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四週:構詞(二) 授課教師:臺灣文學研究所 楊秀芳 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四週:構詞(二) 授課教師:臺灣文學研究所 楊秀芳 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週:構詞(二) 授課教師:臺灣文學研究所 楊秀芳 教授
臺灣語言概論上 第十四週:構詞(二) 授課教師:臺灣文學研究所 楊秀芳 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1

2 詞類劃分 通常說名詞是指稱人事物的符號,動詞表示動作或行為,形容詞表示人事物的性質或狀態。如此來看,好像詞類是根據詞的意義來劃分,實際上根據詞的意義來劃分詞類有其困難,因為表示同類概念的詞,語法性質不一定相同。例如「紅」aŋ5和「紅色」aŋ5 sik4都表示顏色,「紅」是形容詞,而「紅色」是名詞。 2

3 英語可以藉詞的形態變化來劃分詞類,如複數加詞尾-s的是名詞,加-er、-est表示級變化的是形容詞,有時式變化的是動詞。
漢語沒有豐富的形態變化,因此無法根據形態給漢語的詞分類。 3

4 可行的是根據詞的語法功能給漢語劃分詞類。
一個詞的語法功能是由這個詞在句法結構裡所佔據的語法位置來決定。根據所佔據的語法位置來劃分詞類,所得的結果纔能適合用來說明語句如何組成。 4

5 有些詞容許出現在不同的語法位置,具有一種以上的語法功能。
「霧」bu7是名詞,可以出現在定量詞後面,如「山裡起蜀陣霧,四界看be7清楚」su 1 lai7 khi2 tsit8 tin7 bu7, si3 ke3 khu 3 be7 tshiŋ1 tsho2(山裡升起一陣霧,四周到處看不清楚)。「霧」bu7也是形容詞,可出現在「目珠愈來愈霧」bak8 tsiu1 dzu2 lai5 dzu2 bu7(眼睛看東西越來越模糊)或「目珠霧霧」bak8 tsiu1 bu7 bu7(視力有些模糊)的結構中。 5

6 同類的詞具有共同的語法功能,但同類的詞也會有不同的個性,因此大類之下可以分出小類。例如動詞可分出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
異類的詞之間也可以有某些共性,所以有時我們又把不同的詞類歸併為一個大類,如動詞和形容詞都能作謂語,都能受副詞修飾,可以合起來稱為謂詞。 6

7 有具體詞彙意義的稱為「實詞」。例如名詞、代名詞、處所詞、方位詞、時間詞、數詞、量詞、動詞、形容詞。
沒有具體詞彙意義,而用來表現句中實詞的關係,或事件的狀態,稱為「虛詞」。例如介詞、連接詞、副詞、助詞、語氣詞。 7

8 從功能上看,實詞能夠充任主語、謂語、述語、賓語、補語、定語、中心語。虛詞不能充任這些成分。
從意義上看,實詞表示事物、動作、行為、變化、性質、狀態、處所、時間等等。虛詞不具這些具體的意義。 8

9 實詞充任主語、謂語 「伊來矣」i1 lai5 a0 (他來了) [伊]主 [來矣]謂 (語氣詞「矣」說明這個事件已經成立) 9

10 實詞充任主語、謂語 「舊年臺北雨水真厚」ku7 5 tai5 pak4 hɔ7 tsui2 tsin1 kau7(去年臺北雨量豐沛)
[舊年]主 [臺北雨水真厚]謂 [臺北]主 [雨水真厚]謂 [雨水]主 [真厚]謂 (「厚」是形容詞,作為謂語,說明雨水豐沛。「真」是程度副詞,作為狀語,修飾「厚」,說明豐沛的程度。) 10

11 實詞充任賓語、述語 「我去圖書館借冊」gua2 khi3 tɔ5 su1 kuan2 tsio 4 tshe 4.(我去圖書館借書)
[我]主 [去圖書館借冊]謂 [去圖書館]謂 [借冊]謂 [去]述 [圖書館]賓 [借]述 [冊]賓 11

12 關於賓語 賓語有不同的類型。及物動詞所帶的稱「真賓語」。 「洗衫」se2 s 1(洗衣服) 「讀冊」thak8 tshe 4(讀書)
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也能帶某些類型的賓語。這種賓語稱「同指賓語」。 12

