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对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变化 二、为什么把课程总目标定位于提升高中学生的 信息素养 三、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有什么特征 四、课程目标是如何表达信息素养的 五、教学实施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
(三)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五)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技术课程新教材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三、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反思 五、新课程呼唤新型信息技术教师 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建议
4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课程标准中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5条基本理念: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实质上这是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多视角的描述和概括。 1.适应时代发展,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明确提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5
(1) 在从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当中,最关键的转型就在于从关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转向信息素养的培养。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际教学活动的总目标。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既要强调基础性又要强调时代性;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责任更有能力承担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培养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任务。
6
(4)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以打造基础,提供人生发展的基石为宗旨,在技术能力培养方面,不片面追求技术的“深”,而是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综合反映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和前沿技术动态,以激发学生对新技术的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切实全面提高公民素养,迎接信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7
2.以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为他们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为各地课程的实施留下弹性空间
8
5.鼓励积极表达,强调交流与合作;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色的教学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创新实践,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5.鼓励积极表达,强调交流与合作;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色的教学
9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变化 二、为什么把课程目标定位于提升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2003年教育部审定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变化 二、为什么把课程目标定位于提升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10
1.时代的要求 2.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 3.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 4.终身学习的需要
11
5.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基础性。 (2)发展性。 (3)工具性。 (4)文化性。 (5)综合性。
12
三、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有什么特征?
一般地讲,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学生对信息技术要有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信息知识:学生要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3.信息技能:学生要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4.信息道德: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
13
⒉ 信息素养与其他基础文化素养和谐发展的一致性特征 ⒊ 信息素养的形成受制于信息环境的差异性特征 ⒋ 信息素养的实践性标志特征
⒈ 信息素养的时代特征 ⒉ 信息素养与其他基础文化素养和谐发展的一致性特征 ⒊ 信息素养的形成受制于信息环境的差异性特征 ⒋ 信息素养的实践性标志特征 ⒌ 信息素养个性发展特征
14
四、 课程目标是如何表达信息素养的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1. 知识与技能
四、 课程目标是如何表达信息素养的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知识目标)
15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5)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6)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能力目标)
16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情感目标)
17
一是为现代信息社会提供合格的、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劳动者; 二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新生。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肩负着双重任务: 一是为现代信息社会提供合格的、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劳动者; 二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新生。 课程目标举例
18
2.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促使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促使学生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五、教学实施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1.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情感意识,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应用信息技术 2.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促使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促使学生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4.重视学生对信息、信息处理相关知识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把握信息技术的根本 5.重视问题解决和学科整合,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等信息技术过程
19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仅要结合实际,为学生安排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也要尝试把一些“课外”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如机房的建设与管理、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等。 另外,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0
6.重视环境设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
环境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环境设计。首先,要努力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给学生创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将现有的物质条件提供给学生,从各种可能的角度营造信息环境;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环境。
21
如:注意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
为有效地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环境,教师还应注意创设创新的大环境。 如:注意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教师可以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课堂上交流。这既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又能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
22
7.重视技术思想与文化思想的挖掘,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
