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1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1 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1 1

2 本章概述 本章集中阐释了法律的基本概念、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国家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领会法律的基本精神,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体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提高法律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养成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能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为接下来对具体法律制度的学习打下法理学基础。 2

3 基本问题及逻辑结构 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主要阐述法律的基本概念,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第二节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包括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第三节主要介绍国家安全的有关知识。第四节主要说明如何加强法律修养,通过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和树立维护法律权威来实现。整个四节内容是一个层层递进、由知识到方法再升华到精神的过程。 3

4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掌握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特征和培养途径,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4

5 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国家安全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5

6 教学思路 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际的案例会更加有效,因此,本章教学应当把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理论的解释向学生讲清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内涵,帮助学生树立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另一方面,也应通过相关的案例、多媒体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切实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认识自身在法律意识上存在的不足,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教学思路 6

7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7 7

8 法的文字渊源 相传在原始氏族社会,有一个部落联盟生活在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舜任命了一位司法官,名叫皋陶。皋陶治狱,正直无私、执法公正。他在处理疑难案件时,就令人牵出一头神兽叫“廌”。据古籍《神异经》记载:“东北荒中有兽,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下,名日獬豸。”这头神兽俗称独角兽,“性识有罪”,只要见人争讼,便将触角向无理的一方触去,是非曲直立见分晓,这就是“神兽决狱”的故事。“法”字古体写作“灋”,是一个绝妙的象形文字,其中的“廌”是公平、正义的象征,“水”旁意为公正的像水一样平,“去”有惩罚的意思。“律”,在《说文解字》中意为“均布”,也就是古代调音律的工具,说明“律”有规范人行为的作用,法、律两字连用,是指体现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标准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性文件。 8

9 一、法律的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含 义 9

10 一、法律的含义 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10

11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11

12 本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第一,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
第二,从法律的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客观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第三,从法律的社会作用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本质 12

13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 1 在经济方面,法律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和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在政治方面,法律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引导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顺利进行,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3 在文化方面,法律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保障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 在社会建设方面,法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3

14 相关链接 法律变迁折射西藏社会民主政治巨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14 14

15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经济法 社会法 民商法 刑法 程序法 行政法 宪法 15

16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法的遵守 运行 法的执行 法的适用 16

17 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2月28日发表了《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这部中国政府首次发表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7

18 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1、法治的由来; 法治国家建设 4、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3、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4、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法治国家建设 18

19 1、法治的由来 法治是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人毕达库斯最早提出法治一词。亚里士多德被称为西方第一个对法治的实质作出精辟概括的人,他认为:
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19

20 1、法治的由来 “法治”,是指依据良好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法律成为处理一切社会争议和纠纷的最终依据。 20

21 1、法治的由来 与法治相反的是人治。所谓人治,就是掌权者个人高于法律,国家一切事务的处理最终由少数掌权者按照个人主观意志而非法律来确定。在政治上,人治表现为专制与集权;在法律上,人治不等于没有法律,有时候甚至还有比较完备的法律,但无论如何,法律权威都低于个人权威,君主可以随时发号施令,以言废法,徇私枉法。 法治和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原则和方略。人治一般同专制相联系,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主张因人而异,对人的行为作具体指引,推崇个人权威;而法治一般同民主政治相联系,强调统治者通过法律来治理,提倡一般性规则的作用,树立法律权威。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1

22 2、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法制即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的用以维护其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法治”和“法制”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紧密联系。它们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更多的是就静态意义讲的,而法治是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是普遍的守法原则,同政治民主相联系。在现代社会,只有在依法治国的思想指导下,才有可能真正建立和健全法制,也只有建立了完备的法制,才能使依法治国得以实现。 22

23 2、法治和法制的区别(案例) 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日,湖北农民佘祥林的妻子张在玉失踪。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一日,附近一水塘发现一女尸被认定为张在玉。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五日,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刑十五年。佘上诉之后二审法院维持原判。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张在玉的突然归来证明佘祥林当年被冤枉了。已在狱中度过了十一个春秋的佘祥林被宣判无罪。之后,佘祥林拿到了近二十六万元的国家赔偿。 23

