用。在中国这样的转轨国家,政府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除了以上所陈述的政府职能以外,还包括: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转型国家中的政府作用。在中国这样的转轨国家,政府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除了以上所陈述的政府职能以外,还包括: (1)界定和保护产权,政企分开; (2)培育市场,建立市场机制; (3)提供其它公共物品。 总之,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但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133
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机关。政府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府体制的类型 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机关。政府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 君主制。这是以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又可分为几种类型: (1)专制君主制,如中国历代王朝。 (2)等级君主制,如欧洲中世纪。 (3)立宪君主制,又可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与现代英国。
134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共和制。这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按照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共和国又可分为几种形式,即议会制、总统制和混合型的共和制。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无产阶级共和制,遵循议行合一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35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中央政府 1. 总统制的中央政府 总统制国家的行政权力集于总统一身,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行政机关首脑。美国是最典型的总统制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原则。尽管总统也受到约束,但仍是政治中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有: (1) 最高立法者; (2)行政首脑; (3)国防和外交政策首脑。
136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内阁制的中央政府 内阁是内阁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相结合,立法与行政权都集中在内阁手中。首相是内阁首席大臣,内阁重要活动由首相决定。其余阁员由首相挑选,对首相负责,负连带责任。 学者们一般认为内阁制有一些优势: (1)行政、立法通力合作,效率高; (2)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 (3)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
137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混合型的行政机关 这是一种兼具总统制与内阁制特点的行政机关。一般而言,总统具有很大权力,居于政治核心地位;总理虽然相对弱小,但对总统又有相当的制约权力。法国是最为典型的混合型政府体制。法国总统不仅拥有总统制国家的总统权力,而且可以主持内阁会议,甚至可以解散国民议会实行全民公决;但同时总理、国会对总统也拥有一定的制约能力。
138
(1)党。当以执政者身份管理国家事务,通过归口管理制度领导个方面工作。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和书记处在中国政治中至关重要。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中国的中央政府 应该从广义上理解中国中央政府。 (1)党。当以执政者身份管理国家事务,通过归口管理制度领导个方面工作。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和书记处在中国政治中至关重要。 (2)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具有广泛的行政职权。 (3)中国行政机关的设置遵循议行合一原则。对议行合一原则的新理解。
139
第三节 行政机关 行政部门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属的行政体制或职能部门,如财政部、水利部等。 一、官僚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行政机关 行政部门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属的行政体制或职能部门,如财政部、水利部等。 一、官僚制 1. 官僚制是指所有大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行政管理机构。 2. 黑格尔对官僚公益性的论述。 3. 马克思对黑格尔官僚理论的批判。
140
第一、官僚制的合理性在于它使行政受法规约束以及要求知识成为决策基础。 第二、官僚制的特征有:等机制、非人格化、延续性、专业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韦伯对官僚制的经典研究: 第一、官僚制的合理性在于它使行政受法规约束以及要求知识成为决策基础。 第二、官僚制的特征有:等机制、非人格化、延续性、专业化。 5. 官僚主义的形成及其解决。 6. 官僚的政治立场。中国场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西方场景要求各级文官保持政治中立性。 7. 官僚的保守倾向。
141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官员行为理论 1.部门政治理论 政府是许多部分的总和,各个部门均有自己的利益.政策过程是一个协调各方观点、建立一个一致或多数联盟从而能够制定一个政策的过程。 在部门政治中,分歧与妥协过程的特点影响政策的输出。 政策过程具有耗时性。
142
官员理论的主要要素是官僚自主性、信息不对称和预算扩大化倾向。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官员理论 官员理论的主要要素是官僚自主性、信息不对称和预算扩大化倾向。 官僚自主性既可能是由于行政对其部门利益追求的结果,也可能是政治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必然性产物。 政治过程中,作为政治代理人的行政机构拥有明显的信息优势。
143
2. 成为实际的立法者。一方面是制定具体的法规条例;一方面是通过委任立法。 3. 对行政机构的控制。社会监督与体制监督。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行政机构的作用 1. 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或政策倾向。在此过程中,官员们也影响着决策过程。一方面是通过提供信息和参与决策;一方面是通过制定具体的法规条例和自由裁量权。 2. 成为实际的立法者。一方面是制定具体的法规条例;一方面是通过委任立法。 3. 对行政机构的控制。社会监督与体制监督。
144
思考题 一、如何认识三权分立学说和“议行合一”学说对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 二、新古典学派和福利经济学派在政府观上有什么不同?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如何认识三权分立学说和“议行合一”学说对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 二、新古典学派和福利经济学派在政府观上有什么不同? 三、共和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五、官僚制的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的关系? 六、什么是部门政治理论?官员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七、行政机构的作用有哪些?
145
Thank You !
146
第八章 政党 关键词: 政党 政党制度 政党适应性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八章 政党 关键词: 政党 政党制度 政党适应性 本章重点: 现代国家政治的基本形式是政党政治。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主要桥梁,政党在民主政治运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章应重点理解政党的涵义、政党的作用、政党适应性以及当今的基本政党制度。
147
第一节 政党理论 一、政党的概念 1.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代议制自由民主制度的产物。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党理论 一、政党的概念 1.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代议制自由民主制度的产物。 2. 政党是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利,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148
(1)政党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政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政党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 (2)政党一般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政治纲领; (3)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它有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原则; (4)政党的存在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合法性。
149
使命政党:这是以吸引人们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以扩大选民支持以赢得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党的类型 1. 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 使命政党:这是以吸引人们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以扩大选民支持以赢得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 掮客政党:这种政党的目标是要尽可能的退出候选人,而这些候选人要尽可能的代表许多不同利益和政治理念。 这种政党划分是以政治理念在塑造政党态度与行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的。
150
分权型政党:这些政党推举候选人的权力一般集中在地方性党组织之中,全国性党组织只有有限权力,并且不能或无力干涉地方性党组织的决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按集权程度来划分 分权型政党:这些政党推举候选人的权力一般集中在地方性党组织之中,全国性党组织只有有限权力,并且不能或无力干涉地方性党组织的决策。 集权型政党:这些政党的地方组织可以推举候选人,但中央组织有权否决某些候选人的提名,获决定候选人名单上的排列顺序。
151
弱控制型政党:这些政党的领袖无法通过强制手段压制反对者和异议分子,也无法强制不支持其政纲的人落选,政党领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好言说服。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按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来划分 弱控制型政党:这些政党的领袖无法通过强制手段压制反对者和异议分子,也无法强制不支持其政纲的人落选,政党领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好言说服。 强控制型政党:这些政党的领袖拥有强制其党员服从自己的政纲、与自己保持一致的传统与制度,对党内候选人的提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党中的异议分子将要面临毁掉整个政治事业的风险。
152
政党团结性是指在政府机构中的党员奉行政党对主要政策议题的 一致型政党:这些政党的成员对几乎所有的议题都会按照政党领袖的意愿来投票。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按团结性来划分 政党团结性是指在政府机构中的党员奉行政党对主要政策议题的 一致型政党:这些政党的成员对几乎所有的议题都会按照政党领袖的意愿来投票。 分散型政党:这些政党的成员几乎对每个政策议题都有分裂性意见,因此少有或没有团结性。 5. 其它分类方法 意识形态标准;阶级性质标准;等。
153
1. 目标制定。不仅反映政党的具体问题态度,也表明其政治哲学倾向。 2. 利益表达。通过纲领与行动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党的作用 1. 目标制定。不仅反映政党的具体问题态度,也表明其政治哲学倾向。 2. 利益表达。通过纲领与行动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 3. 动员与社会化功能。通过竞选活动动员政治参与,同时进行政治社会化。 4. 精英的形成与遴选。主要通过推举候选人、竞选、组织政府和其它活动来遴选国家精英。
154
亨廷顿认为,适应性是测度政治组织制度化的四大标准之首,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概而言之,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即环境挑战与时间考验的函数。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四、政党的适应性问题 1. 在一国经历其产业结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迅速转型,激烈变革;社会阶层、利益格局、思维范式、政治文化日益革新,多元分化的同时,历经各种危机和挑战发展起来的政党面临着如何适应转型社会的问题。 2. 亨廷顿的政治组织适应性论述: 亨廷顿认为,适应性是测度政治组织制度化的四大标准之首,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概而言之,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即环境挑战与时间考验的函数。
155
亨廷顿提出了政治组织适应性的衡量方式,即从年度的、代际的和职能的角度进行衡量。 3. 迪克森的政党适应性研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亨廷顿提出了政治组织适应性的衡量方式,即从年度的、代际的和职能的角度进行衡量。 3. 迪克森的政党适应性研究: 迪克森将适应性区分为两类。一为效能型调整,此类型源于政党目标的调整,由此带来政策、意识形态、组织形式等转变。一为反应型调整,此类型源于政党改变自身去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压力。
156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党适应性的两难境地:政党调整可以适应环境,赢得进一步发展,并为后来的调整积累经验;政党调整的过程也可能使自己在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面前变得脆弱,从而加速灭亡。 政党适应性的决定因素: (1)党内精英的博弈; (2)政党环境反馈机制的有效性; (3)环境本身的性质与外在政治力量。
