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国际贸易》重点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之三 教学PPT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国际贸易》重点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之三 教学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国际贸易》重点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之三 教学PPT

2 国 际 贸 易 理 论

3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1 国际贸易及其分析 一.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交换活动因为发生在世界范围内,所以又称作世界贸易(World Trade)或全球贸易(Global Trade)。国际贸易主要由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它既包含有形商品(实物商品)的交换,又包含无形商品(劳务、技术等)的交换。

4 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这是从一个国家来看这种活动,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活动)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这是从一个国家来看这种活动,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活动) 3.海外贸易 4.出口(Export)和进口(Import) 出口是指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劳务)运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的贸易活动; 进口就是将外国商品(包括劳务)购买后输入本国市场进行销售的贸易活动。 另外,当外国商品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时,称为复出口(Reexport);反之,本国商品出口后,在国外未经加工又重新输入本国国内称为复进口(Reimport)。

5 二.国际贸易分类 按移动方向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是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外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国拥有的劳务)的贸易活动。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是指一国把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国拥有的劳务)输往国外市场销售的对外贸易活动。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实物运输必须经过第三国国境,对第三国而言,就构成了该国的过境贸易。 按商品的存在形态 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是指贸易双方交易的商品是具体的、有形的实物商品,因为这些商品看得见,摸得着,故称为有形贸易,有时也被称为货物贸易(Goods Trade)。

6 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进行的没有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易,在国与国的交换中,交换标的物不是有形的商品。一般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商品直接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进行的贸易,即指进出口两国直接达成的交易。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则是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前面提到的过境贸易就 是间接贸易的一种方式)。 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又称为中转贸易,是区别于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直接贸易行为而言。

7 按国境和关境 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指进出口以国境为标准,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前者称为总进口,后者称为总出口,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对外贸易额,即:总贸易额=总进口额+总出口额,采用这种方法划分的有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90多个国家或地区,我国也属于总贸易的统计方法。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指进出口以关境为标准, 进入一国关境的货物就是本国的进口,离开一国关境的货物就是本国的出口,前者称为专门进口,后者称为专门出口, 专门进口额加上专门出口额是一国的专门贸易额。目前采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国家的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

8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1974年修订本)10大类商品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1974年修订本)10大类商品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 饮料及烟类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机械及运输设备 杂项制品 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

9  三.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1.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额与进口额总和。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是衡量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  进口贸易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货 物的全部价值。 出口贸易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 国际货物贸易额(世界进口/出口总额):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出口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总。   2.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是指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以后,用不变价格表示贸易发展规模的一个指标。

10 思考问题 在双边贸易中,一方向另一方的出口值应该等于另一方从它进口的进口值,但双方在统计时存在着偏差,产生原因?

11 四.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
 贸易顺差(Favourable balance of trade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又叫出超、盈余,以黑字、正数表示。  贸易逆差(Unfavourable balance of trade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又叫入超、亏损,以红字、负数表示。   贸易平衡: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贸易差额状况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有重大的影响。

12  五.贸易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1.对外贸易结构 一国进出口货物与服务的组成情况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比例,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通常以其在世界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3.进出口商品结构   是指一国对外贸易中各商品组成部分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以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

13 六. 市场结构(地理方向或分布) (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s)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某国对外贸易总值、出口值、进口值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情况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世界各洲、各国(或地区)参加国际商品流通的水平,即世界贸易额的国分布或洲别分布情况,它反映了各国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4 七.对外贸易依存度( 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定义: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 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一 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国际市场实现的。   分类: 出口依存度:一国出口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进口依存度:一国进口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15 八.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简称TOT):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或者说是指国际商品交换比例 计算方法: T = ( PX / PM ) × 其中T表示该国某一时期的贸易条件;PX为该时期的出口价格指数;PM为该时期的进口价格指数

16 某国以1997年为基准年,其进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若2001年出口价格上涨了6%,进口价格下降了2%,其贸易条件如何变化?
  某国以1997年为基准年,其进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若2001年出口价格上涨了6%,进口价格下降了2%,其贸易条件如何变化?  以1997年为基期,其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出口价格指数= ×6%=106 进口价格指数= ×2%=98 则TOT=(106÷98)×100=108.2 因为TOT=108.2>100,所以说明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即:1997年1个商品出口换回1个外国商品,而2001年由于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下降,出口1个商品就可换回1.082个外国商品,说明比较1997年贸易条件有所好转。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贸易条件的改善或恶化是就进出口时期与基期比较而言的,因而这个指标是相对的。

17 共同点 不同点 §1-2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更困难 运动过程相同(从生产者到消费者) 更复杂 风险大
§1-2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共同点 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运动过程相同(从生产者到消费者) 交易过程大同小异 经营的目的相同 不同点 更困难 更复杂 风险大

18 更困难 语言 法律 风俗 习惯 贸易障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市场调查 交易接洽 技术困难多 贸易纠纷不易解决

19 更复杂 各国的货币与度量衡差别大 商业习惯复杂 海关制度及其他贸易法规的不同 国际汇兑复杂 货物的运输与保险

20 风险大 信用 商业风险:货.单.时间 汇率 运输 价格政治 政治局势的变化:国有化,剥夺外来资本,两伊战争 合作不当或误会

21 §1-3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下基本条件: 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下基本条件: 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2)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之间进行商品交换。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原始社会初期,不存在跨越国界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时期的对外贸易随着超越国界的交换活动频繁发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这个时期对外贸易只能是有限的。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较之奴隶社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无论是在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国际贸易只能是局部的、个别的、偶然的贸易活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应该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社会形态及特征所决定的。     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垄断时期以及二战结束后的新时期。  二战后,国际贸易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国际贸易中出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平分天下的局面;3)国际贸易集团化趋势更强 .

22 §1-4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学说
   30年代经济学家罗伯特逊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学说,50年代诺克斯补充和发展了这一命题。该学说认为: 1.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国贸,通过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办法进行专业化分工,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产量。并通过交换,各国都得到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2.间接的动态利益:   随着外贸的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 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充了这一学说。60年代以后, 随着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口导向型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后, 这一学说再度流行。

23 一、对外贸易可以带来静态利益: 资源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该国的经济福利
一、对外贸易可以带来静态利益: 资源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该国的经济福利 1.从交换中可以获得利益 即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可以获得本国不能生产或国内生产成本太高的产品,使消费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满足。 2.从专业化分工中可以获得利益 即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提高本国的资源利用效率。

24 二、对外贸易可以带来动态利益:改善资源利用环境,促进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1.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 • 通过对外贸易,一国可以发现并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产业结构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动不断趋于高级化 • 对外贸易可以为新兴产业的建立提供市场条件 • 对外贸易带来的国际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产业演进的效率

25 2.对外贸易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 对外贸易是一国技术进步所需技术的主要供给渠道 • 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技术外溢效应”(Technology spillovers)和“边干边学效应”(Learning by doing) • 对外贸易为技术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  3.对外贸易促进制度创新 • 许多制度如专利保护制度等作为商品可以引进,从而节省制度创新成本 • 对外贸易通过“外溢效应”和“学习效应”促进整个国家的制度创新 • 对外贸易可以从需求方面拉动制度创新