24 2、法治和法制的区别(案例评析) 在佘祥林案中,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刑讯逼供取证,司法机关在证据虚假和不足的情况下,对刑讯逼供没有及时纠正和处理,反而做出故意杀人的死刑判决。直到案发十一年后,佘祥林的妻子“复活”出现,冤案才真相大白。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审理,不轻信口供。”我国《刑法》也对发生刑讯逼供有明确的责任追究规定。从此案可以清楚地看出法治和法制的区别:有法制并不等于有法治。 24

25 3、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使法治方略具有了根本大法的最高效力。 25

26 3、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依宪法治国,宪法之治是法治最核心的要点。 依法治国 26

27 3、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违宪审查机制启动 二○○五年末,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委员长会议完成了对《法规备案审查工作程序》的修订,并通过了《司法解释备案审查工作程序》,规定国务院等国家机关和其他单位及公民认为法规、司法解释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均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要求或审查建议。这项举措是我国建立违宪审查机制的第一步,也是我国宪政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7

28 4、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尽管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法治国家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28

29 4、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主要任务 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29 29

30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30 30

31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主 要 内 容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二、自由平等观念 三、公平正义观念 四、权利义务观念 31

32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32 32

33 一、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33

34 1、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法治不能脱离民主,民主也不能脱离法治;法治是民主下的法治,民主是法治中的民主。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前提,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过来,如果政治活动特别是民主实践不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展开,就可能导致秩序混乱、破坏法制、妨碍生产的“大民主”局面。 民主和法治的关系 34

35 2、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题中之意;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有利于促进党和政府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有利于增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认同,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5

36 3、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① ② ③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6

37 二、自由平等观念 37

38 二、自由平等观念 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
自由从来都不是没有限制的无限自由,法律所追求的自由价值是主体行为与法律规范的统一。 38

39 平等 自由 1、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要明确法律赋予的自由权,充分表达和实现个人愿望和追求。 在享受自由权的同时不要侵犯他人的自由权。
39

40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必须毫无例外地依法平等地受到追究和制裁。
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平等地遵守宪法、法律和其他法规,依法平等地享有法律的权利和承担法律的义务。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必须毫无例外地依法平等地受到追究和制裁。 40 40

41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案例) 科学家杀妻就可减刑吗?
因为杀妻分尸,二○○三年四月,×××被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死刑。但判决后却有近贰佰人上书法院,为其求情,理由是:×××为中国纺织行业、为地方轻纺科技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 以×××名义申报的国家专利有十项。他主编的书是纺织界广大设计人员及商贸人员重要的花样选定参考工具书,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主持攻克的转移印花辊筒雕刻工艺,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他主持开发的数控激光直撞织网机,是国家两个五年计划都没有攻破的项目,徐建平仅用两年时间就一举攻克。 41 41

42 三、公平正义观念 追求公平正义一直被认为是法律的主要价值目标。 42

43 三、公平正义观念 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公平 正义 43

44 三、公平正义观念 案例 一九六三年,一个名叫米兰达的白人无业青年,因涉嫌强奸和绑架妇女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被捕,警官对其进行了两小时的审讯,最后米兰达招供了罪行,陪审团根据供词判决米兰达有罪,并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值得一提的是,依据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审讯前,警官应当告诉米兰达有权保持沉默,有权不自证其罪,而这样的警告对于米兰达来说并不存在。根据宪法规定的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米兰达的供词实际上是无效的。此案后来历经周折,终于上诉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一九六六年,最高法院裁决地方法院的审判无效,理由是警官在审问前,没有预先告诉米兰达应享有的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的公民权利(不得被迫自证其罪),所以米兰达的供词属于“非自愿供词”,这种供词在法院审判时一概无效。 44

45 四、权利义务观念 法律权利和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法制观念。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影响,很多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较为淡薄,不能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法律权利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正确的法律权利义务观念,包括正确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把握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法律权利,正确履行法律义务。 45 45

46 四、权利义务观念 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概念。 46

47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概念 所谓法律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正当利益而采取的并被他人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自由。 47

48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概念 法律权利的结构 基础 实体内容 保障手段 自由权,即权利人可以自主决定做出一定行为的权利,不受他人干预;
请求权,即权利人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权利; 诉权,即权利人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保护的权利。 基础 实体内容 保障手段 48