13 (1)表示移動的終點或起點的處所賓語。 「去學校」khi3 hak8 hau7(去學校) 「來臺北」lai5 tai5 pak4(來臺北)
同指賓語常見的有︰ (1)表示移動的終點或起點的處所賓語。 「去學校」khi3 hak8 hau7(去學校) 「來臺北」lai5 tai5 pak4(來臺北) 「出門」tshut4 mŋ5(出門) 13

14 「伊來兩工矣」i1 lai5 nŋ7 kaŋ1 a0.(他來兩天了) 「去兩逝」khi3 nŋ7 tsua7(去兩趟)
(2)表示時量、動量或程度的賓語。 「伊來兩工矣」i1 lai5 nŋ7 kaŋ1 a0.(他來兩天了) 「去兩逝」khi3 nŋ7 tsua7(去兩趟) 「走三百公尺」tsau2 s 1 pa 4 kɔŋ1 tshio(跑三百公尺) 「伊並我較矮五公分」i1 phiŋ7 gua2 kha 4 e2 gɔ7 kɔŋ1 hun1.(他比我矮五公分) 14

15 「死道友,m7好死貧道」si2 to7 iu2, m7 ho2 si2 pin5 to7(要死,別人去死,不要是我死)
(3)表示動作執行者的賓語。 「死道友,m7好死貧道」si2 to7 iu2, m7 ho2 si2 pin5 to7(要死,別人去死,不要是我死) 「透風落雨」thau3 hɔŋ1 lo 8 hɔ7(颳風下雨) 「變天矣」pian3 t 1 a0(天氣變壞了) 15

16 關於謂語與述語 謂語相對於主語,用來說明主語的狀況。 述語與謂語不在同一階層。與述語相對的是賓語及補語。
「我食飽矣」gua2 tsia 8 pa2 a0(我吃飽了) 「食飽矣」是「我」的謂語。 「食」在「食飽」中作為述語,後面帶補語「飽」。 16

17 實詞充任補語 「我合伊講好矣」gua2 ka 4 i1 kɔŋ2 ho2 a0 (我跟他說好了,已經達成共識) [我]主 [合伊講好矣]謂 [合伊]介賓 [講好矣]述補 [合]介 [伊] 賓 [講]述 [好] 補 [矣] (介詞「合」表現句中實詞的關係) (語氣詞「矣」說明事件已經成立) 17

18 關於定語與狀語 「定語」指修飾名詞性中心語的修飾語。如「白頭毛」pe 8 thau5 m 1(白髮),「白」是為定語,修飾名詞「頭毛」,是表示顏色的形容詞,有詞彙意義。 定語還可以由名詞擔任,表示材料,如「布鞋」pɔ3 e5。或是由動詞擔任,表示製作過程或用途,如「滾水」「煎匙」。這些修飾語都是實詞。 18

19 「狀語」指修飾謂詞性中心語的修飾語。如「白了兩千萬」pe 8 liau2 nŋ7 tshiŋ1 ban7(空賠了兩千萬),「白」是為狀語,修飾動詞「了」,是說明事件情況的副詞。這樣的修飾語是虛詞,沒有具體的意義。 19

20 名詞 名詞可依是否專屬的不同,再分為普通名詞和專有名詞兩個次類。
普通名詞在句法結構上的特徵是可以讓前面的定量詞修飾。如「□本冊」tsit4 pun2 tshe 4(這本書)、「兩雙箸」nŋ7 siaŋ1 ti7(兩雙筷子)。 專有名詞是人或動物專門私有的名稱。如「鄭成功」t 7 siŋ5 kɔŋ1、「圓仔」 5 a2(木柵動物園小貓熊的名字)。 20

21 代詞 代詞在意義上是個代指的符號,可依性質的不同,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三類。 21

22 人稱代詞 人稱代詞用來劃分說話者和聽話者、以及不屬於這兩種立場的第三者。 第一人稱單數 「我」gua2
第二人稱單數 「汝」li2[漳] l 2[泉] 第三人稱單數 「伊」i1 第一人稱複數排除式 guan2[漳] gun2[泉] 第一人稱複數包括式 lan2 第二人稱複數 lin2 第三人稱複數 in1 22

