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医正骨学 第一章 骨 折总论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骨伤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医正骨学 第一章 骨 折总论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骨伤教研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正骨学 第一章 骨 折总论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骨伤教研室

2 第一章 骨折总论 第一节 骨折的病因病机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第三节 骨折的诊断 第四节 骨折的并发症 第五节 骨折的愈合过程
第一节 骨折的病因病机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第三节 骨折的诊断 第四节 骨折的并发症 第五节 骨折的愈合过程 第六节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第七章 骨折的治疗原则 第八章 骨折的整复 第九章 骨折的固定 第十节 骨折后的功能锻炼 第十一节 骨折的药物治疗 第十二节 骨折的畸形愈合、迟缓愈合和不愈合 第十三节 开放骨折的处理

3 骨折: 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者,称为骨折。 外伤性骨折: 正常骨骼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者。 病理性骨折: 骨骼本身原有某种病变,在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者。

4 第一节 骨折的病因病机 一、骨折的病因 造成骨折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 (一)外力作用: 1、直接暴力 2、间接暴力 3、肌肉牵拉力
4、累积性力

5 1、直接暴力 骨折发生于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打伤、压伤、撞击伤等。这类骨折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两骨骨折部位多在同一平面,易发生开放性骨折。

6 2、间接暴力 骨折发生于远离于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间接暴力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等。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两骨骨折的部位多不在同一平面。如为开放性骨折,则多因骨折断端由内向外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低

7 3、筋肉牵拉力: 由于肌肉急骤地收缩和牵拉可发生骨折,如跌倒时股四头肌剧烈收缩可导致髌骨骨折。

8 4、持续性劳损 骨骼长期反复受到震动或形变,外力的积累,可造成慢性损伤的疲劳骨折。多发生于长途跋涉后或行军途中,以第二、三跖骨及胫骨干下 1/3疲劳骨折为多见。这种骨折多无移位,但愈合缓慢。

9 (二)病理因素: 骨关节疾病、内分泌代谢障碍、遗传因素等与骨折的发生有关。如病理性骨折,脆骨病。 职业工种 损伤的发生与职业工种有一定的关系:如慢性腰部损伤多见于弯腰负重操作的工人;经常低头工作的不易发生颈椎病;运动员杂技武打演员容易发生各种运动损伤。 总之损伤的发生外因很重要,但不能忽视人体本身的内因因素。

10 二、骨折的移位 骨折移位的程度和方向,一方面与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及搬运情况等外在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还与肢体远侧段的重量、肌肉附着点及其收缩牵拉力等内在因素有关。

11 有下列五种,临床上常合并存在。 1、成角移位 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或向内、向外成角。

12 2、侧方移位 两骨折端移向侧方。四肢按骨折远段、脊柱按上段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

13 3、缩短移位 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

14 4、分离移位 两骨折端在同一纵轴上互相分离,且骨的长度增加。

15 5、旋转移位 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旋转

16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一、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闭合骨折:骨的断端不与外界。 开放骨折: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与外界相通。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一、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闭合骨折:骨的断端不与外界。 开放骨折: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与外界相通。 二、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类 稳定骨折:整复后不易移位 不稳定骨折:整复后易移位

17 三、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分类: 单纯骨折:无并发神经、重要血管、肌腱或脏 器损伤者。 复杂骨折:并发神经,重要血管,肌腱或脏器 损伤者。 不完全性骨折:骨的连续性仅受到部分中断。 完全性骨折:整个骨完全断裂。

18 四、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类: 1、横断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19 2、斜行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斜交成锐角。

20 3、螺旋骨折 骨折线呈螺旋形。

21 4、粉碎骨折 骨碎裂成三块以上。

22 5、嵌插骨折 密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

23 6、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 7、裂缝骨折 骨折间隙呈裂缝或线状

24 8、青枝骨折 多发生于儿童。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或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相似。

25 9、骨骼分离 发生在骺板部位,使骨骺与骨干分离。

26 五、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 伤后2-3周以内就诊者。 2、陈旧骨折 伤后2—3周以后就诊者。 六、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骨折 骨折前骨质结构正常,纯因外力而产生骨折者。 2、病理骨折 骨质原已有病变,经轻微外力而产生骨折者。

