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苗圃及根部害虫 主讲:孙凡 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苗圃及根部害虫 主讲:孙凡 副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苗圃及根部害虫 主讲:孙凡 副教授

2 地下害虫种类繁多,我国地下害虫计有10目、38科、约320余种,东北地区约有50多种苗圃害虫,隶属于5个目10个科:
鞘翅目:金龟子科 30种 叩头虫科 8种 芫菁科 种 象甲科 种 拟步甲科 1种(网目沙潜) 鳞翅目:夜蛾科 种 直翅目:蝼蛄科 种 蟋蟀科 种 双翅目:花蝇科 种(种蝇) 等翅目:白蚁科 种(黄翅、黑翅白蚁)

3 苗圃害虫根据其习性可分为二类: 一.苗圃地上害虫
包括:绿芫菁、水曲柳芫菁、蒙古象甲、大灰象甲、黑绒金龟子等;危害刚出土的嫩叶、嫩芽,造成苗木枯死。 二.苗圃地下害虫 包括:蝼蛄类、蛴螬类、地老虎类、金针虫、网目沙潜、种蝇等。它们在苗圃地下危害种子、种芽、根等,常常造成苗床上缺苗断垄。

4 苗圃害虫发生危害的特点: 种类多、适应性强、分布广
据张志良(1984)在黑龙江省危害苗圃的蛴螬类共约29种,严重发生的有2种,即华北大黑腮金龟及东方绢金龟;中等发生的有大毛棕鳃金龟、白星金龟;轻度发生的有蒙古丽金龟等4种;只有分布但危害不明的有24种之多,其中较严重发生的为华北大黑鳃金龟、东方绢金龟及大毛棕金龟等3种(姜荣华,1984)。 苗圃地下害虫在黑龙江省无论地势(山地、平原、洼地)、土质、植被等情况如何,均有分布,适应性极强,给防治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它们属于广布性害虫(extensive insect)。

5 食性杂、多苗期为害 地下害虫食性杂,这是人所共知的。从为害大田、果园(大小果树、苗木)到蔬菜,观赏植物、绿化植物、牧草及森林苗圃等无不取食。在我国北方,它们经越冬后春季苗期为害,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根部,严重造成缺苗断垄,猖獗危害,造成秋季后绝产。因而是一种猖獗性害虫(rampant insect)。

6 生活史长短不一、营隐蔽生活 绝大多数地下害虫都是一年一代、二年一代或多年一代,因而生活史复杂,长短不一。对蛴螬来说,生活史长短取决于活动期的温度与湿度。地下害虫营隐蔽生活,当不呈严重危害局面时,不易发觉,一旦酿成严重危害,则为时已晚并很难防治,在较短的时间内,虫量不易压下去,也是一种顽固性害虫(stubborn insect)。

7 与立地环境关系密切 1)与土质有关:较湿润的粘壤土——地老虎多; 沙壤土——地老虎少。 2)与土壤含水量有关:
          沙壤土——地老虎少。 2)与土壤含水量有关:   含水量大(河滩地、涝地、河流两岸) ——蝼蛄多;   过水地、凹地        ——地老虎多。 3)与土壤PH值有关:    中性-微酸  —— 蛴螬多;    碱性     —— 蛴螬少。

8 4)与前作有关:    大豆地   ——蛴螬多;    土豆地   ——金针虫多;    蔬菜、玉米地——地老虎多。 5)与周围环境有关:   周围如果杂草多,地老虎多。(杂草地产卵) 6)与人类经营活动有关:   采伐迹地最先发生的是金龟子。

9 金龟类 蛴螬种类多,分布广,食害多种农、林、牧草、药用和花卉植物的幼苗和环剥大苗、幼树的根皮。幼虫食量大,在土内取食萌发的种子,咬断根、茎,轻则造成缺苗断垄、重则毁圃绝苗。成虫出土取食叶、花蕾、嫩芽和幼果,常将叶片食成缺刻和孔洞,残留叶脉基部,严重时将叶全部吃光。

10 蛴螬为害幼苗根部 蛴螬为害花生幼苗根部和果荚

11 寄主 :成虫取食杨、柳、榆、桑、核桃、苹果、刺槐、栎等多种林木和果树的叶片,幼虫危害针、阔叶树根部及幼苗。
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 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日本、蒙古、前苏联。过去记载的东北大黑鳃金龟H. diomphalia (Bates),经杂交试验及DNA研究证明与本种是同种。 寄主 :成虫取食杨、柳、榆、桑、核桃、苹果、刺槐、栎等多种林木和果树的叶片,幼虫危害针、阔叶树根部及幼苗。 危害:剥食树皮,使顶梢弯曲,幼苗枯黄

