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导 论 一、金融含义的界定 1.中国古籍书中的金融概念
至第一章 导 论 一、金融含义的界定 1.中国古籍书中的金融概念 2.20世纪30年代南京中央政治大学赵阑玶教授编写的《货币学》首先提及“金融”一词 3.以后的教科书中对“金融”概念的不同解释 4.其实,“金融”一词西方先于东方 5.革命导师对“金融”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6.如何正确把握“金融”的含义
2
二、金融功能的变革 1.现代金融的战略地位得以极大提升 2.金融与经济相互渗透,互为因果 3.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难度加大
4.金融体系日趋庞大、复杂
3
三、现代金融业的定位 1.现代金融业是一个先导性产业 2.现代金融业是风险性产业 3.现代金融业是一个服务型产业
4.现代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5.现代金融业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产业
4
四、金融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金融学科名称的沿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2.《金融学》的基本内容;
3.本教材内容的安排注重时序性、逻辑性和现实性; 4.如何学好《金融学》这门金融学科的基础性课程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 (2)明确金融学科的定位; (3)金融学科要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为对象; (4)正确处理好中西结合的问题。 至下章
5
第一节 货币“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 货币“量”的规定性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第四节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回目录 第一章 货币概述主要讲述内容 第一节 货币“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 货币“量”的规定性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第四节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至下章
6
第一节 货币“质”的规定性 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了货币之“谜” 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回本章 第一节 货币“质”的规定性 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了货币之“谜” 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三、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 至下节
7
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 1. 抽象的逻辑分析法: 马克思运用两种方法阐述货币的起源。
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解决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 1. 抽象的逻辑分析法: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商品交换必须有两个原则 用来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同的价值。 用来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同的价值。
8
一种商品的价值必须用具有相同价值的商品来表现。 以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方式称之为价值表现形式,或简称价值形式。
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其价值表现经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
9
1只羊 = 10斤茶叶 1只羊 = 或10斤茶叶 或15尺布 或20斤米 或10捆烟叶 或其他商品 ⑴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⑴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10斤茶叶 1只羊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或10斤茶叶 或15尺布 或20斤米 或10捆烟叶 或其他商品 1只羊 =
10
=1只羊 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或10斤茶叶 或15尺布 或20斤米 或10捆烟叶
⑶一般价值形式 或10斤茶叶 或15尺布 或20斤米 或10捆烟叶 或其他商品 =1只羊 ⑷货币价值形式 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11
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 原始社会不存在商品和货币
社会劳动分工和私有制出现 劳动者产品品种的单一性与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生产和整个 社会分工体系 劳动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 货币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 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
12
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方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之“谜”: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地产生的。 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四种价值形态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13
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形态的生产关系
“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马克思。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着手,研究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进而又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起源。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货币是表现一些商品价值的工具。 货币具有直接同一些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总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工具。
14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不同社会形态下货币的共性;货币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生产关系,这是一定社会形态下货币所具有的特性。
在奴隶社会,货币作为购买奴隶的工具,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关系。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以货币地租的形式来剥削农民,货币体现着封建主残酷剥削农民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转化为资本,被资本家用来购买特种商品——劳动力,成了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工具。
15
如何全面、科学地认识货币的本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可以自觉地、有计划地利用货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货币反映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新型关系。 如何全面、科学地认识货币的本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特征是不随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货币在各种社会中的共性。 货币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与特定社会形态密切联系的,是货币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所表现出的特性。
