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章 当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是T·帕森斯和R·K·默顿。
第三章 当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结构功能主义 侧重于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 代表人物是T·帕森斯和R·K·默顿。 帕森斯是该理论的创始人,1945年,他首先正式提出“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其主要著作《社会行动结构》《社会系统》等,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 1、社会行动论。帕森斯分析社会的出发点。他认为,人的社会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每个单位行动都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1)行动者,帕森斯将其界定为个人;(2)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3)情境,即行动者实现目标时可供选择的手段和面临的各种环境条件;(4)规范,即影响和支配行动者的各种价值观、规范和其他观念等。
2
(1)适应功能,即系统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的手段和能力;
他认为,社会行动是一个由各单位行动相关联形成的复杂系统,它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即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行为有机体系统与行动者的生物特性有关,人格系统包括个体的动机、欲望和目标,社会系统是由各个行动单位通过制度化关系联结而成的,文化系统由价值观、信仰及其他一切与行动相关联的观念构成。这四个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2、AGIL功能分析框架。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乃至整个行动系统都面临着一些大致相同的基本功能要求—它们是系统生存的先决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 (1)适应功能,即系统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的手段和能力; (2)目标实现功能,即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并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来促进目标的实现;
3
(3)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维持整体功能的发挥;
(4)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于潜在状态的模式。 上述四种功能要求在各层次的子系统中都存在。一个系统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满足一般功能要求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着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 3、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与均衡。他认为,任何社会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这主要依赖于社会内部的整合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产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遭到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到均衡,均衡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最终目标。
4
帕森斯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在美国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但进入60年代后,美国社会内部动荡不安,反战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种族问题等,严重困扰着社会生活。帕森斯的理论,特别是他的均衡论无法对社会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怀疑和责难,其理论影响逐渐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帕森斯的学生,默顿较早地对传统的功能分析理论进行了反思,并且对之做了完善和发展: 首先,默顿不赞成帕森斯试图建立一种无所不包的、普遍适应的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努力,他认为这是徒劳的,因为建立这种宏观理论框架的时机还未成熟。另一方面,他也不同意社会学只进行低层次的经验命题的零碎研究。他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用以分析一系列有限的经验现象。这种理论
5
既不高度抽象也不包容广泛,既可以得到经验的检验,
又可以在巩固之后形成大规模的理论,它能将理论与经 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其次,默顿认为,以往的功能主义理论引进了一些含 糊不清、未经验证的假设,他对其中三条假设提出了质 疑: (1)功能统一性假设,即认为社会中各种社会活动 与文化项目都和谐地相互联系着并且对整个的社会整合 与运行做出贡献。默顿认为,并非所有的社会单位都对 体系的整合有正功能和贡献的,有些单位可能对系统的 一部分有正功能,但同时却对其他部分有反功能; (2)功能普遍性假设,即认为所有标准化了的社会或 文化、的形式都具有正功能。默顿认为,这一不加限制 的设定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标准化了的社会的或文化 的形式也可能具有正功能以外的其他类型的社会后果;
6
(3)功能不可或缺性假设,即认为特定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化形式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默顿认为,这一假设可以表述为两种意思,一是指功能不可缺少,二是指履行功能的事项即结构不可缺少。对于第一种意思,他认为功能需求不能随意确定,在将某种功能纳入理论以前,必须用经验加以检验。对于第二种意思,他认为没有什么证据支持某一文化项目对于满足特定功能需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一观点。经验表明,尽管有些社会系统具有大体相同的功能需求,但它们用来满足功能需求的具体项目却可能迥然有别,某些功能需求的满足可以通过功能替代来实现。 再次,默顿对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做了区分,认为功能分析重点应放在客观社会后果上,而以往的理论往往只从主观动机的角度考察功能问题,这是不恰当的。默顿用“显功能”与“潜功能”来说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与
7
客观社会后果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显功能是有助于系
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 参与者所预料、所认可的,反之,潜功能是没有被预料、 没有被认可的。 当然,默顿的理论从总体上并没有摆脱结构功能主义的 体系。重视社会各部分之间或多或少的协调与依赖,强调 社会的均衡仍然是其理论的基点。 (二)社会冲突论 20世纪60年代后曾流行于美国和部分西欧国家。反对 帕森斯关于社会的价值一致、均衡、整合的观点;认为, 冲突是每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 ;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 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有建设 性的一面。 代表:功能冲突论者L·科塞和辨证冲突论者R·达伦多夫。
8