23 「儂」laŋ5可以代稱別人,也可以代稱自己。
「阿明定定與儂欺負」a1 biŋ5 ti 7 ti 7 hɔ7 laŋ5 khi1 hu7(阿明常常被別人欺負) 「儂無愛啦」laŋ5 bo5 ai3 la0(我不要啦) 23

24 「大家」tai7 ke1是遍稱,代稱每一個人。 「大家攏無愛去」tai7 ke1 lɔŋ2 bo5 ai3 khi3 (大家都不愛去)
24

25 「家己」ka1 ki7是自稱。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放在人名或人稱代詞後面,表示同位的關係。
「家己e5事志家己做」ka1 ki7 e5 tai7 tsi3 ka1 ki7 tso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家己洗」gua2 ka1 ki7 se2(我自己洗) 「阿英家己愛e0」a1 iŋ1 ka1 ki7 ai3 e0 (阿英自己喜歡的) 25

26 「事志」tai7 tsi3 閩南語tai7 tsi3表示「事情」,本字為何,聚訟紛紜。有「代誌」、「代志」、「載誌」、「事誌」、「事志」多種主張。 tai7若寫為「代」,語音固然沒有問題,但語義上卻很難解釋「代」與「事情」有關。「代」恐怕只能算是一個借音字。 26

27 tai7若寫為「事」,初看似乎是訓讀字,實則它正是tai7的本字。
27

28 「事」「鉏吏切」 「事」為莊系崇母字。莊系聲母閩南有一個層次讀t、th,例如「鏟」thuã2、「窗」thaŋ1、「滓」tai2、「鋤」ti5等。「事」讀t-,正屬於這個層次。 「事」來自上古之部。之部字在閩南有一個層次讀-ai,如「駛」sai2、「使」sai2、「似」sai7、「祀」sai7等。「事」讀-ai,也正屬於這個層次。 「鉏吏切」讀為陽去調正是規則讀法。 28

29 首音節tai7可以單獨出現,如「什麼tai7?」是在問「什麼事」,tai7的意思很明確,表示「事情」,它的本字也就容易考求。
次音節tsi3的意義不明,本字難以考求。 29

30 比較其他方言,同樣的意思,我們熟知的標準語說「事情」,唐代有些地方說「事意」,例如敦煌變文〈不知名變文〉有「善惠問其僧眾有何事意」之語,《六祖壇經》也有同樣的用法。那麼閩南語的tai7 tsi3會不會是「事志」呢? 30

31 從其他方言叫「事意」「事情」來看,閩南語叫「事志」是一種平行的構詞,以此可推測tai7 tsi3的本字應該是「事志」。
由於「志」是「心之所之也」,「意」是指心中的想法,「情」又指私意,這三個語詞基本上有同樣的意思,我們可以因而判斷「事志」「事意」「事情」這三個複合詞是用同樣的構詞手段組合而成。 從其他方言叫「事意」「事情」來看,閩南語叫「事志」是一種平行的構詞,以此可推測tai7 tsi3的本字應該是「事志」。 31

32 (一)可以作主語、賓語。 如「我解等汝」gua2 e7 tan2 li0(我會等你)。
人稱代詞在結構上的特徵是: (一)可以作主語、賓語。 如「我解等汝」gua2 e7 tan2 li0(我會等你)。 (二)不能作中心語,前面不能用名詞、形容詞、 定量詞等來修飾。 32

33 (三)可以作修飾語,在後面加上表示所有(possessive) 的助詞e5。 如「我□筆」gua2 e5 pit4(我的筆)。如果有定量
詞在其中,則e5省略。如「我hit4枝筆」gua2 hit4 ki1 pit4(我那枝筆)。 (四)修飾後面的親屬稱謂及出身背景時,一般都用複 數形代詞,不加e5。如「gun2 阿公」gun2 a1 kɔŋ1 (我祖父)、「lin2 學校」lin2 hak8 hau7(你的學 校)。 33

34 (五)人名一般不直接修飾親屬稱謂及出身背景, 要在其間加上相當的人稱代詞複數形。 如「阿英in1阿姨」a1 iŋ1 in1 a1 i5 (阿英她的阿姨)。 「阿明in1公司」a1 biŋ5 in1 kɔŋ1 si1 (阿明他的公司)。 34