16
三、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 货币形态的发展: 名实相符──名实不符──名实脱离 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 1. 实物货币
在人类历史上,牲畜、盐、茶叶、皮革、酒、贝壳、铜、铁、银、金等都充当过货币。 早期的实物货币存在实物笨重、携带不便、难以分割、质地不一、易遭损失等缺点。 后来实物货币逐渐稳定地由金、银、铜等金属货币担当。其主要特点是: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值均质可分性;轻便和易携带性。
17
2.代用货币 纸制的货币凭证,能在市面流通,被人们普遍接受。
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融货币作为保证,可自由地用代用货币向发证机关兑换成实物货币,如金、银等。 印制成本较低,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降低了运送的成本和风险。 易伪造和损坏。 以贵金属作为保证和准备金,跟不上日益扩大的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
18
3.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 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 人们对该货币抱有信心。
由一国政府或金融当局发行并提供信用保证,但发行量须控制在经济发展需要的限度内。 与贵金属货币脱离关系,不可兑换贵金属货币。 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所代表的货币价值,所代表的货币价值可能发生贬值或升值。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 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 人们对该货币抱有信心。
19
信用货币的主要类型: 辅币。主要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现钞。主要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
回本章 信用货币的主要类型: 辅币。主要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现钞。主要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 银行存款。经济交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 电子货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电子数据形式实现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的货币形式。如信用卡、贮值卡、电子钱包等,以及利用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和电脑网络银行等电子支付系统使用的货币。它是信用货币发展到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总之,货币形态的演变依据于信用关系的不断拓展,它的外在形式也不断地脱离具体物质形态的束缚,逐步地抽象化和虚拟化。 至下节
20
第二节 货币“量”规定性 解决“货币是什么”,即货币包括的范围问题。 一、 西方学者的观点 二、 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回本章 第二节 货币“量”规定性 解决“货币是什么”,即货币包括的范围问题。 一、 西方学者的观点 二、 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三、 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及其纠正 四、 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至下节
21
+ D M 一、西方学者的观点 西方学者通常将货币定义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 1. 货币量定义的基本内容:
1. 货币量定义的基本内容: 通货和活期存款 + D d C 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包括钞票和辅币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帐户的余额 M 1
22
2. 货币量定义的扩展: 克劳尔认为银行透支额、信用卡和旅行支票也应包括在M1中。如果以T代表这些信用工具,则有: C D d M 1 + = T 克劳尔的观点遭其他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将这些信用工具也包括在M1中不仅理论上讲不通,而且在计算上有重复,因而是不可取的。
23
另一些学者认为,从货币的储藏职能来看,商业银行体系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也是货币。如果以Ds代表商业银行体系的储蓄存款,以Dt代表商业银行体系的定期存款,以M2代表较广义的货币量,则有:
C D d M 2 + = s t 1 如果以Dn代表商业银行以外金融机构接受的存款,以M3代表更广义的货币量,则有: M 3 = + D n 2
24
M = + L 目前比较有倾向性的意见还是将M1作为货币的基本定义。
4 = + L 3 目前比较有倾向性的意见还是将M1作为货币的基本定义。
25
二、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1. “窄”的定义: 2. “宽”的定义:
1. “窄”的定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我们这里所说通货的量,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 2. “宽”的定义: 马克思指出:职能资本家“要预付的资本必须以货币形式预付,并不会由于这个货币本身的形式——不论是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价值符号或其他等等——而消除。”马克思有时还把各种货币形式称为“货币的不同的文明形式”。
26
三、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及其纠正 我国传统将货币量的定义局限为现金或“钱”的范畴 传统观念形成的原因:
①出于“理论考证”,片面引用马克思的论述。 ②来自“国外引进”,承袭前苏联的理论观点。 ③依据“实际情况”,现金与存款不能自由转化。 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实践的片面性,主要表现为: ①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不符; ②衡量货币流通状况是否正常只着眼于一个指标; ③分析物价上涨只局限于一个原因,即现金发行过多; ④无视存款通货的膨胀。
27
实践证明,统一的货币流通应该是包括现金和存款在内的“大货币流通”范围: (1)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
(1)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 (2)正确全面地衡量货币供给状况所必需; (3)真正解决整个货币流通中存在问题的条件。
28
四、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1. 货币量层次划分的涵义
1. 货币量层次划分的涵义 所谓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西方国家对货币量层次指标系列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世界各国均根据不同情况和要求,公布了各自的“货币供给量层次指标系列,并根据理论进展状况和实际操作经验作适当调整。
29
美联储公布的“货币层次系列”(1984年3月) M1= 通货+旅行支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可转让提单+自动转帐的储蓄存款+信贷协会股份存款帐户+互助储蓄银行活期存款 M2= M1+货币市场存款帐户+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即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美国居民持有的即期欧洲美元存款+货币市场互助资金 M3= M2+大额定期存款+中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金融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存款+美国公民持有的中期欧洲美元存款 L = M3+其他流动资产(包括银行承兑票据、商业票据、财政部债券、美国储蓄公债等)