157
第二节 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含义 1. 所谓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含义 1. 所谓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 2. 所谓政党分化,是一国选民和公职人员平均分属于政党的数目。 3. 多党制的特征: (1)单一政党难以组阁,往往由政党联盟组阁;
158
(2)政府不稳定不一定是由于政党分化或联合政府; (3)伦理、宗教和阶级问题也是政府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4. 两党制的特征: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政府不稳定不一定是由于政党分化或联合政府; (3)伦理、宗教和阶级问题也是政府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4. 两党制的特征: (1)多为掮客政党而非使命政党; (2)主要政党关心争取所有选民; (3)主要政党多为中庸政党,不偏激 (4)政党纲领之间差距不大。
159
第一种情况:议会中的不同派别或联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独立政党,这与代议制和普选制密切相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 资产阶级政党的起源 第一种情况:议会中的不同派别或联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独立政党,这与代议制和普选制密切相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 第二种情况:这是议会之外建立起来的政党,一般由社会运动或利益集团发展而来。
160
(1)两党制。即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竞争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例如英国与美国。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1)两党制。即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竞争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例如英国与美国。 一般认为,两党制具有如下优势: (1)这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选择明确; (2)比较公平,鼓励竞争,有效防止对政府权力的长期垄断; (3)鼓励温和的政治活动。
161
(2)多党制。即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 一般认为,多党制有一些劣势: (1)选民无法直接决定组阁政党;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多党制。即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 一般认为,多党制有一些劣势: (1)选民无法直接决定组阁政党; (2)关键政党影响力超出其选票; (3)多党制鼓励意识形态竞争; (4)多党制导致政治不稳定。 当然,简单地将多党制与不稳定相联系也是不科学的。
162
(3)一党制。这种政党体制只存在一个合法政党,或者其它政党虽然存在,但在法律上不允许它们与执政党竞争政权的体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一党制。这种政党体制只存在一个合法政党,或者其它政党虽然存在,但在法律上不允许它们与执政党竞争政权的体制。 人们又将这种政党制度进一步划分为法西斯一党制和一党权威制。前者以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为代表,这些政党垄断政权,禁止他党,实行恐怖统治,党国合一。一党权威制主要存在于战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163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实行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由共产主义政党执掌国家政权。 1. 一党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实行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由共产主义政党执掌国家政权。 1. 一党制 这种政党制度起源于苏联,苏联在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局面,并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效法。 执政党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行动的一致性,并通过各种群众组织保持与群众的联系。
164
(1)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他们参政议政;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中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他们参政议政; 第二、其它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共产党联合,在中国则为民主协商制度,这样就排除了政党之间的竞争。 多党合作制的核心是共产党拥有政治上的的领导地位; (2)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途径是政治协商会议,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稳定机制。
165
思考题 一、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有什么不同? 二、如何认识政党的使命特性? 三、政党在政治过程的地位是什么?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有什么不同? 二、如何认识政党的使命特性? 三、政党在政治过程的地位是什么? 四、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 五、两党制与多党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六、如何看待多党制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七、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有哪些?
166
Thank You !
167
第九章 社会力量 关键词: 利益集团 新兴社会组织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九章 社会力量 关键词: 利益集团 新兴社会组织 本章重点: 社会力量是现代政治中的重要政治主体,对政府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章应重点理解利益集团的概念与基本分类、利益集团影响政治的途径以及新兴社会团体的基本情况。
168
第一节 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 1. 社团的含义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 1. 社团的含义 综合各家观点,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互益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和民间性。 社团概念应该是多维的,即从互益性、同类相聚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和组织化程度等五个角度对社团加以界定。
169
中国场景下很少使用利益集团概念,民间利益集团并不发达。但需要注意工青妇等半官半民的政治社团,他们也具有某些利益集团的特征。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利益集团的含义 利益集团是一种社团形式,它是社会中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在西方国家的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也被称为压力集团或院外活动集团。 中国场景下很少使用利益集团概念,民间利益集团并不发达。但需要注意工青妇等半官半民的政治社团,他们也具有某些利益集团的特征。
170
(1)非正规性利益集团。这是在突发事件中形成的运动性或骚乱性群体,它以不满或抗议的形式自发表现出来,缺乏持续性组织。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利益集团的分类 1. 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可划分为: (1)非正规性利益集团。这是在突发事件中形成的运动性或骚乱性群体,它以不满或抗议的形式自发表现出来,缺乏持续性组织。 (2)非社团性利益集团。它们也没有专门的组织,但是由于建立在种族、语言、宗教、职业利益等基础上,以文化或经济利益为联结点,因而比非正规性利益集团具有更多的利益连续性。
171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机构性利益集团。这存在于行政机构、立法部门、军队、政党、公司及教会组织中。这些机构很多本身就是权力机构,因而这些机构的利益很容易表达出来。 (4)社团性利益集团。这是专门从事利益表达的利益集团,它是为了表达某些特定团体的目标而专门建立起来的,这种利益集团组织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工作程序。一般而言的利益集团就是该类。
172
(1)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这类团体主要为某一性质的群体利益而斗争。又可分为以政治利益为目的的利益集团和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利益集团。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根据利益集团代表的利益可以划分为: (1)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这类团体主要为某一性质的群体利益而斗争。又可分为以政治利益为目的的利益集团和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利益集团。 (2)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这是人们围绕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公共议题而建立起来、促进公共利益改善的利益集团。 3. 其它分类方法。
173
三、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 对于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基于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现实来认识。 1.集中各种利益 2.政府的助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 对于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基于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现实来认识。 1.集中各种利益 2.政府的助手 3.制约政治权力 4.利益集团的弊病
174
第二节 新兴社会组织 一、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在我国,社团的形式很多,但因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政治过程,因此可以统称为社会组织。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新兴社会组织 一、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在我国,社团的形式很多,但因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政治过程,因此可以统称为社会组织。 “政治性社团”、“利益团体”、“社团”、“民间组织”都是意义相同、可以互换的概念。
175
(1)1949—1978年,政治性社团发展的选择性很强,只有工会、共青团和妇联有较大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中国政治性社团的产生与发展。 (1)1949—1978年,政治性社团发展的选择性很强,只有工会、共青团和妇联有较大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性社团获得了较大发展。除原有的隶属于党政部门的工会、青年团、妇联等之外,各地还出现了大量非官办的政治性社团,如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主协会等,民间组织飞速发展。
176
(1)民政部将社团分为四类:学术性团体、行业性团体、专业性团体和联合型团体。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中国的社团分类。 (1)民政部将社团分为四类:学术性团体、行业性团体、专业性团体和联合型团体。 (2)有学者将中国的社团划分为:兴趣活动组织、经济利益组织、民间社会服务组织、民间自助组织、社会公益组织、次级文化群体组织和科学技术领域的民间组织。
177
4.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团发展的社会原因。 (1)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2)经济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团发展的社会原因。 (1)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2)经济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3)经济改革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 (4)制度的变化。
178
(1)政府日益重视法制与法治,重视公民的结社自由。 (2)政府大幅度放权,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放松。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5.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团发展的政治原因。 (1)政府日益重视法制与法治,重视公民的结社自由。 (2)政府大幅度放权,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放松。 (3)政府职能转变,将原有的部分职能交给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同业组织等。 (4)党和政府重视社团组织建设,以之协助政府管理。
179
(1)相互之间的非对抗性和合作,即各政治性社团所代表的特殊利益及由此形成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 1. 中国新兴社会组织参与政治过程的特点: (1)相互之间的非对抗性和合作,即各政治性社团所代表的特殊利益及由此形成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2)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活动。各政治性社团必须在政治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保证党和政府集中统一的领导。
180
