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排序 课前导学 9.1 排序的基本概念 9.2 插入类排序 9.3 交换类排序 9.4 选择类排序 9.5 归并排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排序 课前导学 9.1 排序的基本概念 9.2 插入类排序 9.3 交换类排序 9.4 选择类排序 9.5 归并排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排序 课前导学 9.1 排序的基本概念 9.2 插入类排序 9.3 交换类排序 9.4 选择类排序 9.5 归并排序
9.1 排序的基本概念 9.2 插入类排序 9.3 交换类排序 9.4 选择类排序 9.5 归并排序 9.6 分配类排序 9.7 各种内部排序方法的比较讨论 9.8 总结与提高

2 【学习目标】 1.理解排序的定义和各种排序方法的特点,并能加以灵活应用。
2.掌握各种排序方法的时间复杂度的分析方法。  3.理解排序方法“稳定”或“不稳定”的含义。 ** 了解各种排序方法实现时所依据的原则以及它们的主要操作(“关键字间的比较”和“记录的移动”)的时间分析。

3 【重点和难点】 掌握希尔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等几种高效方法。
 掌握希尔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等几种高效方法。 【知识点】   排序、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希尔排序、起泡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2-路归并排序、基数排序,排序方法的综合比较

4 9.1 排序的基本概念 排序 将一个数据元素(或记录)的任意序列,重新排列成一个按关键字有序的序列的过程叫排序。

5 2. 排序的基本操作 3. 排序方法的稳定性 比较两个关键字大小 (必须的) 将记录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可以设法避免)
2. 排序的基本操作 比较两个关键字大小 (必须的) 将记录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可以设法避免) 3. 排序方法的稳定性 假设Ki=Kj , i≠j,在排序前的序列中Ri领先于Rj,若排序后Ri仍领先于Rj,则称该排序方法是稳定的,否则就是不稳定的。 注意:待排序的记录序列可以用顺序表表示,也可以用链表表示。本章讨论的排序算法一律以顺序表为操作对象。

6 4. 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 内部排序: 整个排序过程完全在内存中进行的排序 外部排序:
4. 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 内部排序: 整个排序过程完全在内存中进行的排序 外部排序: 由于待排序数据量太大,内存无法完全容纳所有数据,需要借助外部存储设备才能完成的排序。

7 5. 排序分类 按待排序记录所在位置 内部排序:待排序记录存放在内存 外部排序:排序过程中需对外存进行访问的排序 按排序依据原则
插入类排序: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希尔排序 交换类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 选择类排序:简单选择排序、树形选择排序(锦标赛排序) 、堆排序 归并排序:2-路归并排序 分配类排序:多关键字排序、链式基数排序 按排序所需工作量 简单的排序方法:T(n)=O(n²) 先进的排序方法:T(n)=O(nlogn) 分配类排序:T(n)=O(d.n)

8 9.2 插入类排序 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 是在一个有序序列中插入一个新的记录 方法: 直接插入排序 折半插入排序 希尔排序

9 直接插入排序 排序过程:整个排序过程为n-1趟插入,即先将序列中第1个记录看成是一个有序子序列,然后从第2个记录开始,逐个进行插入,直至整个序列有序。 一趟直接插入排序思想:在对记录序列R[1..n]的排序过程中,区段R[1..i-1]中的记录已按关键字非递减的顺序排列,将 R[i] 插入到有序序列 R[1..i-1] 中,使区段 R[1..i] 中的记录按关键字非递减顺序排列。 动画演示

10 实现一趟插入排序的步骤: 1) 在 R[1..i-1] 中查找 R[i] 的插入位置,即确定j(0≤j<i)使得     R[1..j].key≤R[i].key<R[j+1..i-1].key 2) 将 R[j+1..i-1] 中的记录后移一个位置; 3) 将 R[i] 插入到 j+1 的位置。

11 i= ( ) i= ( ) i= ( ) i= ( ) i= ( ) i= ( ) i= ( ) 49 i= ( ) 49 49 27 49 65 76 97) ( ) 排序结果:

12 排序算法: void InsSort(RecordType r[], int length)
/* 对记录数组r做直接插入排序,length为数组中待排序记录的数目*/ { int i,j; for (i=2; i<=length; i++) r[0]=r[i]; /*将待插入记录存放到监视哨r[0]中*/ j=i-1; while (r[0].key< r[j].key ) /* 寻找插入位置 */ r[j+1]= r[j]; j=j-1; } r[j+1]=r[0]; /*将待插入记录插入到已排序的序列中*/ } /* InsSort */