就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当前时代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时代,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素养层面的教育与文化素养层面的教育紧密相连。信息技术课程在反思过去技能训练模式的基础上,正在同时实现着技术教育的变革和文化教育的变革。 《课程标准》在这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要求课程将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关注学生操作与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经历操作与应用过程,产生对技术方法及思想的体验和了解,认识信息与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最终达成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23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是课程所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又是承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要素,更是支撑完整素养建构的文化平台。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建立在基本技术过程的基础上,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既关注文化价值的提炼,又重视教育价值的重塑。 (三)课程设计思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设计,首先遵循本次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即课程既需要关注全体学生,考虑全体学生的共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术基础” 一个模块,占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该模块应该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同样关注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
25
“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 “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同时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 “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 “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所有五个选修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两个,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26
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学校还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
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时间,应该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开设。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27
(五)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 一、.信息技术学科新教材
信息技术学科通过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有5种,每套教材6本,包括必修1本,选修5本。每套教材都配有光盘、教师教学用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五套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共性特点都是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直接指导。每套教材基本都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并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切实达到教学目标。
28
(1)体现了信息素养的培养 (2)体现了各地的差异 (3)体现了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4)体现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 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体现了特色和创新 (6)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 养
29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省教育厅2001年下发了51号文件《关于作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课培训工作的通知》。为落实文件精神,近两年分别对全省高中教师、中小学教研员和部分初中教师进行了高中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信息技术和其它课程整合的理论与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 现在全省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10030人,其中高中教师992人,平均每校为2人;初中教师为3211人,平均每校为1.34人;小学教师为5827人,平均每校0.8人。
30
①要加强我省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学任教。
我省信息技术教师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难以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如果按高中两名教师、初中、小学每校各一名教师计算还缺3438人。必须对教师加大培训力度,采取的具体措施为: ①要加强我省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学任教。 ②鼓励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到师范院校读研究生班。 ③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足二年的要进行岗前培训。
31
④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和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的教师要按继续教内容的要求进行培训。
⑤在省内建立以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市教师进修学院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三级培训体系进行培训。 当前要“抓紧作好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进行新标准、新理念、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国家和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做一名业务上合格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达到如下标准:
32
⑴ 具有大学本科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学历; ⑵ 具有在学校信息化教育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⑶ 具有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能力; ⑷ 有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⑸ 有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研究的能力。
33
三、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1 .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 2. “校校通”工程的建设,掀起了建网、建库、建队伍的热潮。 3. 教育城域网的建设 阜新市、本溪市、大连市、沈阳市、锦州市
34
n WWW.TENGLONG.NET 腾龙远程教育网 n WWW.SYN.CN 沈阳教育网
n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网 n 腾龙远程教育网 n 沈阳教育网 n 大连教育网 n 本溪基础教育教研网 n 阜新教育信息网 n 辽宁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网 n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4.资源库的建设
35
⒉ 走出“零起点”,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反思 《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把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的开始,必须面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反思才能解惑释疑,从而走向新轨道,开辟新天地。 ⒈ 走出“工具论”,以信息素养为核心,构建信息文化 ⒉ 走出“零起点”,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36
⒊ 走出“单一化”,创造多元化 (1)过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教材到教法有单一化赶时髦的倾向。例如“任务驱动法”确实是好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有许多教材的编写为了时髦和形式上的统一,不论知识内容如何一律任务驱动。这种单一化必然导致滥用和泛化“任务”,从而模糊了“任务”的特定含义。这样就失去了“任务驱动法”的精髓,当然也就达不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2)再有一种单一化的倾向就是唯教材是尊。教师按教材讲,学生按教材学,领导按教材检查教学完成情况,然而,这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在新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确是一个障碍。教材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只是达到课程目标的一种资源。
37