第一、作为组成代表参与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表达利益和作出决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中国政治性社团的活动方式: (1)参政议政。 第一、作为组成代表参与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表达利益和作出决策。 第二、政治社团的代表也可以直接进入党委、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领导机构,参与其日常活动。 (2)政府助手。 中国社团必须有一个主管单位,并充当党和政府的助手,具有相当的行政职能,协助党和政府管理新生的社会成分。这种政治关系使得社团可以向党政组织表达群体要求。
181
政治性社团的兴起对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民主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新兴社会组织的作用 政治性社团的兴起对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民主化。 (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 (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 (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的行为。
182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总之,民间组织的活动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各社会团体进行政治活动、参与决策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种民主政治进而促进了政治决策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不仅如此,政治性社团的活动也促进了政治稳定,能够把新生的社会力量吸纳进决策体制,并协助政府加强对新生社会力量的管理。
183
第三节 新闻媒体 一、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 新闻媒介,亦称大众传媒,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体。 互联网的特点: (1)实效性 (2)互动性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新闻媒体 一、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 新闻媒介,亦称大众传媒,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体。 互联网的特点: (1)实效性 (2)互动性 (3)选择性
184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新闻媒体的崛起主要体现在: 第一,通常所谓的“初级”社会化机构趋于衰落。 第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视观众的剧增以及近年来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兴起,使新闻媒体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
185
二、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三、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 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涉及新闻自由度和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问题。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涉及新闻自由度和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问题。 三、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 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它可以被民众启动,形成对政府和政治过程的有效制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它可以为统治集团所利用,成为政府控制社会的利器。
186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新闻媒体的主要政治功能 1.传播信息 2.影响舆论 3.设置议程 4.政治社会化 5.监督政府
187
思考题 一、什么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与群体利益的关系是什么? 二、利益集团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三、如何认识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中的作用?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什么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与群体利益的关系是什么? 二、利益集团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三、如何认识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中的作用? 四、我国新兴社会组织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是什么? 五、我国新兴社会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如何认识新闻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七、新闻媒体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188
Thank You !
189
第十章 政治人 关键词: 政治人 公民 政治家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十章 政治人 关键词: 政治人 公民 政治家 本章重点: 个人是现实政治参与的最基本单位,无论情愿与否,个人都将成为积极或消极的政治人,政治人的基本状况决定着一国的政治发展。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人的基本涵义、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
190
第一节 政治人与公民 一、政治人的含义 1. 政治阶层与非政治阶层。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治人与公民 一、政治人的含义 1. 政治阶层与非政治阶层。 (1)非政治阶层。人总处于社会关系中,但不一定进入政治关系。一方面,政治制度不发达会限定人们的政治参与;另一方面,即使享有政治权利也未必使用。就此而言,这些人是非政治阶层。 (2)政治阶层。这是指那些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关心、参与政治生活的人们。又可分为谋求权力者和有权者。 (3)两者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191
(4)是否相信自己不行动将无法得到满意的结局; (5)是否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或技能; (6)是否愿意克服政治行动的障碍。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影响人们进出政治阶层的因素。 (1)是否重视从事政治活动所得报酬; (2)是否认为自己的政治选择重要; (3)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政局; (4)是否相信自己不行动将无法得到满意的结局; (5)是否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或技能; (6)是否愿意克服政治行动的障碍。
192
所谓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政治人的涵义。 所谓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公民的政治素质与政治参与、行政管理人员与政治家的政治行为共同构成了国家的政治活动。
193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公民 1. 公民的涵义。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2. 公民概念的历史。 (1)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公民概念。 (2)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公民概念。 (3)中国现代公民概念的出现。
194
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 (1)保障个人自由,不受干扰,思想自由、平等权利和少数民族以及妇女的权利等。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 (1)保障个人自由,不受干扰,思想自由、平等权利和少数民族以及妇女的权利等。 (2)争取社会进步和幸福。 (3)接受公正审判。 (4)言论自由和知情权。 (5)参加选举。 (6)为集体要求而自由结社。
195
(1)在法律制度约束下,通过纳税、应征入伍等为政治系统提供支持。 (2)通过参与政党、利益集团等表达政治态度与利益诉求。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公民权利与责任的实现: (1)在法律制度约束下,通过纳税、应征入伍等为政治系统提供支持。 (2)通过参与政党、利益集团等表达政治态度与利益诉求。 (3)国家通过制度和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4)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
196
第二节 政治家 一、政治家的含义与政治家的产生 1. 政治家的含义。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政治家 一、政治家的含义与政治家的产生 1. 政治家的含义。 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领导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
197
(3)政治家是事关全局的政治决策的制定者。 (4)政治家是政治系统的协调者与组织者。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政治家的特征。 (1)政治家是一定阶级或政治势力的代表。 (2)政治家掌握重要的权力。 (3)政治家是事关全局的政治决策的制定者。 (4)政治家是政治系统的协调者与组织者。
198
(1)在传统政治体系中,政治家的产生遵循世袭继承原则或科举考试程序。 (2)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治家一般通过竞选或选举方式产生。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政治家的产生方式。 (1)在传统政治体系中,政治家的产生遵循世袭继承原则或科举考试程序。 (2)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治家一般通过竞选或选举方式产生。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家是通过选拔与选举的方式产生的。 (4)政治家也会通过革命或政变产生。
199
(1)必须有一定的从政经验。这是对现代政治家最基本的要求。 (2)有一定的知名度。高知名度是以良好政绩为基础的。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政治家的主观条件。 (1)必须有一定的从政经验。这是对现代政治家最基本的要求。 (2)有一定的知名度。高知名度是以良好政绩为基础的。 (3)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
200
1. 以阶级为标准。据此可划分出各个阶级的政治家。 2. 以职业类型和活动方式为标准。可将政治家划分为: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家的类型 1. 以阶级为标准。据此可划分出各个阶级的政治家。 2. 以职业类型和活动方式为标准。可将政治家划分为: (1)交易型。根据西方政治的特点,美国学者伯恩斯将政党领袖、政府首脑和立法领袖称为交易型领袖。他认为大多数领袖与群众之间是交易关系,即以工作换取选票,或以其它形式的补偿来报答竞选中的资助。
201
(2)革命型。这是从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政治家,具有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理想,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革命型。这是从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政治家,具有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理想,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 (3)改革型。这是引领国家改革方向的政治家,往往需要具备上述两种政治家的品格与能力。 (4)道德型。这是“充满道德感”的政治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不仅是权力关系,而且具有道德号召力。领导者能够提出并且实现社会变革的美好承诺。
202
3. 以历史发展类型为标准。可将政治家划分为: (1)革命家型。他们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富于理想色彩,如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以历史发展类型为标准。可将政治家划分为: (1)革命家型。他们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富于理想色彩,如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 (2)技术专家型。他们的教育背景多为理工科专业,由专业工作而进入政坛,其特征为务实。 (3)管理型。其教育背景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以所学知识与经验治理国家。
203
4. 以人格类型为标准。美国学者巴伯根据主动性—被动性和积极性—消极性这两个向度将政治家分为四种类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以人格类型为标准。美国学者巴伯根据主动性—被动性和积极性—消极性这两个向度将政治家分为四种类型: (1)主动—积极型。任职期间主动履行公务和乐意行使自己的职权,其目标是通过权力实现成功的事业。 (2)主动—消极型。与上面类型不同的是:其目标是为了获取和保持权力。 (3)被动—积极型。以消极的态度处理总统事务,但不具备第一种类型的积极程度。 (4)被动—消极型。并不想当政治家,但责任感迫使他们承担起政治家的责任。
204
1. 政治家掌握着核心权力,在政治体系中发挥统帅与整合的作用,必须具有国家责任感。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治家的责任与作用 1. 政治家掌握着核心权力,在政治体系中发挥统帅与整合的作用,必须具有国家责任感。 2. 政治家发挥思想的领导作用,在历史发展和危机变革中引领群众的价值观导向正确的方向。 3. 政治家应发挥创造作用,造就新的有效制度与进步的政治传统。
205
思考题 一、判断“政治人”的标准是什么? 二、公民与人民、群众有什么区别? 三、如何培养好公民? 四、如何从职业角度看待不同类型的政治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判断“政治人”的标准是什么? 二、公民与人民、群众有什么区别? 三、如何培养好公民? 四、如何从职业角度看待不同类型的政治家? 五、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政治家的类型转变? 六、政治家的作用是什么?
