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世界通史二_第五講:期中考重點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世界通史二_第五講:期中考重點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界通史二_第五講:期中考重點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2 (一)研究動向 **(1)劉林海,〈史學界關於西羅馬帝國衰亡問題研究的述評〉(2010),頁83-94。
(2)侯樹棟,〈斷裂,還是連續:中世紀早期文明與羅馬文明之間之關係研究的新動向〉(2010),頁 。 (3)陳志強,〈我國拜占庭文化研究的新動向〉(2007),頁 。

3 (二)羅馬與基督教 (4)李永斌,〈羅馬帝國早期宗教政策與基督教的發展〉(2009),頁105-108。
**(5)袁波,〈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發展的貢獻〉(2009),頁 。 *(6)楊思遠,〈從異端到國教: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及其影響〉(2005),頁1-5。 (7)劉建軍,〈奧古斯丁《懺悔錄》的文化意蘊分析〉(2010),頁1-6。 **(8)田薇,〈西方中世紀宗教文化型態的三大起源〉(2000),頁81-86。

4 (三)羅馬共和到帝國的行政制度 (9)晏紹祥,〈羅馬共和國的政治生活:以公元前190/189年為例的考察〉(2010),頁93-101。
〈奧古斯都與羅馬帝國早期的城市化運動〉(2005),頁36-41。

5 (四)羅馬與北方民族 **(10)張曉校,〈羅馬帝國3世紀危機時期軍隊蠻族化問題〉(2001),頁55-58。
*(11)張嵐,〈塔西陀與《日耳曼尼業志》的寫作〉(2005),頁31-34。 (12)肖明翰,〈中世紀浪漫傳奇的性質與中古英語亞瑟王傳奇之發展〉(2008),頁75-81。

6 (五)羅馬的對外交流 *(13)張爽,〈試論早期歐亞大陸的絲綢貿易:以絲路沿線的主要國家為中心〉(2009),頁37-42。
**(14)張緒山,〈三世紀以前希臘—羅馬世界與中國在歐亞草原之路上的交流〉(2000),頁67-71。 (15)楊共樂,〈古代羅馬與中國的交往〉(2010),頁3-6。

7 (六)羅馬帝國與疾病 **(16)陳志強、武鵬,〈現代拜占庭史學家的「失憶」現象:以「查士丁尼瘟疫」研究為例〉(2010),頁24-33。

8 1 劉林海 〈史學界關於西羅馬帝國衰亡問題研究的述評〉 史學史研究 (2010) 頁83-94。

9 西羅馬帝國的最終命運如何? 這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重要問題。
近代以來,在帝國是否衰亡的問題上,先後有中斷說、連續說、轉型說、晚期古代說出現。 在過去的幾年內,中斷說又重新高漲;在衰亡的原因上,則有自然衰敗說、偶然說、綜合說、地理位置說、自殺論等多因素理論,以及涵蓋社會各個方面的單主因論等;在蠻族與羅馬的關係上,有入侵說、征服說、遷徙說、收留說、融合說等。 在蠻族進入羅馬產生的影響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分歧;西羅馬帝國的命運既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呈現出複雜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學科發展、研究者的價值取向、時代發展以及民族觀念等都深深伴隨著該問題探討的全過程。

10 2 侯樹棟 〈斷裂,還是連續:中世紀早期文明與羅馬文明之間之關係研究的新動向〉 (2010) 頁 。

11 中世紀早期文明與羅馬文明的關係這一問題的提出,直接源于歐洲文明史研究中一直令論者關注的重大主題:
從古典時代到中世紀,究竟是歐洲文明的斷裂還是連續? 自19世紀以來,這就是有關中世紀早期諸多問題研究中的一個焦點。 燦爛的古典文明與暗淡的“蠻族”文化,輝煌的羅馬帝國與粗鄙的“蠻族”王國,光明的古代與“黑暗”的中世紀,這一類常見詞句之間的強烈對比,給讀者大眾傳遞出明確的資訊:古典時代與中世紀(至少是中世紀早期)是文明與野蠻的對立。 當然,質疑這一類歷史表述的準確性的學者不在少數,然而這些詞句的修辭效果和深遠影響,至今猶存。 不過,當代歷史學家中已經很少有人再用這些詞句來對比古典時代與中世紀或使二者對立起來了。