26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原理 §2-1 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含义:
 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 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7 2. 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直到15世纪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国际分工才进入到萌芽时期。
1) 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直到15世纪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国际分工才进入到萌芽时期。 2)初步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正是国际分工初步形成的标志。 3)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国际分工最终形成的阶段。 4)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次大战以后)    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国际分工进入到深化的阶段。

28 3. 深化阶段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 1)从工业部门分工上,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这种部门内部的分工形式,有以下三种:
3. 深化阶段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 1)从工业部门分工上,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这种部门内部的分工形式,有以下三种: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拖拉机 美:大功率轮:履带式;英: 中型轮式; 德:小型轮式;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波音747飞机10多个国家,1500个大企业, 15000个中小企业;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29 2)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工业部门分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高新类的复杂加工工业与简单的加工工业的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生产的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与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之间的分工 3)从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型分工日益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指出口原料、进口制成品和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形式。发达国家与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多为这种形式。它实际上是传统的工业国与农矿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的延续。

30 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既有部门之间的分工,也有部门内部的分工。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多为此种类型。
混合型国际分工:指和一部分国家之间的分工是垂直型,和另一部分国家之间的分工是水平型。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属于这种类型,发达国家之间是水平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是垂直型。  4)从商品形式上, 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如:发达国家以高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

31 1.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 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国际贸易的成因 1.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 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3.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4.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有推进或阻碍两方面的作用 三、国际贸易的作用 1.国际分工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调剂余缺,节约生产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生产能力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和按比例发展

32 2.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 国际分工的发展速度决定国际贸易发展速度 国际分工发达与否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分工的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国际分工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 国际分工的发展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制定和对外贸易方式

33 §2-2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重商主义学说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 一、重商主义学说
 重商主义学说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   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分为早期重商主义 和晚期重商主义。其根本观点为金银为社会的惟一财 富,主张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保持贸易中的顺差。 1)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 世纪中期) 2)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期 世纪中期)

34 二、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1. 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obsolute Advantage)
 绝对成本理论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国富论》)提出。该理论从生产的绝对成本的差别为出发点,认为各国应按照各自在绝对成本方面上的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绝对成本低的商品,进口绝对成本高的商品,即“以己之所长,换己之所需”。  积极意义: 1)指出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 2)阐述了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绝对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利益  局限性: 按照绝对成本理论,在商品成本同样低或同样高的国家之间无法进行国际贸易

35 2. 比较成本学说(Comparative Cost Doctrine)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1)产生背景: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中心内容: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双方,不一定     都要有某一商品的生产绝对成本低,只要各自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并进行交换,即每个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其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比较利益。也就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36 积极意义:   ☆阐明了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才能获得按比较成本进行分工和交换而带来的利益   ☆指出了一个国家应按相对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即进行贸易的基础是产品的相对成本  ☆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 局限性:   ☆影响对外贸易政策的因素不单单只是产品的相对成本 ☆未涉及贸易参与国的获利大小和获利范围

37 3. 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1806—1873)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回答了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例如何确定的问题。认为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是国际交换比例的基础,而国际交换比例最终由两国相互对商品的需求关系来决定。 4.保护幼稚工业论 保护幼稚工业论由德国经济学家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中比较系统的提出,是最具代表性的贸易保护理论。

38 5.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国家应根据本国的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即每个国家应生产并出口运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进口运用本国短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上述贸易的结果将缓和各地要素配置的不均衡,使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该理论主要用生产要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流向

39 例: 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成本表 国别 单位价格(美元) 单位成本(美元) 土地 劳动 小麦 纺织品
例: 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成本表 国别 单位价格(美元) 单位成本(美元) 土地 劳动 小麦 纺织品   美国 1. . . .00    英国 . . . .00 美国出口小麦,进口纺织品: 使土地价格上涨, 使劳动价格下跌; 英国出口纺织品,进口小麦: 使土地价格下跌, 使劳动价格上涨。

40 积极意义: 1. 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H-O 理论比李嘉图理论更为深入和全面 2
积极意义: 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H-O 理论比李嘉图理论更为深入和全面 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3.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石 严重缺陷: 忽视了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 用 H-O理论与当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

41 6.超保护贸易理论 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凯恩斯(1883—1946),他生活的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阶段,正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该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各国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和资本主义世界三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超保护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由放任的贸易理论和政策不适合现代社会,必须由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扩大出口,限制进口,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促进就业,从而解决国内经济危机。

42  7.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理论   1)里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   按照H—O定理,一个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美国作为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用统计数据分析美国的对外贸易,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节结论在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成为一个难解的谜,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

43 2)劳动熟练说 (人类技能说) 该学说主要是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由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其它国家工人的3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基辛研究结论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 这种解释违背了H-O理论中劳动同一性假定,也夸大了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有人已证明最多为 倍)

44 3)人力资本说 由美国经济学者凯南等人提出的。认为劳动是不同 质的,表现为劳动效率的差异,高劳动效率和熟练劳动 归根到底是一种投资的结果,是资本支出的产物。国际 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 即人力资本。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 的部分算作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处理之后, 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用对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是符合赫-俄原理的学说。但困难在于难以具体衡量人 力资本的真正价值

45 4)技术差距理论(技术间隔说)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后由格鲁伯、弗农等人进一步论证。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人力资本是过去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的结果,而技术是过去对研究与发展进行投资的结果,因此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这样各国技术上的差距就使得技术资源相对丰裕的或者在技术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国家,有可能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在某种意义上(将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技术差距论完全可以与H-O原理相衔接。

46 5)产品周期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并由威尔士等人加以发展。在技术差距说基础上,将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引入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许多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产品创新、产品成熟和产品标准化三个时期,从产品的要素密集性上看,产品在创新时期表现为技术密集型;在成熟时期表现为资本密集型;在标准化时期产品要素密集型将随之改变。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产品的特征、技术先进程度、价格都有所不同,因而各种不同类型国家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时所具有的比较利益不同,产品的出口国也随之转移。 这种理论使得H-O静态要素比例学说变成一种动态要素比例学说。

47 6)产业内贸易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规模。 格鲁贝尔等人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赫-俄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因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同类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活动。即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活动。

48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是不同的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特点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消费上能 相互替代和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即同类产品是指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产品。

49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约因素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异质可以表现为产品的商标、牌号、款式、包装、规格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是信贷条件、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差异 ◆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生产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国家之间能进行有效的国际分工和获得贸易利益,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经济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内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内部分工发达与否,同时决定了消费者对异质产品的需求状况

50 7)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 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 何产生的问题。 8)市场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巴 克莱、卡森和加拿大的拉格曼。该理论主要解释了跨国公司 的投资、内部贸易等行为。 8.战后有关贸易保护思想和理论 1)保护就业论 2)改善国际收支论 3)美国倡导的保护公平竞争论

51 §2-3 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 一、含义 二、世界市场的类型
   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市场领域,它既包括世界各国各自的国内市场,又包括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市场。 二、世界市场的类型  1.按参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  2.按地区可分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亚洲市场、非洲市场和拉丁美洲市场等  3.按经济集团分为:欧盟市场、东盟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等    4.按有形商品的构成分为:工业制成品市场、办制成品市场、初级产品市场  5.按无形商品的构成分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  6.按产品的生产要素特点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资本密集型产品市场、技术密集型产品市场

