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西方宗教信仰 1.伊斯蘭教介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西方宗教信仰 1.伊斯蘭教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西方宗教信仰 1.伊斯蘭教介紹

2 伊斯蘭教—前言

3 伊斯蘭教—創始人介紹

4 伊斯蘭教—創始人介紹

5 伊斯蘭教—起源

6 伊斯蘭教—特色

7 伊斯蘭教—生活習慣

8 伊斯蘭教—生活習慣

9 伊斯蘭教—生活習慣

10 伊斯蘭教—著名經書

11 伊斯蘭教—結論

12 伊斯蘭教—引註資料 註一、可蘭經 註二、生活習慣 註三、教義 註四、伊斯蘭教起源 註五、創始人介紹

13 西方宗教信仰 2.猶太教介紹

14 猶太教—內容大綱 1.猶太教的起源 2.猶太教的誕生(第二聖殿時期,公元前515-公元70)
3.拉比猶太教(Rabbinic Judaism, 公元70-630) 4.中世紀猶太教 5.近現代猶太教 6.當代猶太教 結語

15 猶太教—前言 本章以挑戰—回應—後續影響三個過程描述猶太的歷史。 介紹猶太文化的起源,其中猶太信仰扮演重要角色。
介紹猶太教的形成、歷史與發展,從古代、拉比時期、中世紀、近代到當代

16 猶太教—前言 1.1以色列民族祖先的起源 原始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以色列) 女祖先:撒拉、利百加、利亞、拉結
資料來源:希伯來聖經(創世記12-50)

17 亞伯拉罕的故鄉:吾珥

18 亞伯拉罕的旅程

19 創世記17:4-7 4「我與你立約:你要作多國的父。 5 從此以後,你的名不再叫亞伯蘭, 要叫亞伯拉罕, 因為我已立你作多國的父。
5 從此以後,你的名不再叫亞伯蘭, 要叫亞伯拉罕, 因為我已立你作多國的父。 6 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 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 7 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 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 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上帝。

20 猶太教—觀念澄清:猶太人、猶太教徒 以色列人、以色列國民
「宗教定義」 猶太宗教不是一個種族宗教(ethnic religion) 猶太人也不是單一宗教的民族 我們無法用種族或宗教之間的區別,來清楚定義誰是猶太人或不是猶太人。 依照宗教定義,所有猶太教徒都是猶太人,他們在生活中實踐宗教禮儀,稱為猶太教徒(Judaists)。生活方式的特色:研讀聖書(妥拉、其它經書)及實行禮儀(會堂、節期、生活方式)。 並非所有的猶太人具有宗教信仰。沒有宗教信仰的猶太人,傾向以種族或國籍來定義猶太人,稱為一般定義的猶太人(Jews)。 Jacob Neusner的定義: 1)信仰猶太教的人則稱為猶太教徒(Judaist)。 2)以血統種族的定義則稱呼為猶太人(Jew)。 3)猶太教的神聖獨特民族稱為以色列人(Israelite)。 4)以色列國家的公民稱為以色列國民(Israeli)。

21 猶太教—摘要 猶太人的身份必須從脈絡來定義,需要從宗教歸屬、種族血統、或是政治認同等不同方面來認定。

22 猶太教—分佈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 根據2007年人口統計,全世界的猶太人口總數約1320萬(佔全世界人口之0.2%,每457人中有一個猶太人),其中大部分具有宗教信仰(猶太教),而不具宗教信仰的世俗猶太人約450萬。全世界的猶太人40.6%居住在以色列,而40.3%在美國,這兩國家加起來已經超過世界猶太人口總數的80%。 以色列:531萬(40.6%) 美國:527萬(40.3%) 法國:49萬( 3.8% ) 加拿大:37萬( 2.9% ) 英國:29萬( 2.3% ) 俄羅斯:22萬( 1.7% ) 阿根廷:18萬( 1.4% ) 德國:11萬( 0.9% ) 澳大利亞:10萬( 0.8% )

23 猶太教—猶太人口與台灣人口比較 2009年台灣人口2300萬,居住在360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一平方公里635人。人口比例:98%漢人,2%原住民。