13 直接插入排序是稳定排序 先复制哨兵再比较时: 算法评价 (1)时间复杂度: 若待排序记录按关键字从小到大排列(正序) 关键字比较次数:
记录移动次数: 先复制哨兵再比较时: 若待排序记录按关键字从大到小排列(逆序) 关键字比较次数: 记录移动次数: 若待排序记录是随机的,取平均值 关键字比较次数: 记录移动次数: T(n)=O(n²) (2)空间复杂度:S(n)=O(1)

14 - 折半插入排序 排序过程:用折半查找方法确定插入位置的排序叫~ 例 i=1 (30) 13 70 85 39 42 6 20
…... i= ( ) 20 i= ( ) 20 s j m i= ( ) 20 s j m i= ( ) 20 s j m i= ( ) 20 s j i= ( )

15 void BinSort (RecordType r[], int length)
/*对记录数组r进行折半插入排序,length为数组的长度*/ { int i,j; RecordType x; int low,high,mid; for ( i=2; i<=length ; ++i ) x= r[i]; low=1; high=i-1; while (low<=high ) /* 确定插入位置*/ mid=(low+high) / 2; if ( x.key< r[mid].key ) high=mid-1; else low=mid+1; } for ( j=i-1 ; j>= low; --j ) r[j+1]= r[j]; /* 记录依次向后移动 */ r[low]=x; /* 插入记录 */ }/*BinSort*/

16 算法评价: (1)时间复杂度: 折半插入仅减少了关键字比较次数: O(log2n), 记录移动次数不变,所以时间复杂度:T(n)=O(n²)
(2)空间复杂度:S(n)=O(1) 折半插入排序是稳定排序

17 - 希尔排序(缩小增量法) 排序过程:先取一个正整数d1<n,把所有相隔d1的记录放一组,组内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取d2<d1,重复上述分组和排序操作;直至di=1,即所有记录放进一个组中排序为止。 实验研究表明,当增量序列dl选取合适时,其时间复杂度为O(n3/2)

18 例 初始: 取d1=5 一趟分组: 一趟排序: 取d2=3 二趟分组: 二趟排序: 取d3=1 三趟分组: 三趟排序:

19 void ShellInsert(RecordType r[], int length, int delta)
/*对记录数组r做一趟希尔插入排序,length为数组的长度,delta 为增量*/ { int i,j; for(i=1+delta;i<= length; i++) /* 1+delta为第一个子序列的第二个元素的下标 */ if(r[i].key < r[i-delta].key) { r[0]= r[i]; /* 备份r[i] (不做监视哨) */ for(j=i-delta; j>0 &&r[0].key < r[j].key; j-=delta) r[j+delta]= r[j]; r[j+delta]= r[0]; } }/*ShellInsert*/

20 void ShellSort(RecordType r[], int length, int delt[], int n)
/*对记录数组r做希尔排序,length为数组r的长度,delta 为增量数组,n为delta[]的长度 */ { int i; for(i=0 ; i<=n-1; ++i) ShellInsert(r, length, delt[i]); }

21 希尔排序特点: 子序列的构成不是简单的“逐段分割”,而是将相隔某个增量的记录组成一个子序列; 希尔排序可提高排序速度,因为
分组后n值减小,n²更小,而T(n)=O(n²), 所以T(n)从总体上看是减小了 关键字较小的记录跳跃式前移,在进行最后一趟增量为1的插入排序时,序列已基本有序 增量序列取法 无除1以外的公因子 最后一个增量值必须为1 希尔排序是一种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22 9.3 交换类排序 交换排序的基本思想: 利用交换元素的位置进行排序。 方法: 冒泡排序 快速排序 (一种分区交换排序方法)

23 1. 冒泡排序 排序过程 将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与第二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比较,若为逆序r[1].key>r[2].key,则交换;然后比较第二个记录与第三个记录;依次类推,直至第n-1个记录和第n个记录比较为止——第一趟冒泡排序,结果关键字最大的记录被安置在最后一个记录上 对前n-1个记录进行第二趟冒泡排序,结果使关键字次大的记录被安置在第n-1个记录位置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在一趟排序过程中没有进行过交换记录的操作”为止