52 三、世界市场的特点 四、国际价格 1. 当今的世界市场是统一的、开放的和高速增长的市场
2. 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出现垄断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 3. 世界市场具有复杂性和风险性 四、国际价格 1.定义:国际价格也就是国际市场价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市场价格。 2.当代国际市场价格的种类 按照世界市场的不同市场领域和开放程度,国际市场价格可以分为“封闭市场价格”和“自由市场价格”两大类 1) “封闭市场”价格 “封闭市场”价格,指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特殊约束关系下形成的价格。世界市场的供求一般不会对价格其实质性的影响,因此,这种价格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变化幅度很小。国际贸易中的大部分产品的价格属于这种价格。主要一般包括垄断价格,转移价格、国家垄断价格、国家间的协定价格。

53 ◆垄断价格一般指在世界市场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跨国公 司,利用其经济力量和市场控制力量所决定的价格。
◆垄断价格一般指在世界市场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跨国公  司,利用其经济力量和市场控制力量所决定的价格。 ◆转移价格一般指跨国公司内部交易时所规定的价格,也 叫调拨价格 ◆国家垄断价格一般指发达国家或区域经贸集团对商品实 行的垄断和干预价格,多出现在农产品价格方面。 ◆国家间的协定价格这种价格有主要出口国和主要进口国 之间签订的,比如,世界上关于锡、咖啡、糖小麦、可 可的主要进出口国之间的价格协定,主要维护价格的稳 定和双方的利益;也有主要出口国之家签订,比如,石 油的主要出口国OPEC之间的协定和主要通出口国之间的 协定,主要维护出口国的共同利益。 2) “自由市场”价格 自由市场”价格指在国际间不受或较少受到国际垄断力量的干 扰下,独立经营的买方和卖方之间交易的价格。

54 五、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1.不等价交换  根据价值规律,国际贸易中的等价交换指商品按照国际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相反,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指不按国际价值量相等的交换。具体来说,指发达国家凭借政治军事实力和垄断地位,以高价向发展中国家销售自己的产品(工业制成品),以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初级产品)。 2.不等价交换的衡量——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只是衡量不等价交换的一个指标,并不是惟一指标。全面衡量不等价交换,还必须结合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的商品价值的相对变化、垄断组织的剥削、运费、保险费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55 3.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1) 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的观点 ◆技术进步带给发达国家好处 ◆制成品与初级产品有不同的市场结构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会力量存在差别 2) 德国经济学家辛格的观点 辛格认为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 恶化的原因在于不同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同和发达国家 大量使用资源节约技术

56 六、国际贸易利益 1.国际贸易产生的利益 弥补产品不足,提高福利水平 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会的产出水平
促进了国内产业的规模经济和效率提高 有利于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 2.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1)新古典学派的观点 2)反对新古典学派理论的观点 普雷维什的观点 萨米尔•阿明的观点 阿吉里•埃曼纽尔的观点

57 第三章 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 §3-1 对外贸易政策 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含义
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在进出口贸易活动中、为实现某一政策目标所制订的准则和所采取的政策手段。它是一国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商品进出口政策及国别政策。 目的  ①市场目标:保护本国的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②产业目标: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③资金目标:外贸活动应有助于为本国经济建设积累资本或资金; ④整体目标:维护本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和利益。

58 构成 ①总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出的一个指导 对外贸易发展的总原则,是一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在一个较长时 期内实行的政策。如是实行“保护贸易政策”,还是“自由贸易政策” ②商品和服务开放政策 对外贸易商品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经济结构和国内市场状  况,分别制定的有关商品进出口和服务开放的原则和规定。如根据WTO 的原则,限制各种违禁品的输入就是一例。 ③关税政策 对外贸易关税政策是根据本国进出口贸易的需要,制定的对出入海关征 收关税的政策。如为了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和公平贸易的需要,对他国 进口的商品征收诸如进口关税、反补贴税、反倾销税等。 ④国别政策 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 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如过去西方国家制定的限制或禁止向社会主 义国家出口与军事有关的科技产品就是这种国别政策的体现。我国过去 首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尤  其是我们已经成功入世,我国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9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经济总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与执行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经济总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修改任务是由国家立法机构承担 ◆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执行:  首先,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各国设置在对外开放口岸的海关,除对进出境的商品、运输工具实行监管,稽征关税和代征法定的其它税费外,还承担着查禁走私的艰巨任务。  其次,国家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和监管出口。  再次,国家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贸易、关税等的国际机构与组织,进行国际贸易、关税方面的协调和谈判。

60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1.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等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的各种特权和优惠,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的措施,保护本国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商品和服务等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给予优待和补贴。

61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5-18世纪)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5-18世纪)  为了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西欧各国广泛实行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通过限制货币(贵重金属)出口和扩大贸易顺差的办法扩大货币的积累,以英国实行得最为彻底。

62 2.自由贸易政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8世纪后中叶19世纪)
该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世界经济进入了商品资本国际化的阶段。这个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基调是自由贸易。英国是带头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自由贸易理论的要点:①自由贸易政策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②扩大国民真实收入。③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可进口廉价商品,减少国民消费开支。④自由贸易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⑤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63 3.保护贸易政策(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些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如美国和德国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保护本国幼稚工业。 幼稚工业:本国已有一定发展,但仍然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抗衡的工业。

64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中心内涵:提高进口商品关税,保护本国幼稚工业 具体内容: ①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中心内涵:提高进口商品关税,保护本国幼稚工业  具体内容: ①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②对外贸易政策取决于该国该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李斯特把根据国民经济完成程度,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③主张国家通过关税干预对外贸易。

65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积极意义 它的保护对象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或者说,李斯特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而以自由贸易为最后目的,其保护程度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的。 李斯特的理论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是有重大参考价值

66 4.超保护贸易政策(资本主义垄断时期19世纪90年代到二战前)
中心内容:限制进口奖励出口,保持贸易顺差 1)超保护贸易的特点 ①保护对象扩大了,不但保护幼稚工业,且更多地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②保护的目的变了,不再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而是加强对国内外市场垄断。 ③保护转入进攻性,原贸保主义防御性限制进口;超保护主义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 ④保护的措施多样化。不仅在关税,还有各种各样的奖出限入措施。

67 2)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 ①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学说 凯恩斯( ) 认为贸易顺差能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 业,而贸易逆差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加重失业。并提出了投 资乘数理论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68 a)投资乘数理论:反映投资增长和国民收入扩大之间的依存关系
新增加的投资 → 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 → 从事生产资料的人们的收入增加 → 对消费品需求增加 → 从事消费品生产的人们收入增加 → 推演下去,国民收入的增量ΔY是原投资增加量的K倍。  ΔY= 乘数(K) ╳ 投资的增加量(ΔI)

69 b)外贸乘数理论:认为一国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因此,当贸易顺差时,外贸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的收入。
  商品劳务出口得到货币收入 → 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 → 消费增加 → 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 → 就业增加 → 收入增加,收入增加量ΔY是出口增加量ΔX的K倍 商品劳务进口向国外支付货币→ 收入减少 →消费减少,从而减少国民收入    即:ΔY=[ΔI+(ΔX-ΔM)] ╳ K   ΔY--国民收入增加额;ΔI--投资的增加额;ΔX--出口的增加额;ΔM--进口的增加额;K--乘数。