206
Thank You !
207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四篇 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分配权威性价值的活动。从根本上说。政治行为体现了政治的本质,理解了政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理解了政治。由于政治行为主体的多样性,政治行为就表现出不同的情形,如国家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政治家的政治决策、公民和社会团体的政治参与、国际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等。这些政治行为构成了基本政治现实。
208
第十一章 政治统治 关键词: 政治统治 精英主义 多元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十一章 政治统治 关键词: 政治统治 精英主义 多元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 本章重点: 政治统治是执政者维护政权、保障社会基本政治秩序、保证政权有序运转的政治行为的总体性指称。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统治的若干基本理论,政治统治的合法化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统治的基本类型。
209
第一节 政治统治理论 一、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 1. 政治统治的含义。 政治统治就是运作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 2. 精英统治论。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治统治理论 一、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 1. 政治统治的含义。 政治统治就是运作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 2. 精英统治论。 (1)精英统治论深远的思想渊源,其作为正式理论的创始人为帕累托和莫斯卡。 (2)任何社会都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精英与非精英。
210
(3)无论在任何制度中,社会统治权都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他们具有良好的才能与素质,经济关系、军事实力、教士地位、管理专长都可成为其统治基础。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无论在任何制度中,社会统治权都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他们具有良好的才能与素质,经济关系、军事实力、教士地位、管理专长都可成为其统治基础。 (4)人民主权论的人民统治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民众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政治不平等永久存在。 (5)精英统治理论实际上是要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通过精英阶层这一开放性概念否定阶级统治理论。
211
(1)现代多元主义认为,精英统治论低估了存在于西方国家的政治自治和各社会团体相互制约的能力。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多元统治论。 (1)现代多元主义认为,精英统治论低估了存在于西方国家的政治自治和各社会团体相互制约的能力。 (2)现代民主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利益集团所分享。社会集团通过竞争与妥协来争夺国家统治权,但谁也无法垄断国家权力。 (3)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的裁判者,是社会力量争相控制的对象,受轮流上台的社会力量的支配。 (4)多元统治理论事实上也是否认阶级统治理论。
212
(1)这种统治理论建立在社会学的“社会流动理论”和经济学的“经理革命论”基础上。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无统治阶级论。 (1)这种统治理论建立在社会学的“社会流动理论”和经济学的“经理革命论”基础上。 (2)西方社会学家认为,现代国家的社会阶级之间有一种流动趋势,从而打破了阶级之间的界限。 (3)经理革命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经理阶层依靠工资生活而不是利润。利润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动力,应该摒弃对利润的偏见。 (4)克罗斯兰认为: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已经消失,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英国也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了。
213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他们凭借经济权力将国家作为统治社会的工具。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理论。 (1)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他们凭借经济权力将国家作为统治社会的工具。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简单工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所必需的。
214
第一、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 第二、国家权力具有相对自主性。这是因为: 首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政治与经济的相对分离,国家取得了相对于社会的对地位。 其次,资产阶级并不是团结一致的整体,往往因为个人利益而危害阶级利益,所以需要国家来协调。
215
再次,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是相对分离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而不直接代表经济利益。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再次,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是相对分离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而不直接代表经济利益。 (3)总之,新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又保持一定的自主性,甚至暂时违背资产阶级的眼前利益。
216
国家产生的前提与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就是阶级统治,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1. 政治统治的产生。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当经济上处于优势的阶级独自全面掌握社会职能时,社会职能也就上升为对社会的统治。国家正是在社会职能逐渐独立并上升为社会统治时产生的。 2. 政治统治的本质。 国家产生的前提与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就是阶级统治,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
217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政治统治与国家的公共性。 政治统治的本质是阶级统治,但这绝不意味着阶级统治是国家活动的唯一内容。国家还要以公共权威的面目来维护全社会的利益,并最终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建设是的国家的公共职能日益扩大,阶级性受到弱化。
218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 一、统治秩序的建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 一、统治秩序的建立 1. 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2. 统治秩序建立依赖的要素。 (1)暴力后盾。统治秩序的建立首先依赖国家机器,即军队、警察、法庭和官僚机构等强制性国家权力。
219
(3)法律建构。制度的运转经常表现为法律规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普遍化,是统治关系的固定化。法律越完备,统治阶级越具有合法性,统治越稳定。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制度建设。统治阶级依靠暴力后盾是为了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政治格局,这就是制度。统治者首先应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制度越复杂,政治体系也就越稳定。 (3)法律建构。制度的运转经常表现为法律规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普遍化,是统治关系的固定化。法律越完备,统治阶级越具有合法性,统治越稳定。 (4)实现法治。法治要求法律至上,排斥特权,实行有限政府。法治有利于保障政治制度的稳定。 (5)总之,在统治秩序确立过程中,统治阶级必须审慎的运用暴力,并处理好制度、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220
1. 政治统治的合法化依赖于统治秩序的确立。暴力、制度与法律为政治统治合法性提供了硬性基础。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 1. 政治统治的合法化依赖于统治秩序的确立。暴力、制度与法律为政治统治合法性提供了硬性基础。 2. 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获得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教化。政治权力通过意识形态教化而转化为政治权威。意识形态教化一般由宣传部门去完成。 3. 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获得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公共职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其经济职能。
221
三、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1. 统治阶级只有考虑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才能更好的保障统治秩序。 2.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很少干预经济。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1. 统治阶级只有考虑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才能更好的保障统治秩序。 2.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很少干预经济。 3.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4. 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对国家干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5.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
222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 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1. 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 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1. 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1)克里斯玛型统治。克里斯玛型人物具有吸引追随着的能力与魅力,追随者具有拥护这类领袖人物的赤诚态度。克里斯玛型统治具有不稳定性,这是因为: 第一、缺少理性的、稳定的组织机构; 第二、具有反经济性; 第三、魅力领袖人物生命总会终结。
223
第一、政府事务起源于统治者的家庭事务管理; 第二、贸易是统治者自己的特权,以供养自己的家族和军事人员;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传统型统治。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于历代相传的神圣规则和权力,统治者获得权力的方式是根据沿袭下来的惯例。传统型统治实际上是一种家产制,这是因为: 第一、政府事务起源于统治者的家庭事务管理; 第二、贸易是统治者自己的特权,以供养自己的家族和军事人员; 第三、统治者将政治事务当作自己的个人事务来处理; 第四、政治统治的主要工具既有宗教,又有军事力量,传统型统治虽然有盛世,但终究会衰败。
224
(3)法理性统治。这是一种依据法律和程序而进行的统治,法律至上,包括统治者在内的人们服从这一非人格的秩序。法理型统治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法理性统治。这是一种依据法律和程序而进行的统治,法律至上,包括统治者在内的人们服从这一非人格的秩序。法理型统治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作为非人格秩序,居于至高地位,统治者也要服从法律; 第二、法律作为一个规则系统,是理性立法的结果; 第三、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其职位; 第四、人们作为公民来服从统治者,根本上是服从法律与程序。
225
(1)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1)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 (2)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全民所有制,人民成为统治者,使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社会。因为如此,这也是一个政治统治弱化的过程。 (3)多数人的统治要通过少数人的管理来实现,所以对少数人的监督就非常重要。
226
(1)政治统治的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在弱化,日益向政治管理偏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统治的规律与政治统治的失败 1. 政治统治的规律。 (1)政治统治的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在弱化,日益向政治管理偏移。 (2)政治统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生活就是在统治秩序之内。 (3)成熟的现代政治日益表现出维护社会公正的一面。
227
政治统治的失败归根到底在于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与民主问题。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政治统治的失败。 政治统治的失败归根到底在于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与民主问题。 (1)民生问题。历史证明,社会大众物质生活的贫困是导致政治动荡、统治崩溃的主要原因。 (2)民主问题,即合法性问题。民主作为一个程序是现代统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通过民主赢得的人民认同有助于度过社会和经济危机。
228
思考题 一、精英统治的基本脉络是什么? 二、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 三、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理论流派有哪些?基本内容是什么?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精英统治的基本脉络是什么? 二、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 三、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理论流派有哪些?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统治理论是什么? 五、如何看待意识形态、经济增长与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关系? 六、韦伯的政治统治类型是什么? 七、政治统治成败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229
Thank You !
