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传染病信息报告 和信息化建设 张 燕 2012.3.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传染病信息报告 和信息化建设 张 燕 2012.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传染病信息报告 和信息化建设 张 燕 2012.3

2 传染病信息报告规范 传染病卡片填写 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价

3 传染病信息报告规范 依据 西城区传染病信息报告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
卫生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西城区传染病信息报告规范 《北京市西城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方案》 《西城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4 传染病信息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报告病种
辖区内各医疗机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报告病种 法定传染病:甲、乙、丙三类39种 在《传染病报告卡》中列为“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的传染病”,如不明原因肺炎、水痘

5 传染病信息报告——法定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 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 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 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 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 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需要分型报告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6 传染病信息报告——非法定传染病 不明原因传染病病例
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恙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肝吸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

7 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8 传染病报告卡片填写

9 传染病卡片填写要求 统一印制、发放《传染病报告卡》 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 内容完整、准确 字迹清楚 填报人签名

10 传染病卡片填写要求 姓名: 身份证号:尽量填写 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年龄(选择年龄单位) 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身份证号:尽量填写 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年龄(选择年龄单位)

11 传染病卡片填写要求 工作单位 患者职业: 联系电话 提示:幼儿园儿童、学校学生、学校老师 以上填写标准××区××学校×年级×班
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14岁以下儿童填写家长联系方式

12 传染病卡片填写要求 户籍属于:标识病人户籍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址 详细填写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具体到街道 、门牌号
赴京就诊患者写原居住地

13 传染病卡片填写要求 病例分类: 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 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
乙肝、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 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 乙肝携带者不需要报告卡片,有就诊登记即可

14 传染病卡片填写要求 发病日期 本次发病日期 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 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 死亡日期

15 传染病卡片填写要求 疾病名称:在做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 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报 告 人:填写报告人姓名 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 备 注: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特异性实验室结果、排除传染病后诊断的病名等 ☆

16 传染病信息报告流程 临床医生在诊断传染病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医疗机构设立专人负责收集、审核临床医生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
医疗机构内部审核无误后,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进行网络报告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网络初审 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还需市级审核

17 中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登录界面 2004年1月1日开始启用

18 信息录入界面

19 报告实例

20 报告实例

21 三、报告数据管理——审核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更正。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22 报告数据管理——订正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

23 报告数据管理——补报和查重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24 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价 未及时报告率(%)、 未及时报告构成比 未及时审核率(%)、未及时审核构成比 重卡率
完整率:报告卡中与传染病控制有关项目:如患者现住地址、联系电话、学生和托幼儿童具体学校幼儿园名称等的缺失率。 逻辑错误:诊断日期早于发病日期,报告日期早于发病日期,年龄与职业不匹配等现象。

25 漏报调查 检查医院门诊登记情况与传染病报告情况是否符合 检查具有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登记与传染病报告情况是否符合

26 传染病监测信息化进展和利用

27 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1953年建立传染病报告系统,要求报告的病种为13类; 到60年代已经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传染病报告系统。
1980年代以来,很多单病监测系统开始发展,一般都包括实验室监测内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分型监测HIV感染、钩端螺旋体、流感监测、 …… 传染病报告方式十分落后,全国疫情统计通过每月汇总传染病报表实现,1998年开始逐级收集个案上报,但是依然无法实现对传染病爆发的监测。 多种原因导致传染病漏报率很高,当时只能通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对全国疫情报告进行校正。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8

29 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2003年SARS爆发后,暴露了传染病监测和报告的问题。国务院和卫生部明确提出建立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
要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在全国建立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 形成纵横贯通的信息报告网络。 协助地方完善 卫生信息网络与医疗机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等工作,争取在2003年底建立起全国疫情信息网络。 制定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信息发布制度,根据需要向社会及时发布,增强人们的预防意识,督促 各地区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30 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的发展 2004- 覆盖37种传染病、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实时报告 县为基础的月报,电子文档 县为基础的月报,邮寄报表 2003年SARS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加强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在全国建立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形成纵横贯通的信息报告网络。

31 系统建设进程 系统设计 系统集成 应用部署 2004年1月1日 上线运行 2003年09月16日-10月16日
2003年12月16日-01月31日 2003年09月16日-10月16日 2003年11月1日-12月15日 2004年1月1日 上线运行

32 系统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启用

33 法定传染病报告卡(1)