27 第三节 骨折的诊断 一、病史 1、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及其作用的部位 2、了解受伤的时间 3、了解伤后的全身情况及变化 4、询问伤后肢体的功能情况 5、了解伤后的处理情况 6、了解既往史 7、了解治疗情况

28 二、临床表现 (一)全身情况 发热:一般骨折,由于瘀血停聚,积瘀化热,常有发热(体温约38.5℃),5-7天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无恶寒或寒战,兼有口渴、口苦、心烦、尿赤便秘、夜寐不安、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苔黄厚腻。 外伤性休克:严重创伤和骨折可发生 白细胞和血沉:

29 (二)局部情况 1、一般症状: 疼痛和压痛:骨折后脉络受损,气机凝滞,阻塞经络,不通则痛,故骨折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直接压痛和间接压痛。 局部肿胀、瘀斑:骨折后局部经络损伤,营血离经,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理,而出现肿胀。若骨折处出血较多,伤血离经,透过撕裂的肌膜及深筋膜,溢于皮下,即成瘀斑,严重肿胀时还可出现水泡、血泡。形状改变,而产生畸形。

30 功能障碍:由于肢体失去杠杆和支柱作用,及剧烈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所致。一般来说,不完全骨折、嵌插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完全骨折、有移位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重。
2、骨折的特征: 畸形: 异常活动: 骨擦音:

31 三、临床检查 1、望诊:望姿势、步态、面部表情、局部情况等 2、触诊:沿骨骼轮廓触摸 3、量诊: 4、血管神经检查:注意有无血管神经损伤 四、X线检查 诊断骨折,借助X线检查对于了解骨折的具体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要求:正、侧位或特殊体位。

32 第四节 骨折的并发症: 机体受暴力作用后,除发生骨折外,还可能有各种全身或局部的共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一)全身并发症 1、休克:心率加快、血压低、少尿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2、脂肪栓塞:少见。骨折特发

33 (二)局部并发症 1、感染:多见于开放性骨折。 清创不彻底、不及时 →化脓性感染 →骨髓炎→ (或)败血症。 2、血管损伤:暴力挤压、撕裂、骨折端刺破引起。常见有肱骨髁上骨折引起肱动脉损伤、股骨髁上骨折引起腘动脉损伤。 3、缺血性肌挛缩: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股骨髁或胫骨上端骨折。

34 4、神经干损伤: 早期为骨折时神经受牵拉、挫伤或压迫所致。后期为肢体畸形或骨痂包裹所致。 5、脏器损伤: 肺损伤:引起气血胸 肝、脾破裂:导致内出血、休克 泌尿系损伤:尿道、膀胱、直肠损伤 脑、脊髓损伤:颅骨骨折、脊柱骨折时,造成脑挫裂伤或损伤平面以下的瘫痪。

35 二、晚期并发症: (一)全身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肺功能减弱,痰涎积聚,引起呼吸系统感染。 2、褥疮:多见于瘫痪或昏迷的病员,常见骨突部位如骶尾骨、足跟部等 3、尿路感染及结石:多见于瘫痪或长期卧床插尿管病人,常发生尿路或膀胱炎症或尿路结石。

36 (二)局部并发症 1、损伤性骨化: 骨折后,因损伤严重、急救固定不良、反复施行粗暴的整复手法和被动活动,致使血肿扩散或局部反复出血,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之间,血肿机化后,通过附近骨膜化骨的诱导,逐渐变为软骨,然后再钙化、骨化。

37 2、关节僵直:长期外固定可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和肌健挛缩,而致关节活动障碍。
3、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或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以致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面压力状况改变,可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4、骨缺血性坏死:骨折段的血供障碍可发生缺血性骨坏死。以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腕舟骨腰部骨折并发近侧段坏死为多见。 5、迟发性畸形:少年儿童骨能损伤,可影响该骨关节生长发育,日后逐渐出现肢体畸形。

38 第五节 骨折的愈合过程 瘀去、新生、骨合 一、血肿机化期 伤后6-8小时始凝结成含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2-3周内完成。红细胞破坏、纤维蛋白渗出;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等侵入。血肿机化——纤维结缔组织——骨折端初步连接。