30
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货币层次划分 M1= 现金+银行同业以外的活期存款 M2= M1+银行同业以外的四年内定期存款
31
2. 流动性──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 三种不同的意见: 按货币周转速度来划分。但不能包括非商品性款项。
2. 流动性──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 三种不同的意见: 按货币周转速度来划分。但不能包括非商品性款项。 按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但变现率高的存款并不是最活跃的购买力。 按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
32
按流动性划分的理由是: 能准确地把握流通中货币的各种具体形态在运动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
有利于掌握不同货币构成和大体相对应的商品构成之间的对应关系; 包含有中央银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基础上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以流动性为划分层次的主要依据要把握两个原则: 现实性。层次划分宜粗不宜细。 可测性。各层次的内容有准确可靠的资料。
33
中国金融学会关于货币层次划分的讨论意见 M0= 现金 M1= M0+企业结算户存款+机关团体活期存款+部队活期存款
34
回本章 3. 相含层次中的控制重点 从西方国家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实践经验和总的趋势看,初期的货币供给量控制大多以M1为主,近年来更多的国家则从M1转向M2。 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分两步走: 第一步,从近期看,应以M0和M1为重点。 第二步,从中长期看,应以M2为重点。 至下节
35
回本章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一、 价值尺度 二、 流通手段 三、 贮藏手段 四、 支付手段 五、 世界货币 至下节
36
一、价值尺度 1.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 即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所发挥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1.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 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 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 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独占性; 要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来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37
2.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 价格标准与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称脱离的原因 ①外国货币的输入
②贱金属币材由贵金属代替 ③国家铸造不足值的货币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人民币是否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不同意见
38
二、流通手段 1.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 2. 我国人民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 即货币商品流通的媒介时所发挥的职能。
1.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 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 2. 我国人民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 人民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除应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外,还需要有相对稳定的购买力。
39
三、贮藏手段 1.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 2.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扩展加强 必须既是现实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
即货币退出流通,被当作财富保存时所发挥的职能。 1.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 必须既是现实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 必须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2.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扩展加强 作为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贮藏; 作为流通手段准备金的贮藏; 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贮藏; 作为世界货币准备金的贮藏。
40
3. 金属货币流通与纸币流通下货币贮藏的作用 我国企业存款和城乡居民储蓄能否起到货币贮藏的职能作用尚存争议
3. 金属货币流通与纸币流通下货币贮藏的作用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量的作用; 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能否发挥贮藏手段职能关键在于纸币能否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 我国企业存款和城乡居民储蓄能否起到货币贮藏的职能作用尚存争议
41
四、支付手段 1. 货币支付手段手段职能的产生 2.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 即货币作为价值独立形态单方面转移时行使的职能。
1. 货币支付手段手段职能的产生 2.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 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环节; 不仅服务于商品流通,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 实现的是跨期购买; 在已有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支付链条的断裂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人民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范围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其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
42
五、世界货币 1. 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必须脱掉“民族服装” 2. 世界货币流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现象:
回本章 五、世界货币 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1. 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必须脱掉“民族服装” 2. 世界货币流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现象: 许多国家的货币在国际间发挥世界货币的作用; 人民币在一定范畴内已被用作对外计价支付的工具; 黄金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仍是国际间最后的支付手段; 上述五大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并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其功能和相互关系也有所变化。 至下节
43
第四节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一、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演变 二、 我国的货币制度 三、 我国港澳台货币制度 四、 国际货币制度