35 指示代詞 指示代詞指示方位,主要有近指tse1(這個)、tsia1(這裡)、tsia1 e0(這些)、tsit4(這一),以及遠指he1(那個)、hia1(那裡)、hia1 e0(那些)、hit4(那一)。又有「當時」tɔŋ1 si5(那個時候)。 tse1/h-、tsia1/h-、tsia1 e0/h-作主語、賓語。 tsit4/h-作定語,後接量詞,修飾名詞性的中心語。 35

36 近指都帶ts-,遠指都帶h-,同類範疇又有同樣的韻母。由此來看,這些形式必然經過一番構詞的程序。
古漢語「者」「許」是近指代詞和遠指代詞,梅祖麟先生推測tsit4是「者一」的縮讀,hit4是「許一」的縮讀。 tsit4 pun2 (tshe 4)是「這一本(冊)」。如果是「這兩本(冊)」,則在量詞前面再加上數詞,成tsit4 nŋ7 pun2 (tshe 4)。 36

37 指示代詞可以作主語、賓語、修飾語,但不受修飾語修飾。
「tse1 是伊e5」tse1 si7 i1 e5(這是他的) 「買hia1 e0著有夠矣」be2 hia1 e0 tio 8 u7 kau3 a0(買那些就夠了) 「tsit4 粒西瓜稱看覓」tsit4 liap8 si1 kue1 tshin3 khuã3 mai7(這個西瓜稱稱看) 37

38 疑問代詞 疑問代詞用來詢問,代稱想要知道的對象。主要有: 「當時」taŋ1 si5(何時) 「著時」ti7/t 7 si5(何時)
「底位」to2/tai2/ta2 ui7(哪裡) 「底蜀□」to2/tai2/ta2 tsit8 e5(哪一個) siaŋ5(誰) si2 mi 4/siã2 mi 4/siam2 mi 4(什麼) 38

39 疑問代詞加上副詞「攏(ma7)」lɔŋ2 (ma7)(都)時,不表疑問,而表示「不論是什麼」。此時所表具有周遍性。
「當時攏解使」taŋ1 si5 lɔŋ2 e7 sai2 (什麼時候都可以) 「sia2 mi 4攏ma7知」sia2 mi 4 lɔŋ2 ma7 tsai1 (什麼都知道) 39

40 關於「當時」taŋ1 si5 taŋ1 si5(什麼時候)本字為何,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這主要因為古文獻中並沒有哪個疑問代詞和taŋ1 si5具有音義上的對應關係而可被視為taŋ1 si5的來源。要尋找這個答案,必須從tɔŋ1 si5(那個時候)相關的構詞現象入手觀察。 tɔŋ1 si5(那個時候)的本字可確定為「當時」,音義兩方面都符合作為本字的要求。 40

41 我們發現taŋ1 si5和遠指詞tɔŋ1 si5可以組成語義相同的詞組,這個語義相同的詞組結構,可以幫助我們解決taŋ1 si5的本字問題。
41

42 遠指詞tɔŋ1 si5前面可以加上表示「正值、在」的「當」tŋ1,成為tŋ1 tɔŋ1 si5,表示「在那時」;也可以在前面加上表示遠指的hit4,成為hit4 tɔŋ1 si5,表示「那個時候」。
疑問代詞taŋ1 si5如果照樣在前面加上表示「正值、在」的「當」tŋ1,成為tŋ1 taŋ1 si5,這時它也表示「在那時」,而非「在什麼時候」;如果在它前面加上表示遠指的hit4,成為hit4 taŋ1 si5,這時它也表示「那個時候」,也並非「那什麼時候」。 42

43 tŋ1 tɔŋ1 si5=tŋ1 taŋ1 si5(在那時) hit4 tɔŋ1 si5=hit4 taŋ1 si5(那個時候)
43

44 這個構詞現象給我們的啟發是,taŋ1 si5可能原本是遠指代詞,後來才轉作疑問代詞。tɔŋ1 si5則專用作遠指代詞。
換言之,taŋ1 si5後來雖作疑問代詞,不過它之曾為遠指代詞的痕跡,如今仍殘留在tŋ1 taŋ1 si5、hit7 taŋ1 si5的結構之中。 44

45 從指示代詞的本質看,代詞並非定指,一旦語義中不確定的成分增強,便會發展為疑問代詞。
北方漢語遠指詞「那」發展成疑問詞(字形別為「哪」,聲調別為上聲),也是同樣的道理。 45

