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及策略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曾宁波 研究员 2007年9月24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及策略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曾宁波 研究员 2007年9月24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及策略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曾宁波 研究员 2007年9月24日

2 一、坚持发展性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一)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看
中小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带有明显的“个体独特性”,但更多的心理问题是与学生发展的阶段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是在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对于人一生发展各个阶段面临的危机,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就有下面的研究,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加以预防和纠正。

3 1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赖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2-3 活泼自动←→羞愧怀疑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发展顺序 发展障碍 1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赖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2-3 活泼自动←→羞愧怀疑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尾 3-6 自动自发←→退缩内疚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 6-青春期 勤奋进取←→自贬自卑 具有求学、做人、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青年期 自我统一←→角色混乱 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失 成年期 友爱亲密←→孤独疏离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基础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 中年期 精力充沛←→颓废迟滞 热爱家庭,栽培后进 自我恣纵,不顾未来 老年期 完美无憾←→悲观绝望 随心所欲,安享天年 悔恨旧事,充满遗憾

4 近年来,心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方面。具体表现为:
嫉妒 自卑 任性 孤僻 焦虑 逆反心理 情绪反常 神经衰弱 社交困难 学习障碍

5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1、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6 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前来咨询时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

7 ”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8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9 2、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这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兴趣。

10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11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

12 3、情感类问题 青春期,中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在咨询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

13 还有的同学无法控制自己,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校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在个别学校出现的个别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等现象事实上成为校园不和谐,甚至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14 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变故,而要三者都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15 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1、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2、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3、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4、 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5、 保持健全的人格

16 6、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7、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8、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9、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10、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17 即使尚未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需要有正确的指导与教育,防止出现偏差。
我们强调发展性辅导,目的不仅在于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现时的生存,更在于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能不断得到适时调整,与其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相适应。

18 (二)从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史来看 1、从消极走向积极 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及行动,主要经历了治疗——预防——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并逐渐呈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个性发展模式的趋势。这使心理卫生工作由集中在个体心理不健康一面的消极势态向对个体心理健康一面关注的积极势态转变。

19 2、、从适应走向发展 西方学校传统的辅导重心着眼于矫治的层面,为少数有学习困难、适应障碍、退缩行为以及有暴力倾向等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消除异常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环境。 当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向发展性层面推进,即辅导应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包括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使之提高自尊心,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发展社交能力,充分发挥各种潜能。

20 发展性辅导的提出与整个心理科学的理论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埃里克森、哈维格斯特等人提出的毕生发展观,皮亚杰的智力结构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他们关注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以“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努力排除正常发展障碍”为辅导方向的发展性辅导正是这些理论、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21 发展性辅导虽然强调辅导的发展性与教育性,但也不忽视矫治性和预防性工作。平时学校向学生提供与解决本阶段发展任务有关的各种辅导,一旦学生出现问题,以发展为取向的辅导除了做好矫治工作外,同时还设法消除引发问题的各种因素及设法增进学生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不能停留在坐等学生来咨询问题,或事后弥补,而应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干预,防患于未然,这是今后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一个基本观念。

22 目前,国外及香港、台湾普遍以发展性辅导的观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美国:早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就在学校、社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门诊。在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到了80年代以后,从事心理辅导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特别是注意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有关中学生的心理技能训练课程相继推出,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相继出现。

23 美国不同的州、不同的学校所采用的基本模式相同,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约有4—6人,在老师的组织下,分别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认知观念、接受行为训练、提高心理技能,从而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4 日本: 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开始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着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素质而展开。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有关健康、安全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培养学生保持和增强心理健康的实践能力,并将学习意愿、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力、判断力和行动能力作为健康教育的基础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2000年,日本政府开始在中小学设置心理健康课程。 

25 我国香港:香港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国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许多心理咨询工作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以预防为主。因此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也出版了。有的是单独一门课,由班主任来担任这门课,两周1课时,一学年16课时,每课时35分钟;另一种形式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社会课程里,约占课程的1/4,由教社会课的老师来担任。

26 我国台湾:台湾地区实施9年国民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和辅导工作更加受到重视。学校心理卫生与保健工作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健康的求学环境;实施心理卫生教育。