12 形态特征 成虫 长椭圆形,体长16 ~ 23mm、宽8 ~ 12mm,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胸、腹部生有黄色长毛,前胸背板宽为长的两倍,前缘角钝,后缘角几乎成直角。每鞘翅具3条纵隆线。前足胫节外侧具3齿,中、后足胫节末端有2根距。雄虫末节腹面中央凹陷、雌虫隆起。 卵 乳白色,椭圆形。 幼虫 体长35~45mm,乳白色。头部前顶毛每侧3根。肛孔3裂状,腹末钩毛区约占腹毛区的1/3 ~ 1/2。 蛹  黄白色至红褐色,椭圆形,尾节具突起l对。

13 成虫 幼虫

14 生活史及习性 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2年1代,华中及江浙等地1年l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在河北越冬成虫约4月中旬出土活动直至9月份入蛰,前后持续达5个月,5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6月中旬幼虫陆续孵化,危害至12月以第2龄或第3龄越冬;第2年4月越冬幼虫继续发育危害,6月初开始化蛹,6月下旬进入盛期,7月始羽化为成虫后即在土中潜伏、相继越冬,直至第3年春天才出土活动。

15 成虫白天潜伏土中,黄昏活动,2021时为出土高峰,有假死及趋光性。出土后尤喜在灌木丛或杂草丛生的路旁、地旁群集取食、交尾,并在附近土壤内产卵,故地边苗木受害较重。成虫有多次交尾和陆续产卵习性,产卵次数多达8次,雌虫产卵后约27d死亡。卵多散产于6~15cm深的湿润土中,每雌产卵32 ~ 193粒、平均102粒,卵期19 ~ 22d。幼虫3龄、均有相互残杀习性,常沿垄苗行向前移动危害。幼虫随地温升降而上下移动,春季10cm处地温约达10℃时幼虫由土壤深处向上移动,地温约20℃时主要在5 ~ 10cm处活动取食,秋季地温降至10℃以下时又向深处迁移,越冬于3040cm处。

16 壤土过湿或过干都会造成幼虫大量死亡(尤其是15cm以下的幼虫),幼虫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0. 2% ~ 25
壤土过湿或过干都会造成幼虫大量死亡(尤其是15cm以下的幼虫),幼虫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0.2% ~ 25.7%,当低于10%时,初龄幼虫会很快死亡;如遇降雨或灌水则暂停危害下移至土壤深处,若遭水浸则在土壤内作一穴室,如浸渍3d以上则常窒息而死,故可灌水减轻幼虫的危害。老熟幼虫在土深20cm处筑土室化蛹,预蛹期约22.9d,蛹期15 ~ 22d。

17 东方绢金龟Serica orientalis Motschulsky
又名黑绒鳃金龟、天鹅绒金龟。 分布: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福建、河南、台湾、云南、四川、贵州;朝鲜、日本、前苏联、蒙古。食性杂,可危害140余种植物。成虫喜食杨、柳、榆,苹果、梨、桑,杏、枣、梅等的叶片;幼虫取食苗木及幼林的根系。

18 东方绢金龟

19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7~8mm,宽4.5~5mm;卵圆形,前狭后宽;雄虫略小于雌虫。初羽化为褐色,后渐转黑褐至黑色,体表具丝绒般光泽。唇基黑色,有强光泽,前缘与侧缘均微翘起,前缘中部略有浅凹,中央处有一微凸起的小丘。前胸背板宽为长的2倍,前缘角呈锐角状向前突出,侧缘生有刺毛,前胸背板上密布细小刻点。鞘翅上各有9条浅纵沟纹,刻点细小而密,侧缘列生刺毛。前足胫节外侧生有2齿,内侧有1刺。后足胫节有2枚端距。 卵 椭圆形,长1.2mm,乳白色,光滑。

20 幼虫 乳白色,3龄幼虫体长14~16mm。头部前顶毛每侧1根,额中毛每侧l根。臀节腹面钩状毛区的前缘呈双峰状;刺毛列由20~23根锥状刺组成弧形横带,位于复毛区近后缘处,横带的中央处有明显中断。
蛹 长8mm,黄褐色,复眼朱红色。

21 成虫  卵   幼虫 

22 东方绢金龟: 1.成虫  2.前足胫节  3.幼虫头部正面 4.幼虫内唇  5.幼虫肛腹片

23 生活史及习性 河北、宁夏、甘肃等地均为1年1代,一般以成虫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出土活动,4月末至6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在此期间可连续出现几个高峰。高峰出现前多有降雨,故有雨后集中出土的习性。6月末虫量减少,7月份很少见到成虫。成虫活动适温为20~25℃。日均温10℃以上,降雨量大、温度高有利于成虫出土。

24 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飞翔能力强,傍晚多围绕发芽开花的苹果树、梨树、杏树、柳树、桃树、榆树等的树冠飞翔、取食幼芽及嫩叶。雌、雄交尾呈直角形,交尾时雌虫继续取食,交尾盛期在5月中旬。雌虫产卵于10~20cm深的土中,卵散产或10余粒堆产。产卵量与雌虫取食寄主种类有关,以榆叶为食的产卵量大。一般1雌产卵数约10粒。卵期5~10d。 幼虫 以腐殖质及少量嫩根为食,对农作物及苗木危害不大。幼虫共3龄,约需80d。老熟幼虫在20~30cm较深土层化蛹,预蛹期约7d,蛹期11d。羽化盛期在8月中、下旬。当年羽化成虫个别有出土取食的,但大部分不出土即蛰伏越冬。