24 void BubbleSort(RecordType r[], int length )
/*对记录数组r做冒泡排序,length为数组的长度*/ { int n,i,j; nt change; RecordType x; n=length; change=TRUE; for ( i=1 ; i<= n-1 && change ;++i ) { change=FALSE; for ( j=1 ; j<= n-i ; ++j) if (r[j].key > r[j+1].key ) { x= r[j]; r[j]= r[j+1]; r[j+1]= x; change=TRUE; } } /* BubbleSort

25 算法评价 T(n)=O(n²) (1) 时间复杂度: 最好情况(正序) 比较次数:n-1 移动次数:0 最坏情况(逆序) 比较次数:
(2) 空间复杂度:S(n)=O(1) 冒泡排序是稳定排序

26 2. 快速排序 基本思想: 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27 排序过程: 对r[s……t]中记录进行一趟快速排序,附设两个指针i和j,设枢轴记录rp=r[s],x=rp.key 初始时令i=s,j=t 首先从j所指位置向前搜索第一个关键字小于x的记录,并和rp交换 再从i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找到第一个关键字大于x的记录,和rp交换 重复上述两步,直至i==j为止 再分别对两个子序列进行快速排序,直到每个子序列只含有一个记录为止

28 从右边找小于X的,从左边找大于X的,进行交换,直到走到一起。
初始关键字: 27 13 49 49 49 97 65 49 i j j i i j i j i j j i i j i j 完成一趟排序: ( ) ( ) 分别进行快速排序: ( 13) (38) ( ) (97) 快速排序结束: 从右边找小于X的,从左边找大于X的,进行交换,直到走到一起。

29 快速排序算法 void QKSort(RecordType r[],int low, int high )
/*对记录数组r[low..high]用快速排序算法进行排序*/ { int pos; if(low<high) pos=QKPass(r, low, high); /*调用一趟快速排序,将枢轴元素为界划分两个子表*/ QKSort(r, low, pos-1); /*对左部子表快速排序*/ QKSort(r, pos+1, high); /*对右部子表快速排序*/ }

30 int QKPass(RecordType r[],int left,int right)
/*对记录数组r 中的r[left]至r[right]部分进行一趟排序,并得到基准的位置,使得排序后的结果满足其之后(前)的记录的关键字均不小于(大于)于基准记录*/ { RecordType x; int low,high; x= r[left]; /* 选择基准记录*/ low=left; high=right; while ( low<high ) while (low< high && r[high].key>=x.key ) /* high从右到左找小于x.key的记录 */ high--; if ( low <high ) {r[low]= r[high]; low++;} /* 找到小于x.key的记录,则进行交换*/ while (low<high && r[low].key<x.key ) /* low从左到右找大于x.key的记录 */ low++; if ( low<high ){ r[high]= r[low]; high--; } /* 找到大于x.key的记录,则交换*/ } r[low]=x; /*将基准记录保存到low=high的位置*/ return low; /*返回基准记录的位置*/ } /* QKPass */

31 严蔚敏书上的算法描述 int Partition (SqList &L,int low,int high){
//交换顺序表L中子表r[low..high]的记录,枢轴记录到位,并返回其所在位置,此时在它之前(后)的记录均不大(小)于它。 L.r[0]=L.r[low]; //用子表的第一个记录作枢轴记录 pivotkey =L.r[low].key; //枢轴记录关键字 while (low<high){ //从表的两端交替地向中间扫描 while (low<high &&L.r[high].key>=pivotkey) --high; L.r[low] =L.r[high]; //将比枢轴记录小的记录移到低端 while (low<high &&L.r[low].key>=pivotkey) ++ low; L.r[low] =L.r[high]; //将比枢轴记录大的记录移到高端 } L.r[low]=L.r[0]; //枢轴记录到位 return low; //返回枢轴位置 }//Partition

32 (1)时间复杂度 T(n)=O(nlogn)
算法评价 (1)时间复杂度 T(n)=O(nlogn) 最好情况(每次总是选到中间值作枢轴) T(n)=O(nlogn) 最坏情况(每次总是选到最小或最大元素作枢轴)T(n)=O(n²) 快速排序不适于对原本有序或基本有序的记录序列进行排序。 (2)空间复杂度:需栈空间以实现递归 最坏情况:S(n)=O(n) 一般情况:S(n)=O(logn) 就平均时间而言,快速排序是目前被认为最好的一种内部排序方法,但是不稳定的排序。