贡献:它率先打破了结构功能注意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多理论派别的相互竞争和彼此共存割据的形成。这对于社会学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它的一些理论观点,如安全阀理论、冲突调节理论等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三)社会交换论 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它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视为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认为所有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都可以通过行为者之间的物力交换的平衡和失调得到解释。代表人物是G·霍曼斯、P·布劳。 霍曼斯是社会交换论的创始人,他以经济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对人的社会行为做了探讨,其代表性著作是《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他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之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质上就是一
9
种交换的过程。霍曼斯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命题:(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特定行为越是经常受到奖励,那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这种行动;(2)刺激命题,如果过去某个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某人行为的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该种行为或相似的行为;(3)价值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的结果对其越有价值,则这个人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4)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这个人来说就越来越没有价值;(5)攻击——赞同命题,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他没有预料的惩罚时,他将感到气愤,并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当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了他期望的报酬,特别是得到比他期望的报酬还多时,或者没有受到意料中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越有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
10
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变得更有价值;(6)理性命题,一个人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时,会选择当时他所认识到的结果乘以获得此结果的概率之积较大的一种行为。这些命题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单个命题只能对人类行为作出部分解释,整个命题系统却能全面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制度。 布劳的结构交换论:(1)霍曼斯把一切人类行为都看作是交换。布劳则认为,社会交换只是人们行为的一部分,不属于社会交换的行为有两种,一是没有目标取向、由无理性的情绪冲动所引起的社会行为,二是追求理想与终极价值的表现性社会行为。布劳将社会交换定义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2)对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做了区分; (3)霍曼斯用对等性原则解释社会交换,而布劳则用对等性原则解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性原则解释另外
11
一些社会交换,认为,正是不对等的交换造成了社会 的权力差异与分层现象。(4)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
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即以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 群体的行为。布劳则更多地倾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 整体结构论,其理论的重点不是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 而是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不是探讨影响个人之间交换 过程的心理因素,而是考察基本交换过程对形成和发展 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业已形成的社会结构对交换过程的 制约。 社会交换理论将经济学的交换概念应用到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中,不仅为理解微观和宏观层次上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和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相对于结构功能主义而言,它在理论上更贴近研究社会现实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2
(四)符号互动论 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认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只有通过人际间的互动才能得到解释,而人际互动是以运用符号解释并确定相互间行动的意义为媒介的,社会是个人借助符号互动的产物。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有G·H·米德、H·G·布鲁默和E·戈夫曼。 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是《心灵、自我和社会》。他认为,象征符号是人际互动的中介,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交往的社会意义建立在对他人行为做出反应的基础上,而要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应,首先需要对行为者赋予符号的意义做出理解;人的活动并不是对外部刺激
13
因素的简单反应,而是会根据环境中的客体来调整自己的
自我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他必须从他人的评价中 获得。而正是语言符号才使得一个人有可能站在他人的立 场上,从他人的观点出发将自己视为一个客体,进行自我 观察、自我反省,因此,自我与社会是不可分开的;人们 的互动与自我观念的形成啊依赖于心灵的存在,因为有了 心灵,人们才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有了心灵 的支持,人们才能对外界的反应有所选择。 布鲁默,是自米德以后符号互动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 物,他最早明确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并将该理 论加以体系化,其代表性的著作是《符号互动:观点与 方法》,布鲁默在该书中对符号互动论作了全面归纳, 他理论有三个前提:(1)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所采取的行 动,主要是根据他们对该事物所赋予的意义;(2)人们 赋予事物的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 (3)事物的
14
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随时加以修
