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诊疗 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 李华河
2
2008年万宁市人民医院诊治手足口病患儿478例,住院195例。09年295例,住院262例。10年1278例,住院926例。11年1100多例。昌江12.4倍,儋州2.6。尽早住院隔离治疗。三早。
3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4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5
手足口病流行事件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主要为CoxA16型。 1959年将该病命名为“手足口病”。
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 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发。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 研究表明二十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
6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新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 16、4、5、7、9、10型、 CoxB组的2、5、13型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 从肠道病毒来讲,它属于微小RNA病毒科,病毒没有外壳,属单链RNA病毒(如下图所示)。
8
EV71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病死率高,我国台湾地区92.7%重症系EV71感染所致, CoxA16感染仅占1.7%。且发病急,进展快,影响器官多,发病机制特殊,因此,EV71在全球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
9
自1998年以来,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都有手足口病的局部流行。最终确定其中一些是由EV71型感染所导致。目前认为,尤其我国南方地区,EV71是很多地区主要的手足口病病原之一。在阜阳、海南、广州等地,以及其他很多城市都有EV71的爆发流行。此外,我国其它地区也有散发病例报道。
10
理化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56℃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半小时灭活,煮沸则立即死亡,在-20度~-70℃低温下可存活数年。 可抵抗乙醚、乙醇和胆盐,20%乙醚,4℃作用18h,仍然保留感染性。 耐酸:在PH3.5仍然稳定,在PH 病毒能存活,故对胃液、肠液有抵抗力。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紫外线照射0.5-1小时即死亡。 对各种氧化剂如甲醛、氯化物、酚等十分敏感,抑制活性,1﹕1000高锰酸钾溶液、2%碘酊、3%~5%甲醛均可迅速使病毒灭活。
11
流行学资料-传染源 肠道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及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仍可自粪便中排除病毒,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12
流行学资料-传染源 注意: 1.成人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安徽阜阳许多病例找不到传播途径,可能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传播)。
台湾资料:EV71家庭接触传染率为52%(176/339家庭接触)。其中传染率分别为,同胞84%(70/83);堂表血亲83%(19/23);父母41%(72/175);祖父母28%(10/36);叔叔阿姨等26%(5/19)。通过这组资料来看,通过家庭接触其传染性还是很强的。 2. 医院可能成为促进患者感染的重要场所.
13
2、传播途径 第一,消化道:粪-口传播; 第二,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第三,密切接触: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传播;最后,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感染。
14
3、易感人群 人群对其普遍易感,但是有些人感染以后,相当大的比例是不发病的,即隐性感染,显性:隐性=1:100。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力比较弱,因此很容易会感染,会成为现症的病人。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4岁以内的小儿占85%~95%,2岁以内的占80%。
15
成年人则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但是却可以作为传染源来感染其他人,尤其是可以感染儿童,导致儿童的发病。
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科反复感染。已发现复发或再感染病例,发生率3%。举例而言,如果某患者感染了柯萨奇A16,但是其仍然还可以再感染EV71,互相没有交叉保护,所以说人得手足口病,可能会反复多次感染。
16
4、流行病学特征 (1)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常见于4~9月份, 3~4月开始增多,夏秋季达高峰或易流行,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但是最近两年,其流行感染有提前的趋势。 (2)分布及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在任何国家地区,都可能会有此病毒存在,都可能造成这种感染和爆发和流行。但主要集中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 (3)常呈爆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有周期流行特点,间隔2~4年,3年为一周期,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易感者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为新的流行提供了先决条件。当一次爆发之后,此病原在该地可能经常出现散在的病毒,所以在爆发后散发会持续很长时间。
17
EV71病毒具有嗜神经性,神经毒素仅逊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导致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病变。
少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严重的患者,病情可于短时间内迅速进展,发生肺水肿、肺出血以及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
18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一)普通病例表现。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19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以发热和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约2-10天,无明显前驱症状,开始症状轻微,常常被忽视,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流涕、咳嗽、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一般感冒症状。 发热多发生在皮疹出现之前,体温在38~40℃,热型不规则,热程2~7天不等;体温高度与热程呈正比,即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0
临床表现 大约1-3天后,皮肤黏膜开始出现病变,在手指、足趾背面、指( 趾)甲周围、足跟边缘及手掌、足底,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皮疹开始颜色鲜红,很快变成白色透明的浆液性水疱,但水疱基底仍为红色。水疱为单房,直径2-5 毫米,疱壁厚、硬,不易破溃,分散不融合,有疼痛感,2-4天以后,水疱内液体自行吸收,干燥结痂,局部留下色素沉着。皮疹、水疱也可见于臀部、大腿内侧、会阴部及膝、肘等部位,躯干部极少。 一般在皮疹出现后体温下降。 手足口病皮疹特点:膝盖和臀部较特异
21
皮疹主要有以下特征: (1)四部位:多侵犯手、足(膝盖)、口、臀等部位; (2)四不像:皮疹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3)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郡,唇齿侧也常发生,可影响进食。
22
EV71感染的病例中,有80%为手足口病,许多病例的手脚皮疹十分细小且不明显,故应仔细观察。并发重症者以五岁以下最多,所以对罹患手足口病之五岁以下儿童必须特别注意观察。
重症皮疹少,这种情况类似于重度麻疹。 但对于重度麻疹,开始病情很重,麻疹不出来,观察到疹子是若隐若现的状况。
23
对于手足口病也有类似情况,尤其是EV71感染的病人,EV71感染的疱疹,小、厚、硬,沿皮纹分布。有时看到皮疹,不久皮疹可能又不明显了,或者只有几枚很细小的疹子,大小可能都不足1毫米。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很多EV71感染的病人,病情越重,其皮疹数量反倒越少,这样就给我们一个警示:对于重症病人,要详细进行查体。
24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重症病例表现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2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重症病例表现
(二)重症病例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6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重症病例表现
(二)重症病例表现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27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重症病例表现
(二)重症病例表现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28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实验室检查 (二)血生化检查。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30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实验室检查 (三)血气分析。
(三)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31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实验室检查 (四)脑脊液检查。
(四)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32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实验室检查 (五)病原学检查。