230
第十二章 公共治理 关键词: 公共治理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十二章 公共治理 关键词: 公共治理 本章重点: 公共治理是国家具体职能的履行和对社会的调控,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本章应重点理解公共治理的基本涵义、 公共治理 的基本原则、 公共治理的基本模式和决策科学化问题。
231
第一节 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一、 统治与管理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一、 统治与管理 统治是掌握了社会权力的阶级对另一个接受权力支配的阶级实行专断的、按照少数权力精英的意志开展的统领、指挥和管辖的行动。 管理是指政治统治者的地位保护和阶级压迫功能逐渐淡化,代之以将行政权力主要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等方面的政治意志执行过程。
232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治理、善治与公共管理 (1)治理包括: 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 多样化的行动者 互动过程 国家的主导角色
233
善治指一种良好的治理。主要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绩效,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方面。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善治。 善治指一种良好的治理。主要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绩效,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方面。 (3)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则是在治理概念内涵的意义上进一步具体化。公共治理涵括了治理概念的所有内涵,同时它还继续突出了公共的价值和内容。
234
三、公共治理的原则 1. 参与原则 参与原则是民主的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 参与包含几个关键要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 2. 透明原则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公共治理的原则 1. 参与原则 参与原则是民主的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 参与包含几个关键要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 2. 透明原则 透明原则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标准之一。透明指政府在制定决策、执行决策过程中的绝大多数信息都要向公众公开,公众可以通过合法的、便利的途径在法定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信息。透明原则包括信息公开与程序公开。
235
责任原则是公共治理的核心,而重中之重是强调公共机构的责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责任原则 责任原则是公共治理的核心,而重中之重是强调公共机构的责任。 公共治理的责任内涵:积极的、建设性的责任;负面的、惩罚性的责任。 责任性对公共治理的要求: (1)公共治理的主体始终保持对公民或者社会广泛关注的状态,应该时时刻刻将公共群众作为自己服务的目标。 (2)公共治理的主体切实尊重和保护公众的权力,不得产生任何违反基本法律侵害公民权力的行为。
236
4.回应原则 这是从效能的角度考虑公共治理的标准.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回应原则 这是从效能的角度考虑公共治理的标准. 回应原则是指公共治理机构必须能够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地了解社会公共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方案,,集中充分的社会资源,帮助社会公众脱危救困、协作进取。 回应原则主要关系到实效问题。
237
公共治理认为合法性不仅来源于公民的政治授权还来源于人民在具体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互动和支持。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5.协作原则 协作原则是指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不是相互隔离而是通过建立起良性的叠加的组织网络来共同分享公共权力和协作处理公共事务。协商民主是贯彻协作原则的治理方式。 6.合法性原则 公共治理认为合法性不仅来源于公民的政治授权还来源于人民在具体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互动和支持。
238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公共治理的模式 一、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市场化比较经典的方式是私有化。 市场化模式将政府定为承包人、经营者的角色,希望政府能够将大量的公共资金最大化地运用在投资、生产领域,从而为公众资金创造赚取利润的机会,赢得更多的福利。
239
二、弹性化治理 弹性化治理主张变革政府机构、放松僵化的制度,灵活、便捷、负责任地服务于地方社区。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弹性化治理 弹性化治理主张变革政府机构、放松僵化的制度,灵活、便捷、负责任地服务于地方社区。 弹性化政府是指政府有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回应新的挑战。 弹性化治理对传统的理性化的官僚制度提出了直接的挑战。
240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多中心治理 多中心治理指在一个特定地区按照地域特点,遵照传统社会文化的惯例,建立多个治理中心,每个中心都成为一定地区的服务枢纽,实现公共治理的协调和整合功能。 多中心治理包括政府、市场组织、社区、公民多方的共同协作管理。
241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四、公民治理 20世纪形成了专家集权的模式。 随着公民从外部参与政府组织事务的数量不断增多,如建立邻里协会等,以及伴随着民选管理组织和公共服务职业者角色的改变,博克斯认为现在已经归复到公民委员会广泛监督社区管理的时代了。 参见[美]理查德·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
242
第三节 公共治理的实践 一、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因为特殊的哲学观、社会效益观和利益观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克里斯托弗·胡德所言的四种模式: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公共治理的实践 一、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因为特殊的哲学观、社会效益观和利益观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克里斯托弗·胡德所言的四种模式: 等级主义的公共管理——具有很高的团体性和网格性。 个人主义的公共管理——低团体性和低网格性。 平等公共管理——起点或核心组织原则是团体主义的合作行为。 宿命论公共管理——高网格性、低团体性。
243
二、城市治理 模式包括: 管理模式——强调专业参与而非政治精英的渗入,口号是“让管理者管理”。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城市治理 模式包括: 管理模式——强调专业参与而非政治精英的渗入,口号是“让管理者管理”。 社团模式——主要参与者是各个利益集团的高层领导和基层成员。 支持增长模式——主要参与者是商界精英和当选的地方官员,他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利益共享。 福利模式——主要参与者是地方政府官员和国家的行政机构。
244
三、跨地区治理 1.经济合作区域联盟 通常由几个地理位置相近的大行政区域互相组合而成,在中国则表现为几个省市的经济合作联盟。 2.大都市区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跨地区治理 1.经济合作区域联盟 通常由几个地理位置相近的大行政区域互相组合而成,在中国则表现为几个省市的经济合作联盟。 2.大都市区 以某个特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到四周,利用大都市的集聚效应来拉动周边地区的成长与繁荣。
245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城市圈 它是围绕特定的中心城市或者地理中心将其周边的大小城市都纳入一个共同协作的城市圈共同体,在经济、文化、政治诸方面进行协调布局、统一筹划、互相弥补、共同发展。
246
四、公共资源治理 公共资源治理包括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两方面。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四、公共资源治理 公共资源治理包括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两方面。 公共资源是指那些产权由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共有的资源,包括流动性资源和不流动性资源。 “公地悲剧”
247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几种公共资源治理的模式: 政府威权治理模式 市场模式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研究的结果
248
思考题 一、治理与公共治理的内涵是什么? 二、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如何认识公共治理的参与性原则?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治理与公共治理的内涵是什么? 二、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如何认识公共治理的参与性原则? 四、如何认识国家在治理中的作用? 五、如何看待多中心治理?
249
Thank You !