70 c) 外贸乘数理论的局限性 在国内已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出口继续增加过度需求 通货膨胀;故应相应增加进口。
在国内已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出口继续增加过度需求 通货膨胀;故应相应增加进口。 从世界市场角度出发,若世界总进口价值不变,除非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否则无法继续增加出口。 只有世界总进口值增加了,一国才能连续扩大出口。 易导致各种贸易战,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

71 作为报复手段与谈判手段的超保护贸易政策观点 国防或国家安全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观点
②其他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观点 国内市场扭曲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观点 改善贸易条件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观点 维持高水平工资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观点 增加国内就业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观点 反倾销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观点 改善贸易收支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观点 作为报复手段与谈判手段的超保护贸易政策观点 国防或国家安全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观点

72 5.贸易自由化(50年代-70年代初) 含义:世界范围内关税不断降低,非关税措施不断削弱 1)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1)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①GATT成员之间大幅度削减关税,降低或撤消非关税壁垒 ②欧共体建立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减让协议,导致关税大幅度下降; ③普遍优惠制的建立   2)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 ①从商品来看,工业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大于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工业品中,运输、机械产品,科学技术尖端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大于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②从国家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大于它们同发展中国家的集市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大于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73 6.新贸易保护主义(70年代中期以后) 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①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关税措施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被保护的商品日益增加 非关税措施的项目和种类增多 非关税壁垒的歧视性增强 ②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③贸易保护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2)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①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 ②保护措施扭曲了贸易流向。 ③ 贸易限制推动价格上涨。④进口限制未能有效地维持就业 ⑤ 新贸易保护主义使发达国家付出了巨大代价。⑥新贸易保护主 义伤害了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⑦新贸易保护主义正 在减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  7.发展中国家外贸政策的发展

74 §3-2调整进口为主的贸易措施——关税壁垒 一、关税的涵义与作用
1.涵义:   关税(Customs Duty or Tariff)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税收。一个国家根据其政治经济等状况和需要,由设置在边境、沿海口岸或境内的水陆空国际交往通道上的海关机构,按照国家制定的关税税法、税则,对其进出关境的商品征收关税,是一国关税政策的具体体现。 关境(Customs Territory)又称税境或海关境域,一国关税法令完全实施的境域。商品进出口关税时才作为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关境与其国境是致的,但在一国存在关税同盟、自由港(区)、保税区等自由域时,关境与国境就不一致。自由港(区)虽在国境之内,但从征收关税的角度来看,看在关境之外,因为进口自由港、区的商品可不征关税,此时,该国关境小于国境;当几国结成关税同盟,组成一个共同关境实施统一关税法邻和对外税则,彼此之间商品进出国境不征收关税,只对来自和运往非同盟成员国的商品进出共同关境时,才征收关税,此时,和、关境大于成员国的各自国境。

75 二、关税的特点 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税 收一样具有强制性,预定性和无偿性。 1.关税征收对象是进出口的商品,不管是什么类型,也 不管其售后是否获利,必须按规定征收关税 2.关税可以影响进出口数量,从而调节本国的进出口贸易 3.关税具有涉外性,与各国发展经贸关系和外交关系有着 密切的联系 4.关税的执行者是海关 三、关税的积极作用 1.可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 2.可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 3.可调节国内生产、市场、物价和财政 ◆调节生产。利用税率的高低影响企业的利润,国家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商吕的生产,改变产业结构

76 ◆调节市场供求。以关税税率控制进出口商品的数量,保证市场求平衡。
◆调节物价。降低关税,可使国内同类商品价格下降。 ◆调节贸易收支 4. 关税一直与国际经济关系和外交关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它经常是国际间签订友好贸易条约中的一面重要内容,如世 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条约,在经济贸易集团中,互免关税 是各成员国经济联盟的纽带之一 四、关税的消极作用 1)增加消费者的负担 2)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 3)保护过度,就会出现保护落后 4)易于恶化贸易伙伴间的友好关系 5)易于产生走私

77 五、关税的主要种类 1)按征收目的分类 ①财政关税(Revenue Tariff)又称收入关税,是指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为了达到财政收入的目的,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征税的进口商品必须是国内不能生产或无代用品而必须从国外输入的商品。2)征税的进口商品,在国内必须有大量的消费。3)关税税率要适中或较低。如果税率过高,将阻碍商品进口,达不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 ②保护关税(Protective Tariff)又称经济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工业和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保护关税的税率越高,保护程度越强。

78 2)按征收商品流向分类 ①进口税(Import Duty)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这是一种主要税,被称为正税或正常进口关税。这种进口税在外国商品直接进入关镜或国境时征收,或者外国商品自由由港、自由贸易区或海关保税仓库等提出,运往进口国国内市场销售时,由海关征收。 ②出口税(Export Duty)是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目前,大多数国家对绝大多数出口商品都不征收出口税,因为征收这种税势必会提高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降低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不利于出口的扩大。但有时为了一些特殊的目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也征收出口税。 ③过境税(Transit Duty)又称通过税,它是一国对于通过其关境的外国货物所征收的关税。征收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本国的财政收入。

79 3)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 ①进口附加税(Import Surtax)进口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一般进口税以外,还往往根据某种目的再加征进口税。这种进口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正常进口关税以外,额外再征收的关税,就叫进口附加税。 进口附加税采取两种征收方式:一种是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如1971年上着年,美国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国际收支恶化。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应付国际收支危机,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对外国进口商品一律 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以限制商品进口,缩减收支失衡。另一种更为常用的征收方法是针对个别国家和个别商品征收进口附加税,以限制特定国家或商品的进口。这种进口附加税主要有以下两种:  ◆反补贴税(Counter-Vailling Duty)又称抵消税或补偿税,它是对于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任何奖金或补贴的外国商品进口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80   按GATT规定,定义补贴为政府或公共部门给企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税收减免、货物和劳务以及价格支持等。一般来说,各国对初级产品的补贴是认可的,反补贴的征收对象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进口国不得对受到补贴的倾销商品既征反倾销税又征反补贴税。    ◆反倾销税(Anti-Dumping Duty)反倾销税是对于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征收反倾销税的目的是抵制进口商品低价倾销,以保护本国产品和本国市场。   征收反倾销税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出口国商品出口价格低于本国产品的正常价格,即低于国内市场出 售的价格,这是有意的商品倾销,必须予以相应对待;二是产品倾销使进口国的同类产品的生产或已建立的某项工程造成重大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为保护本国产品和国内市面采取的反倾销措施。

81 ②差价税(Variable Levy)又称差额税,是当本国生产的某钟产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同类进口产品的价格时,为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有效期额征收的关税。 ③特惠税(Preferential Duty)特惠税又称优惠税,它是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特惠税有的是互惠的,有的是非互惠的,但都是一种地区性的优惠安排,所以它不适用于从非受惠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商品,非受惠国家不能援引最惠国待遇条款来要求享受特惠税待遇。 ④普遍优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Preferences, GSP)简称普惠制,它是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制度。