(五)病原学检查。 CoxA16 、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33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实验室检查 (六)血清学检查。
(六)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4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三、物理学检查 (一)胸X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二)磁共振。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三)脑电图。 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36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三、物理学检查 (四)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少数病例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
37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四、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38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二)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三) 临床分类。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2.重症病例(辅助检查)
(三) 临床分类。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2.重症病例(辅助检查) (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0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41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五、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五、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鉴别。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42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43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三)脊髓灰质炎。
(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44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四)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4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五)暴发性心肌炎。
(五)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46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六、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六、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持续高热不退。 (二)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47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五)高血压。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五)高血压。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六) (七)门诊必查
48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七、处置流程 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 (一)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二)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4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3岁以下患儿,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病程在5天以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三)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ICU)救治。
50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八、治疗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八、治疗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51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二)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二)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 g/kg,每4-8小时一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
52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mg-2mg/kg·d;氢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mg-20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
53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3)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4)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54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5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 cmH2O,PEEP 4-8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56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57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7)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58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8)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
(10)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5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3.恢复期治疗。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2)功能康复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
60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三)中医治疗。 1.普通病例:肺脾湿热证
1.普通病例:肺脾湿热证 主症: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药: 甘露消毒丹加减
61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加减: (1)便秘加大黄; (2)咽喉肿痛加元参、板蓝根;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62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2.普通病例:湿热郁蒸证
主症: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萎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基本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63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3.重型病例:毒热动风证
主症:高热不退,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甚则昏矇,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清热、熄风定惊 基本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天麻、生石膏、黄连、生栀子、大黄、菊花、生薏米、全蝎、白僵蚕、生牡蛎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64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4.危重型病例:心阳式微 肺气欲脱证
主症:壮热不退,神昏喘促,手足厥冷,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可见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治法:回阳救逆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炮附子、山萸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浓煎鼻饲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6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5.恢复期:气阴不足 余邪未尽 主症:低热,乏力,或伴肢体痿软,纳差,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主症:低热,乏力,或伴肢体痿软,纳差,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化湿通络 基本方药:生脉散加味 人参、五味子、麦冬、玉竹、青蒿、木瓜、威灵仙、当归、丝瓜络、炙甘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分3—4次口服。 针灸按摩:手足口病合并弛缓型瘫痪者,进入恢复期应尽早开展针灸、按摩等康复治疗。
66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6.外治法 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1日2—3次。
67
谢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