27 增加相关的科目,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公民与道德》、《伦理》等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心理保健活动,如举办心理保健辩论会、发行刊物、举办展览;演出与心理适应有关的话剧,举行心理健康故事比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学校设置学生辅导中心,专门负责辅导工作的计划以及个案处理的研究和辅导。

28 发展性辅导基于这样一个信念: 辅导为所有学生所有,辅导目标在于促进个人最大的发展,发展性辅导承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冲突,为协助学生成功地解决这些冲突,必须在其发展的关键阶段,学习并达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使学生熟练运用已习得的经验、技巧去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29 因此,我们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终极目标。
短期目标——矫正学生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 中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社交生活适应力,以及建立适当生活方式; 终极目标——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0 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人类心理健康事业进入到以预防为主,治疗、预防并重的新阶段时,作为预防和发展主渠道的教育就必然担负起这一历史的重任。 那么,学校应该怎样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31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式多样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1年颁发)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形式进入中小学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班级、团队活动)或专题讲座。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较长时间以来心理教育在学校可搞可不搞,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正式确立。

32 近几年来,四川的部分学校已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特色,并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经验和操作成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实行小组协作式课堂教学。 成都七中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方式,实行小组协作式课堂教学方式,充分保证了活动课的体验性、互动性、内省性、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体验、思考、讨论等,充分达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

33 这种团体辅导比传统的个体辅导更有成效。 一是团体辅导由于符合学生喜合群,爱模仿,易受团体成员影响,从众性强的特点而受到学生欢迎,也较有成效; 二是团体辅导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学生可借助团体本身的影响力来学习某种生活经验或改变某种不良行为,并获得团体生活经验; 三是能较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解决辅导教师与学生由于人数比例悬殊而造成顾此失彼的问题。

34 显然,团体辅导更有利于协助学生实现各种发展目标,如学会交朋友,学会表达感情,建立自信,形成某种新行为。
当然,提倡团体辅导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个别辅导,在学校辅导工作中,两者很多时候是可以交替使用以发挥互补功能的,但从发展性辅导观点来看,团体辅导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足以让我们更多地关注。

35 案例      “我们在一个班相处一年多了,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聪明、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你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常令我心神不定,我真喜欢你!星期五下午没有其他活动,你在校门口等我,咱们出去聊聊好吗?请不要让我失望。” 张老师在初二年级的一个班上宣读着学生“刘刚”给女同学“婷婷”的“情书”。这不是张老师在公布自己学生的情书,而是她的“青春期异性交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一个情节。

36 张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假如婷婷将信交给了班主任老师,并不再理刘刚,这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他应该怎样对待婷婷?”
      张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假如婷婷将信交给了班主任老师,并不再理刘刚,这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他应该怎样对待婷婷?” 2、“假如婷婷接受刘刚的感情,从此两人密切往来,刘刚大献殷勤,你认为这样对他俩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并不时地穿插着小品。

37 张老师最后给学生留下作业: 1、“如果你收到了同学的情书,你会怎么办?” 2、“当人陷入单相思时该怎么办?”
      张老师最后给学生留下作业: 1、“如果你收到了同学的情书,你会怎么办?” 2、“当人陷入单相思时该怎么办?” 一个处于青春期学生中的敏感话题,在张老师营造的自然、轻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了有效的交流。 这是张老师进行的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38 思路 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4个阶段: 1、明镜台
思路   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4个阶段:      1、明镜台 通过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水平,也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 张老师宣读刘刚给婷婷的“情书”即为此阶段。 

39 2、智慧泉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转变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为训练,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2、智慧泉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转变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为训练,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张老师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就反映了这一点。

40 3、回音壁 根据心理课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反思,确定目标,进行自我教育。张老师留给学生的作业即为此。
 3、回音壁   根据心理课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反思,确定目标,进行自我教育。张老师留给学生的作业即为此。 如有一个学生在作业中写道:“老师,我在小学六年级时喜欢上一个女同学,总控制不住地去想她。我不敢跟别人说,怕说出后,别人会把我当成坏孩子,心里一直很痛苦。上了‘青春期异性交往’这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我的‘单相思’心理得到了解脱,原来这种情况是生理发育的正常现象。我以后一定记住您说的,春天的事情春天做,秋天的事情等到秋天再做。”