82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第21号决议,普惠制的三项原则是: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
◆普惠制的目标是:增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收益;促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加速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普惠制的作用是通过关税削减产生的价格影响来体现的。 ◆普惠制的给惠国,在提供普惠制待遇时,是通过普惠制方案来执行的。这些方案的具体规定如下: ◎对受惠国或地区的限制 ◎对受惠商品范围的规定 ◎对受惠商品减税幅度的规定 ◆对给惠国的保护措施规定 ◎ 免责条款 ◎ 预定限额 ◎ 竞争需要标准 ◎ 毕业条款 ◎对原产地的规定

83 简单平均法是只根据一国税则中的税率即法定税率来计 算,不管每个税目实际的进口数量,只按税则中的税目数求
六、关税的保护程度和有效性 1.关税水平(Tariff Level) 1)简单平均法 简单平均法是只根据一国税则中的税率即法定税率来计 算,不管每个税目实际的进口数量,只按税则中的税目数求 其税率的平均值。由于很多高税率的税目是禁止性的,实际 上进口货物很少,此外,在贸易中的重要税目如汽车和不重 要税目如火花栓,均以同样分量计算,显然是不合理的,故 此,很少使用简单平均法。 2)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用进口商品的数量或价格做为权数进行平 均。其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按进口税额占进口商品总值的百分比计算,其计算公式: 关税水平=进口税款总额/进口总值*100% ②按进口税额占有税商品进口总值的百分比计算,其计算公式: 关税水平=进口税款总额/有税商品进口总值*100% ③取样加权平均法,其公式为: 关税水平=(各种商品进口值*各种商品的相应税率)/选取的商品进口值的总和*100%

84 2.名义保护率(Nominal Rate of Protection)
名义保护率也叫名义关税率,它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该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如果某商品的进口税率为10%,其进口价格为20美元,加收进口关税2美元,实际进口价格为22美元,这多出的2美元就是按10%计征的关税,这10%的税率就是名义保护率。 在其他条件相同和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关税率愈高,对本国同类产品的保护程度也愈高。 3.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or Effective Tariff Tate) 有效保护率也叫有效关税率,是指对某个工业每单位产品“增值”部分的从价税率,其税率代表着关税对本国同类产品的真正有效的保护程度。 用一国实行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增值部分的百分比表示 E = ( V - W ) / W 或 E = ( T - P t ) / ( 1 - P ) 其中 E:有效关税保护率 W: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增值量   V:征税后的增值 P:原材料在最终产品中所占比例    T: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率   t :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率

85 4.名义保护与有效保护的主要区别 名义保护只考虑了关税对某种成品价格的影响,而不考虑对其投入材料的保护;有铲保护不但注意了关税对成品的价格影响,也注意了投入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由于征收关税而增加的价格。因此,有效保护率计算的是某项加工工业中受全部关税制度影响而产生的增值比。有效保护率是对一种产品的国内、外增值差额与其国外增值部分的百分比。这里所说的国外增值是指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该商品的增值。 例如,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美国自行车的价格为200美元,原料成本为140美元,增值60美元。当美国开始对进口商品征税后,10%的自行车进口税使国内自行车价格上升到220美元,而5%的原料进口税使成本上升为147美元,增值为73美元,因此,自行车获得的有效保护率为: (Z为有效保护率,W为国内加工增值,V为国外加工增值 )

86 再如,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公斤棉纱的CIF价以外币折成人民币计算为20元,其投入原棉价格为15元,占其成品(棉纱)价格的75%,余下的5元是国外加工增值额;如果我国进口原棉纱进口征收关税而引起的有的保护率如下 : 1)如果我们对棉纱进口征税10%,原棉进口免税,则一公斤棉纱的国内市价应为20*(1+10%)=22元,其中原棉费用为15元,那么国内增值额为:W=22元-15元=7元。按照有效保护率计算公式,棉纱的有效保护率为:

87 3)如果在上例中,原棉进口征税由10%提高到20%,其余条件不变时,则有效保护率为:
2)如果对棉纱进口征税10%,其原料原棉进口也征税10%,则其有效保护率为10%。这是因为国内棉纱市价仍为22元,而其原料成本因原棉征税10%而增加为15*(1+10%)16.5元,国内加工增值为 =5.5元,国外加工增值为5元。则其有效保护率为 3)如果在上例中,原棉进口征税由10%提高到20%,其余条件不变时,则有效保护率为:

88 其结果是出现了负保护。负保护的意义是指由于关税制度的作用,使国内加工增值低于国外加工增值。它意味着生产者虽然创造了价值,但由于不加区别地对进口成品和原材料征收关税,使这种价值减低,使生产者收入或者无利可图。 可见,当某产业的产品进口名义关税率高于原料的进口名义关税率时,该产业所受的有效保护率就要高于名义保护率;当某产业的产品进口名义关税率等于原料的进口名义关税率时,该产业所受的有效保护率就等于名义保护率;当某产业的产品进口名义关税率低于原料的进口名义关税率时,该产业所受的有效保护率就要低于名义保护率,甚至出现负保护。

89 七、税率的基本分类   战后各国关税税率名目繁多,而且时有变化,难以一一详述,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 普通税率 普通税率是最高的税率,现仅是个别国家对极少数国家(一般是非建交国家)的出口商品实行这种税率。普通税率一般比优惠税率高1到5倍,少数商品甚至高10倍、20倍。   2. 最惠国税率 它是对签订有最惠国待遇条件的贸易协定的国家间实行的税率。它既适用于双边贸易条约,也适用于多边贸易条约,WTO成员方之间实行这种税率。   3. 普惠制税率 它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优惠税率,这种税率在最惠国税率的基础上实行减税或免税,并且不是互惠的,是单向优惠。

90 八、关税的征税标准 1.从量税(Specific Duties):从量税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
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征税时只要查明计量单位数,乘 以税率,就可以计算出应纳的税额。其计量税额的计算公式是:   从量税额=商品数量*每单位从量税   在从量税确定的情况下,从量税额与商品数量成正比关系,但与商品 价格无直接关系。   ★征收从量税的优点是:首先,计税手续较为简便。不需审定货物的 规格、品质、价格,便于计算。其次,对廉价进口商品抑制作用较大。由 于单位税款固定,对质次价低的低档商品进口与高档商品征收同样的关 税,所以对低档商品进口不利。第三,当商品价格下降时,其保护作用加 强。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按从量税征收,因税额固定,税负相对增大,不 利于进口。所以其保护作用得到加强,而财政收入不受影响。   ★征收从量税的缺点是:首先,税负不合理。同一税目的货物,不管 质量好坏,价格高低,均按同一税率征税,税负相同。其次,对质优价高 商品,因与质劣廉价的同类商品征收同样的关税,故其保护作用相对减弱。 第三,当商品价格上涨时,其保护作用下降。当商品价格上涨时,税额不 能随之变动,使税收相对减少,保护作用下降。