12 3 陳志強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我國拜占庭文化研究的新動向〉 (2007) 頁 。

13 近20 年來, 我國拜占庭學研究獲得了長足發展, 學科基本建設的速度逐漸加快, 科研實力迅速提高, 特別是在基本的圖書資料購置方面, 國家和相關學校投入不斷增長, 各層次人才培養的規模和人才隊伍進一步擴大, 培養體系漸趨完善! 。 我國專門從事拜占庭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開展了積極的對外交流活動, 不僅參加相關國際會議, 而且與國際一流拜占庭研究中心開展合作研究, 促進了整體研究水平的提高。 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相繼問世, 既初步改變了該領域發展長期滯後於其他學科的狀況, 也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作為我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的重要分支領域, 拜占庭研究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動向。 本文僅以拜占庭文化研究為例, 概要分析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以圖反映該領域研究在各個方面深化發展的特點。

14 (4) 李永斌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羅馬帝國早期宗教政策與基督教的發展〉 衡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9) 頁 。

15 羅馬的一般性宗教政策具有寬容的特徵, 帝國早期延續了這種宗教寬容政策, 對早期基督教的政策也以寬容為主。
基督教產生以後發展異常迅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羅馬帝國早期相對寬容的宗教政策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 羅馬的一般性宗教政策具有寬容的特徵, 帝國早期延續了這種宗教寬容政策, 對早期基督教的政策也以寬容為主。 甚至在特定時期還對基督教的傳教活動進行保護。 在這樣相對寬容的環境中, 基督教得以穩步發展, 為後來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奠定了基礎。

16 **(5) 袁波 遼寧師範大學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發展的貢獻〉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2009) 頁 。

17 君士坦丁作為歷史上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君主, 其宗教政策為基督教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轉折,其皈依促進了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化。
君士坦丁頒佈米蘭敕令 使基督教合法化; 召開尼西亞會議統一教會思想; 使神職人員成為特權階層; 積極干涉基督教會的內部事務。 這些措施都為基督教的發展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也對中世紀西歐政教關係的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18 *(6) 楊思遠 河北社會科學院 〈從異端到國教: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及其影響〉 石家莊法商職業學院教學與研究 (2005) 頁1-5。

19 (7) 劉建軍 東北師範大學 〈奧古斯丁《懺悔錄》的文化意蘊分析〉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 (2010) 頁1-6。

20 聖·奥古斯丁並不屬於歐洲中世紀的思想家、宗教家和哲學家,只不過是古代基督教神學的拉丁教父而已。
但由於他生活在羅馬帝國及其古代文化已近解體,基督教逐漸開始佔據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歷史文化轉折時期,加之他的思想對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學說影響極為巨大。 因此,他的創作帶有鮮明地文化轉型特徵。 《懺悔錄》無論在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徵上都與古代文化明顯不同,而對後代歐洲中世紀文化和文學具有開拓之功。

21 **(8) 田薇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西方中世紀宗教文化型態的三大起源〉 清華大學學報 (2000) 頁81-86。

22 西方中世紀宗教文化形態來源於 希臘羅馬的古典理性主義文化、 基督教信仰主義文化 日爾曼蠻族文化。 古典文化為中世紀文化提供了一份理性資源, 運用理性去闡釋或論證基督教教義構成了中世紀宗教文化的典型特徵; 基督教文化 為中世紀文化規定了性質、方向和模式, 使中世紀文化在本質上成為一種信仰文化; 蠻族文化為中世紀習俗文化提供了重要成分, 影響了中世紀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特質。 回視中世紀信仰時代的文化形成, 可以為當今科技時代的文化提供啟示。

23 (9) 晏紹祥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羅馬共和國的政治生活:以公元前190/189年為例的考察〉 學術研究 (2010)
頁93-101。

