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是成吉思汗的故鄉 也是大漠風暴的源地 有勒馬長城的悲壯 更有草原民族璀璨千年的榮光 胡笳聲中西眺敦煌的落日 回首東望……彷彿也聞到河套的麥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是成吉思汗的故鄉 也是大漠風暴的源地 有勒馬長城的悲壯 更有草原民族璀璨千年的榮光 胡笳聲中西眺敦煌的落日 回首東望……彷彿也聞到河套的麥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是成吉思汗的故鄉 也是大漠風暴的源地 有勒馬長城的悲壯 更有草原民族璀璨千年的榮光 胡笳聲中西眺敦煌的落日 回首東望……彷彿也聞到河套的麥香

2 一 位置與地形 位置 塞北地區位居中國大陸北緣。 東有大興安嶺與東北地區為界。 東南接黃土高原。 西南側以祁連山與青藏高原為鄰。
一 位置與地形 位置 塞北地區位居中國大陸北緣。 東有大興安嶺與東北地區為界。 東南接黃土高原。 西南側以祁連山與青藏高原為鄰。 西北側則以廣大的沙漠與蒙古相連。 南側有長城,東西蜿蜒達2,000公里之遙,由於自古即為中國與北方民族互動頻繁之地故習稱「塞北」。 圖5-3

3 地形 本區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 甘肅省西半部:河西走廊為地層陷落的盆地。
甘肅省東半部:隴西高原(因位於隴山以西),屬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黃土層深厚。 圖5-1

4 內蒙古自治區 屬內蒙古高原(高度約1,000公尺)。 西段的阿拉善高原,沙漠遍布。
中段有黃河谷地分布,地勢略低,並沿賀蘭山東側、陰山南麓形成帶狀的河套平原。 圖5-4 圖5-2

5 中場休息時間 好笑糗事

6 二 氣候與水文 圖5-6 氣候 氣候特徵 塞北地區是季風與乾燥氣候的過渡帶。 由東向西,年降水量漸減,年溫差漸大。 圖5-7

7 圖5-7 塞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

8 氣候 氣候類型 由雨量分布情況可知本區多為乾 燥氣候,只有隴山東南方為溫帶 季風氣候。 大興安嶺以西到前套平原之間為 溫帶草原氣候。
前套平原以西(如後套、西套、河西走廊)則為溫帶沙漠氣候。 圖5-5

9 水文 本區水文除黃河外,多屬內流河川,隨季節變化,間歇性的出現在廣大的草原與沙漠中。
以河西走廊而言,祁連山春、夏融雪北流,在山麓地區形成扇狀綠洲後,河水漸行漸枯,或消失在沙漠中,或形成內陸湖泊,如額濟納河流入居延海。 圖5-3 圖5-8

10 黃河流經本區南部,為河 套平原的灌溉水源,冬季 結冰期約有二至三個月, 夏季有舟楫之利。過去居 民多以羊皮筏往來,形成 地方的交通特色。
圖5-9

11 中場休息時間 影子藝術

12 三 經濟活動 (一)農牧生活 塞北地區居民依據各地地形、氣候條件與生產技術,發展出不同的農牧方式。

13 牧業 內蒙古高原西側(溫帶沙漠氣候),雨量較少,水草分布不 均,過去蒙古族牧人必須隨季節變化帶著牛羊群遷徙,尋覓水草,並以厚毛氈架築蒙古包,到處為家。目前畜牧型態則逐漸與雨量較多的內蒙古東側(溫帶草原氣候)一樣,多以定居圈牧方式畜養牲口。 圖5-11

14 此外,(內蒙古高原)東側部分居民還在夏季種植雜糧及飼料作物,形成半農半牧生活。
牧業 此外,(內蒙古高原)東側部分居民還在夏季種植雜糧及飼料作物,形成半農半牧生活。

15 中場休息時間 手影戲

16 農業 河套平原雨量雖不豐,但因得河水灌溉之便,成為農田密布、人口集中之地。 圖5-10

17 農業 河西走廊一帶則因南側祁連山的山勢高大,積雪豐沛,春初融化的雪水在山麓地區形成沖積扇平原,提供農業發展所需的土地和水源,發展為著名的綠洲農業,同時也是昔日中國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

18 中場休息時間 人體拼圖藝術

19 塞北地區工礦資源豐富,以陰山附近的白雲鄂博稀土族元素工業,及以煤產為主的能源工業最具影響力。
(二)工礦資源的潛力 塞北地區工礦資源豐富,以陰山附近的白雲鄂博稀土族元素工業,及以煤產為主的能源工業最具影響力。

20 稀土族元素:稀土族元素在地層中含量甚為稀少,主要是用於高科技領域,以及材料科學的應用,目前已產業化的稀土新材料主要應用在螢光、汽車排氣淨化催化劑等方面。

21 以內蒙古的發電量為例,不但能自給,尚能北輸蒙古、東供北京,主要就是來自以煤為燃料的火力發電,小部分則由黃河上游的水力發電。

22 以包頭為中心的鋼鐵業則歷史悠久(因臨近黃河,附近又產鐵,具交通、原料區位),有「草原鋼城」之稱,未來以包頭為中心的礦業基地仍將繼續擴大,以供華北之需。
圖5-13