250
第十三章 政治参与 关键词: 政治参与 政治民主 政治稳定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十三章 政治参与 关键词: 政治参与 政治民主 政治稳定 本章重点: 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政治参与要求日益增加。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参与的方式、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的关系。
251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 1. 关于政治参与的几种不同观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 1. 关于政治参与的几种不同观点。 (1)政治参与是合法的行为。认为只有依照法定程序才属于政治参与。 (2)政治参与是自愿的行为。认为一些被动员起来的政治行为不属于政治参与。 (3)政治参与包括政治态度。认为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为,而且包括与政治相关的观念形态。
252
2. 我们认为,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活动的政治行为。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我们认为,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活动的政治行为。 (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自下而上。 (2) 政治参与是活动而不包括态度。 (3)政治参与旨在影响政府决定。 (4)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影响政府决策的自愿活动,而且包括动员型行动。
253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1. 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卢梭、密尔、杰弗逊等古典民主主义者对政治参与非常推崇。但是,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政治参与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例如法西斯德国以民众参与来强化极权统治。
254
2. 政治保守主义者认为,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有利于民主政治制度的运作: (1)鼓励对政治不熟悉和无兴趣者参与政治对社会没有什么好处。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政治保守主义者认为,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有利于民主政治制度的运作: (1)鼓励对政治不熟悉和无兴趣者参与政治对社会没有什么好处。 (2)坚持全民政治参与只是以对民主的忠诚情感代替了对民主的理性判断。 (3)一些选民不具备进行复杂政治判断的政治知识。 (4)广泛政治参与可以扭曲公共议事日程。 (5)高度自治化的团体也会导致过多的政论、分裂和不稳定。
255
3. 多元民主主义者批判政治冷漠,强调政治参与: (1)没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上。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多元民主主义者批判政治冷漠,强调政治参与: (1)没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上。 (2)广泛的政治冷漠会为所欲为者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机会。 (3)参与政治是最好的提高公民判断水平的工具。 (4)广泛的政治冷漠,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
256
选举由组织协调、宣传动员等一系列政治活动组成,投票只是最后阶段。 3. 主动接触。 即直接接触政治官员。 4. 结社活动。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 1. 投票。 一是选举政治官员,二是进行全民公决。 2. 选举。 选举由组织协调、宣传动员等一系列政治活动组成,投票只是最后阶段。 3. 主动接触。 即直接接触政治官员。 4. 结社活动。 集团参与又可分为社团性利益集团活动和非正规利益团活动。
257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表明,政治参与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连。 1. 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变化而变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表明,政治参与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连。 1. 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变化而变化。 2. 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团体增加。 3. 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群体之间造成了某种紧张关系。 4. 经济发展需要和促使政府扩大职能。 5. 对于欧洲国家而言,社会经济发展通常是通过民族国家的建构来实现的。
258
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定与政治参与水平一一对应: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定与政治参与水平一一对应: 1. 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也起着重要作用。 2. 现代化是决策中心提升到全国一级,减少了面对面接触机会 3. 经济发展也意味着社会流动的增加,流动中的个人不会或很难有机会参与政治。
259
1. 与个人相关的教育、职业、收入、年龄、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和居住地,都与政治参与有联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 1. 与个人相关的教育、职业、收入、年龄、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和居住地,都与政治参与有联系。 2. 教育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教育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政治意识和义务观念,增强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3. 收入与政治参与也有直接关系。收入与政治参与一般成正比关系。
260
法制条件下的平等与自由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当然也是公民参政的基础。 2. 政党制度。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治制度 下面政治变量与公民政治参与相联系。 1. 政治平等与自由。 法制条件下的平等与自由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当然也是公民参政的基础。 2. 政党制度。 在影响政治参与的政治变量中,政党最为突出。政党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政治宣传与动员,最能调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政党制度不同,人们政治参与的热情也不一样。
261
四、政治心理 罗伯特·达尔总结了心理变量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1. 对报酬的估量。 2. 对选择对象的判断。 3. 对自己能力的判断。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四、政治心理 罗伯特·达尔总结了心理变量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1. 对报酬的估量。 2. 对选择对象的判断。 3. 对自己能力的判断。 4. 对结局的满意感。
262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 1. 政治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参与。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 1. 政治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参与。 现代民主肇始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也经历了一个成长过程,其中人们的政治参与对于资产阶级民主建设至关重要。例如,选举权本身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争取的结果。
263
2. 政治民主的正常运转也同样有赖于政治参与。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政治民主的正常运转也同样有赖于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主而言,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工具,公民可以通过政治参与对政府官员进行制约,这本身就是政治民主的运转程序。政治参与还可以教会公民政治知识和公民道德和义务感。有学者甚至认为,政治参与不仅具有工具价值,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264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虽然推动了政治民主和政治发展,但也容易引发政治衰退和政治动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红的都市化、识字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人们的经济利益意识。当人们经济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希望通过政治参与达到要求。但政治参与制度化水平的低下无法容纳广泛的参与要求,社会动荡就会产生。在资本主义民主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但剧烈的政治参与仍然会带来一些政治不稳定,
265
2. 威权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政治参与和推动经济发展而平稳过渡到了民主制度。 3. 苏联试图通过迅速扩大政治参与而促进民主,结果导致国家的解体。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 1. 19、20世纪的西方现代化历程中,资本主义政治参与的扩大推动了经济增长。而20世纪福利国家的出现则又为经济发展背上了包袱,而福利国家同样是公民政治诉求推动的结果 2. 威权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政治参与和推动经济发展而平稳过渡到了民主制度。 3. 苏联试图通过迅速扩大政治参与而促进民主,结果导致国家的解体。
266
思考题 一、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含义。 二、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 三、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渠道有哪些?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含义。 二、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 三、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渠道有哪些? 四、如何认识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五、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是什么样的关系? 六、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参与? 七、结合东亚国家政治发展的过程,如何认识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67
Thank You !
268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五篇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269
第十四章 政治现代化 关键词: 政治现代化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十四章 政治现代化 关键词: 政治现代化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本章重点: 政治现代化既是一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历程,又是后发达国家政治发展应该趋向的目标。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270
第一节 政治现代化理论 一、政治现代化的概念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治现代化理论 一、政治现代化的概念 1. 一般认为,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扩展于北美和欧洲其余地区,蔓延到亚非拉美。 2. 现代化研究兴起的原因。 (1)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立。 (2)二战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迁,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等都开始了现代化研究。
271
2. 政治现代化的涵义。 (1)沃德与拉斯托所说的现代政治特征: 第一、政府职能的专门化与分工; 第二、政府组织的统一性;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政治现代化的涵义。 (1)沃德与拉斯托所说的现代政治特征: 第一、政府职能的专门化与分工; 第二、政府组织的统一性; 第三、政治决策的理性化与世俗化; 第四、政治决策的范围广与效率高; 第五、国家认同; 第六、人们的政治参与; 第七、政治职务分配依据个体成就; 第八、独立的司法制度。
272
(3)亨廷顿认为的政治现代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第一、权威的合理化; 第二、政治功能专门化; 第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政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派伊认为,民族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成功处理五种危机之后才能成为现代化国家,即: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整合性危机。 (3)亨廷顿认为的政治现代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第一、权威的合理化; 第二、政治功能专门化; 第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政治。
273
亨廷顿认为,实现上述三个方面有赖于 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强,不断推进社会的经济改革;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亨廷顿认为,实现上述三个方面有赖于 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强,不断推进社会的经济改革;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4)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有赖于政治参与,合法性政治才能保证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有限政府或宪政是政治参与的保障。
274
现代化的道路分为:英国式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推动下的现代化;德国式的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推动下的现代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现代化的道路分为:英国式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推动下的现代化;德国式的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推动下的现代化. 1.英国式道路。这是一条渐进改革的道路。英国自光荣革命之后总是通过改革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人民的长期斗争迫使统治者适时让步,由此完成了由专制王权向寡头政治、进而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旧的制度外观得以保留,而被注入新的内容。 英国现代化的总特征:保护私有产权的代议制政府.