39 二、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 纤维结缔组织——软骨——增生、变性、钙化—— 软骨内骨化。 外骨膜增生、肥厚(24小时内)—骨化组织——紧贴骨皮质表面,填充骨折断端之间——骨膜内骨化(外骨痂)。 髓腔内骨膜增生、肥厚——骨化组织——填充骨断端髓腔内——骨膜内骨化(内骨痂)次之。 外骨膜在骨痂形成中有较大的重要性。

40 三、骨痂改造期(8-12周) 成骨细胞增加——新生骨小梁增加,排列规则致密——骨性连接。 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 内骨痂不断加强和改造; 外骨痂逐渐被清除。 骨髓腔再通。

41 四、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和孤星愈合标准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解除外固定前提下,上肢平举1kg重物1 分钟,下肢连续徒步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无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为临床愈合期

42 (二)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片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43 第六节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一、全身因素 1、年龄:小儿需要1个月,成人往往需要3个月左右,老年人则更慢。 2、健康情况:身体强壮,气血旺盛,骨折愈合快;慢性消耗性疾病,气血虚弱,如糖尿病、重度营养不良、钙化谢障碍、骨软化症、恶性肿瘤或骨折后有严重并发症者,则骨折愈合迟缓。

44 二、局部因素 1、损伤程度 2、骨折断端的接触:断面接触大则愈合较易,断面接触小则愈合较难,放整复后对位良好者愈合快对位不良者愈合慢,螺旋形、斜形骨折往往也较横断骨折愈合快。 3、固定情况:固定可以维持骨折端整复后的位置,防止软组织再受伤和血肿再扩大,保证修复作用顺利进行。 4、特殊暴力 5、不正确的功能锻炼

45 6、断端血供不足 血供良好骨折愈合较快,而血供不良的部位骨折则愈合速度缓慢,甚至发生延迟连接、不连接或缺血性骨坏死。 7、感染:影响感染引起局部长期充血、组织破坏、脓液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均不利于骨折的修复,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率大为增高。 8、病理骨折 9、运动和骨折局部应力状态 10、电流作用

46 第七节 骨折的治疗原则 治疗骨折时,必须在继承中医丰富的传统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贯彻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 一、早期正确复位 二、局部外固定 三、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 四、内外辩证用药

47 第八节 骨折的整复 一、骨折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 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解剖复位可使骨折端稳定, 2、功能复位 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48 功能复位的标准: ①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若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塑形有一定的矫正和适应,但成人不宜超过10度,儿童不宜超过15度。成角若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和适应,故必须完全复位。 ②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③长度: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lcm。

49 二、骨折整复时间 原则上越早越好,争取尽快地一次复位成功。 三、麻醉的选择 上肢骨折多采用臂丛麻醉 下肢骨折多用单腰麻 有些部位骨折也可以采用局麻 四、合理应用X线 X线下整复骨折容易危害患者及术者的身体健康,必须合理应用 五、整复方案 整复骨折前,必须拟定一个比较完善的整复方案。

50 六、整复手法 骨折复位必须掌握“以子求母”的原则,即以远端对近端的复位原则。 正骨八法:理伤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即后世称为正骨八法。 1、手摸心会 2、拔伸牵引 3、旋转回绕 4、屈伸收展 5、成角折顶 6、端挤提按 7、夹挤分骨 8、摇摆触碰

51 拔伸牵引

52 旋转屈伸

53 端提挤按

54 夹挤分骨

55 成角折顶

56 旋转回绕

57 摇摆触碰

58 捺正

59 七、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切开骨折部的软组织,暴露骨折段,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
七、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切开骨折部的软组织,暴露骨折段,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

60 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后创口已愈合者。 ③陈旧性四肢骨折适合于手法复位者。
第九节 骨折的固定 一、外固定 1、夹板固定 原理:通过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固定垫对骨折断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肢体内部动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复到平衡。 适应证: ①四肢闭合性骨折。 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后创口已愈合者。 ③陈旧性四肢骨折适合于手法复位者。

61 固定垫:

62

63

64 夹板固定术后注意事项 1、移动病人时要防止骨折再移位。 2、抬高患肢,注意观察近侧肢体的颜色、温度、感觉、肿胀及活动功能等。 3、横带松紧度以上下移动1cm为宜。 4、发现纸压垫变位或骨折再移位,应及时调整。 5、复位后及最初一周应X 线检查有无移位,2周后不再移位可重新调整和固定。 6、鼓励病人早期功能锻炼。 7、警惕受压部位发生压疮,发现有缺血性挛缩,应松动横带,详查伤肢。