24 猶太教—信徒數佔全台人口1%以上的宗教團體包括:
宗教 信徒數 佔全人口% 廟宇或教堂數目 佛教 8,086, % 4,006 道教 7,600, % ,274 一貫道 810, % ,260 基督新教 605, % ,609 天主教 298, % ,151 天帝教 298, % 彌勒大道 250, % ,200

25 猶太教— 從數據來看,全世界猶太人口比台灣人口少,而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國,其土地面積也比台灣小,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國)看似小國寡民。然而,若從猶太人的各方表現來看,佔全世界人口只有0.25%(每457人中有一個猶太人)猶太人的表現卻不可忽視。僅就諾貝爾得獎人數與比例來看,猶太人的成就非凡,令人刮目相看。

26 舉例說明: 年 猶太籍諾貝爾獎得主 猶太籍諾貝爾獎得主至少有178名,其人數比例佔自1901至2008年所有諾貝爾獎得主的23%,佔全美國諾貝爾得主的37%。科學領域的得獎者(包括化學、經濟、醫學、物理)佔全世界得獎者之27%、全美國之40%。 猶太人口佔全世界人口之0.25%,全美人口之2%。

27 1901-2009 化學獎30人(全世界20%、全美國28%) 經濟獎26人(全世界42%、全美國56%)
文學獎13人(全世界12%、全美國27%) 和平獎9人 (全世界9%、全美國10%) 物理獎47人(全世界26%、全美國37%) 醫學獎53人(全世界28%、全美國41%)

28 猶太教—結語 猶太文化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本課程選取幾個代表性面向來介紹。先從歷史、經典、宗教教義入手,然後延續到節期、人生禮儀、日常生活與安息日。再進一步擴展猶太文化與世界的互動關係,讓課程參與者對猶太文化有整體概要的認識,並且思考我們如何透過認識猶太文化,來我們認識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定位。

29 西方宗教信仰 3.印度教介紹

30 印度教Hinduism —起源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而且有很多思想於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不謀而合。如“梵我一如”、“上梵”“下梵”、“上智”“下智”等等。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31 印度教--簡介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間,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讚、歌頌一切自然神祇,且將讚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係較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裡,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2]  婆羅門教主張:“ 梵 ”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迴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瀰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鑑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4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毘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8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代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32 印度教--起源 印度教能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在吠陀時代晚期重新出現,並成為印度教更深一層的基本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特殊的虔誠、默想、禁慾和對永恆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轉世的生命輪迴;這樣境界的靈魂避開了這種輪迴而達到超脫,這並非有形的升入天國,而是精神上與神或天地萬物重聚的極樂。借助凡人肉體的不死靈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個具有神的不朽創造力的永生幽靈,而靈魂則能夠再生或轉世。[3]  轉世的信念加強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個人的親戚或祖先也許已經再生為一匹馬或一隻蜘蛛。從哈拉帕時代以來,牛得到特別的尊敬,這是由於它們的基本用途及母牛產奶造成的創造和母性象徵。公牛自然象徵著耐力和男子漢氣魄(與地中海文化一樣),母牛則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像徵溫柔。但對印度教來說,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任何生物都是顯示神的存在的偉大生命鏈條上的一環。因此,虔誠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種姓外,所有人都特別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於宗教獻祭儀式上。 進入吠陀時代晚期(約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萬神殿已由三位一體的毘濕奴、濕婆和梵天統治,他們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隨著印度教繼續合併地區性及民間宗教神祇和傳統,出現了五花八門、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祇配偶、神祇肉化身和小神祇的令人為難的局面,包括:仁慈的像頭神,是濕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像形頭;象徵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學識女神娑羅室伐底;黑天;毘濕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財富及世俗功績女神;還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時母)或杜爾迦(又叫難近母),都是濕婆配偶的形像或其較陰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時稱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濕婆一樣,人們,尤其是婦女,也祈求她的幫助。 濕婆成了最廣受崇拜的大神。在人們心目中,他既是創造之神,又是毀滅之神、收穫之神、豐饒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實行者)的主神。他還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 ​​們與其他宗教的類似神祇並列,包括代表苦難(釘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恆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為祈求生命復活的手段;獻祭的遭難者將生命讓給他人,或獻出生命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認這一觀念,因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個當然部分,並通過濕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慶祝它。