275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德国式道路。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旧的专制势力大量存在,最终倒向法西斯统治,使自己和世界蒙难。德国道路的特点是:旧有的专制势力对政治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国家灾难。国家在民族大失败之后才走上真正的民主道路。
276
第二节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含义和类型 1. 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含义。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含义和类型 1. 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含义。 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政策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发生了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根据列宁的解释,政治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碎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与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上层建筑。
277
2. 革命的特点。 (1)革命是一种暴力行为。 (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3)政治革命仅仅是社会革命的开端。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革命的特点。 (1)革命是一种暴力行为。 (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3)政治革命仅仅是社会革命的开端。
278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革命的两种类型。 (1)西方型革命。西方型革命通常直接针对绝对君主制度或由土地贵族支配的传统政权。首先是就整体瓦解,然后是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然后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 (2)东方型革命。东方型革命的对象是具有现代性质的政权,它不会自行崩溃,需要动员力量去推翻。首先,新兴集团参与政治并建立新型制度,最终以暴力推翻传统的政治制度。
279
1. 经济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往往发生于经济发展的同时,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要求国家家政权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革命的条件 1. 经济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往往发生于经济发展的同时,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要求国家家政权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2. 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 3. 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 4. 大批知识分子远离了革命前的政权。
280
1. 革命实现了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因而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2. 革命建立的新制度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治革命的作用 1. 革命实现了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因而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2. 革命建立的新制度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中国革命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为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4. 革命不应该是永久的,最终将转向改革道路。
281
第三节 政治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 1. 改革的含义。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政治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 1. 改革的含义。 改革是那些范围和速度受到限制的社会和政治体系变革。改革同时还意味着向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平等、政治参与扩大的趋向。相对于革命而言,改革是对革命后社会有条件的扬弃,体现着社会变化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282
狭义的政治改革是统治者自觉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广义的政治改革与改革同义,任何方面的改革都是政治性的,都会对政治体制产生影响。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政治改革的含义。 狭义的政治改革是统治者自觉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广义的政治改革与改革同义,任何方面的改革都是政治性的,都会对政治体制产生影响。
283
二者不同。后者是19世纪下半叶历史时代产物,主要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一种政策,以及在当时工人运动内部滋生的一种既会主义思潮。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政治改革与改良主义。 二者不同。后者是19世纪下半叶历史时代产物,主要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一种政策,以及在当时工人运动内部滋生的一种既会主义思潮。 4. 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民众的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压力。
284
(1)改革应当采取弹性政策,防止分裂,既防止保守,又防止激进;而革命则竭力使政治两极化,分清敌我。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改革的实施战略 1.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1)改革应当采取弹性政策,防止分裂,既防止保守,又防止激进;而革命则竭力使政治两极化,分清敌我。 (2)改革是一场渐进变革,需要精心设计与控制;而革命是一场暴烈的社会运动,其任务是破坏秩序。 (3)改革无论是以经济结构变革还是政治体系变革为开端,最终是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体系均衡发展;而革命则是进行政治动员以促成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革。
285
(2)分项的渐进式改革。这种改革将改革项目相互分开,逐步推进,将社会的反对势力分散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政治改革实施战略的类型。 (1)全面的闪电式改革。这种改革试图在各个领域同时推行一系列改革,以求彻底变革传统秩序。但是这种改革容易激起社会各方面旧势力的全面反对,造成改革失败。 (2)分项的渐进式改革。这种改革将改革项目相互分开,逐步推进,将社会的反对势力分散化。
286
(1)后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威扮演了关键角色。要取得改革成功,前提是政权合法性的存在。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后发达国家政治改革成功的影响因素。 (1)后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威扮演了关键角色。要取得改革成功,前提是政权合法性的存在。 (2)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民富裕。损害人民经济利益的任何改革都不会成功。 (3)后发达国家要要选择适当的改革次序,通常是采取由经济改革向政治改革过渡的顺序。
287
(2)经济发展。这既为改革提供了充足资源,也为改革提供了社会支持。 (3)社会稳定是政治改革的前提条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政治改革的条件与作用 1. 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1)政治改革是社会迫切需要的结果。 (2)经济发展。这既为改革提供了充足资源,也为改革提供了社会支持。 (3)社会稳定是政治改革的前提条件。 (4)这些条件是相对的,因为有的改革成功并不必然以经济改革为先导,而是政治改革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
288
2. 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1)改革者必须牢牢控制国家权力。 (2)改革者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1)改革者必须牢牢控制国家权力。 (2)改革者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3)改革者要制定出实现目标的系统计划。 (4)改革者要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289
(2)政治改革有利于维持统治阶级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秩序。 (3)改革的失败则会导致政权的瓦解和社会动荡。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政治改革的作用。 (1)成功的政治改革有利于经济发展。涉及面广的全局性改革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改变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的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改革有利于维持统治阶级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秩序。 (3)改革的失败则会导致政权的瓦解和社会动荡。
290
思考题 一、什么是政治现代化? 二、英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德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什么是政治现代化? 二、英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德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什么是政治革命?政治革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五、如何认识革命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六、如何认识革命与改革的关系? 七、为什么说改革是一项比革命更加艰巨的工程?
291
Thank You !
292
第十五章 政治民主 关键词: 政治民主 本章重点: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十五章 政治民主 关键词: 政治民主 本章重点: 现代政治都是民主政治,政治民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形式,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章应主要理解几种主要的民主理论对民主涵义的阐述、政治民主的基础、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293
第一节 政治民主理论 一、民主的含义 1. 古典民主主义。 (1)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治民主理论 一、民主的含义 1. 古典民主主义。 (1)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 (2)洛克的社会契约论论证了政府是根据人民的同意来统治的。 (3)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主张一种直接民主。 (4)洛克、卢梭等人的古典民主思想为密尔、麦迪逊等人所继承,密尔认为实现人民统治的最好形式是代议制政府。
294
(5)波普提出了民主悖论,认为古典民主主义,不仅可以导致民主悖论,而且也不符合现实,因为统治总是少数人的统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5)波普提出了民主悖论,认为古典民主主义,不仅可以导致民主悖论,而且也不符合现实,因为统治总是少数人的统治。 (6)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以后,资产阶级日益关注民主制度的具体运转,于是,民主是制度与程序的民主理论应运而生并流行起来。
295
(1)意大利的精英理论家认为:历史是精英的历史,人民在历史中是没有地位的。任何社会都划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寡头统治是铁的规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精英民主主义。 (1)意大利的精英理论家认为:历史是精英的历史,人民在历史中是没有地位的。任何社会都划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寡头统治是铁的规律。 (2)意大利的精英主义理论被韦伯和熊彼特发展成为精英民主理论。韦伯认为,管理国家是一项宏伟的事业,使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物感兴趣并有一定才能的精英的事业。民主像市场一样,是一种淘汰最弱者的制度机制,同时使那些最具有竞争能力的人去争取选票和权力。
296
(3)熊彼特也将民主看成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是“某些人通过获取人民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熊彼特也将民主看成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是“某些人通过获取人民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 (4)韦伯和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概括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重要特征,但是忽略了现代西方政治过程的另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利益集团的作用,这就为多元主义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297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多元民主主义。 (1)政治多元主义的创始人拉斯基提出了多元国家观。他认为一元论国家观是一种想象,因为国家并不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配给各种职能团体及社会中的自治区域,这种多元国家将由一系列目的可能极不相同的合作团体组成。 (2)英国的社会主义者柯尔认为民主应该是“职能民主政治”,民主不应当只在议会中去寻求,也应该在各种代表团体中去寻求。这实际上是一种基尔特国家,既有一个政府系统,又有一个社会团体系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团体自治。
298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托克维尔市第一个认识到民主体制与多元社会和政体具有亲和力的人之一。他认为在美国这样的民主社会中。权力与各种社会功能以一种分散化的方式由众多团体来行使。 (4)达尔直接继承了托克维尔的思想,高度重视利益集团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他将民主定义为多元政体,即多元的社会自治团体主导着政治过程。民主的价值不在于多数人的统治,主权在民无法实现。民主的实际意义在于群众的广泛参政
299
(5)达尔也客观地认识到西方多元主义民主存在的重大缺陷: 第一、使政治不平等稳定化; 第二、扭曲公民意识; 第三、使公共议事日程不正常;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5)达尔也客观地认识到西方多元主义民主存在的重大缺陷: 第一、使政治不平等稳定化; 第二、扭曲公民意识; 第三、使公共议事日程不正常; 第四、使人民失去对议事日程的最终控制。 但是,达尔并不否认多元民主的价值,克服这些缺陷的途径在于完善多元主义民主,尤其是增进经济民主。
300
(1)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典民主主义、尤其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 (1)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典民主主义、尤其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2)列宁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经典定义,包括三层涵义:
301