34 法定传染病报告卡(2) 性病附卡、手足口病例信息附卡、 甲型H1N1流感病例信息附卡

35 传染病报告程序 医疗机构 诊断 填卡 复核 报告 CDC 审核 订正 分析 上报

36 管理模式 个案直报,管理分级,流程化动态监测

37 网络直报系统六大功能 1.通过Web集中进行信息采集—成本低、易部署,信息及时有效;
2.分级受权信息管理—规范化疫情监测流程,充分利用全国资源; 3.Web-GIS动态展示功能—GIS动态疫情监控,及时发现集聚性病例,识别传染病早期暴发; 4.模块化统计查询功能—易扩展、易操作,方便快捷获得监测结果; 5.动态质量评价—动态报告信息质控管理,保障报告信息的准确性; 6.即时信息反馈—快速信息分析与疫情通报,实现信息及时沟通。 动态质量评价 模块化统计查询 分级信息管理 Web集中信息采集 快速信息分析与反馈 GIS动态疫情监控

38 提高发现传染病暴发的可能性 通过历史信息的比较,为传染病自动预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观察聚集性病例,提示出现传染病爆发的可能性; 通过不同来源数据,为实现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暴发预测提供了可能性: 死因报告中不明原因肺炎死亡有利于察觉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实验室重要传染病的病原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变化的监测有利于预测传染病的变化和暴发的可能性。

39 实时动态

40 个案追踪 高发地(市)

41 网络直报系统应用补充 四川地震——手机疫情报告系统开发及应用简介

42 “5.12”地震后,四川14个县重灾区共466网络直报点受损

43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影响 受灾地区多为山区,人口分布相对分散,原来传染病日平均报告水平为14/10万;
灾后大量的灾民集中安置,人口集中,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风险加大。 灾后医院受创严重,加上网络受损,部分网络直报点通过县级CDC代为网络直报; 立即恢复网络直报, 实现传染病适时监测,是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前提。

44 解决方案 网络直报 Web 国家CDC 数据中心 数据管理 分析利用 手机直报 GPRS

45 网络直报系统应用补充 网络直报系统与医院HIS系统数据交换项目

46 项目背景 医院HIS系统的发展 部分发达地区的大型医疗机构都在原有只面向收费、划价的医院HIS系统基础上,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医院的信息化不仅局限于追求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还包括对医院所有医疗活动中所涉及的全部信息进行“以病人为中心” 的信息数字化管理和综合利用。

47 研究背景 新矛盾的产生 即使在医院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医疗机构,对于传染病和死亡病例的报告仍然需要从医院信息系统中导出报告卡相关信息,再通过人工进行二次系统录入。 由于两个系统都相对独立,没有进行有效对接和整合,从而也给医院增加了额外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数据重复录入的错误概率。

48 研究背景 医院信息化是一个必然发展方向。 传染病和死亡报告只有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才能真正实现传染病和死亡病例及时准确的报告,使相关病例的报告不再成为医院的负担,而是成为医院自身工作的一部分。 综合以上因素,2007年国家CDC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试点医院,对两系统连接的相关管理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49 工作目标 在医院HIS系统内直接抽取数据推送并上报卡片 数据字典统一 安全与权限控制 建立报告卡片上传的规范
临床医生在进行病例的诊治过程中,即可完成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和推送,无需进行二次录入,减少医生工作量; 数据字典统一 (疾病编码、地区编码、职业编码等) 安全与权限控制 建立报告卡片上传的规范

50 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 业务流程分析——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 诊断 自动抽取HIS系统《报卡》信息 网络直报系统信息复核 备案

51 工作实施进展 该项目的实施: 2007年5月-11月 5月- 6月:前期准备 7月4日 - 7月7日:研讨及试点工作启动会”
8月: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网络直报系统与医院HIS系统连接试点工作现场测试会”。此次会议以工作经验分享和问题汇总为中心,同时进行系统现场测试。 9月: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网络直报系统与医院HIS系统连接试点工作中期评估会”。此次会议主要为把握网络直报系统与医院HIS系统连接试点工作进度,规范试点机构内部管理流程,同时对网络直报系统与医院HIS系统连接试点工作的相关管理规范和认证程序进行了讨论。 11月:在四川绵阳市召开“网络直报系统与医院HIS系统试点工作总结会”。为进一步总结经验、分享成果,同时为下一步全国范围推广提供建议。

52 项目意义 促进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管理 传染病和死亡网络直报系统与医院HIS系统的成功连接,从系统软件的层面上,完善了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的管理,基本实现了医院传染病和死亡病例的无纸化上报。降低了传染病在院内交叉感染的几率,增强了医疗机构内部传染病疫情的监督和管控。

53 项目意义 保证数据及时、准确的上报 降低传染病漏报 提高数据质量
质量调查中被调查医院门诊病例传染病报告的不及时率为24.04%。录入网上报告卡的性别、病种、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等4项关键指标与门诊日志上相应指标的不一致率为49.12%。录入网上报告卡的性别、病人属于、病种、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医生填卡日期这6项关键指标与纸质报告卡片上相应指标的不一致率为49.71%。