33 印度教--發展 印度教形成於2世紀左右,奧義書集大成,六派哲學體系漸成,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而在2世紀之前又被稱為是婆羅門教並且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迴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毘濕奴、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毘濕奴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毘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耆那教欲的主張。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 印度教 初無寺廟,公元1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係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瞭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迴,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34 印度教--傳說 與佛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瑣羅亞斯德教,伊斯蘭教出現之前古代伊朗的主要宗教,傳說為伊朗人先知瑣羅亞斯德所創,流行於古伊朗和中亞細亞一帶,現存於伊朗偏僻地區並盛行於印度境內帕西人中間。該教教義認為,宇宙間有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兩種力量在斗爭,善和光明終將戰勝惡和黑暗,而火是善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儀式是禮拜“聖火”,一切重大的祭奠祈禱都要燃起聖火。南北朝時傳入中國,稱祆教、火祆教或拜火教。——譯者)一樣,印度教接受邪惡的存在,願意忍受比其他宗教更多的世俗痛苦,承認人——它們自己就是善與惡、愛與恨、悲與喜、低賤與高貴、自私與利他的混合——必須服從自己的本性和宇宙的本質。因而,印度教的主要男女神祇同時代表著毀滅者和創造者兩個方面,既製造痛苦,又帶來福祉,是本來面目的宇宙的真正代表。因此,大多數虔誠的、尤其是有文化的印度教徒,基本上都是一神論者,強調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和超乎類人神靈之上的唯一創造本原的尊嚴。即使沒有宗教信仰,沒有默想和對永恆真理神秘理解的各種中間媒介,也可能找到通向創造力和宇宙真理之門。正如印度教箴言所說,“神雖唯一,名號繁多,惟智者知之。”印度教的改良主義流派耆那教和錫克教(分別在公元前6世紀和公元14世紀後期)都崇奉一神論,就像出身於印度教的佛陀從印度教導出的佛教教義的萬能真理未被賦予人格化身份一樣,也與純印度教的情形一致。與聖徒崇拜或其他崇拜的民間基督教不 ​​同的是,這一情形也適用於純基督教。

35 印度教--教義 1.主神論 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毘濕奴和濕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毘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像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2.種姓分立 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這充分體現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徵。 3.因果報應 認為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 ​​,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迴周而復始,無始無終。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而為一。解脫的道路有三種:一是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識的道路,通過學習、修行、親證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 4.祭祀萬能 由於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上,因而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兩千多年的歷史,教徒 Shiva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崇拜各種類型的神,且禮儀繁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犧牲。此外,印度教認為克制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迴之苦。吠陀經典 5.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經典”。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經典是印度古老宗教與歷史文獻的總集,對印度後世的宗教與哲學思想影響深遠。

36 印度教--梵天 梵天: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在《往事書》中被稱作是世界的創造者。據說他有四隻手四個頭。曾創造娑羅室伐底為妻;娑羅室伐女在神話中是智慧、文藝和科學的保護神。手持樂器、貝葉書、念珠和蓮花,常騎天鵝或孔雀。印度教徒認為,梵天創造世界之後已經盡了他的天職。他以自己的女兒為妻是犯了忤逆的大罪。因此對梵天很不重視。只在普希伽爾有一所供奉梵天的神廟。但對娑羅室伐底的崇拜則很流行。

37 印度教--不害 印度教有顯密兩乘之分。在密教中盛行著輪座,對性力女神“五M”的祭儀等。另外,在民間信仰中,還流行著宰殺動物甚至活人等作為祭祀的犧牲。在另一些教派中又嚴格實行素食主義。提倡梵行(清淨的行為)。特別信奉非暴力或“ 不害 ”的理想。“不害”被《奧義書》列為再生族斷滅輪迴五種修行方法之一。《侏儒往事書》還將其作為一種人格化的女神加以崇拜。甘地繼承了這種思想,使“不害”構成他的非暴力主義的基本原則之一。