33 9.4 选择类排序 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 每次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集合中选择最小(或最大)的数据元素放到数据元素集合的最前面(或最后面),当数据元素集合为空时排序结束。 方法: 简单选择排序 堆排序 树形选择排序(锦标赛排序)

34 1. 简单选择排序 基本思想:在待排区段的记录序列中选出关键字最大或最小的记录,并将它移动到法定位置。 排序过程:
首先通过n-1次关键字比较,从n个记录中找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将它与第一个记录交换 再通过n-2次比较,从剩余的n-1个记录中找出关键字次小的记录,将它与第二个记录交换 重复上述操作,共进行n-1趟排序后,排序结束

35 k k k i=1 初始: [ ] 13 49 j j j j j j k k i=2 一趟: [ ] 27 38 j j j j j 二趟: [ ] 三趟: [ ] 四趟: [ ] 五趟: [ ] 六趟: [97 ] 排序结束:

36 算法描述 void SelectSort(RecordType r[], int length)
/*对记录数组r做简单选择排序,length为数组的长度*/ { int i,j,k; int n; RecordType x; n=length; for ( i=1 ; i<= n-1; ++i) k=i; for ( j=i+1 ; j<= n ; ++j) if (r[j].key < r[k].key ) k=j; if ( k!=i) x= r[i]; r[i]= r[k]; r[k]=x; } } /* SelectSort */

37 算法评价 (1)时间复杂度 T(n)=O(n²) (2)空间复杂度:S(n)=O(1) 记录移动次数 最好情况:0 最坏情况:3(n-1)
比较次数: T(n)=O(n²) (2)空间复杂度:S(n)=O(1) 简单选择排序是一种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38 2. 树形选择排序 (也称 锦标赛排序 Tournament Sort )
排序思想: 它的思想与体育比赛时的淘汰赛类似。首先取得 n 个对象的排序码, 进行两两比较, 得到 n/2 个比较的优胜者(排序码小者), 作为第一步比较的结果保留下来。然后对这 n/2 个对象再进行排序码的两两比较, …, 如此重复, 直到选出一个排序码最小的对象为止。

39 Winner 08 21 63 25* 25 49 16 tree[7] tree[8] tree[9] tree[10] tree[11] tree[12] tree[13] tree[14] 如果 n 不是 2 的 k 次幂,则让叶结点数补足到满足 2k-1 < n  2k 的 2k 个。叶结点上面一层的非叶结点是叶结点排序码两两比较的结果。最顶层是树的根。 在图例中, 最下面是对象排列的初始状态,相当于一棵满全二叉树的叶结点, 它存放的是所有参加排序的对象的排序码。

40 胜者树的概念 每次两两比较的结果是把排序码小者作为优胜者上升到双亲结点,称这种比赛树为胜者树。
08 21 63 25* 25 49 16 胜者树的概念 每次两两比较的结果是把排序码小者作为优胜者上升到双亲结点,称这种比赛树为胜者树。 位于最底层的叶结点叫做胜者树的外结点,非叶结点称为胜者树的内结点。每个结点除了存放对象的排序码 data 外,还存放了此对象是否要参选的标志 Active 和此对象在满二叉树中的序号index。 胜者树最顶层是树的根,表示最后选择出来的具有最小排序码的对象。

41 a[0] up 对手不参选 Winner (胜者) 08 21 08 21 08 63 21 25 49 25* 16 08 63
VS. 比较 Winner (胜者) 08 a[0] VS. 21 08 VS. VS. 21 25* 08 63 up VS. VS. VS. 21 25 49 25* 16 08 63 tree[7] tree[8] tree[9] tree[10] tree[11] tree[12] tree[13] tree[14] 形成初始胜者树(最小排序码上升到根) 排序码比较次数 : 6

42 a[1] 输出冠军并调整胜者树后树的状态 up 对手不参选 Winner (胜者) 16 21 16 21 16 63 21 25 49
VS. 比较 Winner (胜者) 16 a[1] VS. 21 16 VS. 21 25* 16 63 up 21 25 49 25* 16 63 tree[7] tree[8] tree[9] tree[10] tree[11] tree[12] tree[13] tree[14] 输出冠军并调整胜者树后树的状态 排序码比较次数 : 2