回本章 第四节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一、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演变 二、 我国的货币制度 三、 我国港澳台货币制度 四、 国际货币制度 至下章
44
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演变 1.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的概念: 一国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铸造、发行流通、准备制度等。 各个国家在货币问题方面都制定了种种法令和条例。这些法令和条例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其意图总是在于建立能够符合自己的政策目标,并能由自己操纵的货币制度。
45
(1) 铸币流通 金属条块流通 民间铸币流通 国家铸造 ①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铸币演变 币材价值低廉 铸造分散 流通具地方性 铸币不断贬值
②特点: 铸币材料价值较低; 铸币的铸造分散,流通具有地方性; 铸币不断变质。
46
(2) 货币制度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克服货币流通混乱状况以法令或条例形式对货币流通作出种种规定并使之制度化的过程。
货币流通的有关法规: 建立以中央银行为唯一发行机构的统一集中的发行体系 对货币单位作出统一规定以保证货币制度的稳定 对贵金融充当币材并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作出规定 对货币发行的准备金制度作出统一规定
47
2.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金银复本位制 银本位制 金本位制 信用货币本位制
(1)货币材料的确定:即规定哪一种或哪几种商品(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为币材。 币材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币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货币本位。 金银复本位制 银本位制 金本位制 信用货币本位制
48
(2)货币单位的确定: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
英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镑”,1816年5月的金币本位法案规定,1英镑含成色11/12的黄金 格令(合7.97克)。美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元”,根据1934年1月的法令规定,其含金量为 克。中国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每圆含纯银库平6钱4分8厘(合23.977克)。
49
(3)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即规定货币的本位币、辅币及其铸造、发行和流通的程序。 本位币:
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足值的铸币。早期的货币制度允许本位币自由铸造。本位币的自由铸造可以使货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保持一致,并可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使流通中的货币与货币需求量保持一致。
50
辅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用较贱的金属铸造。辅币的面额较小,因此使用贱金属铸造辅币,可以节省流通费用。辅币是不足值的铸币,其实际价值虽低于名目价值,但可按固定比例与本位币自由兑换,这样,就保证了辅币可以按名目价值流通。辅币只能由国家来铸造。由于辅币的实际价值低于其名目价值,铸造辅币会得到一部分铸造收入,所以铸造权由国家垄断,其收入归国家所有。同时,因为辅币是不足值的,限制铸造也可以防止辅币排挤本位币。
51
银行券和纸币: 银行券和纸币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信用货币和货币符号。1929年到1933年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后,各国的银行券都不再兑现,从而演变为不兑现的纸币。纸币是本身没有价值、又不能兑现的货币符号。政府根据流通手段的特性,有意识铸造和发行不足值的铸币,直至发行本身几乎没有价值的纸币,并通过国家法律强制其流通。
52
(4)准备制度:即规定如何建立货币发行的准备金以维持货币价值的稳定。
金本位制下的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其作用主要是: ⑴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⑵作为扩大和收缩国内货币流通的准备金; ⑶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53
①概念: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3.货币制度的演变 (1)银本位制 ①概念: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②类型:银两本位制(中国)与银币本位制(欧洲)。 ③崩溃原因: ⑴世界白银价格剧烈波动,币值不稳定。 ⑵银币体重价低不适合用于巨额支付。 ⑶白银质地易于磨损。
54
(2)金银复本位制 ②类型:平行本位制与双本位制。
①概念: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的货币制度。 ②类型:平行本位制与双本位制。 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 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的比价。但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55
劣币驱逐良币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56
(3)金本位制 ①概念: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②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国家规定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特点是: ⑴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从而保证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⑵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⑶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从而保证世界市场的统一和汇率的相对稳定。
57
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是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金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金块本位制虽然没有金币流通,但在名义上仍然为金本位制,并对货币规定有含金量。在金块本位制的条件下,银行券是流通界的主要通货,但不能直接兑换金币,只能有限度地兑换金块。从而限制了黄金每次兑换的起点额度。
58
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
59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②特点: 信用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并由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①概念:以纸币为本位币,且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②特点: 信用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并由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
60
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量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
货币流通由政府调节,并构成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若国家投放的货币超过货币需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随着银行转帐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量越来越小。