25 分布 除西藏、新疆外遍及全国;国外分布于朝鲜和日本。
铜绿异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 分布 除西藏、新疆外遍及全国;国外分布于朝鲜和日本。 危害 成虫危害柳、榆、枫、杨、核桃、板栗、乌桕、油茶、油桐、果树、豆类以及落叶松等几十种树木和植物的叶部,幼虫则食害植物及苗木的根部。

26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21mm,体背铜绿色有金属光泽,前胸背板及鞘翅侧缘黄褐色或褐色。唇基褐绿色且前缘上卷;复眼黑色;触角9节,黄褐色。前胸背板前缘弧状内弯,侧、后缘弧形外弯,前角锐而后角钝,密布刻点。鞘翅黄铜绿色且纵隆脊略见,合缝隆起较明显。雄虫腹面棕黄且密生细毛,雌虫腹面乳白色,末节横带棕黄色,臀板黑斑近三角形。足黄褐色,胫、跗节深褐色,前足胫节外侧具2齿,内侧有1棘刺,2跗爪不等大,后足大爪不分叉。 卵 白色,初产时为长椭圆形,长1.94mm,宽1.4mm,以后逐渐膨大至近球形,长2.34mm,宽为2.16mm,卵壳表面光滑。

27 幼虫 3龄幼虫体长29~33mm。头部暗黄色,近圆形;头部前顶毛每侧8根,后顶毛10~14根,额中侧毛两侧各2~4根。前爪大,后爪小。臀部腹面具刺毛列,多由13~14根长锥刺组成,两列刺尖相交或相遇,其后端稍向外岔开,钩状毛分布在刺毛列周围。肛门孔横裂状。 蛹 椭圆形,长约18mm,宽约9.5mm,略扁,土黄色,末端圆平,雌蛹末节腹面平坦且有一细小的飞鸟形皱纹,雄蛹末节腹面中央有乳状突起。

28

29 生活史及习性 1年1代,以3龄或少数以2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份越冬幼虫上升表土危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化蛹,6~7月份为成虫活动期、9月上旬停止活动;成虫高峰期开始见卵,7~8月份为幼虫活动高峰期,10~11月进入越冬。如5、6月份雨量充沛,成虫羽化出土较早,盛发期提前,一般南方的发生期约比北方早月余。

30 成虫趋光性强,有多次交尾及假死习性;白天隐伏于地被物或表土,黄昏出土后多群集于杨、柳、梨、枫杨等树上先交尾,再大量取食。气温25℃以上、相对湿度为70%~80%时活动较盛,闷热无雨、无风的夜晚活动最盛,低温或雨天较少活动;21~22时为活动高峰;食性杂、食量大,群集危害时林木叶片常被吃光。 卵多散产于果树下或农作物根系附近56cm深的土中,每雌产卵约40粒、卵期10d。土壤含水量在10%15%、土壤温度为25℃时孵化率几达100%。幼虫主要危害果木和农作物根系部分,多在清晨和黄昏由土壤深层爬到表层咬食,被害苗木根茎弯曲、叶枯黄、甚至枯死。1、2龄食量较小,9月份进入3龄后食量猛增,越冬后3龄又继续危害至5月,因此一年春秋两季均为危害盛期。老熟幼虫在土深20~30cm处作土室经预蛹期化蛹,预蛹期13d,蛹期9d。

31 蛴螬类的防治方法 1. 林业技术防治 在蛴螬密度大的宜林地,造林前应先适时整地,以降低虫口密度。苗圃地秋末深耕可增加蛴螬的越冬死亡率;避免使用未腐熟的厩肥;在蛴螬危害高峰期灌水,可溺死部分幼虫;秋末大水冬灌可减轻翌春的危害。及时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可减少虫口数量;在成虫产卵期及时中耕也可消灭部分卵和初孵幼虫。 2. 人工防治 在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或其它引诱物诱杀。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于傍晚振落捕杀成虫。秋季耕翻时人工捕捉幼虫。 3. 化学防治 种子与50%~75%辛硫磷2000倍液按1:10拌种防治蛴螬。用辛硫磷等在播种前将药剂均匀喷撒地面,然后翻耕或将药剂与土壤混匀;或播种时将颗粒药剂与种子混播,或药肥混合后在播种时沟施,或将药剂配成药液顺垄浇灌或围灌防治幼虫。成虫盛发期喷25%西维因粉或15%的乐果粉1000~1500倍液或其它药剂防治。 4. 生物防治 招引食虫鸟;采用蛴螬乳状杆菌乳剂、大黑臀土蜂防治幼虫,可利用金龟子性腺粗提物或未交配的雌活体诱杀成虫。