43 a[2] 输出亚军并调整胜者树后树的状态 up 对手不参选 Winner (胜者) 21 21 63 21 63 21 25 49 25*
VS. 比较 Winner (胜者) 21 a[2] VS. 21 63 up 21 25* 63 21 25 49 25* 63 tree[7] tree[8] tree[9] tree[10] tree[11] tree[12] tree[13] tree[14] 输出亚军并调整胜者树后树的状态 排序码比较次数 : 1

44 a[3] 输出第三名并调整胜者树后树的状态 up 对手不参选 Winner (胜者) 25 25 63 25 63 25 49 25* 63
VS. 比较 Winner (胜者) 25 a[3] VS. 25 63 VS. 25 25* 63 up 25 49 25* 63 tree[7] tree[8] tree[9] tree[10] tree[11] tree[12] tree[13] tree[14] 输出第三名并调整胜者树后树的状态 排序码比较次数 : 2

45 a[4] 输出第四名并调整胜者树后树的状态 up 对手不参选 Winner (胜者) 63 63 49 25* 63 排序码比较次数 : 1
VS. 比较 Winner (胜者) 25* a[4] VS. 25* 63 up 25* 63 49 25* 63 tree[7] tree[8] tree[9] tree[10] tree[11] tree[12] tree[13] tree[14] 输出第四名并调整胜者树后树的状态 排序码比较次数 : 1

46 a[5] 输出第五名并调整胜者树后树的状态 up 对手不参选 Winner (胜者) 63 63 49 63 排序码比较次数 : 1
VS. 比较 Winner (胜者) 49 a[5] VS. 49 63 up 49 63 up 49 63 tree[7] tree[8] tree[9] tree[10] tree[11] tree[12] tree[13] tree[14] 输出第五名并调整胜者树后树的状态 排序码比较次数 : 1

47 a[6] 全部比赛结果输出时树的状态 up 对手不参选 Winner (胜者) 63 63 63 63 排序码比较次数 : 0 VS. 比较
tree[7] tree[8] tree[9] tree[10] tree[11] tree[12] tree[13] tree[14] 全部比赛结果输出时树的状态 排序码比较次数 : 0

48 锦标赛排序构成的胜者树是完全二叉树, 其深度为 log2n+1, 其中 n 为待排序元素个数。
除第一次选择具有最小排序码的对象需要进行 n-1 次排序码比较外, 重构胜者树选择具有次小、再次小排序码对象所需的排序码比较次数均为log2n 。总排序码比较次数为O(nlog2n)。 对象的移动次数不超过排序码的比较次数,所以锦标赛排序总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 这种排序方法虽然减少了许多排序时间, 但是使用了较多的附加存储。 锦标赛排序是一个稳定的排序方法。

49 3. 堆排序 堆的定义:n个元素的序列(k1,k2,……kn),当且仅当满足下列关系时,称之为堆。 小顶堆 大顶堆
(i=1,2,…...n/2) Ki  k2i Ki  k2i+1 Ki  k2i Ki  k2i+1 例 (96,83,27,38,11,9) 例 (13,38,27,50,76,65,49,97) 13 27 38 49 65 76 50 97 小顶堆 大顶堆 96 27 9 11 38 83 可将堆序列看成完全二叉树,则堆顶元素(完全二叉树的根)必为序列中n个元素的最小值或最大值

50 堆排序: 将无序序列建成一个堆,得到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输出堆顶的最小(大)值后,使剩余的n-1个元素重又建成一个堆,则可得到n个元素的次小值;重复执行,得到一个有序序列,这个过程叫堆排序。 堆排序需解决的两个问题: 如何由一个无序序列建成一个堆? 如何在输出堆顶元素之后,调整剩余元素,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堆?

51 先讨论第二个问题解决方法——筛选 方法:输出堆顶元素之后,以堆中最后一个元素替代之;然后将根结点值与左、右子树的根结点值进行比较,并与其中小者进行交换;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叶子结点,将得到新的堆,称这个从堆顶至叶子的调整过程为“筛选”

52 例:调整堆 97 27 38 49 65 76 50 13 输出:13 27 49 38 97 65 76 50 13 输出:13 13 27 38 49 65 76 50 97 97 49 38 27 65 76 50 13 输出:13 27 38 49 50 27 65 76 97 13 输出:13 27 65 49 50 27 38 76 97 13 输出:

53 49 65 50 27 38 76 97 13 输出: 76 65 50 27 38 49 97 13 输出: 50 65 76 27 38 49 97 13 输出: 97 65 76 27 38 49 50 13 输出: 65 97 76 27 38 49 50 13 输出: 97 65 76 27 38 49 50 13 输出:

54 76 65 97 27 38 49 50 13 输出: 97 65 76 27 38 49 50 13 输出: 97 65 76 27 38 49 50 13 输出:

55 第一个问题解决方法 从无序序列的第n/2个元素(即此无序序列对应的完全二叉树的最后一个非终端结点)起,至第一个元素止,进行反复筛选。

56 建立一个堆的过程 例 含8个元素的无序序列(49,38,65,97,76,13,27,50) 49 65 38 27 13 76 50 97
例 含8个元素的无序序列(49,38,65,97,76,13,27,50) 49 65 38 27 13 76 50 97 49 13 38 27 65 76 50 97 49 65 38 27 13 76 97 50 49 13 38 27 65 76 50 97 13 27 38 49 65 76 50 97

57 建立初堆算法 void crt_heap(RecordType r[], int length ) /*对记录数组r建堆,length为数组的长度*/ { int i,n; n= length; for ( i=n/2; i >= 1; --i) /* 自第[n/2]个记录开始进行筛选建堆 */ sift(r,i,n); }

58 调整堆的算法 void sift(RecordType r[], int k, int m)
/* 假设r[k..m]是以r[k]为根的完全二叉树,且分别以r[2k]和r[2k+1]为根的左、右子树为大根堆,调整r[k],使整个序列r[k..m]满足堆的性质 */ { RecordType t; int i,j; int x; int finished; t= r[k]; /* 暂存"根"记录r[k] */ x=r[k].key; i=k; j=2*i; finished=FALSE; while( j<=m && !finished ) { if (j<m && r[j].key< r[j+1].key ) j=j+1; /* 若存在右子树, 且右子树 根的关键字大,则沿右分支"筛选" */ if ( x>= r[j].key) finished=TRUE; /* 筛选完毕 */ else { r[i] = r[j]; i=j; j=2*i; } /* 继续筛选 */ } r[i] =t; /* r[k]填入到恰当的位置 */

59 堆排序完整算法 void HeapSort(RecordType r[],int length)
/* 对r[1..n]进行堆排序,执行本算法后,r中记录按关键字由大到小有序排列 */ { int i,n; RecordType b; crt_heap(r, length); n= length; for ( i=n ; i>= 2; --i) b=r[1]; /* 将堆顶记录和堆中的最后一个记录互换 */ r[1]= r[i]; r[i]=b; sift(r,1,i-1); /* 进行调整,使r[1..i-1]变成堆 */ } } /* HeapSort */

60 算法评价: T(n)=O(nlogn) 时间复杂度: 最坏情况下T(n)=O(nlogn) 空间复杂度:S(n)=O(1)
堆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不适合记录个数n较少的情况,对于n较大的情况很有效。

61 9.5 归并排序 2-路归并排序: 归并——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序表组合成一个新的有序表。 排序过程
9.5 归并排序 归并——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序表组合成一个新的有序表。 2-路归并排序: 排序过程 设初始序列含有n个记录,则可看成n个有序的子序列,每个子序列长度为1 两两合并,得到n/2个长度为2或1的有序子序列 再两两合并,……如此重复,直至得到一个长度为n的有序序列为止

62 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一趟归并后: [ ] [ ] [ ] [27] 二趟归并后: [ ] [ ] 三趟归并后: [ ]

63 相邻两个有序子序列的合并算法 while ( (i<=mid) && (j<=high) )
void Merge (RecordType r1[], int low, int mid, int high, RecordType r2[]) /* 已知r1[low..mid]和r1[mid+1..high]分别按关键字有序排列,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有序序列,存放在r2[low..high] */ { int i,j,k; i=low; j=mid+1; k=low; while ( (i<=mid) && (j<=high) ) if ( r1[i].key<=r1[j].key ) { r2[k]=r1[i]; ++i;} else { r2[k]=r1[j]; ++j;} ++k; } while( i<=mid ) { r2[k]=r1[i]; k++; i++; } /*剩余部分*/ while( j<=high) { r2[k]=r1[j]; k++; j++; } /*剩余部分*/ } /* Merge */