46 「當時」原本指的是「正值某個時刻」,是一個述賓詞組,進一步詞彙化就成為指示代詞,指示某個時刻。
指示代詞「當時」表示「那個時候」;後來發展出疑問代詞,表示「哪個時候」。 閩南語以層次異讀來分工,區別指示詞和疑問詞:指示詞用文讀層tɔŋ1 si5表現,疑問詞用白讀層taŋ1 si5表現。 46

47 「當時」可以作指示詞的原因是「當」字原表示「相抵相持、正相遇合」。
《素問》「當其時」《注》謂「正直(值)之年也」,這和閩南語tɔŋ1 si5 (那個時候)早先作為述賓詞組時的語義相同。 47

48 動詞「當」表示「正值、正當」。「當時」 是述賓詞組,「當」具有明顯的詞彙意義,表示「正在某個時刻」。
表示「正在某個時刻」的動詞「當」帶有指示的作用,述賓詞組「當時」詞彙化後,成為指示代詞,指示某個時刻。 48

49 「當時」 成為指示代詞後,「當」不再具有明顯的詞彙意義,而「當時」並未明指哪個時刻,因此當動詞「當」虛化之後,這些不確定之義促使「當時」由指示代詞演化為疑問代詞,表示「什麼時候」。
49

50 關於「著時」t 7/ti7 si5 疑問詞t 7/ti7 si5表示「什麼時候」,本字為「著時」。和「當時」 taŋ1 si5 義同。
「當時」 taŋ1 si5(什麼時候)前面還可加表示存在的介詞「著」t 7/ti7 ,成為t 7/ti7 taŋ1 si5(什麼時候)。這個形式常常縮讀為tiaŋ1 si5(什麼時候)。 50

51 動詞「著」t 7/ti7表示「存在」。「著時」 t 7/ti7 si5是述賓詞組,「著」t 7/ti7具有明顯
的詞彙意義,表示「正在某個時刻」。 表示「正在某個時刻」的動詞「著」帶有指示的作用,述賓詞組「著時」 t 7/ti7 si5詞彙化後,成為指示代詞,指示某個時刻。 51

52 「著時」 t 7/ti7 si5成為指示代詞後,「著」不再具有明顯的詞彙意義,而「著時」 t 7/ti7 si5並未明指哪個時刻,因此當動詞「著」虛化之後,這些不確定之義促使「著時」 t 7/ti7 si5由指示代詞演化為疑問代詞,表示「什麼時候」。 52

53 「著時」t 7/ti7 si5這樣的語義和語法發展,和上文所分析的「當時」 taŋ1 si5完全一樣。
「著時」「當時」這兩個述賓詞組都經過成為指示代詞的階段,這使得動詞「著」「當」語義虛化,加之這樣的指示代詞並未明指哪個時刻,種種這些不確定之義終於促使「著時」「當時」 由指示代詞變為疑問代詞,表示「什麼時候」。 53

54 關於tai2/to2/ta2 ui7 tai2/to2/ta2 ui7表示「哪裡」,出現在句尾時也常常省略後音節,並讀成短調:
be 4 khi3 to 4?(要去哪裡?) be 4 khi3 ta 4?(要去哪裡?) be 4 khi3 tai 4?(要去哪裡?) be 4 khi3 tue 4?(要去哪裡?) 54

55 to 4和ta 4、tai 4、tue 4都出現在句尾,喉塞音和入聲調值都是因為句尾位置帶來的語音變化,這四種音讀應該不會是原來早期的發音。
55

56 不在句尾的幾種音讀,tai2和ta2有變化的關係:也許是tai2的韻尾-i失落變成ta2,也許是ta2在發音當中多出了韻尾-i變成tai2。
tue 4在產生喉塞尾之前應是tue2的形式,tue2和to2可能有變化的關係:ue帶有[+後][-高]的辨音成分,單元音化後會成為o元音;也可能是to2 ui7合音之後成為tue2。 音讀之間關係如何? 56

57 根據音、義的表現來看, tai2/to2/ta2 ui7本字應是「底位」。
「底」在蟹攝四等薺韻,「都禮切」。閩南薺韻端母上聲可以讀為tai2(同攝「臍西犀婿」等字都有讀-ai韻母的層次),根據這個古今對應關係,我們可以判斷上列種種語音異讀中,tai2是薺韻端母上聲的規則讀法,是「底」的一種層次異讀。 57