91 2. 从价税(Ad Valorem Duty) 从价税额=商品总值*从价税率
★从价税是以商品的价格作为征税标准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商品价格的百分比。例如美国对羽毛制品的进口征收从价税,普通税率为60%,最惠国税率4.7%。完税价格与税则中规定的税率相乘,则可得出应纳的税额。从价税额的计算公式: 从价税额=商品总值*从价税率 ★从价税额与商品价格有直接的关系,它与商品价格的涨落成正比关系,其税额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它的保护作用与价格有着密切关系,如在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其税率不变,从价税额相应减少,因而保护作用也有所下降。 ★征收从价税的优点是:首先,税负合理。同类商品质高价高,税额也高,质次价低,税额也低。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和奢侈品价高,税额较高,相应的保护作用较大。其次,物价上涨时,税款相应增加,财政收入和保护作用均不受影响。第三,税率明确,便于比较各国税率。第四,征收方式简单。对于同种商品,可以不必因其品质的不同,再详细分类。

92 ★征收从价税的缺点是:完税价格不易掌握,征税手续复杂。在征收从价税中,较为复杂的问题是确定进口商品的完税价格。完税价格得经海关审定做出计征关税的货物价格,它是决定税额多少的重要因素。因此,确定完税价格是十分重要的。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完税价格标准很不一致,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三种:1)以成本加保险费和运费价格(CIF)作为征税价格标准;2)以装运港船上交货价格(FOB)为征税价格标准;3)以法定价格作为征税价格标准。

93   3. 复合税(Compound Duty)   ★复合税又称混合税。在税则的同一税目中订有从价和从量税两种税率,同时使用两种税率计税称为复合税。复合税计税手续比较复杂。复合税额的计算公式是: 复合税额=从量税额+从价税额   ★复合税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从量税为主加征从价税。例如,美国对男式开司米羊绒衫(每磅价格在18美元以上者)征收复合税,每磅从量税征收37.5美分,加征从价税15.5%;另一种是以从价税为主加征从量税。例如,日本对手表(每只价格在6000日元以上)的进口,从价格15%,加征每只150日元的从量税。

94  4. 选择税(Alternative Duty)
选择税是对于一种进口商品同时订有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税率,但征税时由海关选择其中一种征税。一般是选择税额较高的一种税率征收,在物价上涨时,使用从价税,在物价下落时,使用从量税。例如,日本对坯布的进口征收协定税率7.5%或每平方米2.6日元,征收其最高者。但有时为鼓励某种商品进口时,就选择较低的一种征收。

95 九、关税的影响分析 关税的受益者:一是进口国政府,因为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二是进口国国内生产商,因为关税增加了进口产品的成本,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免受外国竞争者的冲击 关税的受害者:进口国的消费者,因为他们不得不为这些进口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进口国总收益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关税的数额、进口产品对国内消费者的重要性、在受保护行业中得到保护的就业人数等

96 1.关税对一国的经济的影响 ★关税是限制和禁止进口的重要措施,是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一国征收关税后,必然会引导起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到进口国出口国商品的价格水平,并对进口国和出口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三方产生影响。 ★以经济学上所讲的小国为例,分析征收关税会对其造成的影响。经济学意义上的“小国”,是指那些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对世界贸易条件影响有限的国家,或者说小国是世界贸易条件的既定接受者,它面临着一条完全有弹性的进口供给曲线和一条对它的出口有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因而,“小国”的“小”不能仅从面积、人口等标准来衡量。例如,新加坡国土面积仅数百平方公里,人口几百万可谓弹丸小国,但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转口港,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的变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某些产品的世界贸易价格,在这种意义上,它绝对是一个贸易“大国”。

97   考察关税对一个小国的经济效应和福利影响,主要从下面图中体现出来。在下图4-1中,SX是X产品的国内供给曲线,DX是X产品的国内需求曲线,那么SX和DX的交点E就是供需平衡点,此时X产品的国内需求正好等于国内供给,经济完全自给,无需进行贸易。PX是世界市场上X产品的价格,沿PX的水平线实际上就是外国对该国的出口供给曲线,由于该国是小国,其市场对外国出口商而言微不足道,因而存在对这一小国的无限出口供给,使该曲线呈现出水平状。在没有征收关税前,按世界价格P­W,将有OS1单位的X产品在国内生产,而在这一价格水平上,国内需求量却为OD1;供需缺口S1D1就要靠外国进口来填补。 图3-1 关税对“小国”的福利影响

98 关税对一国经济福利的影响是怎样的呢?以及这种福利影响如何在各方进行分配呢?
  现在该国政府决定对外国进口的X产品征收税率为t的从量关税。由于该国是小国,对世界价格没有影响力,世界价格PW并不会因为增收关税而造成的进口需求下降而有所降低,仍维持在原有水平上,这样,关税所带来的产品价格的提高全部都反映了在该国X产品的国内价格上,国内价格上升到PW+t,在这样一个价格水平上,国内生产受到鼓励,由OS1提高到OS2;而国内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从OD1下降到OD2,进口也由没有征税前的S1D1减至征税后的S2D2,这体现出关税对进口的抑制   关税对一国经济福利的影响是怎样的呢?以及这种福利影响如何在各方进行分配呢? 图3-1 关税对“小国”的福利影响

99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PW的价格和OD1的需求数量下,其消费者剩余是由DX曲线以下和PX水平线以上的面积来衡量,现在由于征税,提高了价格,减少了消费需求量,在新的国内价格Pw+t水平上,消费者剩余现在为DX线下而PW+t线以下部分面积,故由于征税,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c+d)的面积。然而,价格的提高却刺激了生产,保护了国内产品和市场。在PW价格水平上,国内生产者必须和众多外国制造商竞争,其生产者剩余仅为SX线以上PW线以下的部分面积,而现在由于征税导致产品国内价格的提高,生产者剩余增加到PW+t线以下SX线以上部分,净增a部分。所以a 部分只不过是收入再分配而已,由消费者转移到生产者手中。对于该国政府, 由于征收关税而获得了税收收人,其收益为进口数量乘以税率,也就是上图中c部分的面积。这样,c部分也是消费者到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最后还剩下的b和d部分虽也是消费者损失,但其他人谁也没得到,因而是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图3-1 关税对“小国”的福利影响

100 我们可以把上述关税的福利效应简要概括如下,“—”号代表福利损失,“+”号代表福利盈余。
消费者剩余减少: -(a+b+c+d) 生产者剩余增加: +a 政府关税收入: +c —————————————————— 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b+d)   分解-(b+d)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会发现,其中b部发是关税的生产影响,即在自由贸易下原先由高效率的国外生产商生产的S1S2单位X产品,现在由于关税的保护作用转而由低效率的国内生产者供应所带来的效率损失。d部分是关税的消费影响,即由于关税导致的国内价格的提高而使消费者被迫减少D2D1单位的X产品消费所造成的消费损失。   以上分析可知,与自由贸易相比,关税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减少,虽然某些人(如国内生产者、政府)从中得益。

101 在图4-2中清楚地表明征收关税对大国的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征收关税对“大国”的经济和福利造成的影响与对“小国”的影响不同。经济学上所说的“大国”是指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份额大,其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方面的变动会影响世界贸易条件的国家。“大国”征收关税对社会福利的净影响是上升还是下降往往不确定,一方面,贸易条件改善带来福利增加;另一方面,贸易量下降带来福利减少。 在图4-2中清楚地表明征收关税对大国的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世界价格水平为P1,征收关税后进口量减少,因此压低了世界价格水平,使之下降到P2,单位产品关税水平为P2P3,征收关税后进口国该产品价格P3。 生产者剩余增加: +a 消费者剩余减少: —(a+b+c+d) 政府关税收入: +(c+e) 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 e-(b+d) 图3-2 “大国”征收关税的福利影响