65 2、石膏固定 生石膏(CaSO4·2H2O)加热到107~130℃,失去3/4的结晶水为熟石膏[CaSO4) 2·H2O],熟石膏遇水可重新结晶而硬化。 石膏类型:石膏托、管型石膏、石膏围领、上臂石膏、前臂石膏、肩人字形石膏、小腿石膏、大腿石膏、髋人字石膏等。 石膏粉浸湿到硬固需10-20分钟,完全干固需24-72小时。 石膏粉应密闭保存。 石膏不透X线。

66 适应证 ⑴骨关节复位后固定 ⑵关节扭挫伤,软组织创伤后固定 ⑶神经、血管、肌腱手术修复后固定 ⑷骨关节的急慢性炎症 ⑸矫形手术后固定 禁忌证 ⑴全身情况差 ⑵心、肺、肾功能不全者 ⑶进行性腹水 ⑷年龄过大或过小 ⑸孕妇忌作腹部石膏固定

67 石膏固定前准备 用物准备:石膏卷、带、面盆或水桶、棉织套、纸棉、毡、必要时备木棍。 病人体位:将肢体放在功能位。 皮肤的护理:肢体皮肤清洁,但不需剃毛。有伤口,先换药,不用胶布固定。 骨突部加衬垫:常用棉织套、纸棉、毡、棉垫等物,保护骨突部,预防四肢体端发生血循环障碍。

68 石膏包扎技术 固定肢体关节于功能位或所需的特殊位置。 浸放石膏卷:双手将石膏卷平放并完全浸没在40℃左右的温水桶内,待停止冒气泡时取出,向中间挤压出过多水分。每次只能放一个石膏卷入水桶,取出时勿将水滴到未用的石膏绷带上,以免形成压迫点。 制作石膏条:将水中取出的石膏绷带迅速摊开,按所需长度来回折叠约6层为一条。

69 石膏绷带 右手握石膏卷,左手抚贴开端部分于肢体上,右手握卷由近向远迅速将石膏绷带向前滚动,左手随即按抚妥贴。 注意松紧适宜、每一圈盖住上一圈1/3、遇周径不匀左手打褶裥、一般包5-7层,但绷带边缘、关节部及骨折部多包2-3层。 包扎完毕适当捏塑、修理和包边,四肢应露出指趾端。

70 石膏的剪开、开窗、拆除 剪开:当石膏挤压或肢体肿胀导致血循环障碍时应剪开石膏减压,剪开前先标记,助手固定石膏并向下压软组织以增大间隙。石膏干固坚硬可用10%过氧化氢或食醋浸润软化。 开窗:检查伤口、拆除缝线、伤口换药或解除骨突压迫须开窗。沿标示斜切开窗,开窗后需修齐边缘。窗口须棉花填塞或将石膏复原绷带加压包扎,以防软组织外突。 拆除:用石膏刀剪剖开石膏,再用撑开器撑开即可拆除,也可用浸泡法。

71 石膏固定并发症 骨筋膜室综合征 压疮 废用性骨质疏松 关节僵硬 化脓性皮炎 石膏综合征:石膏背心固定后,病人呼吸困难、胸闷及腹痛、腹胀、呕吐。

72 注意事项 ①洁净皮肤 ②禁用环形包扎(伤口敷料) ③关节体位的正确 ④肢端外露,观察血循 ⑤ 石膏上标明日期 ⑥预防石膏并发症

73 (三)牵引固定 牵引是利用适当的持续牵引力和对抗牵引力达到整复和维持复位。持续牵引有维持复位和固定的双重作用。 1、皮肤牵引 2、骨牵引 3、布托牵引。

74 1、皮肤牵引 用胶布贴于远端肢体皮肤或用泡沫塑料布包压伤肢皮肤,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牵引力传递到骨骼。 牵引重量<5kg,牵引时间<2~4周。 适用于儿童及老年患者。 胶布牵引多用于四肢,如小儿股骨干骨折用垂直悬吊皮牵引,肱骨髁上骨折用邓乐普牵引。