49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概念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所规定或认可的义务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所必须从事的一定行为或不行为。 49

50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概念 义务人必须根据权利的内容作出一定的行为,这在法学上被称为作为义务,如赡养父母、抚养子女、依法纳税、依法服兵役等; 义务人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义务,被称为不作为义务,如不得破坏公共财产、禁止非法拘禁、严禁刑讯逼供、不得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等。 义务 结构 50

51 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一般来说,法律权利与义务关系可以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和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51 51

52 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关 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同时产生、对立统一的。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同时产生、对立统一的。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关 系 没有脱离义务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摒弃权利而单独履行的义务。 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52 52

53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53 53

54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国家安全 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意识 54

55 一、国家安全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现象:我们的手机经常会收到一些走私信息,电脑黑客侵袭国家金融系统,其他国家抢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等,这些实际上都涉及一个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 55

56 一、国家安全(概念)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国家安全的提法来源于冷战思维的国际关系学和地缘政治理论。 56

57 一、国家安全(概念) 现实 苏联解体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国家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以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为特征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安全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威胁和挑战,尤其是“9·11”之后,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毒品交易、金融危机、流感疫情等非军事因素成为国家安全的关注重点。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57

58 特征 一、国家安全(特征) 国家安全具有假设性; 国家安全具有复杂性; 国家安全是个人安全的前提。 58

59 2、国家安全的内容 社会公共安全。 生态安全。 文化安全。 科技安全。 经济安全。 主要内容 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 59

60 2、国家安全的内容 ① ② ③ 经济安全 科技安全 政治、国防安全
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政治安全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式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国防安全是指国豪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 政治、国防安全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 经济安全 科技安全是指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科学技术是国家安全的科学技术支撑力量。 科技安全 60

61 2、国家安全的内容 ④ ⑤ ⑥ 文化安全是指一国或地区人民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国土资源安全;生物物种安全;大气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 生态 安全 社会公共安全 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61

62 2、国家安全的内容(小资料)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涉及许多方面,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危机外,文化市场领域中或外或内的现实威胁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谁在威胁中国文化的安全? 62

63 2、国家安全的内容(小资料) 谁在威胁中国文化的安全?
从外部因素来看,威胁我国文化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境外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并占据我国文化市场,如美国的电影、英国的流行音乐、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网络游戏和电视剧等;外国资本觊觎我文化市场,对我进行渗透,并逐步在出版传媒和信息文化领域内聚集:国内一些时尚类杂志、都市报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音像电影分销商背后都有外资背景甚至是跨国公司背景。在信息文化领域,由于我国互联网、软件等领域对外资是相对比较开放的,随着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软件等技术企业在加速向文化企业转型,留给人们的是传统文化产业如何对外开放的更大困惑。 谁在威胁中国文化的安全? 63

64 2、国家安全的内容(小资料) 谁在威胁中国文化的安全?
再看看我们自身的因素,也让人扼腕:一是对外国文化产品的简单模仿,缺少中国文化内涵的精品佳作。二是在文化观念上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简单模仿。整体上重资本和技术,轻创意和研发,缺乏中国创意和中国特色。上海盛大代理《传奇》成功之后,一夜之间韩国游戏洛阳纸贵,代理韩国游戏模式一度被认为是致富捷径,最终却让韩国人从中渔利。三是一些互联网文化企业的跨境上市。 谁在威胁中国文化的安全? 64

65 2、国家安全的内容(小资料) 谁在威胁中国文化的安全?
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对15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美国雄踞榜首,为0.87,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整体指数则居于末位,为0.22;国内大部分文化产品在质和量两方面,特别是在观赏性和娱乐性上逊色于舶来品,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五四”以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颠覆使得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国民对英语的热情却持续了20多年并直到今天。语言的霸权往往意味着文化的霸权,如何让从小就接受英语、耳濡目染外国娱乐文化的年青一代选择昆曲而不是摇滚乐,这是一个难题。 谁在威胁中国文化的安全? 65

66 2、国家安全的内容(小资料) 威 胁 ? 当前对文化安全的最大威胁并不是外国文化产品和资本的进入,而是我们自身对外国文化的“臣服”和“克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健民族文化的筋骨,方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由之路。 66