32 蝼蛄类 蝼蛄俗称拉拉蛄,土狗子,属直翅目蝼蛄科,是常见的地下害虫之一。 国内分布有四种:
台湾蝼蛄 Gryllotalpa formosana Saussure (台湾、广东、广西) 普通蝼蛄 Gryllotalpa gryllotalpa L. (只新疆有分布) 东方蝼蛄 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33 蝼蛄对幼苗为害状 蝼蛄的隧道及为害的豆苗

34 东方蝼蛄与华北蝼蛄 分布、寄主及危害 东方蝼蛄 分布全国各地,以长江以南地区发生较重 华北蝼蛄 分布西北、华北、东北的南部
东方蝼蛄 分布全国各地,以长江以南地区发生较重 华北蝼蛄 分布西北、华北、东北的南部 蝼蛄的食性很杂,除以成、若虫危害多种针阔叶树的根芽,还能危害多种粮食作物、烟草和蔬菜。成虫危害根苗呈纤维状。

35 形态特征区别: 东方蝼蛄 华北蝼蛄 成虫体长: 30-35mm 36-55mm 腹部: 近纺锤形 近圆筒形
腹部: 近纺锤形 近圆筒形 后足: 胫节背侧内缘有棘3-4个 个 前足: 腿节下缘平直、无缺刻 腿节下缘有1缺刻

36 华北蝼蛄:1. 成虫 2. 前足 3后足 东方蝼蛄:4. 前足 5. 后足

37 生活史及习性 东方蝼蛄 若虫6龄,南方1年1代,北方2年1代。 华北蝼蛄 若虫13龄,约3年1代。 东方蝼蛄 华北蝼蛄

38 蝼蛄类的主要习性 1)群集性 初孵若虫有群集性。 2)趋光性 具强烈的趋光性,在黑光灯或电 灯下,可诱到大量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
1)群集性 初孵若虫有群集性。 2)趋光性 具强烈的趋光性,在黑光灯或电 灯下,可诱到大量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 3)趋化性 对香、甜物质特别嗜好。对煮至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很喜好。 4)趋粪性 对马粪具趋性。 5)喜湿性 喜欢在潮湿的土中生活,常常栖息在沿河两岸、渠道两侧、常浇水的苗床上等。

39 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分布于全国各省区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和非洲。以辽宁及长江以南等地发生量大; 危害 食性杂,对针叶树播种苗、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苗期危害甚重。

40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0~35mm,近纺锤形,黑褐色,密生细毛。前胸背板卵圆形,长4~5mm,中央有1暗红色长心脏形凹斑。前翅甚短,后翅纵褶成条,突出腹末。前足腿节下缘平直,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3~4个能动的棘刺。 卵 椭圆形,长2~2.4mm、宽1.4~1.6mm,初产时灰白色,有光泽,后渐变为灰黄褐色,孵化前呈暗褐或暗紫色。

41 成虫

42 若虫 初孵若虫乳白色,复眼淡红色,体长约4mm。头、胸及足渐变暗褐色、腹部淡黄色。2~3龄以上同成虫,6龄若虫体长24~28mm。

43 1成虫,2卵,3若虫 东方蝼蛄

44 生活史及习性 华北以南及西北地区1年1代,东北2年l代。西北以成虫或6龄若虫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若虫开始上升至表土取食活动,4~5月份是危害盛期,5~6月羽化为成虫,5月中旬至6月下旬产卵,若虫7、8月份孵化。越冬成虫45月在土深5~10cm深处作扁椭圆形卵室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为末期,每雌每室产卵30~60粒;9月中、下旬为第二次危害高峰。若虫孵出3d后能跳动,渐分散危害,昼伏夜出,以2l~23时为取食高峰,共6龄。11月上旬陆续潜至60~120cm深处越冬。 有较强的趋光性,嗜食有香、甜味的腐烂有机质,喜马粪及湿润土壤。土壤质地与虫口密度也有关系,在轻盐碱地虫口密度最大、壤土次之、粘土地最少。

45 东方蝼蛄在一年中的活动情况,在北方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下述六个阶段:
冬季休眠阶段:从上年的10月下旬(旬平均气温6.6℃,20cm深土温10.5 ℃)开始,至当年的3月中旬(旬平均气温零下1.4℃,20cm深土温0.3 ℃),是蝼蛄的越冬阶段。这时蝼蛄在60-120cm深的土层中越冬。一窝一头,以头部向下,犹如僵死状态。越冬深度,一般决定于冻土深度和地下水位,即在地下水面以上和冻土层以下。 春季苏醒阶段 :3月下旬(旬平均气温2.3℃,20cm深土温2.3 ℃)至4月上旬(旬平均气温6.9℃,20cm深土温5.4 ℃),为蝼蛄的苏醒阶段,这时随着温度的回升,蝼蛄就由冬眠状态慢慢活动起来。“清明节以后它们就进入表土层活动。这时,洞顶壅起一小堆土,是蝼蛄初升到地面的主要特征,也是春季挖洞灭虫和调查虫口密度的有利时机。