61
③货币信用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货币的实际流通量对商品平均价格的决定作用; 银行放款的投放量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国家对银行信用的调节成为控制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当代金融可以发挥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结构平衡、稳定物价、提高效益的功能,其前提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而如何实现上述功能,则是金融研究的中心课题。
62
金属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类型 银两本位 银本位制 银币本位 金币本位 金本位制 金块本位 金汇兑本位 平行本位 复本位制 双本位 跛行本位
不兑现的纸币制度
63
二、我国的货币制度 1.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1)人民币产生的经济基础和信用关系 完成一次商品流通和货币资金循环
银行通过贷款间接地掌握商品 贷款形成货币投放和商品 商品进入消费,货币流回银行 零售商销售商品收回货款 担保向银行贷款进货 供给者的存款或现金 零售商以商品为 并偿还银行贷款
64
(2)人民币产生的程序和信用关系 人民币以基础货币的形式存在构成 持有者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负债 人民币以派生存款形式存在构成
持有者的资产,商业银行的负债 贷款形成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 商业银行凭借中央银行提供 的基础货币向客户提供贷款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 提供基础货币
65
(3)人民币的运动过程和信用关系 人民币的运动过程,无论是存款变现金,还是现金变存款,对银行来说都是债务形式的转变,对持有者来说都是债权形式的转变。信用货币的流通只是债权债务关系在地区之间、单位和个人之间的转移,这种转移反映了银行与顾客之间信用关系的变化和消长。
66
2.我国货币制度的内容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没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是本位币即主币。辅币的名称为“角”和“分”。 人民币的票券、铸币种类由国务院决定。
67
(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 国家规定了人民币限额出入国境的制度,金银和外汇不得在国内商品市场计价结算和流通。
人民币的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外汇,在国家统一规定下的国内外汇市场可买卖外汇。
68
(3)人民币的发行权力集中于中央: 人民币发行权掌握在国家手里,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具体掌管货币发行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是货币发行的唯一机关,并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由国务院批准的额度内,组织年度的货币发行和货币回笼。
69
(4)人民币的发行保证: 人民币的发行是根据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对货币的需要而发行的,这种发行有商品物资作基础;
人民币的发行还有大量的信用保证,包括政府债券、商业票据等; 国家的黄金、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发行的一种保证。
70
(5)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有管理的货币制度形式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逐步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计划这只有形的手来灵活有效地引导、组织货币运行。对内是国家宏观调节和管理下的体制,包括货币发行、货币流通、外汇价格等都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管理的;对外则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71
(6)人民币是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货币: 货币按能否兑换的不同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不可兑换货币:指在实行严格的汇兑限制下,不允许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对外支付和转移。 经常项目可兑换:指对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不实行汇兑限制。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即可称该国货币实现了可兑换。 资本项目可兑换:即资本的流入、流出取消汇兑限制。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可兑换。
72
人民币可兑换的历史进程 我国于1980年4月17日恢复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席位,依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14条款的过渡性安排,保留了一些汇兑限制; 1994年起实行汇率并轨、银行结售汇,取消了外汇计划审批等限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 1996年7月1日起,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银行结汇和售汇,取消对经常项目用汇的限制,同时提高居民个人用汇供汇标准,扩大供汇范围,于当年底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今后几年将逐步放松对资本项目的外汇限制,从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达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要求。
73
三、我国港澳台货币制度 1.香港的货币制度 (1)港币的发行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港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港币发行的指定银行,港币的发行须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发钞银行只有在交存足够美元并获取负债证明书以后,才能发行等值的港币。
74
(2)港币的货币单位: 香港货币单位为“元”,简称港元,用符号“HK$”表示。其纸币有:10元、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等面额;硬币有:5分、10分、20分、50分及1元、2元和5元等面额。1元为100分。
75
(3)港币的汇率制度: 港元实行联系汇率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发钞银行按1:7.8的固定汇率,向外汇基金提交百分之百的美元作为发钞准备。其他商业银行也须以同样方式向发钞银行换取港币钞票。而超出这个范围以外的港元汇率则由市场供求决定。所以,1:7.8的汇率水平一方面规定了发钞准备的水平,同时,也为市场汇率的变动提供了坐标。而保证市场汇率不会过多地偏离这个水平,就成为香港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掌握的外汇基金维持港元汇率的稳定。
76
(4)港币的可兑换性: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外汇、黄金、证券、期货市场完全放开。
77
2.澳门的货币制度 (1)澳币的发行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元为澳门的法定货币。澳元的发行权属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银行、大西洋银行为澳元发行的指定银行。 发行澳元必须有100%的等值黄金、外汇资产作准备金,缴纳给澳门货币暨汇兑监理署(后更名为澳门金融管理局),作为发行澳元的担保和外汇储备。
78
(2)澳币的货币单位: 澳门货币单位为“澳门元”,简称澳元,用符号“Pat”表示。纸币面额有5元、10元、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6种,硬币有1角、2角、5角、1元、5元和10元6种。
79
(3)澳币的汇率制度: 澳元实施的是与港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103澳元兑换100港元。由于香港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这样,澳元实质上也就与美元建立了间接的联系汇率制。