67 2、国家安全的内容(小资料) 国土资源安全。数据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有174万平方公里,进入20世纪90年代,则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400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 1 水资源安全。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上标准的饮用水。 2 大气资源安全。我国有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如近年来人人皆知的沙尘暴,20世纪比较大的暴发为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多达23次。 3 生物物种安全。北京的福寿螺、伶仃岛的微甘菊、闽江的水葫芦、西双版纳的飞机草、正在毁掉海岸滩涂的大米草……从森林到水域,从湿地到草地,从乡村到城市,几乎随处可见这些生物“入侵者”。 4 67

68 2、国家安全的内容(小资料) 特别保护利益 违背善良风俗 由三鹿奶粉想到社会公共安全! 68

69 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某大学学生郭某毕业后到承担国防重点攻关任务的某研究所工作。一日,他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我国军工重点工程研制进度、近期研制规划和总装、试验情况的文章,抱着别人的信息都不准确,自己从事过这项研究,应当有责任发表一篇最权威的文章的心态,在网上编发了文章,严重泄露了国家秘密。国家安全机关与公安机关经过缜密侦查后,以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罪将其依法逮捕,判处郭某有期徒刑八个月。 69

70 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首先要掌握国家安全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安全法律制度。法律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不仅在《宪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内容,而且还专门制定了一批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 70

71 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2、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71

72 1、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除了《国家安全法》和《刑法》规定的一般制度外,还包括: ①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②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③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④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⑤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72

73 2、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法定义务 ①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②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④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③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法定义务 ⑤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⑥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73

74 2、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电视剧《潜伏》中,间谍们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安装了窃听设备,你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下。可别把电视剧的情节拿到现实中来演练,《国家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 74

75 2、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专用间谍器材)
专用间谍器材,是指专门用于从事间谍活动和窃密活动的特定器材。包括暗藏式窃听、窃照器材;突发式收发报机、一次性密码本、密写工具;用于获取情报的电子监听、截收器材;以及其他专用间谍器材。 75

76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76 76

77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上,当道德思维与法律思维发生冲突时,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道德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 77

78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主要内容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78

79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79

80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社会问题通常很复杂,包含着政治经济道德和法律等多种因素。如果说政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利与弊的权衡,经济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道德思维方式的重心就在于善与恶的评价,法律思维的重心则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把合法性当作思考问题的前提条件,围绕合法与非法来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和关系。如要在城区建一座造纸厂、化肥厂或皮革厂。这件事,若单从经济角度看,可能会产生经济效益;单从道德角度看,应说是一个善举,因其可以增加社会就业;但是从法律角度看,因为它必将污染城市环境,损害市民身体健康,明显违背了环境保护法。因而此举虽然从经济、道德的角度看是一件好事,也不能付诸实施。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80

81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讲法律 第一产业 讲证据 讲程序 讲法理 81

82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一个行为发生之后,我们首先要想到这个行为的性质是什么,是合法、中性还是违法。其次,如果它违法了,就要考虑违反的是什么法。最后,我们要看违法之后,要承担什么责任。 讲法律 82

83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王女士因与丈夫吵架,一气之下将自家阳台上的观赏花盆扔到楼下,正好砸在楼下玩耍的小女孩头上,小女孩当场被砸死了。从窗户往外扔东西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扔下来的花盆把人砸死,这就涉及到一个法律问题。 83

84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时会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和矛盾,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但是,即使人们感觉到某些法律规定不合理,也不能漠视法律,一项法律规定,只要它没有被修改或废除,就是有效的,人们就有义务遵守或执行。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修改或废除的建议,由有关国家机关修改或废除,但在此之前,仍然必须遵守或执行。 84

85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以证据为根据。只有有证据才能查清案件,法院才能做出正确的判决。 讲证据 85

86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刘某与丁某经朋友介绍相识,并发展成恋爱关系。两个人为了结婚,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交了近30万元的房款,还对房子进行了装修并购买了家具、电器等。这套房子的发票上所列的付款人和购房贷款存折都是丁某的名字。2007年5月,由于种种原因,刘某与丁某决定分手。于是,房子与家具、电器的归属就成了两人的一个争议焦点。 刘某起诉称,在与丁某恋爱期间,自己出资25万元购置了房产,又出资15万元装修了房屋,还购置了6万元的家具和电器。两人分手后,丁某换了门锁,并不让刘某拿走家具和电器。因此,刘某要求法院判决丁某返还其购房款和家具和电器。丁某向法庭提供了两份证人证言,并陈述说,自己与刘某恋爱期间,两人挣钱两人花,不分彼此,买房是共同贷款,装修房屋和购买家具的钱也无法分清各自份额。 案例 86