23 中場休息時間 歲月不饒人

24 塞北地區因歷史發展久遠、地理位置特殊 (三)文化觀光資源 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在此出土。
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所發現的魏晉南北朝佛教文物塑像,也顯示本區在文化上的多元性。 古絲路上的綠洲都市以及長城要塞如嘉峪關、玉門關等,皆成為現今重要的觀光資源。 圖5-12

25 (四)經貿產業 為加強與北方鄰國間的經貿往來,分別在東北角鄰近俄羅斯的滿洲里與北側蒙古邊境的二連浩特設立邊境開放城市,並配合交通建設,以類似經濟合作區的型態發展商業。

26 中場休息時間 勁舞女孩

27 四 發展與衝突 發展 衝突 開發的結果除了對生態環境產生衝擊,也影響當地原有的文化傳統。
四 發展與衝突 發展 隨著經濟開發,塞北地區的產業活動和傳統生活方式有了極大的轉變。 衝突 開發的結果除了對生態環境產生衝擊,也影響當地原有的文化傳統。

28 定義:沙漠化是指原來有植被覆蓋的地區,因人為或自然因素而逐漸轉變成沙漠的景觀。
(一)沙漠化 定義:沙漠化是指原來有植被覆蓋的地區,因人為或自然因素而逐漸轉變成沙漠的景觀。 圖5-14

29 實例:內蒙古東側的大草原,原本為天然的放牧地 ,但隨著人口增加、耕地與牧地面積過度擴大、各種礦場與交通幹道開挖興建,導致草場退化,而植被逐漸稀少的結果,使得沙塵暴日益嚴重。
圖5-15

30 內蒙的沙漠化現象:內蒙古地域遼闊,草場面積約占中國的22%,目前,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00萬畝的速度增加。因為生態惡化,全區有300萬人口陷入貧窮之境。

31 中場休息時間 這真的是人的眼睛嗎

32 乾燥地區的灌溉水太多而未適量排除,會造成地下水位上升,水中的礦物質會因為土壤中的毛細管作用,上升到土壤表層堆積,日積月累,土壤逐漸鹽鹼化。
(二)土壤鹽鹼化 乾燥地區的灌溉水太多而未適量排除,會造成地下水位上升,水中的礦物質會因為土壤中的毛細管作用,上升到土壤表層堆積,日積月累,土壤逐漸鹽鹼化。 結果:不僅無法種植作物,甚至連原本的水草也難以存活。 圖5-16

33 原本游牧民族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傳統觀念,隨著定居圈牧的盛行而逐漸淡化。
(三)游牧文化的式微 原本游牧民族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傳統觀念,隨著定居圈牧的盛行而逐漸淡化。 蒙古族牧人草原共有的部落文化,因圈地私有、生活漢化而沒落。 為保存傳統文化及開發觀光旅遊產業,蒙人一年一度的「那達慕」草原盛會以及「祭敖包」、「祭成吉思汗陵」等習俗,仍被努力維繫發揚中。 圖5-17

34

35

36 恭喜你! 單元五結束了!

37 圖5-1 塞北地區地形圖

38 圖5-2 河套平原位置示意圖 河套分為前套、後套及西套,以西套最為富庶。

39 圖5-3 塞北地區簡圖

40 圖5-4 阿拉善高原沙漠景象

41 圖5-6 塞北地區一月及七月等溫線圖 

42 補充: 呼和浩特:溫帶草原氣候 銀川:溫帶沙漠氣候 蘭州:溫帶草原氣候 圖5-5 塞北地區三個都市氣候圖 三個都市大致由東向西排列,因為緯度、距海遠近、地勢高低等因素影響,降水量與年溫差各有特色。

43 圖5-8 河西走廊地形(南北)剖面示意圖

44 圖5-9 羊皮筏 以羊皮製成浮囊,紮綁於木排之上而成,是黃河上游的傳統渡河工具。

45 圖5-10 河套平原景觀 河套平原的水利工程在西元前三世紀即相當有規模,其中西套因生產稻米和漁產,被漢人稱為「塞上江南」。

46 圖5-11 蒙古包

47 圖5-12 東西往來的通道──絲路

48 圖5-13 包頭的鋼鐵業

49 圖5-14 沙漠化景象

50 過度畜牧造成草料變少,甚至變成裸露的地表。
圖5-15 草場退化示意圖  過度畜牧造成草料變少,甚至變成裸露的地表。

51 礦物質因毛細管作用被帶到土壤表層,水分蒸發之後,礦物質在土壤表層堆積。
圖5-16 土壤鹽鹼化示意圖 礦物質因毛細管作用被帶到土壤表層,水分蒸發之後,礦物質在土壤表層堆積。

52 圖5-17 那達慕草原盛會上的摔跤手陣容


Download ppt "是成吉思汗的故鄉 也是大漠風暴的源地 有勒馬長城的悲壯 更有草原民族璀璨千年的榮光 胡笳聲中西眺敦煌的落日 回首東望……彷彿也聞到河套的麥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