38 印度教--四時段 在傳統的印度思想中,有一個叫做Yuga的時間單位。
世界的一個週期分為四個Yuga:SatyaYuga(或KritaYuga),TretaYuga,DvaparYuga,KaliYuga。 在SatyaYuga,神的力量為眾生所感知,人們相互之間通過心靈溝通,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沒有隔閡,世界上沒有痛苦也沒有悲哀,沒有戰爭,沒有宗教,也感受不到時間的流動,可以說這是人類的黃金時代。 TretaYuga是一個精神的時代,人類發現了時間,發明了工具,用自己的心智佔據了世界的主導地位。人類的心靈交流受到了阻礙,也出現了戰爭。《羅摩衍那》的故事據說就發生在這個時代。 到了DvaparYuga,人類開始研究科學,發明了更多的工具,在精神與物質之間開始作出選擇。他們意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人與人的交流也要依賴文字。在這個時代,權力掌握在女人手裡。據說Krishna的死亡就是這個時代的終結,而《摩訶婆羅多》裡就描述了這一段。在《摩訶婆羅多》的最後,人類迎來了KaliYuga。 KaliYuga是一個物質的時代,男人代替女人掌握了世界的權力。人們追求物質勝過追求精神。權力和迷信開始統治人們的精神,神的存在只為少數人所感知,而使得人類了解神的方法只剩下宗教。

39 印度教--學說 印度教對於靈魂和肉體的關係是這樣認為的: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而終,而是無窮無盡的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造作的行為(業)所決定。動物、人和神的存在都是這個連鎖中的環節。一個人的善良品行,可以使他升天,邪惡則能令他來世墮為畜類。一切生命,即使在天上,都必有終期,不能在天上或人間求得快樂。虔誠的印度人的願望是獲得解脫,在那種不變的狀態之中獲得安息,這稱為梵和涅。 儘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代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具有正反“二元”性,它接受邪惡的存在,願意忍受比其它宗教更多的世俗痛苦,承認人 他們自己就是善與惡、愛與恨、悲與喜、低賤與高貴、自私與利他的混合 必須服從自己的本性與宇宙的本質。因此,印度教的主要男女神祇同時代表著毀滅者和創造者兩個方面,既創造痛苦,又帶來福祉。 因此,虔誠的,尤其是有文化的教徒,基本上是一神論者,強調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和超乎類人神靈之上的唯一創造本源的尊嚴。即使沒有宗教信仰,通過信仰、默想和對永恆真理神秘理解的各種中間媒介,也可以找到通向創造力和宇宙真理之門。

40 印度教--地位 印度教源於古代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馬克思曾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慾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佳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可以說“印度教”囊括了一神論、多神論、泛神論和無神論。19世紀英國殖民地曾用了20年時間對印度教作了系統的調查,當年英國外交部曾宣布:無法對印度教作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它既是有神論的宗教,又是無神論的宗教,既是多元論的宗教,又是一元論的宗教;既是禁慾主義的宗教,又是縱慾主義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生活方式等等。“印度教”(Hinduism)一詞並非印度人民對自有宗教的稱謂,而是外來人強加的。在印度所有經典中都沒有這個詞的出現。"Hindu"實為"Sindhu"一字的訛傳。此字本指自古以來就被西方國家稱為“India”(印度)的國度,是由希臘人從波斯人借用的字。後來由於印度周邊地區的穆斯林無法念清楚"SindhuRiver"(印度河)中的第一個字母"S",因此把該字念成了"Hindu"。這個字後來就被外國人用來代指生長在由印度河及恒河澆灌的土地上的人民所具有的宗教信仰和傳統文化。因此,確切地說,印度教是由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不同信仰組織集合而成的。 不過,儘管有那麼多的信仰,但大多數的根源都來自一個,即成書於公元前5000年前的《韋陀經》(又譯“吠陀”)。《韋陀經》有四部:娑摩(SamaVeda)、耶柔(YajurVeda)、梨俱(RigVeda)、阿闥婆(AtharvaVeda)。這四部《韋陀經》教義主要分兩個部分:祈求世間福報及達到靈性解脫。每一部分又各自分出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層次。正是這些林林總總的不同目標及不同層次才構成了印度教各種信仰的“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印度教中所崇拜的神有很多,但主要的神有:至尊神奎師那和他的擴展羅摩神、創造之神大梵天、破壞之神濕婆、維繫之神毘濕奴。印度教認為善惡有因果,靈魂有輪迴。善行能讓人死後升天,惡行則讓人死後墮為畜牲。印度教主張禁慾和苦行,以達到靈魂的淨化。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即使踩死一隻螞蟻也是不仁。因而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連雞蛋都不吃。印度教有嚴格的種姓制度,即人分為從高貴到低賤的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各種姓間界限分明,不通婚,不往來,不變更。印度教還有形形色色的教律,諸如:重男輕女、寡婦不能再嫁、已婚婦女不能在大庭廣眾下拋頭露面以及重婚等等。印度教的經典主要是四部《韋陀經》,此外還有作為韋檀陀哲學來源的《奧義書》和《森林書》、歷史文獻《往世書》、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以及《博伽梵歌》和一些宗教聖人傳記等。