87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的关联性 证据的客观性 87

88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合法 证据必须是合法的,证据的形式、搜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即证据的来源要合法,而且要经查证属实后才可使用。
88

89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小资料 偷拍偷录取得的证据合法吗?
200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凡是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没有采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偷录、偷拍取得的证据也可以在法庭上充当有效证据。尽管有此规定,但并不意味着偷录偷拍就是合法的。根据该《规定》第68条,偷录偷拍有两种限制:一是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二是不得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特别是窃听,即便作为侦查机关、军事机关也需要审批,而媒体和个人窃听一般是非法的。目前社会上雇私人侦探,对所谓第三者进行拍照等行为是不合法的。如果偷录、偷拍时没有违反上述规定,即为取证手段合法,所取得的视听资料就可以作为定案的证据。 89

90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程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程序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当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 讲程序 90

91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案例) 程序违法、行为无效
王某(女)与杨某系夫妻关系。2000年他们在某镇政府办理了离婚手续,并领取了离婚证。2001年,在王某不知情的情况下,杨某单独向镇政府提供了一份复婚协议书,该镇政府随即做出了撤销王某与杨某离婚证的决定,并为杨某出具了其与王某系夫妻关系的证明。 程序违法、行为无效 91

92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也就是说,光有结论是不行的,必须给出得出结论的理由。 讲法理 92

93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法律思维理由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秘密的;其二,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法庭在宣判案件时经常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条×款作出如下判决,这就是法律上的依据。其三,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也就是说,理由的得出必须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在逻辑所引出来的。 93

94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两隔壁店开餐馆,由于甲生意非常好,乙生意冷清而倒闭,遂生妒意,于是将店改成花圈店,在自家门口放了个花圈。甲生意依然红火。后乙将花圈弄了个杆子高高挂起,甲的顾客从花圈底下过总觉别扭,于是甲的顾客逐渐变少。甲对乙提起诉讼。但乙辩称,我是在自家门口挂花圈,又没侵犯你什么权益。 法律判决乙将高高挂起的花圈放下,其依据是民法原则里的公序良俗原则。 案例 94

95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 参与法律实践。 掌握法律方法; 95

96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96

97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97

98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强制力,法的强制力是由法的国家意志性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法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因此国家为了保证法的顺利实施,要动用它的暴力机关,如公安、监狱、军队等。这也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比如道德的最明显的特征。二是法的内在说服力。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机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98

99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法律权威 99

100 问题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公民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 外部因素影响着法律权威的树立。 1 2 3 4
办事轻程序,主观随意的传统习惯普遍存在; 外部因素影响着法律权威的树立。 100 100

101 本章小结 本章围绕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展开授课,阐述了法的含义、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法律修养,提高法律意识。本章内容的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生动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对具体概念的阐释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性强,对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101

102 基本概念 法 律; 依法治国; 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 国家安全; 法律思维。 102

103 复习思考题(1~5) 1 2 3 4 5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材料题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的性质和特征? 3 大学生应该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4 材料题 5 103

104 复习思考题(1~5) 材料一:一个法学博士以空调公交车不开空调却多收一元空调费为由,将北京巴士公司告上法庭。
材料二:姚明发现他的肖像及姓名出现在某公司产品的外包装上,姚请求法院判令该公司赔偿其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经济损失人民币一元。 材料三:一名消费者在书店买了一本《走向法庭》的书。他离开书店后,发现书中少装订了几十页,于是重返书店要求换书,同时要求该书店支付一元钱的往返乘车费用。书店店员只同意换书,双方对这一元钱的乘车费用彼此互不相让,发生争执。这位消费者遂向法院起诉,要求书店支付一元费用。 请回答:以上一元钱官司说明了什么?你怎样看待诸如此类事件? 104

105 谢谢大家 ! 105


Download ppt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1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