41 4、启思录 通过精选的文章、诗句、漫画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进一步的升华。
  4、启思录    通过精选的文章、诗句、漫画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进一步的升华。 课后,张老师给每位同学提供一篇《男女生交往时应怎样正确把握分寸》的文章,就紧扣了这一点。 

42 特点 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丰富多彩、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特点       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丰富多彩、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适时、恰当地诱导,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活动训练,强化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 

43     在教学的每个阶段,教师要以会谈、心理观察、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治、问题分析等活动为手段,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助、自助过程,让学生获得情感心理体验。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达到自我教育。在这种自助活动中,学生可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达到进一步认识自我的目的,找到如何提高完善自我的方向。即从别人那里获得心理启发和支持,内化并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了解和发展自己的机会,在活动获得成功,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促进了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44 该模式的关键,不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答案”,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该模式的关键,不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答案”,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如关于价值观与人的情绪行为关系的教学。 老师首先让每个学生回答问题:“当你遇到很难克服的困难时,你会怎么想?”全班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想法各种各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45 第二步,教师提出积极和消极的典型想法让学生思考、分析,各种不同想法的后果是什么。
第二步,教师提出积极和消极的典型想法让学生思考、分析,各种不同想法的后果是什么。 经过分析、讨论后,学生总结领悟到:价值观决定人的情绪和行为,因此要不断确立合理的价值观。这样每个学生就会在这种亲身的体验中自觉地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46 2、探索高三心理辅导新模式,开展 “高三心灵鸡汤”活动。
成都七中积极探索高三心理辅导新路,开展了“高三心灵鸡汤”活动,以缓解高三学生紧张情绪,减低过高焦虑,缓和人际关系,教给调适方法等,有效地解决了高三毕业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同时也带动了一批班主任积极参与这项工作。这项活动的口号是:“每天一碗‘心灵鸡汤’,让生活滋味更浓更香。”

47 “高三心灵鸡汤”方案最重要的是“早介入”、“小碗浸润”和“全员参与”。
所谓“早介入”是指在高三上半期便把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纳入对学生的具体训练中,根据时间和学生需要,相关辅导可以疏密相间安排; “小碗浸润”指根据高三时间紧张,没有专门课时的情况,利用课前10分钟,班会前10分钟进行有效的辅导; “全员参与”指心理辅导不仅针对高三的学生本人,还要针对家长,老师。我们希望通过对班主任有关心理辅导的培训和指导,由班主任来完成课前10分钟“小碗浸润”的操作。

48 3、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优势,成立各种“心理协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学生心理协会(或社团)是比较受中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在心理协会中学生充分管理自己,组织自己,并在同学中产生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形式。 4、针对中学生上网成瘾问题,招募社会自愿者,成立“戒网瘾中心”。 通过自愿者与受助中学生达成协议,帮助那些迷失在网络里的孩子。目前这种活动在帮助中学生“戒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49 二、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面对中小学生各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每个教师都应该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守护者。

50 (一)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试验案例:勒温(Lewin)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学生分成几个班级,各班级学生所做的作业相同,但各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却不一致。 有的表现一种独裁态度,对学生非常严厉; 有的则具有民主作风,对学生特别友爱。

51 试验案例 : 勒温(Lewin)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学生分成几个班级,各班级学生所做的作业相同,但各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却不一致。
试验案例 : 勒温(Lewin)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学生分成几个班级,各班级学生所做的作业相同,但各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却不一致。 有的表现一种独裁态度,对学生非常严厉; 有的则具有民主作风,对学生特别友爱。

52 实验结果: 1、教师表现一种独裁态度,对学生非常严厉的班:学生都变得神情沮丧,同学间互相倾轧,不能合作,并把对教师的怨恨,报复在无辜的同学身上。 2、教师具有民主作风,对学生特别友爱的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则彼此和谐相处,在公平、和蔼、正直、互助及合作等社会性品格方面,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53 (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卫特(P.A.Witty)以“帮助我最多的教师”为题,请中小学生描述帮助其最多的老师。共计收到约14000封回信。通过分析学生反应,归纳出12项教师重要人格特质,依序列如下:

54 1、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1)合作的、民主的态度; (2)仁慈善良,体谅人; (3)耐心; (4)兴趣广; (5)有令人喜悦的仪表风度; (6)公正无私;

55 (7)有幽默感; (8)性情温和、行为坚毅; (9)对学生的问题有兴趣,关心学生; (10)工作具有灵活性; (11)善于利用表扬方法; (12)对所教学科异常精通熟练。

56 2、学生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1)偏心偏爱,做事不公; (2) 对学生的问题不关心,对学生的要求不合理; (3)对学生挖苦嘲笑,工作生硬缺乏耐心,讲大话,好大声训斥,傲慢和自高自大; (4) 脾气古怪,情绪低落,工作拖拉; (5)缺乏幽默感等。

57 我们强调的基本观点: 第一,建立民主化师生关系。
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58 第二,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教师要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核心素质:
人际交流/沟通 反思与批判意识 民主与平等意识 学习与研究:研究者 活动设计与引导 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

59 (三)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1、被人爱的需求。教师要善用鼓励、赞扬或亲切、温暖的问候。 掌握表扬的艺术。做到:具体、有度、真诚、因材施教。
2、取得成就的需要,避免屡次失败的体验(动物实验案例) 。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3、归属集体的需要。创造交往的机会和氛围。(实验案例)

60 4、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 (1)化揭短为期望,把尖锐的批评软化处理。 戴尔·卡耐基说:用建议的方法容易让人改正错误,因为他可以保持个人的尊严和自觉。

61 (2)选择恰当的场合与时机。 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任何人在被批评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即使是老师的态度再诚恳,只要有他人在场,哪怕批评的方式再温和,也会让学生感到伤面子。

62 (3)点到为止。 针对中学生自尊敏感性的特点,以及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教师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在批评时,要保护他人敏感的自尊,批评时不宜过于尖锐刻薄,穷追不放,只须“七分”,即点到为止,尤其是在学生犯一些小错误,则更要“不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

63 四块糖的故事 这虽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却在学生工作中具有常新的意义。 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他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呢? 尊重、理解、谅解,体现了高超的教育艺术。

64 (4)确定要批评的目标,切忌纠缠旧帐。 有的老师出于好心或一时之气,在对学生批评教育时,常常提及以往的一些错误,想使学生牢记以便改正。但往往事与愿违。

65 (5)自揭“伤疤”,现身说法。 面对学生强烈而又敏感的自尊带来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暴露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过失——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失败的教训,在教育学生时应充分挖掘自身这一教育资源——这种自揭“伤疤”的现身说法的迂回式批评来解除学生的心理防御。正如戴尔·卡耐尔说的“听别人数说我们的缺点很难,但假如对方谦卑地自称他们也并非完善,我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66 (6)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 批评即使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由于中学生自尊体验的极端性,批评之后很可能会产生诸如自卑、意识消沉、情绪低落等消极反应。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不至于因自尊体验的极端性走向教师意愿的反面。

67 (四)每个教师要拥有心理辅导的眼光 在教育实践中,拥有心理辅导的眼光,会对我们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来许多新的思考视角与方法。所谓心理辅导的眼光,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眼光看待学生、更重要的是用预测的眼光看待学生和事情,透过纷繁复杂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以求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

68 在教育中拥有心理辅导的眼光可以使我们在真正做到关注学生本身、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同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更重要是,拥有心理辅导的眼光,还可以防患于未然。青少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我们每年都要从媒体看到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自杀的报道,我们如果具有一些有关心理危机识别的知识,拥有心理辅导的眼光,就可以降低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此外,在教育中拥有心理辅导的眼光还可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69 案例 佳(化名),女,18岁,现为高三年级学生。高一下学期,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周一节。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到半学期的时候,佳便给我写了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摘要如下: 我是一个生活得痛苦的学生,并且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心理有缺陷的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我没有看过心理医生,所以我想向你们咨询一下心理健康的方法,我想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快乐、单纯。她向我提了几个问题:

70 1.人际关系问题:我总和周围的人有一层隔膜,尤其是同学之间,在他们面前我总是很内向,不知该和他们谈什么,做什么。导致高一快结束了,我在班上还是孤独的。我很羡慕那些性格开朗的同学,我也试着去改变内向的自己,多和同学们交流、游戏等,可我总觉得他们不喜欢我;当他们有困难时,我想尽力帮助他们,可他们总是避着我;无论我如何与之坦诚沟通,他们总不愿和我做朋友;有时我和某同学做同一件事时,大家都竭力帮助他,根本没人理会我,我真的很孤独,很伤心,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所措啊!这难道是我平日性格内向所致吗?我与别人(亲戚、同学、老师)在一起时总是不知该说些什么,该做些什么,我很想让大家了解我,关心我。我现在最大的苦恼就是怎样和别人相处,我要怎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71 2、学习问题:我上课总是爱“走神”,这种不良现象是我初中没有的。可不知为什么,我现在上课总是不能集中精神,总想着以前的一切。成绩直线下降,我该怎样解决呢?学习是我现在的工作啊!
3.我还有一个可怕的毛病就是自卑,缺乏自信,这种自卑感也是我以前没有的。现在有一点小麻烦我就觉得自己克服不了,让别人去处理,总不像以前那样相信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会。怎样才能拥有自信心呢?

72 4.我上高中后整天都觉得很困,只想睡觉,都快不认识以前那个只需休息5个小时而精神充沛的自己了。我是属于心理上整天想,困乏,身体上却兴奋、舒适。我该怎样找回以前的自己呢?
现在我百思不解的就是以上4条心理疾病,这也是我现在最大的困难,我要趁早还自己心理健康,我还要为明天去拼搏。我现在怎样才能完美自己呢?我最担心的就是:我到底要怎样做才能与周边的人相处融洽,才能找回我的友情和亲情?

73 三、充分发挥家长参与教育学生的作用 (一)家长参与和学生成功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安妮·汉德森(AnneHenderson)和南茜·波拉(Nancy Berla)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80多个例证充分地证明,如果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中,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都会受益,以下是其研究结论:

74 1、不论家长的贫富、种族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他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孩子的学业成绩就能提高。(案例:非洲)
2、家长参与的范围越广,学生越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孩子考试就能得高分,课堂出勤率就高,就能正常地完成家庭作业。能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有家长参与的孩子的毕业率高,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入学率也高。 可见,有必要加强家校联系。

75 据我们调查,目前,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家长方面,与对方的联系既不主动,也不密切。
家长认为:学校在与家长主动联系方面做得不够(占69.2%),除了开家长会,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的次数很少(一次也没有的占48.1%,一到两次的占37%,三次以上的仅占14.9%);而且,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成绩有所下降(占52.4%)。 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交流也很少。除了开家长会,一个学期也不与学校主动联系一次的家长占46.1%;联系一到两次的占41.4%。 此外,留守儿童更为缺失家长的关爱。

76 (二)开通家校协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在家校结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些学校做过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值得借鉴:1、办家长学校;2、家长开放日;3、建立家校联系本;4、请专家在家长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5、开设家庭教育咨询室;6、开设家庭教育专题网站等形式,促使家长和学校共同合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有效的教育合力和教育效果。如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探索多种途径,家校协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

77 (三)提高家长会的质量 家长会是提高学校工作质量的重要载体,一直备受关注。但现实中的家长会常常演变成“批评会”、“告状会”、“羞辱会”,以至老师牢骚满腹,家长不愿参加。那么,“病根”究竟在哪里?

78 原因: 1、在升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下,家长会原先的功能已经丧失,正在“变味”。
*成为“告状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种种不良表现,要求家长严加管教; *成为“成绩发榜会”,像“胡润富豪榜”的发布一样,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会上宣读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差的家长最怕这一招; *成了学习动员会。

79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

80 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 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

81 2、家长会上,往往是教师讲、家长听,教师评价学生也只以学习成绩为唯一依据,缺乏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有效指导。
根源在于缺乏发挥家长作用的正确方法。