102 根据以上分析,征收关税对一国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表现在:
1)关税对进口国消费者产生影响,它提高了商品的国内价格,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量不得不由于价格上涨而减少,另一方面消费者不仅要用较高价格购买进口商品,而且同样要以较高价格购买本国同类产品。 2)关税可以增加进口国政府的税收收入,它是进口国政府提高关税的直接动力,但这种收入完全是由本国消费者负担的。 3)关税保护了进口国与进口商品竞争部门。因为征收关税,必然会使一部分消费者因为进口商品的高昂价格选择国内的同类商品,这促进了本国同类商品的销售。而这部分销售收入也是由本国消费者来负担的。 4) 征收关税会引起国内再分配效应。征收关税必然会造成消费者的收入转移至生产者,这样,征收关税以后,生产者与政府的收入增加,消费者的收入减少,而且消费者的损失要比本国生产者与政府所获得的收入还要多,这部分损失没有任何人能够获得。因此,降低关税,对消费者来说是福音,虽然生产者与政府会因此出现收入的减少。一般来讲,一国政府应制定一个对本国提高生产水平、增加人民福利相对比较合理的关税税率。

103 2.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 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世界市场上的主要国家关税税率的增减幅度与国际贸易发展速度成反比关系。当世界市场的主要国家普遍提高关税,加强关税壁垒时,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将趋向缓慢,反之会加快。在GATT主持的八轮回合中,谈判主要涉及的就是如何降低关税壁垒的问题。通过会谈,世界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关税水平都有大幅度的下降,现在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为3.7%,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的13%,世界贸易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2) 对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影响 关税会影响商品结构和某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的工业品进口关税下降速度超过农产品:40年来,工业品的关税从GATT成立前的平均40%下降到WTO成立时的平均3.7%,使得工业品的贸易增长了17倍;而家产品的关税谈了40年仍然在平均40%左右徘徊,因此在40年之间,农产品只增长了6倍。

104 3. 对进口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关税虽然可以起到保护进口国的同类产业的作用,但如果进口国的关税水平长期偏高,保护期过长,不仅会损害进口国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会削弱本国产品和生产者的竞争能力。 4. 对贸易差额和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如果一国出现严重的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不平衡,进口国政府一般会采用—提高关税的办法来进行调整。但这种方法若长期使用,极有可能引起有关国家的连锁反应——采用反报复措施。这将使得进口国的产品出口更加困难,贸易差额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不会得到解决。

105 十、海关税则及通关手续 1.海关税则(Customs Tariff)又称关税税则。它是一国对
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的应免税商品加以 系统分类的一览表。海关凭此征收关税,是关税政策的具 体体现。   海关税则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海关课征关税的 规章条例及说明,另一部分是关税税率表。   海关税税率表主要包括:税则号列(Tariff No.或 Heading No. 或Tariff Item),简称税号;货物分类目 录 (Description of Goods);税率(Rate of Duty)三部分。

106 2.海关税则的种类 1) 根据税目所对应的税率栏目个数,半税则分为单式税则和复式税则 ① 单式税则(Single Tariff) 单式税则又叫一栏税则,这种税则,一个税目只有一个税率,适用于来自任何国家的商品,没有差别待遇。显然,它是一种无歧视性关税。目前,很少国家完全采用单式税则。   ② 复式税则(Complex Tariff)   复式税则又称多栏税则,这种税则,在一个税目下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税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适用不同的税率。各国规定差别税率的目的在于实行差别待遇和贸易歧视政策。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税则。这种税则有二栏、三栏、四栏不等。

107 2) 按税则制订者的不同,税则可分为自主税则和协定税则
① 自主税则(Autonomous Tariff)   自主税则又叫国定税则,是指一国产法机构根据关税自主原则单独制定而不受对外签订的贸易条约或协定约束的一种税率。  自主税则可分为自主单式税则和自主复式税则。前者为一国对一种商品自主地制定一个税率,这个税率适用于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商品;后者为一国对一种商品自主地指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税率,分别适用于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商品。    ② 协定税则(Conventional Tariff) 协定税则是指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与关税谈判,以贸易条约或协定的方式确定的关税率。这种税则是在本国原有的国定税则以外,另行规定的一种税率。它是国家之间关税减让谈判的结果,因此,要比国家税率低。   协定税则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边协定税则。二战前,弱小国家被迫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向帝国主义国家单方面做出减让的税率。战后出现的洛美协定所订的关税减让税率属于另一单边协定税则。另一种是双边或多边协定税则。两国(双边)或两国以上(多边)通过谈判而达成减让的税率,如GATT(WTO)历次谈判所达成的关税减让表,适用于各成员方,就属于多边协定税则。

108 3.通关手续 通关手续又称报关手续,是指出口商或进口商向海关申报出口或进口,接受海关的监督与检查,履行海关规定的手续。当办完通关手续,结清应付的税款和其它费用,经海关同意,货物即可通关放行。

109 §3-3调整进口为主的贸易措施—— 非关税壁垒
一、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非关税壁垒是指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 与关税措施相比,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1.非关税壁垒的项目句哟偶复杂性,使用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2.非关税壁垒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3.非关税壁垒具有灵活性、有效性

110 二、非关税壁垒措施 (一)进口配额制(进口限额,Import Quotas System)
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商品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者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罚款后才能进口。它是进口数量限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口配额制可以分为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两种。

111 1.绝对配额(Absolute Quotas): 即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额数,达到这个额数后,便不准进口, 这种进口配额又可分为两种方式: 1)全球配额(Global Quotas):它是指在一国当局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规定一个全球性配额额度,对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直到配额总额用完为止,超过总额就不准进口。 2)国别配额(Country Quotas):它是指在总配额内,按照国别和地区分配给固定的最高配额,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超过规定的配额便不准进口。进口商必须提交原产地证明书。又分为:①自主配额(Autonomous Quotas),又称单方面配额,是由进口国自主地、单方面强制规定在一定内从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的配额,这种配额不需征求输出国家的意见;②协议配额(Agreement Quotas),又称双边配额,是由进口和出口两国政府或民间团体之间协商确定的配额,协议配额是由进出口双方协商确定的,通常不会引起出口方的反感与报复,并可使出口国对于配额的实施有所谅解与配合,执行起来比较容易。

112 2.关税配额(Tariff Quotas):   关税配额是指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在 一定时期内,规定一定数额的进口配额,对在规定配额以 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 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或罚款。这 实际上限制或禁止了超过配额以外的商品进口。 关税配额按商品进口的来源,可分为全球性关税配额 和国别性关税配额。按征收关税的目的,可分为优惠性关 税配额和非优惠性关税配额。优惠性关税配额是指在关税 配额以内,进口的商品,给予较大幅度的关税减让,甚至 免税,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即按原来的最惠国税率征收关 税。非优惠性关税配额是指在关税配额内仍征收原来的进 口税,但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极高的附加税或罚 款。