54 北京市相关工作进展 网络直报系统与医院HIS系统数据交换国家试点已有4年。由于各方原因,此项工作未推广 2011年北京市将开始尝试此项工作
技术模式有所不同——市CDC建立数据交换中心 目前暂定一所医疗机构参加试点 试点工作将于年底开始

55 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

56 自动预警依据的原理 时间预警 空间预警 时空探测

57 时间预警原理概述 目的 利用监测信息资源,对基于网络直报的传染病监测实现以日为单位动态自动预警,实现传染病暴发的早期自动预警。
目的 利用监测信息资源,对基于网络直报的传染病监测实现以日为单位动态自动预警,实现传染病暴发的早期自动预警。 方法 采用历史参比资料,运用移动百分位数法的基本思路,建立统计方法概念模型。 结果 通过监测信息平台建立预警信息系统,配置调节参数,动态较正预警阈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实现监测传染病的动态预警。

58 方法 甲类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霍乱、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值直接通过设定n例(n≥1),每天有n例病例报告即发出预警信息。 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的基本原理,根据既往的同期(近3年或5年)历史周期的发病数(采用加权的方法尽量排除爆发疫情对周期历史发病水平的影响),通过移动计算百分位数的方法,观察每天为单位移动的周期发病水平,并同步移动计算历史同期各百分位数,确定预警阈值。实现动态自动预警。

59 模型应用示例 假设某传染病暴发的预警域值百分位为P90,当前观察日为8日,动态回溯观察周期(W)的日数(n)为4天,回溯历史年数(Y)为5年,同期历史前后摆动的周期数(N)为1个周期。

60 模型应用示例 确定回溯观察周期(W)

61 模型应用示例 确定回溯观察周期(W); 确定参比历史同期周期; 向后摆动一个周期; 向前摆动一个周期; 回溯参比历史年数。

62 模型应用示例 动态计算观察周期值。

63 计算百分位数

64 动态自动预警示意图—以天为单位滚动

65 动态自动预警示意图—以天为单位滚动

66 动态自动预警示意图—以天为单位滚动

67 动态自动预警示意图—以天为单位滚动

68 空间预警原理 随机 均匀 聚集

69 采用扫描统计量的方法,其目的是探测局部时间和/或空间事件发生数的增加,并检验这种增加是不是由于随机变异造成的。
本研究采用Kulldorff针对空间扫描统计量提出一种基于似然比检验的广义数学模型,该模型对非均匀的人口密度进行校正,并且采用大小可变的扫描窗口。

70 以整个研究区域(乡镇点),作为圆型面积的中心,圆半径不断增大,直到预先规定的上限(本研究设为不超过人口的5%)。以每一个乡镇点为中心重复相同的过程,对每一个扫描窗口,根据实际发病数和人口数计算理论发病数,然后利用扫描窗口内和扫描窗口外的实际发病数和理论发病数构造检验统计量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io, LLR),用LLR来评价扫描窗口内发病数的异常程度。由于扫描窗口大小和位置的不断变化,扫描过程会产生数量十分庞大的扫描窗口,在所有扫描窗口中选出LLR最大的窗口,该窗口为发病数异常程度最高的窗口,然后采用蒙特卡罗法对该窗口的统计学意义进行评价。除对LLR最大的窗口进行评价外,扫描统计量还可以对LLR较大的其他窗口进行统计学意义的评价,从而可能找出所有发病数异常的区域。

71

72 空间热点探测方法示意图 A C B 发病人数< 3人的乡 发病人数≥3人的乡 图 例 县界 乡界 热点区域

73 时间模型/时空模型原理比较 传染病时间预警原理图 传染病时空预警原理图

74 时空探测 注:C为当前观察周期内的病例数; P50、P80分别为第50、80百分位数

75 试点应用

76

77 产生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预警系统预警信号+预警手机短信 单病例预警 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 预警手机短信内容
监测系统一旦接收到报告,预警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号 国家设置病种的预警手机短信发送给国家、省、市、县四级; 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 预警系统每晚24点开始对当日全国报告的法定传染病进行自动运算,将探测到的异常结果于早上8点,向相应的县级疾控机构负责预警工作的值班人员发出预警信号(手机短信); 预警手机短信仅发送给县级; 预警手机短信内容 预警系统提示-编号*********** ,**县,请关注***/1号/2号传染病。 省、市、县级疾控机构每单位2个预警信号接收手机。

78 谢谢!


Download ppt "传染病信息报告 和信息化建设 张 燕 2012.3."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