58 從比較研究的角度來看,福州話「什麼人」說tie2 n yŋ5,而tie2也是福州薺韻端母上聲「底」的規則讀法。
58

59 蟹攝四等沒有-o的層次異讀,但是有-ue的層次異讀,泉、廈「雞洗蹄替題犁細」等字都可以讀-ue。
如此來看,tue 4是tue2在句尾的促聲讀法。而to2 ui7是tue2 ui7的單元音化結果。 59

60 上列種種語音異讀,都可以從tai2和tue2得到解釋: tai2丟失韻尾即成為ta2,它們若出現在句尾則讀為tai 4、ta 4。
tue2 ui7單元音化即成為to2 ui7,它們若單獨出現在句尾則讀為tue 4、to 4。 由此看來,tai2 ui7、ta2 ui7、to2 ui7這些語音略異的疑問詞,本字都是「底位」。 60

61 《左傳》「勿使有所壅閉湫底」。「底」表示「滯留」。
「滯留」必然具有「存在於某處」之義。由此來看,「底」與「當」「著」可說有相同的語義成分。 「底」與「當」「著」一樣,也發展出指示詞與疑問詞的用法。 61

62 中古文獻所見,「底」可作指示詞。如李商隱〈柳〉「柳映江潭底有情」,「底」表示「如許」。
「底」又可作疑問詞。白居易〈放言五首〉「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南唐中主李璟戲馮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62

63 關於siaŋ5 siaŋ5是siã2 laŋ5的縮讀,兩者具有自由變體的關係。
siã2 laŋ5又可說成si2 mi 4 laŋ5 、siã2 mi 4 laŋ5。 si2 mi 4 /siã2 mi 4 意指「什麼」。 63

64 關於si2 mi 4 /siã2 mi 4 「甚麼」在唐代較早時寫作「是物」。太田辰夫指出,疑問詞「甚麼」可能來自古代的指示代詞「是物」。
「是物」原指「這個東西」,成為指示詞之後,每個音節的意義不再那麼清晰,而作為代詞又並未明指哪個東西,因此這些不確定之義促使「是物」由指示代詞演化為疑問代詞,表示「什麼東西」。 64

65 「物」到中古以後讀為輕唇鼻音聲母,中古以前讀為重唇鼻音讀法。
「是物」次音節原本讀雙唇鼻音,這種雙唇鼻音讀法保存在口語中,唐代早期寫為「是物」,當時「物」還是讀雙唇鼻音。 65

66 較晚的白話文獻寫為「是沒」,是因為當時「物」已經不讀雙唇音,因此只好為這個口語中的雙唇音*mut找一個同音字,寫為「沒」。
後來次音節又有寫為「末」「摩」「麼」的,也是相同的道理。並且因為入聲尾弱化消失,因此寫為非入聲的音近字「摩」「麼」。 66

67 「是」寫為「甚」,是受次音節的雙唇鼻音聲母影響,因此首音節增生韻尾-m,因此寫為深攝字「甚」。
「是」則或寫為「什」,或寫為「甚」。 「是」寫為「甚」,是受次音節的雙唇鼻音聲母影響,因此首音節增生韻尾-m,因此寫為深攝字「甚」。 67

68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30 比較其他方言,……例如敦煌變文〈不知名變文〉有「善惠問其僧眾有何事意」之語,《六祖壇經》也有同樣的用法。那麼閩南語的tai7 tsi3會不會是「事志」呢? 1.《敦煌變文》〈不知名變文〉。 2.《六祖壇經》。 此引用之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47 《素問》「當其時」《注》謂「正直(值)之年也」,這和閩南語tɔŋ1 si5 (那個時候)早先作為述賓詞組時的語義相同。 《素問》。 61 《左傳》「勿使有所壅閉湫底」。「底」表示「滯留」。 《左傳》。 62 中古文獻所見,……如李商隱〈柳〉「柳映江潭底有情」,「底」表示「如許」。 白居易〈放言五首〉「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南唐中主李璟戲馮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1.李商隱〈柳〉 2.白居易〈放言五首〉 68


Download ppt "第十四週:構詞(二) 授課教師:臺灣文學研究所 楊秀芳 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