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陳壽三國志 諸葛亮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陳壽三國志 諸葛亮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陳壽三國志 諸葛亮傳

2 潛伏的臥龍 諸葛亮是一個孤兒,由叔父撫養成人,到隆中之後,過著耕讀生活。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与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謂為信然。 諸葛亮是一個孤兒,由叔父撫養成人,到隆中之後,過著耕讀生活。 諸葛亮「每自比管仲、樂毅」,就是有志向;後來治國、平天下就是有能力。

3 三顧茅廬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与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當時諸葛亮已二十六歲,劉備也已四十六歲,雙方都感到時不我待時,由於徐庶的推薦,他們終於見面。

4 隆中對策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胜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万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与爭鋒。孫權据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指出曹操雖是最大的敵人,有篡奪漢朝的野心,但目前劉備勢單力孤,還不能與他爭一日之短長;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在江東已形成穩固的統治,也不能去打他的算盤,而只能與他結為盟友。

5 隆中對策 荊州北据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荊州、益州的地理位置優越,而統治者卻平庸無能,不可能維持長久的統治,這為劉備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

6 隆中對策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充分表現了諸葛亮高瞻遠矚的聰明才智,綜觀全篇,中心在於一個「保」字上,以守為攻,復興漢室,達到方法與目的的巧妙結合。

7 隆中對策 非死讀書,而是以懂大略、務實用為目的。 廣泛結交朋友,隨時了解時局的發展動向。 過人智慧,隆中對是長期學習與實踐而形成的智慧凝結。
解開劉備心中的疑慮、迷惑,為他指明了出路。 諸葛亮個人理想與志向的表述,同劉備確立了共同的政治理想。因此,他才會慨然允諾出山去輔佐劉備。諸葛亮終於找到了一個能把理想人格疊印成現實,施展宏才大略的機遇。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亮,從此他有了一個能夠讓他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的總設計師。

8 聯孫抗曹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据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与曹操并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与中國抗衡,不如早与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怀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諸葛亮的聰明之處在於他不是懇求孫權發兵抗曹,也不是直接遊說與劉備聯合的好處。他先述鼎足之勢,再談吳越之地的優勢,並將曹操的威脅擺在面前。隨後,採用激將之法,為孫權的前途作出預測,好像他不是劉備的軍師,而是孫權的謀士一樣。

9 聯孫抗曹 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复為之下乎!
諸葛亮見時機成熟慷慨陳辭,進一步激孫權,讓孫權為之動容,孫權決心雖定,但對如何抗曹還有些茫茫然,對劉備的力量更有些懷疑。

10 聯孫抗曹 豫州軍雖敗于長板,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万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万,与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机,在于今日 諸葛亮冷靜且切合實際地分析讓孫權立即發兵三萬,隨諸葛亮會合劉備聯合抗曹。

11 忠君愛國的股肱之臣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忠君愛國。 竭盡「股肱之力」。 「鞠躬盡萃,死而後已」。

12 諸葛亮的失誤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据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与邰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 用人上的失誤。 誤用馬謖,他在軍事上缺乏實踐經驗。 街亭慘敗,使蜀漢受到重大損失,失去了難得的機會,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13 諸葛亮的失誤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与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馬宣王對于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存在著重大的失誤。 諸葛亮事必躬親,輕重不分,過度操勞,嚴重的損害了他本人的健康。

14 諸葛亮的失誤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從戰術角度看,諸葛亮每次兵出祁山,都是大軍進攻,沒有用奇兵突襲,不符合孫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勝」的用兵原則。用兵方法缺少變化,過於呆板,因而取勝的可能性很小,更談不上統一中原。

15 智慧的化身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治蜀有成

16 評論 善於敘事,條理分明,簡潔而不繁雜,敘事有史記之風。
僅僅因為諸葛亮不擅長奇謀妙計,就認為他不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理由不夠充分;以他的北伐成功與否來判斷是非也不夠科學。 刻劃細膩:三國志相較於其他史著,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刻劃,例如說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材,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評論人物:三國志改變前史在紀傳後的「論贊」名稱,稱為「評曰」,以加強對人物的褒貶意味。 史學地位與評價:開創紀傳體國別史先河。

17 評論 重視歷史發展:重視歷史發展的連貫性,並不被皇朝年限約束,更不會因而割裂史事,這體現於三國志對三國鼎立前時局形勢的交代。他又不以曹丕篡漢為斷限而割裂史事,表示他承認三國鼎立與漢末時局的特殊性,也注意到歷史的連續性,這種卓越的歷史見解,深受史家信服。 文筆簡潔生動:三國志文筆簡潔,記人敘事生動傳神,文學價值和地位僅遜於史記,漢書和後漢書。


Download ppt "陳壽三國志 諸葛亮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