⒌ 走出“困惑”,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努力,政策的支持 困惑1:功利主义作怪,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⒋ 走入“课程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主渠道的作用 ⒌ 走出“困惑”,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努力,政策的支持 困惑1:功利主义作怪,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38
困惑5:教师任务重,水平待提升。 困惑3:新课标,新理念,深入贯彻尚需消化和磨合的时间。 困惑4:教材众口难调,一本定乾坤可能行不通。
困惑2:课改实践,教师顾此失彼。 困惑3:新课标,新理念,深入贯彻尚需消化和磨合的时间。 困惑4:教材众口难调,一本定乾坤可能行不通。 困惑5:教师任务重,水平待提升。
39
五、 新课程呼唤新型信息技术教师 1.面对新课程,你应该怎样适应 案例1 老师不会教了怎么办
五、 新课程呼唤新型信息技术教师 1.面对新课程,你应该怎样适应 案例1 老师不会教了怎么办 “过去课上不允许学生随便发言,现在课堂气氛太活跃了,甚至有的学生没被点名发言,就不让老师继续讲课,怎么办?”。“过去教学参考书有讲课的重点、难点,新的课程标准上都没有了,自由度太大了,反而不知道怎么教了。” 王老师曾当了十几年教师,刚刚调任教研员,每次到实验校听课,都会带来各式各样的问题。谈到在实验区评课最大的感受,她概括为“压力很大”。“现在老师们可欢迎我们去了,让我们挑他们的毛病,并提出改进意见。课程改革对我们来说也是新课题,我们感觉压力很大。”
40
显然,教师面对新课程,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这种转变。原因是:
(1)存在旧课程的惯性,特别是一些已经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不仅在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不适应,而且还可能在心理方面不适应。 (2)面向新课程的教师培训需要有个周期,教师在短时间内既要完成常规的教学活动,又要参加研习活动,规划校本课程……是相当不容易的; 面对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提升教师素养的问题。一般认为现代教师必须具有以下素养:
41
③科学文化素养。即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的知识和美学知识等。
①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素养。 ② 职业道德素养。 ③科学文化素养。即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的知识和美学知识等。 ④能力素养。包括信息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知识更新能力)以及全面创新的能力。 ⑤良好的身心素养。即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性,这样,教师就能成为知识、能力、品德、审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师。
42
2.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转换 回顾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史”,他们的命运是与信息技术科地位休戚相关的。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扮演了不同时期的不同角色,当然,这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合理的原因。
43
案例2 张老师在中学计算机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0年,经历了我国中小学从计算机教育时代到信息技术教育时代发展的全过程,目睹了最初使用的 4位的 COMP-35和 COMP-XT娃娃机,8位的 APPLE机、紫金机 11、中华学习机,16位、32位的PC机、286-586PC机系列,Novell3.11-Novell4.12、Win-N 等不同版的无盘/有盘工作站的使用阶段,直到 Windows-98、 Win-NT对等网,并通过电话线和 moden等可上 Internet网的发展阶段,到了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参与“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工作……
44
在张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他在学校中的“地位”是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发展而变化沉浮的,因此,在不同时期他扮演了电化器材管理员、摄影摄像师、实验员、计算机维修工、课件制作员等多种“辅助” 角色。尽管计算机教学在中学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但是张老师也逐步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地位,到了后来计算机课程进入高中会考,他更成为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如今,新课程改革实施了,一下子增加了那么多选修课,很多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面临着全面转型,他真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参加培训使他感觉是一个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
45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课程改革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新的地位,许多在新课程实施前几乎难以想像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现实。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新角色、新地位,这就需要教师主动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主动完成在“教育史”上的转型。这次转型与以往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如下几点: (1)从改善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导引者。 (2)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
46
(3)从新的课程观来看,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4) 从新的教师发展观来看,信息技术教师不应只是“教书者”,而应该是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研究者。 (5)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教育来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
47
3.培养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 (1)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2)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 (3)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 (5)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素养 (6)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道德 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建议
48
辽宁省进入高中新课改的有关问题 1.信息技术学科在普通高中一直不被领导重视,进入新课改之后,学校领导是否能真正贯彻实施新课程,是否能保证每周的正常开课,课时不被占用、挤掉,是否能和其他学科同等对待,应采取什么具体措施?
49
2.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是需要培养和提高的一支队伍,在课程改革中,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和重视都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实施,如何提高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并把课标的理念、目标落实到教学中,变成教学行为?
50
3.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 低要求,学分如何认定?如果通过考试 认定,如学生提出是否可以不参加听课, 直接考试? 4.新课程实施后,信息技术老师期盼信 息技术学科能进入高考科目,以此引 起各方面的重视,这是否是提高信息 技术课程地位和教师地位的主要措施?
51
6.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改实施的重要保证?如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有什么具体措施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能力?
5.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选修模块,是由每位学生任意选,还是由省、市教研部门提出具体建议,各校根据提出的建议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6.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改实施的重要保证?如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有什么具体措施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能力?
52
8.在新课改中,如何做到关照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中?
7.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能很快掌握,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落实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 8.在新课改中,如何做到关照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中?
53
9.课程标准中提出的5条课程实施建议, 应如何落实? 10.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包括哪 些内容?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各有什么要求?具体应怎样实施? 11.在制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时,是否考虑了初中、小学课标内容的衔接?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