46 出窝迁移阶段: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11. 5℃,20cm深土温9. 7 ℃)至4月下旬(旬平均气温12. 6℃,20cm深土温12

47 若虫越夏、成虫产卵阶段:6月下旬(旬平均气温22. 6℃,20cm深土温22
若虫越夏、成虫产卵阶段:6月下旬(旬平均气温22.6℃,20cm深土温22.6 ℃),天气炎热,若虫潜入30-40cm以下的土中过夏,成虫已进入交配、产卵期这时是人工挖窝毁卵和挖窝消灭若虫的良好时机。 秋季危害阶段:9月上旬(旬平均气温18.0℃,20cm深土温19.9℃)至9月下旬(旬平均气温12.5℃,20cm深土温15.2 ℃),气候凉爽,过夏的若虫急需取食,准备越冬。当年的若虫也独立生活,进行危害活动。

48 分布于我国北纬32°以北的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北部)、山东、河南、陕西;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耳其。
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又名单刺蝼蛄, 分布于我国北纬32°以北的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北部)、山东、河南、陕西;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耳其。 危害植物同东方蝼蛄。

49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6~55mm。黄褐色,近圆桶形。前翅覆盖腹部不到1/3,前足腿节下缘弯曲,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棘刺12个或消失。
卵 椭圆形,长1.6~1.8mm、宽1.1~1.3mm。初产乳白有光泽,后变黄褐色、暗灰色。 若虫 初孵若虫乳白色、体长2.6~4mm;5~6龄后体色与成虫相似,末龄若虫体长36~40mm。

50 华北蝼蛄

51 生活史及习性 约3年1代,若虫13龄,以成虫和8龄以上的各龄若虫在150cm以上的深土中越冬。翌年3~4月,当10cm深土温达8℃左右时若虫开始上升危害,地面可见长约10cm的虚土隧道,4、5月份地面隧道大增即危害盛期;6月上旬当隧道上出现虫眼时已开始出窝迁移和交尾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8月为产卵末期。越冬成虫于6~7月间交配,产卵。

52 初孵若虫最初较集中,后分散活动,至秋季达8~9龄时即入土越冬;第2年春季,越冬若虫上升危害,到秋季达12~13龄时,又入土越冬;第3年春再上升危害,8月上、中旬开始羽化,入秋后以成虫越冬。成虫虽有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差,灯下的诱杀率不如东方蝼蛄高。华北蝼蛄在土质疏松的盐碱地,沙壤土地发生较多。 该虫在1年中的活动规律和东方蝼蛄相似,即当春天气温达8℃时开始活动,秋季低于8℃时则停止活动;春季随气温上升危害逐渐加重,地温升至10~13℃时在地表下形成长条隧道危害幼苗;地温升至20℃以上时则活动频繁、进入交尾产卵期;地温降至25℃以下时成、若虫开始大量取食积累营养准备越冬,秋播作物受害严重。土壤中大量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易导致蝼蛄发生,受害较重。当深10~20cm处土温在16~20℃、含水量22%~27%时,有利于蝼蛄活动;含水量小于15%时,其活动减弱;所以春、秋有两个危害高峰,在雨后和灌溉后危害常常加重。

53 蝼蛄类的防治方法 1.诱杀 蝼蛄的趋光性很强,在羽化期间,晚上7~10时可用灯光诱杀;
在苗圃步道间每隔20m左右挖一小坑,将马粪或带水的鲜草放入坑内诱集,再加上毒饵更好,次日清晨可到坑内集中捕杀。

54 2. 保护天敌 可在苗圃周围栽植杨、刺槐等防风林,招引红脚隼、戴胜、喜鹊、黑枕黄鹂和红尾伯劳等食虫鸟以利控制虫害。 3. 林业措施 施用厩肥、堆肥等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深耕、中耕也可减轻蝼蛄危害。

55 4. 化学防治 作苗床(垅)时用40%乐果乳油或其它药剂0.5kg加水5kg拌饵料50kg,傍晚将毒饵均匀撤在苗床上诱杀。饵料可用多汁的鲜菜、鲜草以及蝼蛄喜食的块根和块茎,或炒香的麦麸、豆饼和煮熟的谷子等。用25%西维因粉100150g与25g细土均匀拌和,撒于土表再翻入土下毒杀。也可用药剂处理拌种。 5. 春季挖窝灭虫;夏季挖窝毁卵。

56 地老虎类 地老虎是鳞翅目、夜蛾科、切根虫亚科一些种类的幼虫总称,俗称地蚕、切根虫和土蚕等。危害农林植物的幼苗,切断根茎部,造成缺苗断行,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地下害虫。在我国分布的主要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八字老虎等,尤以小地老虎发生普遍和严重。

57 地老虎为害状 小地老虎为害玉米造成的玉米为害状

58 危害 以幼虫危害苗木,夜出活动,将幼苗茎干距地面l~2cm处咬断,拖入土穴中取食;也爬至苗木上咬食嫩茎和幼芽,造成缺苗或严重影响幼苗生长。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分布 国内、外都广泛分布。 危害 以幼虫危害苗木,夜出活动,将幼苗茎干距地面l~2cm处咬断,拖入土穴中取食;也爬至苗木上咬食嫩茎和幼芽,造成缺苗或严重影响幼苗生长。