80
3.台湾的货币制度 (1)台湾银行券(1899年6月29日-1945年8月)
(2)旧台币(1946年5月20日- 1949年6月15日) (3)新台币(1949年6月15日-)
81
(3)新台币(1949年6月15日-) 1949年6月15日,台湾决定实施币制改革:第一,新台币的发行机关为台湾银行;第二,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第三,新台币以黄金、白银、外汇及可以换取外汇的物资作十足准备。 1961年7月1日,台湾“中央银行”复业,收回了台湾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但仍然委托台湾银行发行新台币。 台湾流通的硬币有5角、1元、5元、10元4种,纸币有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4种。
82
四、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汇率制度的确定。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 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手段的发展
1.概念: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 内容: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汇率制度的确定。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 作用: 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手段的发展 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并保持对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以及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够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
83
2.国际货币制度的类型 (1)国际金币本位制 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并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各国货币都规定含金量,其汇率由铸币平价决定。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1880年~1914年),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金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之上。 其主要特点是: 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并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各国货币都规定含金量,其汇率由铸币平价决定。 国际收支差额可通过“物价-铸币调节机制”而得到自动调节。
84
国际金币本位制的崩溃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体现的货币黄金分配的不平衡,由于世界黄金供应不稳定,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金币本位制的自动调节存在严重缺陷等原因,这种缺乏弹性的金币本位制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崩溃并再也无法恢复起来。
85
(2)金汇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无力恢复典型的金币本位制,只好以金汇兑本位制取而代之。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与某一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货币保持一定的固定比价,并将本国的黄金外汇储备移存挂钩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市场买卖维持固定比价。国内流通的货币是银行券,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金币或金块,只能兑换成能换成黄金的外国货币。
86
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崩溃 金汇兑本位制由于没有金币流通,银行券兑换受到限制,以及本币对英镑、美元、法国法郎、意大利里拉的高度依赖性,因此是不稳定的国际货币制度,它只是为适应世界对黄金需求增加所导致黄金供应不足的状况而暂时存在的,当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时,其崩溃也就不可避免了。
87
(3)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88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建立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储备体系。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取消外汇管制,会员国在增强货币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 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
89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消除了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汇率,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克服了国际金本位制下储备资产不足的弊端。国际储备可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满足了国际结算对支付手段的需要和各国政府对外汇储备的需求。 巩固了美国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大大增强了美国的国际金融实力,使美国获得了美元“铸币税”的巨大利益。
90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 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美元的信用保证与国际储备资产不断增长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
汇率制度过于刚性,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 国际收支调节的责任不对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十分有限。
9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960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已超过其黄金储备额,美元信用基础发生动摇,国际金融市场爆发第一次美元危机。
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了经常帐户与商品贸易的巨额赤字,从而使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黄金储备继续下降。 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终止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方兑换关系,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解体。
9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971年12月美元对黄金贬值7.89%,黄金官价由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基。
1973年2月12日,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美元再次对黄金贬值10%,即每盎司黄金由38美元提高到42.22美元,美元对其他国家货币也贬值。 1973年3月,剩余维持固定汇率的国家也放弃了努力,令其货币自由浮动。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93