第一、民主就是“人民主权”,是一种阶级统治。在阶级社会中,“人民”自然是统治阶级。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民主就是“人民主权”,是一种阶级统治。在阶级社会中,“人民”自然是统治阶级。 第二、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这里的民主实际上是指所谓政体的民主制。 第三、民主意味着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利。 (3)社会主义国家实践表明,民主首先意味着人民的权力。其次,人民的权力在实践中体现为有限多数原则。再次,有限多数原则要靠制度和程序来保障。
302
虽然民主政治相对于经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历史发展也告诉我们,社会经济条件对民主程度和民主形式有重大影响。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民主的基础 1. 经济基础。 虽然民主政治相对于经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历史发展也告诉我们,社会经济条件对民主程度和民主形式有重大影响。 (1)商品经济原则决定民主实现的程度。 (2)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多元化促进了民主参与。 (3)经济不平等会造成政治的实际不平等和民主政治的扭曲。
303
近代以来的民主制度是在法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民主制度要靠法律来保护;另一方面,民主所依赖的平等与自由原则都蕴含于法律之中。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法制基础。 近代以来的民主制度是在法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民主制度要靠法律来保护;另一方面,民主所依赖的平等与自由原则都蕴含于法律之中。 (1)平等主要指政治上的平等参政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些都是靠法律来保护。 (2)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自由也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304
(1)作为社会多元化的资本主义民主本身就是包含社会自治在内的。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社会自治。 (1)作为社会多元化的资本主义民主本身就是包含社会自治在内的。 (2)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民主的制度,其本质是要完成由国家向社会完全自治的转变。 (3)社会自治是一种直接民主,但作为社会民主,它又为政治民主提供了基础和制约机制,实际上是以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利。 4. 教育、民族文化等也是重要基础性因素。
305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一、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1. 资本主义民主是以自由、平等为口号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一、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1. 资本主义民主是以自由、平等为口号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2.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议会制、普选制、政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 3. 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进步; (1)首次从法律上确立了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并不断扩大和发展个人权利。 (2)资本主义民主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民主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306
1. 社会主义民主是以资本主义民主为基础产生和发展而来的。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 社会主义民主是以资本主义民主为基础产生和发展而来的。 2.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3. 社会主义民主也存在有待完善的情况。
307
(1)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奠定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2)发展教育,培育民主观念。 (3)加强法治,保证司法独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我国民主建设应涵盖的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奠定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2)发展教育,培育民主观念。 (3)加强法治,保证司法独立。 (4)政治改革是建设民主政治的现实途径。
308
三、转型中的民主政治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转型,即从威权主义或斯大林模式转为资本主义的民主模式。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转型中的民主政治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转型,即从威权主义或斯大林模式转为资本主义的民主模式。 有的国家在转型中依然能有效治理,有的国家出现政治衰败和经济衰退。 民主巩固成为重要课题。民主巩固的过程其实就是民主规则的习惯化和稳定化的过程。
309
思考题 一、什么是古典民主主义、精英民主主义和多元民主主义? 二、 什么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与其他形式的民主是什么样的关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什么是古典民主主义、精英民主主义和多元民主主义? 二、 什么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与其他形式的民主是什么样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如何认识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五、法制和民主是什么样的关系 六、简述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 七、如何认识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民主转型与巩固问题?
310
Thank You !
311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十六章 人权 关键词: 人权 本章重点: 人权观念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也是政治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本章应重点理解人权的基本涵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人权观的比较以及人权的基本内容。
312
第一节 人权的含义 一、人权概念的演化 1. 人权观念的演化。 (1)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中蕴含着人权思想的萌芽。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人权的含义 一、人权概念的演化 1. 人权观念的演化。 (1)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中蕴含着人权思想的萌芽。 (2)文艺复兴中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学说兴起,由此产生了具有近代政治和法律意义的“人权”。 (3)美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将人权付诸实践。 (4)20世纪中后期,自然权利学说趋向复兴,并推动政治、社会发展,人权原则基本上被写入各国宪法。
313
(1)权利的主体问题。个人、集体、民族、国家哪一个拥有人权优先权的问题。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人权学说在国际领域的争论焦点: (1)权利的主体问题。个人、集体、民族、国家哪一个拥有人权优先权的问题。 (2)权利的内容问题。如社会、经济、文化权利是否应事先在一般性原则中规定。 (3)人权与主权的争论。即“人权至上”与“主权至上”的争论。
314
(1)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人权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甚至相互冲突。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人权的概念与性质 1. 人权的概念。 (1)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人权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甚至相互冲突。 (2)综合而言,人权可以定义为:在既定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基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以提供义务为准备而提出对自己所需要的权利的主张。
315
(1)最低限度的道德性。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并且保持在最低限度。 (2)普遍性。人权的主体具有普遍性,涵盖所有个人与团体。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人权的特点。 (1)最低限度的道德性。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并且保持在最低限度。 (2)普遍性。人权的主体具有普遍性,涵盖所有个人与团体。 (3)历史性。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内涵。 (4)资格性。人权以相互尊重人权为资格,有相应义务。 3. 人权与公民权有所区别。
316
这种人权观将个人权力视为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强调个人人权相对于集体的优先性。 2. 集体主义人权观。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两种人权观 1. 个人主义人权观。 这种人权观将个人权力视为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强调个人人权相对于集体的优先性。 2. 集体主义人权观。 这种人权观则强调公共自由或国家自由,主张国家权力或社会权力相对于个人的优先性。
317
3. 关于这两种人权观的争论,我们认为:人权问题不能孤立看待,西方国家利用人权施加压力是干涉主权和推行霸权的手段。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关于这两种人权观的争论,我们认为:人权问题不能孤立看待,西方国家利用人权施加压力是干涉主权和推行霸权的手段。 (1)两种人权本质上是可以相互融合的,需要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来保证。 (2)应当承认政治民主、人的权利具有独立性,其自我完善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文明程度,增进道德规范。
318
1. 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提供给人们享有的资料。 2. 生产力条件。生产力发展可以为人权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四、人权实现的条件 1. 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提供给人们享有的资料。 2. 生产力条件。生产力发展可以为人权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3. 社会制度条件。人权的实现依赖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法律和民主制度。 4. 权利意识和权能条件。即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条件和能力。 5. 政治制度因素。即政治权力制约制度。
319
第二节 人权的基本内容 一、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是人权最基本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存权与生命权。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人权的基本内容 一、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是人权最基本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存权与生命权。 即人身不受伤害或得到保护以免遭伤害的权利,取得维持生命和最低健康的物质必需品的权利。具体而言包括人的出生、死亡、免于饥饿、反对种族灭绝和集体屠杀的权利。
320
(1)平等权有两层涵义:第一、禁止对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这是消极涵义;第二、实现实质平等,这是积极涵义。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平等权。 (1)平等权有两层涵义:第一、禁止对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这是消极涵义;第二、实现实质平等,这是积极涵义。 (2)关于平等的三种主张:第一、自由主义的平等;第二、民主主义的平等;第三、社会主义的平等。 (3)法律体系中的平等原则:第一、守法平等;第二、司法平等;第三、消除特权。
321
(1)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人身自由; (3)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4. 政治参与权。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自由权。 (1)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人身自由; (3)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4. 政治参与权。 即公民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制度的行动的权利。至少应包含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罢免和监督代表的权利。
322
1. 劳动和休息权。劳动权即公民参加社会劳动和领取相应报酬的权利,休息权是为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而休息的权利。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社会和经济权利 1. 劳动和休息权。劳动权即公民参加社会劳动和领取相应报酬的权利,休息权是为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而休息的权利。 2. 社会保障权。即公民要求国家承担维护全体国民基本生活水准的权利。 3. 财产权。即财产所有权,只对自己财产的占有、使用与处分之权。 4. 受教育权。即公民享有提高文化素、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权利。
323
(1)民族自决权即各民族有自我选择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自由。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民族权利 1. 民族自决权。 (1)民族自决权即各民族有自我选择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自由。 (2)国际领域关于民族自决权与人权的争论,即人权国际化问题。既要抵制以人权为借口干预别国内政,也要促进国内人权的增进。 (3)民族自决权为分离主义者所利用。
324
所谓和平权即各国人民要求制止战争,实现国际社会永久安全的权利。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发展权。 发展权指一国利用本国经济、文化、财富、资源发展本国国力而不受侵犯的权利当发展权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国家社会的经济主张时,其涵义是:发达国家应给予国际援助与合作;各国共同努力改变国际旧秩序以消除穷国的发展障碍。 3. 和平权。 所谓和平权即各国人民要求制止战争,实现国际社会永久安全的权利。
325
思考题 一、人权理论中的三个焦点问题是什么? 二、什么是人权?人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如何认识个人主义人权观与集体主义人权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人权理论中的三个焦点问题是什么? 二、什么是人权?人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如何认识个人主义人权观与集体主义人权 观之间的不同? 四、实现人权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五、人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26
Thank You !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