59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7~23mm,翅展40~54mm。头部与胸部褐色至灰黑色,额上缘有黑条,头顶有黑斑,颈板基部及中部各有1条黑横纹。腹部灰褐色。前翅红褐色,前缘区色较深,基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内横线双线黑色,剑形纹小,暗褐色,黑边,环形纹小,扁圆形,有1圆灰环,肾形纹黑色黑边,外侧中部有1条楔形黑纹伸至外横线;中横线黑褐色,波浪形;外横线双线黑色,锯齿形,齿尖在各翅脉上为黑点;亚外缘线微白,锯齿形,内侧M3 –M1间有2条楔形黑纹,内伸至外横线,外侧为2个黑点,外缘线由1列黑点组成。后翅白色,翅脉褐色,前缘、顶角及外缘线褐色。

60 卵 馒头形,直径约0.5mm,高约0.3mm,表面有纵横隆线。初产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孵化前卵顶上呈现黑点。
蛹 体长18~24mm,赤褐色,有光泽。口器末端约与翅芽末端相齐,均伸达第4腹节后缘。腹部前5节呈圆筒形,几与胸部同粗,第4~7腹节各节背面前缘中央深褐色,且有粗大的刻点,两侧尚有细小刻点,延伸至气门附近,第5~7腹节腹面前缘也有细小的刻点。腹部末端臀棘短,具短刺l对。

61 小地老虎成虫 小地老虎蛹 小地老虎幼虫

62 小地老虎形态特征图 卵(放大) 幼虫 为害状 成虫(雌)

63 生活史及习性 各地发生代数随气候不同而异。大致为长城以北,1年2~3代;长城以南,黄河以北1年3代;黄河以南至长江沿岸,1年4代;长江以南1年4~5代;南部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南部,1年6~7代。无论年发生代数多少,造成严重危害的均为第1代幼虫。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小地老虎以蛹及幼虫在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越冬。南部亚热带地区,由于气候温暖,冬季无休眠现象,各虫态都能正常活动。

64 幼虫共6龄,少数7~8龄。1~2龄幼虫多群集于杂草、林木幼苗顶芽及苗株嫩叶上取食危害。3龄以后分散活动,白天潜伏于杂草及幼苗根部附近的表土干、湿层之间,夜出咬断苗茎,尤以黎明前露水多时更烈。3龄前的取食量仅约占幼虫期取食量的3%左右。4龄后食量逐渐增大。当食料缺乏或环境不适时,常导致幼虫夜间成群迁移危害。老熟幼虫约在5cm深表土层筑土室化蛹,蛹历期约15d。

65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危害严重,北方较轻,有时与小地老虎混同发生。国外分布于日本、前苏联、朝鲜、缅甸。
大地老虎Agrotis tokionis Butler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危害严重,北方较轻,有时与小地老虎混同发生。国外分布于日本、前苏联、朝鲜、缅甸。 危害 大地老虎食性很杂,除林木及果树的幼苗和农作物苗株外,也危害蔬菜。

66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0~23mm,翅展42~52mm。前翅前缘自基部至2/3处呈灰黑色,肾状纹及环状纹明显,其周围有黑褐边。肾状纹外侧有一不规则的黑纹,亚基线、内、外横线均为明显的双曲线,中横线、亚缘线不明显,无剑状纹。后翅灰褐色,外缘污黑色。雄蛾触角双栉状,分枝达末端。 卵 半球形,高约1.5mm,宽约1.8mm。初产时浅黄色,渐变黄褐色,孵化前变为灰褐色。

67 幼虫 体长40~60mm,黄褐色,多皱纹,光滑无颗粒;腹背毛片前后一样大小;幼虫额为阔三角形,底边大于斜边;臀板深褐色、无斑纹;腹足趾钩一般在20根以下。
蛹 长23-29mm,宽9-10mm,初为前黄褐色,后变为赤褐色,将羽化时为黑褐色。腹部1-3节侧面有明显的横沟第3-5节明显较中胸及第1-2腹节为粗,第4-7节前缘密布刻点,由背中央至气门的刻点较大,且大小相仿。腹部末端臀棘呈三角形,具短刺一对。

68 大地老虎成虫 大地老虎幼虫

69 大地老虎: 1.成虫  2.幼虫  3.幼虫头部正面  4.幼虫第4腹节背板 5.幼虫臀板背面  6.蛹

70 生活史及习性 1年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在北京越冬幼虫于4月中、下旬陆续开始危害,南方一般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取食。5~6月间以老熟幼虫行夏眠,夏眠的时期在南京、杭州分别为5~9月及6~7月。夏眠结束后,即在土壤内筑椭圆形蛹室化蛹,历期32~27d。成虫于10月上旬出现,白天潜伏于枯叶、杂草丛中,夜间活动,具趋光性和趋化性。成虫补充营养后3~5d即交尾、产卵。卵散产于杂草和幼苗上,也产于落叶上及土缝中。产卵量的多少与成虫期获得补充营养的质量及在幼虫期营养状况成正相关。幼虫孵出后于11月中旬进入越冬。幼虫共7龄,1~3龄幼虫多群集于杂草及林木幼苗的顶心嫩叶上,昼夜取食,4龄后扩散危害,昼伏夜出;但其活动远较小地老虎迟钝。

