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3、个人因素
(1 )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初期的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个人因素 (1)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3
阅读课本思考: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怎样的积极影响?北魏统治者是怎样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B、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C、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D、孝文帝为什么能在之后的改革中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1、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沉重打击北魏的统治 (1)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 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文化 (2)孝文帝精通汉族文化
4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实行三长制 推行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实行三长制 推行租调制 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创建 新制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改籍贯 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汉化
5
均田制 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原因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改革内容: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实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6
均田制实施的影响 恢复经济: 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
有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 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 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物质基础
7
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思考: 1、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均田制所分配的土地性质是什么?内容?作用? 露田 国家所有 条件: 性质: 大量土地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桑田 农民所有 国有土地,国有土地所有制
8
租调制 改革前 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改革后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9
1、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①平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易受外族威胁;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的推行;②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③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并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支持和合作。 ——主要原因 2、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 1)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2)有效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 3)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10
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祖纪下》 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有何影响? 2、在学习汉族典章制度上孝文帝又进行什么改革? 材料二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4)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1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促进了北魏农耕文明的确立和巩固(农业、手工业、商业)
2、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教育、礼乐制度、统治制度) 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2
问题: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每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问题: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每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提高; 兴修水利; 荒地开垦,粮食产 量增加; 经济作物的种植; 畜牧业的发展 民间、官府手工 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的发展; 青瓷制造业的发展 洛阳多市场,货 源充足,交易活 跃,货币交易恢 复;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13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问题: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孝文帝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 均田制、租调制度 (2)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 兴修水利 (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 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问题: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14
★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 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转化 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改革 问题:归纳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模式 措施
15
问题: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有何具体表现?
★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问题: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有何具体表现? 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鲜卑族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问题: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战乱的推动;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16
总结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改革的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 与发展;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影响 孝文帝改革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17
●史论共享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致使反抗不断。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势在必行。 2.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18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19
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1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2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 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
20
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材料一:图一 北魏骑马武士 图二 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 图一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1
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 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22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 (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3分)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 (3分) 均田制;(1分)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 (1分)。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1分) 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三点中任答一点即给2分,但是答国家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安定不得给分,因为,材料里已经有了)
23
“断北语,一从正音”。(2分)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收汉文化。(1分)
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宣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成阳王禧传》 (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援引材料说明)?(2分)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目的有哪些? (1分) “断北语,一从正音”。(2分)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收汉文化。(1分)
24
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1分)。
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分) 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1分)。 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