75

76

77 2、骨牵引 把不锈钢针穿入骨骼的坚硬部位,通过牵引钢针直接牵引骨骼。 重量为体重的1/7~1/8(约15-20kg),牵引时间可长到2~3月。 适用于一切有移位的成人骨折。 常用的有颅骨骨板,尺骨鹰咀,胫骨结节,股骨髁上以及跟骨。

78

79

80 (1)枕颌带牵引: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症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重量3-10kg。
3、布托牵引 (1)枕颌带牵引: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症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重量3-10kg。 (2)骨盆悬吊牵引:适用于骨盆骨折有移位者。

81

82 骨盆悬吊牵引

83 二内固定 某些骨关节损伤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可应用手术治疗常采用内固定。 1、螺丝钉固定。 2、螺栓固定。 3、加压钢板固定。 4、髓内针固定。 5、其它特殊部位骨折的固定

84

85 第十节 骨折的功能锻炼 一、功能锻炼的分类: 1、徒手练功法 2、器械练功法 二、功能锻炼的作用: 改善和消除全身和局部的损伤症状,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预防骨质疏松,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 三、功能锻炼的术式及步骤: (一)自主锻炼 (二)被动锻炼

86 第十一节 骨折的药物治疗 一 内治法: (一)初期(1~2周)——瘀血内阻、气滞血瘀。 ⑴ 攻下逐瘀法—便秘腹胀、脉数。 ①桃核承气汤 ②大成汤 ⑵ 行气活血法—无里实热证。 ①复元活血汤 ②复元通气散 ⑶清热凉血法—创伤感染、火毒内攻。 ①犀角地黄汤 ②五味消毒饮

87 (二)中期治法 ⑴和营止痛法—瘀凝、气滞、肿痛未尽。 ①和营止痛汤 ②定痛和血汤 ⑵接骨续筋法—筋骨已连接,尚未坚定。 ①续骨活血汤 ②新伤续断汤 ⑶舒筋活络法—瘀血凝滞,筋膜粘连。 ①舒筋活血汤 ②舒筋汤

88 (三)后期治法 ⑴补气养血法—气血虚弱,筋骨萎软。 ①八珍汤 ②四物汤 ⑵补养脾胃法—四肢无力,肌肉萎缩。 ①参苓白术散 ②健脾养胃汤 ⑶补益肝肾法—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疏松。 ①壮筋养血汤 ②右归丸 ③左归丸 ⑷温经通络法——风寒湿邪痹阻经络。 ①麻桂温经汤 ②大活络丸

89 二 外治法 (一)敷贴法 药膏、膏药、药散 (二)熏洗法 (三)热熨法 (四)擦涂法

90 第十二节 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 一、骨折畸形愈合 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称骨折畸形愈合。 成因:手法复位后,没有有效的固定,或固定时间不够,或病人早期下地负重。 处理: (1)二周以内可试行手法折断后再复位+夹板外固定。 (2)2月后一般需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91 二、骨折迟缓愈合 骨折经处理后,愈合速度缓慢,已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较多,折端尚未连接,且患处仍有疼痛、压痛、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现象,X线片上显示骨折端所产生的骨痂较少,骨折线不消失,骨折断端无硬化现象,而有轻度脱钙。但骨痂仍有继续生长的能力,只要找出发生的原因,作针对性的治疗,骨折还是可以连接起来的,称骨折迟缓愈合。 三、骨折不愈合 骨折所需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折仍没有愈合,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互相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者,称骨折不愈合。 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植骨术。

92 第十三节 开放骨折的处理 一、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1、处理原则: 争取时间,抓紧治疗,不给污染伤口的细菌在组织内有扎根繁植的机会,把开放性骨折转变为闭合性骨折。 2、一般处理: 给予有效的抗菌素,注射破生风抗毒血清。 适当麻醉。 伤口清洗、消毒。

93 3、伤口的处理: 在规定时间内处理。 伤口清创彻底,清除异物及坏死组织。 尽量早期缝合伤口 4、骨折、血管、神经的处理: 小伤口的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后可按闭合性骨折处理;开放伤口较大时,可在清创的同时作开放复位内固定。 血管断裂时,应尽早吻合。 神经损伤时,应尽早吻合。 二、开放感染骨折的处理 1、治疗原则 2、治疗方法

94 谢谢观看!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骨伤教研室


Download ppt "中医正骨学 第一章 骨 折总论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骨伤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