71 另外还有: 黄地老虎 Agrotis segetum Schiffermuller
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中南、西南等地, 危害多种林木及农作物幼苗。 八字地老虎 Amathes cnigrum(Linnaeus)

72 黄地老虎幼虫 黄地老虎成虫

73 八字地老虎

74 八字地老虎 1.成虫  2.幼虫头部  3.幼虫第4腹节背面  4.幼虫臀板  5.蛹 (1)正面 (2)背面

75 地老虎类的防治方法 诱杀成虫 在越冬代发蛾期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可有效压低第1代虫量。
诱杀成虫 在越冬代发蛾期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可有效压低第1代虫量。 清除杂草 杂草是地老虎的产卵寄主和幼龄幼虫的食料。在苗圃地幼苗出土前或l、2龄幼虫期清除圃地及附近杂草并及时运出沤肥或烧毁,可防止杂草上的幼虫转移到林木幼苗上危害。 药剂防治 用90%敌百虫1000倍液,20%乐果乳油300倍液,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于幼苗或四周土面上;或将90%敌百虫1kg加水5~10kg,拌鲜草l00kg,于傍晚撒于苗圃地上,可诱杀4龄以上幼虫;2.5%溴氰菊酯1000倍喷雾防治,保苗效果良好。 人工捕捉 在苗圃地于清晨进行检查,如发现新鲜被害状,则在苗株附近刨土,捕杀幼虫,可收到显著效果。

76 叩甲类 属鞘翅目叩甲科,在土壤中危害树木及许多农作物种子刚发出的芽,或刚出土幼苗的根和嫩茎,造成成片的缺苗现象。

77 细胸锥尾叩甲Agriotes subvittatus Motschulsky
又名细胸金针虫, 分布于华北、东北、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北、甘肃、陕西、宁夏;俄罗斯、日本。 危害杨、桑、竹笋等多种苗木种子的幼芽及幼苗的根和嫩茎。

78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8~9mm,宽约2.5mm。体形细长扁平,被黄色细卧毛。头、胸部黑褐色,鞘翅、触角和足红褐色,光亮。触角细短,向后不伸达前胸后缘,第1节最粗长,自第4节起略呈锯齿状,各节基细端宽,彼此约等长,末节呈圆锥形。前胸背板长稍大于宽,后角尖锐,顶端多少上翘;鞘翅狭长,末端趋尖,每翅具9行深的刻点沟。 卵 乳白色 近圆形。

79 幼虫 淡黄色,光亮。老熟幼虫体长约32mm,宽约1
幼虫 淡黄色,光亮。老熟幼虫体长约32mm,宽约1.5mm。头扁平,口器深褐色。第1胸节较第2、3节稍短。1~8腹节略等长,尾节圆锥形,近基部两侧各有1个褐色圆斑和4条褐色纵纹,顶端具1个圆形突起。 蛹 体长8-9mm,浅黄色。

80 细胸锥尾叩甲

81 生活史及习性 在东北约需3年完成1个世代。在内蒙古河套平原6月见蛹,蛹多在7~10cm深的土层中。6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活动能力较强,对禾本科草类刚腐烂发酵时的气味有趋性。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表土内。在黑龙江克山地区,卵历期为8-2l天。幼虫要求偏高的土壤湿度;耐低温能力强。在河北4月平均气温0℃时,即开始上升到表土层危害。一般10cm深土温7~13℃时危害严重。黑龙江5月下旬10cm深土温达7.8~12.9℃时危害,7月上、中旬土温升达17℃时即逐渐停止危害。

82 叩甲类的防治方法 1. 在整地播种前,特别是前作为苜蓿或新垦的荒地,要测查土壤。根据各地经验,每亩有幼虫1000头以上或每平方米有虫2~3头即须防治。 2. 在做床育苗时,用5%辛硫磷颗粒剂按30~37.5kg/hm2施入表土层防治。 3. 用辛硫磷或其它药剂与种子混合播种,种苗出土或栽植后如发现幼虫危害,可用毒土逐行撒施并随即用锄掩入苗株附近表土内,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4. 苗圃地精耕细作,以便通过机械损伤或将虫体翻出土面让鸟类捕食,以减低幼虫密度。此外,加强苗圃管理,避免施用未腐熟的草粪等诱来成虫繁殖。