64 二路归并排序的递归算法 if ( low==high ) r3[low]=r1[low]; else mid=(low+high)/2;
void MergeSort ( RecordType r[], int n ) /* 对记录数组r[1..n]做归并排序 */ { MSort ( r, 1, n, r ); } void MSort(RecordType r1[], int low, int high, RecordType r3[]) /* r1[low..high]经过排序后放在r3[low..high]中,r2[low..high]为辅助空间 */ int mid; RecordType r2[20]; if ( low==high ) r3[low]=r1[low]; else mid=(low+high)/2; MSort(r1,low, mid, r2); MSort(r1,mid+1,high, r2); Merge (r2,low,mid,high, r3); } /* MSort */

65 算法评价 时间复杂度:T(n)=O(nlog2n) 空间复杂度:S(n)=O(n)
归并排序是稳定排序,由于要求附加空间较大,很少用二路归并排序进行内部排序,主要用于外部排序。

66 9.6 分配类排序(也称基数类排序) 基数排序:是一种借助“多关键字排序”的思想来实现“单逻辑关键字排序”的内部排序算法,包括“分配”和“收集”两步操作。 例 对52张扑克牌按以下次序排序: 2<3<……<A<2<3<……<A< 2<3<……<A<2<3<……<A 两个关键字:花色( <<< ) 面值(2<3<……<A) 并且“花色”地位高于“面值”

67 1. 多关键字排序方法 最高位优先法(MSD,Most Significant Digit first):
先对最高位关键字k1(如花色)排序,将序列分成若干子序列,每个子序列有相同的k1值;然后让每个子序列对次关键字k2(如面值)排序,又分成若干更小的子序列;依次重复,直至就每个子序列对最低位关键字kd排序;最后将所有子序列依次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有序序列 最低位优先法(LSD, Least Significant Digit first): 从最低位关键字kd起进行排序,然后再对高一位的关键字排序,……依次重复,直至对最高位关键字k1排序后,便成为一个有序序列 动画1 动画2

68 MSD与LSD不同特点 按MSD排序,必须将序列逐层分割成若干子序列,然后对各子序列分别排序。

69 2. 链式基数排序 链式基数排序:用链表作存储结构的基数排序 链式基数排序步骤
设置10个队列,f[i]和e[i]分别为第i个队列的头指针和尾指针 第一趟分配对最低位关键字(个位)进行,改变记录的指针值,将链表中记录分配至10个链队列中,每个队列记录的关键字的个位相同 第一趟收集是改变所有非空队列的队尾记录的指针域,令其指向下一个非空队列的队头记录,重新将10个队列链成一个链表 重复上述两步,进行第二趟、第三趟分配和收集,分别对十位、百位进行,最后得到一个有序序列

70 初始状态: 278 109 063 930 589 184 505 269 008 083 e[0]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9] f[0]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一趟分配 930 083 184 505 008 269 589 063 278 109 930 063 083 184 505 278 008 109 589 269 一趟收集:

71 930 063 083 184 505 278 008 109 589 269 一趟收集: e[0]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9] f[0]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二趟分配 109 930 269 589 278 008 184 505 063 083 505 008 109 930 063 269 278 083 184 589 二趟收集:

72 505 008 109 930 063 269 278 083 184 589 二趟收集: e[0]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9] f[0]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三趟分配 083 184 278 589 930 063 008 109 269 505 008 063 083 109 184 269 278 505 589 930 三趟收集:

73 f[0]=0 e[0]=0 f[1]=0 e[1]=0 f[2]=0 e[2]=0 f[3]=0 e[3]=0 f[4]=0 e[4]=0
初始状态: 1 278 109 063 930 589 184 505 269 008 083 2 3 4 5 6 7 8 9 10 f[0]= e[0]=0 f[1]= e[1]=0 f[2]= e[2]=0 f[3]= e[3]=0 f[4]= e[4]=0 f[5]= e[5]=0 f[6]= e[6]=0 f[7]= e[7]=0 f[8]= e[8]=0 f[9]= e[9]=0 4 4 3 10 3 6 6 7 7 1 9 1 4 930 063 083 184 505 278 008 109 589 269 3 10 6 7 1 9 2 5 8 2 5 8 2

74 f[0]=0 e[0]=0 f[1]=0 e[1]=0 f[2]=0 e[2]=0 f[3]=0 e[3]=0 f[4]=0 e[4]=0
930 063 083 184 505 278 008 109 589 269 3 10 6 7 1 9 2 5 8 一趟收集: f[0]= e[0]=0 f[1]= e[1]=0 f[2]= e[2]=0 f[3]= e[3]=0 f[4]= e[4]=0 f[5]= e[5]=0 f[6]= e[6]=0 f[7]= e[7]=0 f[8]= e[8]=0 f[9]= e[9]=0 7 2 9 7 4 4 3 8 3 1 1 10 10 5 6 7 505 008 109 930 063 269 278 083 184 589 9 2 4 3 8 1 10 6 5 二趟收集:

75 f[0]=0 e[0]=0 f[1]=0 e[1]=0 f[2]=0 e[2]=0 f[3]=0 e[3]=0 f[4]=0 e[4]=0
7 505 008 109 930 063 269 278 083 184 589 9 2 4 3 8 1 10 6 5 二趟收集: f[0]= e[0]=0 f[1]= e[1]=0 f[2]= e[2]=0 f[3]= e[3]=0 f[4]= e[4]=0 f[5]= e[5]=0 f[6]= e[6]=0 f[7]= e[7]=0 f[8]= e[8]=0 f[9]= e[9]=0 9 10 3 9 2 6 2 8 8 1 7 5 7 9 008 063 083 109 184 269 278 505 589 930 3 10 2 6 8 1 7 5 4 三趟收集: 4 4

76 算法评价 算法描述 时间复杂度: 分配:T(n)=O(n) 收集:T(n)=O(RADIX) 其中:n——记录数 d——关键字数
算法评价 算法描述 时间复杂度: 分配:T(n)=O(n) 收集:T(n)=O(RADIX) T(n)=O(d(n+RADIX)) 简写:O(d·n) 其中:n——记录数 d——关键字数 RADIX——关键字取值范围 空间复杂度: S(n)=2 RADIX个队列指针+n个指针域空间

77 9.7 各种内部排序方法的比较讨论

78 1. 时间性能 平均的时间性能来分,有三类排序方法: 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的方法有:快速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其中以快速排序为最好。 时间复杂度为O(n2)的有:直接插入排序、起泡排序和简单选择排序,其中以直接插入为最好,特别是对那些对关键字近似有序的记录序列尤为如此。 时间复杂度为O(n)的排序方法只有基数排序。

79 待排记录序列按关键字顺序有序时,直接插入排序和起泡排序能达到O(n)的时间复杂度;而对于快速排序而言,这是最不好的情况,此时的时间性能蜕化为O(n2),因此是应该尽量避免的情况。
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的时间性能不随记录序列中关键字的分布而改变。

80 2. 空间性能 所有的简单排序方法(包括:直接插入、起泡和简单选择)和堆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O(1); 快速排序为O(log2n ),为栈所需的辅助空间; 归并排序所需辅助空间最多,其空间复杂度为O(n ); 链式基数排序需附设队列首尾指针,则空间复杂度为O(RADIX )。

81 3. 排序方法的稳定性能 稳定的排序方法指的是,对于两个关键字相等的记录,它们在序列中的相对位置,在排序之前和经过排序之后,没有改变。 当对多关键字的记录序列进行LSD方法排序时,必须采用稳定的排序方法。 对于不稳定的排序方法,只要能举出一个实例说明即可。 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希尔排序和堆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其它都是稳定排序。

82 选择排序方法的原则 1) 若待排序的记录个数n值较小(例如n<30),则可选用插入排序法,但若记录所含数据项较多,所占存储量大时,应选用选择排序法。反之,若待排序的记录个数n值较大时,应选用快速排序法。但若待排序记录关键字有"有序"倾向时,就慎用快速排序,而宁可选用堆排序或归并排序,而后两者的最大差别是所需辅助空间不等。

83 2) 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在n值较小时的性能不及直接插入排序,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可将它们和插入排序"混合"使用。如在快速排序划分子区间的长度小于某值时,转而调用直接插入排序;或者对待排记录序列先逐段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再利用"归并操作"进行两两归并直至整个序列有序为止。

84 3) 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 (d×n),因此特别适合于待排记录数 n 值很大,而关键字"位数 d "较小的情况。并且还可以调整"基数"(如将基数定为100或1000等)以减少基数排序的趟数d的值。 4) 一般情况下,对单关键字进行排序时,所用的排序方法是否稳定无关紧要。但当按"最次位优先"进行多关键字排序时(除第一趟外)必须选用稳定的排序方法。


Download ppt "第九章 排序 课前导学 9.1 排序的基本概念 9.2 插入类排序 9.3 交换类排序 9.4 选择类排序 9.5 归并排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