82 下面是家长的一些看法 1、主题别老围绕成绩 ——“每次参加家长会,班主任总是特别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搞得我总是很紧张。开家长会的目的就是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一起把孩子教育好。把焦点始终放在学习上并不合适,只会使老师和家长之间产生抵触,对教育孩子没有实际意义。其实,老师在家长会上多表扬每个孩子的优点,再谈些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需要家长做什么,效果会好得多。”

83 2、留出一点互动时间 ——“今天我刚出差回来,下了飞机就去了学校,饭也来不及吃,就想和班主任、科任老师多谈谈儿子的学习和表现情况,也想和别的家长交流一下教育子女的心得。没想到家长会校领导和班主任从头说到尾,根本没有相互交流的时间。我只在结束后与班主任谈了不到两分钟,真有点失望。希望以后的家长会能留出一些家长和老师交流的时间,而不是校方的一言堂。”

84 3、针对性最好更强些 ——“孩子的学校在开家长会前,给我发了一份问卷,说可以把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棘手的问题写出来,我写了‘怎样使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问题。没想到,参加家长会时,学校真的安排一位家长结合自己的经历专门谈了这个问题,我听后感觉很受启发。我觉得,家长会就应该是一个家长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以开放的形式和鲜明的主题,对家长教育孩子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85 4、家校应该和谐共处 ——“昨天晚上开家长会。老师给家长布置了监督孩子30以内加法口算和笔算方法的作业,并且反复强调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我听得头大,真不知道自己小时候的家长会,妈妈都是怎么听的。家长会,我总觉得应该是轻松快乐的,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老师和家长一起商量着如何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针锋相对似的。话又说回来,教师和家长如果总是处于这样紧张的关系,肯定不利于教育孩子。”

86 一位家长写的话: 一是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二是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三是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创造力的人。
作为家长,我衷心希望学校能把孩子教育成为这样三种人: 一是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二是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三是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创造力的人。

87 四、营造和谐的学校氛围 对教师充满人文关怀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当前,班主任的工作困倦及精神疲劳现象明显。当班务工作遇到不顺时,班主任总感到自己费力不讨好,工作有难以承受之重,他们平均在校时间超过9小时,有寄宿生的中小学班主任平均在校时间为12.4小时以上。正如有班主任在感言中说:“大量的工作,有限的津贴,沉重的安全责任,压得班主任喘不过气来。如果班主任长久当下去,迟早会得恐惧症!”“家庭责任转嫁于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承担过重的安全心理负担!班主任成了学生十足的‘监护人’,甚至‘保姆’!”

88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组织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大型调查” 结束。全国近9000名教师通过网上答题参与了本次活动,其中包括川渝两地近千名教师。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教师生存状况堪忧! 中国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情况 压力较大 有一定的工作倦怠 有严重的工作倦怠 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生理健康状况不佳 对工作不满意 超过80% 近90% 30% 近40% 20% 超过60%

89 四川某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对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工作量过大 工作疲于奔命
需要心理健康咨询 急需接受心理咨询

90 (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减少“师源性”心理问题的产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心灵影响心灵的过程,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会有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很难会有恰当的教育方式。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适应教育工作的教师,却能在教室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从工作效率上看,过大的压力会促使教师出现种种心理不适,在教育教学中变得无效、无能,甚至会产生抵触、对抗的情绪。

91 教师的心理问题,不但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家庭的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诸如把学生当“出气筒”,对学生不能公正评价,缺乏耐心和包容等,对学生造成“师源性”的心理伤害,削弱了德育的效果。从目前学校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看,除了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关外,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 怎样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92 1、要关心教师的发展 在“对校领导的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原因”一问中,442名教师中有111人的答案为缺失值,有效样本为331个,其中频率最高原因是“关心教师的发展”,占总人次的21.9%。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中“不关心教师的生活”的比例位居第2,占了27.5%。

93 2、建立民主、和谐的学校氛围 教师对校领导的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原因,作风民主的占总人次的19.5%。
感到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最为集中的也是校领导作风不民主,占了40.8%的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几个原因所占的比例。 美国心理学家班尼认为:“如果一个集体的氛围是友好的,互相理解的,互相支持的,那么集体对于动机、工作表现和成就的影响就会是积极的。” 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需要重视师生的心理健康!

94 谢谢 !


Download ppt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及策略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曾宁波 研究员 2007年9月24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