83 象甲类 属鞘翅目象甲科。幼虫危害幼苗细根,或在地下根茎及插条上啃食皮层,造成苗木枯死。成虫喜食幼苗的幼芽、嫩叶及嫩茎。

84 分布于东北、华北、北京、陕西、山东、河南、湖北;日本。
大灰象Sympiezomias velatus (Chevrolat) 分布于东北、华北、北京、陕西、山东、河南、湖北;日本。 危害 食性杂,能危害40余科、100余种植物。成虫取食初出土的林木幼苗、幼林嫩芽等,幼虫食害根系,主要在成虫期造成重要的损失。

85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10mm,体黑色,全体密被灰白色鳞毛。前胸背板中央黑褐色,两侧及鞘翅上的斑纹褐色。头部较宽,复眼黑色,卵圆形。头管粗而宽,表面具3条纵沟,中央1沟黑色,先端呈三角形凹入。鞘翅卵圆形,末端尖锐,基部急剧形成边缘,鞘翅上各具1近环形的褐色斑纹和10条刻点列,后翅退化。腿节膨大,前胫节内缘具l列齿状突起。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4mm。乳白色,头部米黄色,上颚褐色,先端具有2齿,后方有1钝齿,内齿前缘有4对齿状突起,中央有3对齿状小突起,后方的2个褐色纹均呈三角形,下颚须和下唇须均2节。第9腹节末端稍扁,先端轻度骨化,褐色。肛门孔暗色。

86 大灰象甲

87 生活史及习性 在辽宁南部2年l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中越冬。4月中、下旬成虫出土活动,有群集性,5月下旬在卷叶内产卵,6月上旬幼虫开始陆续孵化,9月下旬幼虫筑土室越冬;翌年春暖后继续取食,6月下旬化蛹;蛹历期约15d,7月中旬成虫羽化即在原处越冬。 成虫不能飞翔,4月下旬温度较低时很少活动,多潜伏在土缝中或植物残株下面。

88 分布 于北华北、东北、山东;前苏联、蒙古、朝鲜,
蒙古土象 Xylinophorus mongolicus Faust 分布 于北华北、东北、山东;前苏联、蒙古、朝鲜, 危害 80余种农、林植物,如紫穗槐、刺槐、板栗、核桃、桑、加杨、甜菜、大豆等最为嗜食,常造成大面积缺苗、断垄,甚至毁种。主要以成虫啃食幼苗等危害。

89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4~5.8mm。体被褐色或白色鳞片。头部吻状部在眼前无深凹陷。鞘翅略呈卵形,末端稍尖,表面密被黄褐色绒毛。第3、4纵行的基部有白斑,鞘翅基部逐渐倾斜,不急剧形成边缘。 幼虫 体长6~9mm。内唇侧后方2个三角形褐色纹于基部连结在一起,并延长呈舌形。

90 蒙古土象

91 生活史及习性 在辽宁、吉林地区2年l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4月中旬日平均气温达10℃左右时成虫即出土活动,5月上旬产卵,下旬幼虫孵化,9月下旬幼虫作土窝休眠,继而越冬;翌年6月中旬化蛹,7月上旬成虫羽化,在原处越冬。成虫有假死和群集取食习性。卵散产于表土中,每雌产卵80~90粒。卵历期约13d,幼虫孵化后钻入土中取食腐殖质及植物根系。蛹历期17~20d,雌成虫寿命57~157d,雄成虫46~96d。成虫活动习性与大灰象类似。

92 象甲类的防治方法 应在4-5月集中防治成虫。 1. 人工捕杀 早春集中危害初出土的幼苗时,或利用在田间植株附近土块地面叶下,匍匐植物叶下集中潜伏、及假死习性,进行人工捕杀。 2. 喷洒药剂 成虫活动盛期,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80%敌敌畏乳油、75%辛硫磷、50%马拉硫磷、50%杀螟松等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10000倍液喷雾。

93 芫菁类 只在我国北方局部地区苗圃内发生,并不造成严重危害。常见的以下有两种:
水曲柳芫菁( Lytta suturella Motschulsky) 绿芫菁(Lytta caraganae)

94 水曲柳芫菁( Lytta suturella Motschulsky)
体长约17-20mm,宽4-6mm,体蓝绿色,鞘翅红色,鞘翅缝绿色,具金属光泽。头部近三角形,前胸背板呈僧帽形,具中沟和压迹,触角念珠状,黑色,光滑。 绿芫菁(Lytta caraganae) 体长约18mm,宽5mm,体呈蓝绿色,具金属光泽。头和前胸背板凹,光滑,两侧前方隆起,宽大于长。触角念珠状,雌雄外形无差别,腹端常外露,鞘翅背面凸不平,绿色,蓝色或蓝绿色。

95 芫菁类属于复变态,初孵若虫叫三爪虫,吃蝗卵,脱皮变成蛴螬型,经过几龄,围蛹型幼虫。
绿芫菁 芫菁类属于复变态,初孵若虫叫三爪虫,吃蝗卵,脱皮变成蛴螬型,经过几龄,围蛹型幼虫。


Download ppt "第二章 苗圃及根部害虫 主讲:孙凡 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