(4)牙买加体系(管理浮动汇率):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并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理事会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第二次修正案,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 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欧元、日元、特别提款权等与美元共同发挥储备货币的作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调节。除了汇率机制以外,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94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浮动汇率合法化。会员国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汇率制度。 黄金非货币化。 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基金组织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援助,以解决它们国际收支的困难。 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95
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积极作用: 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难题”,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以主要货币汇率变动为主的多种汇率体系安排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多变的状况。 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行,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缓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条件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的困难。
96
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存在的问题: “特里芬难题”依然存在,国际储备增长具有盲目性容易形成全球国际储备泡沫化,加剧通货膨胀。
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外汇市场的动荡,汇率风险加大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并引发投机资本大规模地盲目流动,破坏了世界经济的稳定。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缺乏效率和对称性,调节责任实际上落在逆差国和非储备货币发行国头上。 IMF受美国等少数国家的操纵,不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贷款资金不足且不合理,作用十分有限。
97
3.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1)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 恢复国际金本位制。认为黄金是最理想的国际货币,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恢复美元本位制。认为美元在国际支付和国际储备中依然占有绝对优势,推行美元本位的基础仍然存在。 多种货币本位制。认为目前多元化的货币本位是世界趋于多中心、多极化形势的必然产物,不必进行改革。 世界统一货币本位制。即建立世界性中央银行,发行世界统一的货币。
98
(2)国际汇率制度的改革 汇率制度改革必须在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之间进行选择。而目前实行完全的固定汇率和完全的浮动汇率都是不可能的。
汇率目标区机制包含了浮动汇率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的稳定性两大优点,迎合了国际社会对于稳定汇率、缩小汇率波动幅度的普遍愿望,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国际汇率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是在条件成熟时恢复某种形式固定汇率制。
99
4.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概念:一定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行协调与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统一的货币体系。 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 年)。英镑区、法郎区和黄金集团 2.启动阶段( 年)。联合浮动→欧洲货币体系 3.高级阶段(1999年-)。单一货币、欧洲中央银行
100
(1)欧洲货币一体化 ①欧共体早期的货币一体化(1958-1979): 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欧共体成立。
1969年12月《维尔纳报告》通过,提出了建设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和分三阶段实现货币同意的计划。 1973年创立欧洲货币机制,6国实现联合浮动汇率。
101
②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与运作(1979-1989): ●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成立,先后有12个欧洲国家加入该体系。
②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与运作( ): ●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成立,先后有12个欧洲国家加入该体系。 ●该体系核心内容是实行一种可调整的内部固定汇率制。 ●该体系主要措施:①创立欧洲货币单位(ECU);②建立稳定的汇率机制,确定成员国货币的双边中心汇率及对埃居的中心汇率和波动幅度限制;③设立欧洲货币基金,集中成员国20%的黄金外汇储备及等值的本国货币作为共同基金,用作调节国际收支差额和稳定汇率。
102
③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实现(1989-1998): 1989年4月《德洛尔报告》获准实施,计划分三个阶段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1990年7月1日欧洲经货联盟第一阶段正式启动。 1991年12月达成《马约》,确立建设欧盟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 1994年1月1日成立欧洲货币局,取代成员国央行行长委员会,全面负责监督货币统一进程。 1995年12月通过《马德里决议》,正式定名欧元及其启动日期。 1998年5月,确认11国为欧盟首批成员国,正式任命欧洲央行行长及其他官员。
103
④欧洲中央银行建立与欧元正式流通(1998-):
1998年6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并投入运作,接管了成员国的货币管理权,负责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 1999年1月1日起,欧元成为欧元区的非现金交易货币,即以支票、信用卡、电子钱包、股票和债券等方式流通。成员国货币与欧元的汇率被最终锁定下来。 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现金正式投入流通领域,与成员国的货币同时流通。 2002年7月1日起,成员国的货币全部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11国的唯一货币。
104
欧洲中央银行的体系结构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采取欧洲中央银行与成员国中央银行并存的双层结构,具有独立性与全面性的特点:
欧洲央行体系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其决策依据是欧元区的整体利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欧洲央行体系必须充分了解各成员国金融市场的内在特点及相互区别,考虑其对货币政策的不同反映; 欧洲央行体系必须深入了解各成员国既有的货币政策及其目标,以尽可能保持各国政策的连续性; 欧洲央行体系必须与未加入欧元区的其他欧盟国家加强协调,以避免双边汇率波动损害欧洲内部市场。
105
回本章 (2)其他地区货币一体化的发展 中东地区的货币一体化:以丰富的石油资源为物质基础,设立了海湾国家银行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1977年)。 拉美地区的货币一体化:成立了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加勒比共同体、加勒比开发银行、安第斯储备基金组织等机构。 东南亚地区的货币一体化:自20世纪70年代起,东盟各国加强了货币金融合作,加快了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和货币一体化的步伐。 至下章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