24 在有關羅馬共和國政治生活性質的問題上, 人們的看法存在著巨大的分歧。
通過對西元前190/189 年羅馬共和國主要政治機構(執政官、元老院、人民大會等) 的權力、在政治生活中的實際作用及其相互關係的分析。 可以看出, 雖然軍國大事的突出地位讓執政官和元老院佔據了政治舞臺中心, 君主制和貴族制的因素表現得更加活躍, 但人民大會與保民官的作用和它們所代表的民主因素, 仍然是羅馬共和國政治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因此, 波里比阿視羅馬共和國為混合政體的理論, 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25 **(9-1) 楊俊明、巢立明 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奧古斯都與羅馬帝國早期的城市化運動〉 吉首大學學報 (2005) 頁36-41。

26 奧古斯都時期羅馬帝國城市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一方面是對希臘化時期以來古代世界城市化運動的繼承和發展。
另一方面也與奧古斯都在位時期所推行的各項改革政策有關。 因此, 它是歷史繼承性和客觀條件成熟雙重作用的結果 它不僅為羅馬帝國, 而且為歐洲乃至整個世界創造並且傳播了文明。

27 **(10) 張曉校 哈爾濱師範大學 〈羅馬帝國3世紀危機時期軍隊蠻族化問題〉 史學集刊 (2001) 頁55-58。

28 3 世紀是羅馬帝國歷史上的特殊時期。 這一時期, 帝國發生了全面的奴隸制危機, 其伴生性後果之一便是軍隊的蠻族化。 羅馬軍隊蠻族化由來已久, 是一個漸進性、歷時性的過程, 3 世紀羅馬軍隊蠻族化步伐加快是其必然結果。 蠻族化改變了軍隊的構成, 軍隊性質也發生了變化, 其消極影響大於積極因素。 3 世紀危機強化了軍隊的蠻族化, 並加快了這一歷史進程。

29 *(11) 張嵐 咸陽師範學院 〈塔西陀與《日耳曼尼業志》的寫作〉 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5) 頁31-34。

30 日爾曼尼亞志一書是塔西佗在羅馬帝國強盛時期寫作的
旨在通過對日爾曼人社會生活中保有的民主、自由精神的描繪 抨擊羅馬帝制之下出現的暴政與社會弊端 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 因此,維護羅馬帝國的統治,是塔西佗寫作的真實意圖

31 (12) 肖明翰 四川師範大學 〈中世紀浪漫傳奇的性質與中古英語亞瑟王傳奇之發展〉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2008) 頁75-81。

32 *(13) 張爽 東北師範大學 〈試論早期歐亞大陸的絲綢貿易:以絲路沿線的主要國家為中心〉 歷史教學 (2009) 頁37-42。

33 **(14) 張緒山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三世紀以前希臘—羅馬世界與中國在歐亞草原之路上的交流〉 清華大學學報 (2000)
頁67-71。

34 (15) 楊共樂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古代羅馬與中國的交往〉 歷史教學 (2010) 頁3-6。

35 **(16) 陳志強、武鵬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現代拜占庭史學家的「失憶」現象:以「查士丁尼瘟疫」研究為例〉 歷史研究 (2010)
頁24-33。

36 **(17) 陳志強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研究視角與史料:「查士丁尼瘟疫」研究〉 史學集刊 (2006) 頁45-51。

37 歷史研究者的立場和觀察問題的角度常常決定其對史料的選取、考證、解讀和運用, 進而影響其
對歷史問題作出的判斷。 6 世紀拜占廷作家普羅柯比關於查士丁尼瘟疫的史料長期沒有得到學術界應有的注意, 相關研究的結論也大不相同。 究其原因在於, 過去人們大多以為人力勝於天力, 關注的重點在當時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內外政策上, 而沒有注意到這些史料記述的歷史事件的重要性。 目前,查士丁尼瘟疫作為地中海世界第一次黑死病的史實基本上無人質疑。 但是, 由於學者們研究的視角和出發點不同, 這次瘟疫造成的嚴重後果似乎還沒有引起史學界應有的注意。


Download ppt "世界通史二_第五講:期中考重點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