正的。由此出发,他认为,社会是由处于符号互动过程 中的人构成的,是人际间互动的结果;人类交往是理解 和定义的过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是能动的、可变的;理解与定义的共同性是社 会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群体成员的共同行动是可重复 的、稳定的;社会结构是行动者情境定义的客体之一, 它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不是相反,由于行动者所下的定 义和他们的行为经常变化,因而社会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 的。 戈夫曼,布鲁默的学生,他的研究兴趣也在于社会互动,他专门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互动现象、互动时的角色扮演等,着重分析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如何获得社会效果及其策略。其代表性著作是《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由于
15
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因而,他的理论被称为“戏剧论”。
符号互动论在美国社会学中曾占居过重要地位,但 也不乏批评者,人们通常指责该理论过于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忽视了客观实际;研究过于微观,忽视了对社会宏观结构的分析,这些指责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该理论的缺陷所在。
16
第三章 社会、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 (参见教材第二、三、四章)
[本章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运行,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环境因素及文化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17
第一节 社会运行 一、社会运行 定义 研究视角 1、纵向 继承/变异/中断 2、横向 交叉渗透/制约/促进/转化
第一节 社会运行 一、社会运行 定义 研究视角 1、纵向 继承/变异/中断 2、横向 交叉渗透/制约/促进/转化 社会运行的状态 1.马克思主义对社会进化的划分 2.按生产谋生方式划分 (1)守猎及采集社会 (2)畜牧与园艺社会 (3)农业社会 (4)工业社会 (5)后工业社会 3 .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 P6
18
社会运行的评价原则: 综合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满足需要的原则 社会运行的机制:P33 定义: 机制分类: 1、自发机制、人工机制 2、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 3、显机制、隐机制 4、一级、二级等
19
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 1、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 1)结构: 外围结构: 社会需要是动力源 动力机制的结构 /主体/传导媒介/受体 内核结构: 动力源/动力方向/动力储存体/社会行动 2)动力机制的运行过程和手段 动力源的开发 动力转化 动力主体的培育 动力的组织 动力机制运行的反馈
20
2、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 1)整合对象 利益、情感、组织、规范、功能 2)整合中心 人、物、精神、价值 3)整合过程 自下而上的整合 自上而下的整合
21
3、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1)激励标准、方向、强度 2)激励手段:功利型、符号型 3)激励过程:导向环节、检测环节、分配环节、反馈环节 4、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 1)控制手段:组织控制、制度控制、文化控制 2)控制对象:微观、中观、宏观 3)控制过程:决策、实施、监控、反馈
22
5、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1)保障对象:社会成员、社会制度 2)保障手段:社会援助、社会疏导、社会调节 3)保障过程:社会检测、具体实施、反馈调整
23
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社会运行条件 1、社会运行要素 孙本文:地理、生物、心理、文化 杨心恒: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社会运行条件 1、社会运行要素 孙本文:地理、生物、心理、文化 杨心恒: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功能主义关于社会运行的因素 2、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人口条件、生态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心理条件
24
二、社会运行的要素分析 社会要素包括:人口、环境和文化等。 (一)人口 1
二、社会运行的要素分析 社会要素包括:人口、环境和文化等。 (一)人口 1.人口研究的内容 (1)人口的数量 (2)人口的质量:体质、智能、文化程度、劳动技能
25
(3)人口的构成: 自然构成(性别比、年龄构成)、 社会构成(阶级阶层构成、职业构成、 民族构成、文化水平) 社会构成(阶级阶层构成、职业构成、 民族构成、文化水平构成) 地域构成
(4)人口的变动: 人口数量(规模)的增减(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 人口素质的变化。
26
2.人口因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人口因素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口又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 (1)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 a.人口数量会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间的相对平衡。 b.人口数量与质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27
c.人口数量会影响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d.人口问题是其它一些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问题包括: 就业问题 住房问题 教育问题 环境问题 犯罪问题等
28
(2) 影响人口状况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a. 影响人口状况的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b
29
(二)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的含义 自然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包括:生态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 (1)生态环境指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具体的地理空间、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及各种生物。 (2)地下资源环境指在人们生活空间范围内地下的各种矿藏,如岩石、煤、石油、各种金属等。 2、自然环境与社会运行的相互影响
30
1.论述人口因素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论述自然环境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研究我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并探讨对策。 (参见教材“社会问题”章)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