41 印度教--禮儀 印度教從未規定過一成不變的與基督教或猶太教相當的統一禮拜儀式。虔誠的印度教徒天天在每個印度教家庭都備有的簡陋祭壇前背誦規定的祈禱文,他們可能頻頻到印度無處不在的由叫做祭司的人照管的某個寺廟中祈禱或捐贈食物和鮮花。但不存在固定的刻板的儀式,沒有固定的聖職委任或教士職務,也沒有專門的類似基督教的星期日、猶太教的安息日或穆斯林的禮拜五那樣的宗教節日供人禮拜。在宗教儀式中,擔任專職書記員,和主要由梵文寫成的吠陀經及敘事詩的朗誦員的人,都是最高等級婆羅門種姓成員,他們也是喪禮、婚禮、成年禮和代人向神祈禱的唯一執行者。這些無疑都是祭司的職能,然而並不要求執行人必為俗人與神靈之間的中間媒介。所有印度教婆羅門成員都不是祭司,雖然印度教祭司管理寺廟並接受供品,但他們遠非基督教或猶太教那樣正式任命的職務。 印度教的節日也不少,其中大多數的文化色彩與宗教色彩一樣濃厚,比如秋季的排燈節,印度重大宗教節日之一,為期五天,通用日曆的10月下旬。此節供奉財富女神吉祥天女,在孟加拉則供奉女神迦梨。——譯者和春季的好利節好利節,印度教的春節,即公曆2、3月間的望日。該節富於縱情狂歡的特徵,屆時人們不分種姓、性別、社會地位和年齡,力求盡歡。——譯者。還存在到著名寺廟和聖地朝覲的古老傳統。看一看現代印度節日和朝覲,就會對喬叟喬叟(GeoffreyChaucer,約1342~1400),英國莎士比亞時代以前最傑出的作家和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在晚年所寫的長詩《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敘述了朝聖者騎馬從倫敦前往坎特伯雷城朝拜殉教聖人的聖祠的情景。——譯者時代英國和中世紀歐洲的西方大多數人滿腦子宗教觀念的情形有所了解。2001年,在恒河中游阿拉哈巴德舉行的12年一次的無遮大會,印度最盛大的河邊法會,每三年在四個地方輪流舉行,故同一地方每12年舉行一次。據說在大會期間,人們沐浴於河中,可以淨身、滌心、潔口。——譯者,就吸引了3000萬人參與。不過,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遍及歐洲的還俗浪潮,已在受到城市化、工業化、技術革命和民族國家興起等衝擊的今日印度出現。對於數量日漸增加的城市職業印度人來說,宗教已經不如其他更世俗的機會重要。雖然這些人仍只佔總人口的少數,但他們多半就是那些拋棄了種姓或對種姓抱無所謂態度的群體。現代印度很多領導人已經採納了非宗教觀念,甚至甘地也曾聲言反對種姓歧視,並公開反對苛刻對待不可接觸者。

42 印度教--印度神話


Download ppt "西方宗教信仰 1.伊斯蘭教介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