113 (二)“自动”出口配额 (“Voluntary” Export Quotas)
又称“自动”限制出口(“Voluntary” Restriction Export),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一般是3—5年),限制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限额即禁止出口。显然,这种“自动”限制完全是在进口国家的要求或压力下进行的,并非出自出口国的真正“自愿”,出口国的自我限制也是为了避免进口国更为严厉的进口限制措施。 ◎ “自动”出口配额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自动”出口配额制最早始于美国。 ◎ “自动”出口配额制与绝对进口配额制在形式上不同,绝对进口配额制是由进口国家直接控制进口配额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而“自动”出口限额是由出口国家直接控制这些商品对指定进口国家的出口。但是就进口国家而言,“自动”出口配额制与绝对进口配额制一样,起到了限制商品进口的作用。 ◎ “自动”出口配额制是出口国在进口国家的要求或压力之下被迫做出的。

114 ◎“自动”出口配额制主要有两种形式: 1. 非协定式的“自动”出口限制:由出口国单方面规定的,以避免进口国的报复性惩罚。 2
◎“自动”出口配额制主要有两种形式: 非协定式的“自动”出口限制:由出口国单方面规定的,以避免进口国的报复性惩罚。 协定的“自动”出口限制:进出口国谈判签订《自限协定》和《有秩序销售协定》而规定的出口配额。这种协定一般包括: ①配额水平; ②自限商品的分类;③留用额、预用额和调用额的规定; ④保护条款的规定; ⑤出口管理规定;⑥协定的有效期限。 ★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的影响   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可以限制进口竞争,降低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从而使国内生产商获益。 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会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使国内消费者利益受损。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在 年间美国对日本汽车的自愿出口限制每年都使美国消费者多花了10亿美元,而这10亿美元都以高价格的形式进入了日本生产商的腰包。

115 (三)进口许可证制(Import License System)
  进口国家规定某些商品进口必须事先领取许可证,才可进口,否则一律不准进口。实行进口许可证的国家一般在每年年底公布须取取进口许可证的商品目录。进口许可证一般都规定有效期,过期不能进口。 1.从进口许可证与进口配额的关系分类: 1)有定额的进口许可证   有定额的进口许可证是指国家有关机构预先规定有关商品的进口配额,在配额的限度内,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对于每笔进口货物发给进口商一定数量或金额的进口许可证。 2)无定额的进口许可证   无定额的进口许可证是指进口许可证不与进口配额相结合,国家有关政府机构也不预先公布进口配额,颁发有关商品的进口许可证,只是在个别考虑的基础上进行。此种进口许可证没有公开的标准,因而给正常贸易造成更大困难,其限制进口的作用更大。

116 2.按许可程度分类:   1)公开一般许可证(又称公开许可证或一般许可证):对进口国或地区没有限制,凡列明属于公开或一般许可证商品,进口商只要填写一般许可证后即可获得进口。(故实际上是“自由进口”的商品) 2)特种许可证(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多数都指定进口国或地区,进口商必须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政府有关当局逐笔审查批准后才能进口。这种进口许可证对进口的管制最严。    目前发达国家进口许可证使用的范围较小,只对竞争激烈的敏感性商品使用。发展中国家则比较普遍实行进口许可证,以限制某些工业品和高档消费品的进口,从而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

117 (四)外汇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 制,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度。 外汇管制的方式较为复杂,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数量性外汇管制 它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的数量直接进行限制和分 配。进口商如欲进口商品,必须向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申请外汇额 度,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获得外汇,支付进口货款。其 目的在于国家集中外汇收入,控制外汇支出,实行外汇分配,以 限制进口商品品种、数量和国别。

118 2.成本性外汇管制 它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实行复汇率制度(System of Multiple Exchange Rates),利用外汇买卖成本的差异,间接影响不同商品的进出口。所谓复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对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汇率。其目的是利用汇率的差别限制和鼓励某些商品进口或出口。一般说来,对于适当允许进出口的商品使用普通汇率;对于鼓励进出口的商品使用优惠汇率;对于严格限制进口的商品则使用惩治性汇率,即高价购买外汇,使进口商品成本增 加,竞争力下降,从而达到限制其进口的目的。 3.混合性外汇管制 即同时运用上述两种管制方式,使国家能更有效地控制外汇和商品进口。

119 (五)进口和出口国家垄断(Foreign Trade Under State Monopoly)
  进出口国家垄断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对某些或全部商品的 进出口,规定由国家机关直接经营,或是把商品的进口或出口的 垄断权给予某些组织。 世界各国对进出口商品垄断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 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商品上:第一类是烟和酒。烟、酒是非生 活必需品,但却是消费者众多、消费量很大的商品,国家对其实 行垄断,既可以取得巨大的财政收入,又可以将其进口控制在一 定的数量之内。第二类是农产品。农产品是敏感性商品,关系到 国计民生,因此,许多国家对其进出口实行垄断。第三是武器。 武器直接关系到整个国防和社会的安定,几乎世界上所以的国家 都由国家直接垄断武器的进出口,或委托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国 营公司来负责,以有效控制武器的进出口。

120 (六)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Discriminatory Government Procurement Policy)
  国家通过法令或虽无明文规定但实际上存在的政府机 构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做法。这种歧视性采购可以压缩外国 商品在本国的销售规模,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目的。 GATT第七轮多边谈判(东京回合),达成了《政府采购协 议》,在督促各国保证政府采购按无歧视公平竞争原则进 行、扩大政府采购的国际竞争上起到一定作用。

121 (七)国内税(Internal Taxes)
利用国内各种课税制度来限制进口的办法,称为国 内税。 采用征收国内税限制进口的作法的特点是:首先,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此方法比关税灵活得多,可以巧立 名目。其次,具有一定的伪装性。因国内税的制定和执 行是属于本国政府机构,有时属于地方政府机构的事 情,是一国的内政,不受贸易条约或多边协定的限制和 约束。第三,可以体现差别性。对同一种商品,因由不 同国家生产,所征国内税可以差别很大。

122 (八)海关壁垒(Customs Barriers)
1.专断的海关估价 进口的商品在进入关境前,依照各国海关的规定要按照一定的 程序办理一系列的手续,进口国政府可以利用这一过程贯彻其贸易 保护政策。有些国家专断地提高进口商品的海关估价,来提高进口 商品的关税负担,阻碍商品的进口,就成为专断的海关估价。 乌拉圭回合达成了《海关估价协议》,不使海关估价成为国际 贸易发展的障碍。这个协议规定了下列六种不同的依次采用的新估 价法。 1)进口商品的成交价格,根据协议的第1条规定,成交价格 是指:“商品销售出口运往进口国的实际已付或应付的价格”,即进 口商在正常情况下申报并在发票中所载明的价格。如果海关不能按 上述规定的成交价格确定商品的海关估价,那就采用第2种办法。

123 2)相同商品成交价格,又称同类商品成交价格,是指与应估价商品同时或几乎同时出口到同一进口国销售的相同商品的成交价格。所谓相同商品,根据协议第15条第2款,其定义为:“它们在所有方面都相同,包括相同性质、质量和信誉。如表面上具有微小差别的其他货物,不妨碍被认为符合相同货物的定义。”当发现两个以上相同商品的成交价格时,应采用其中最低者来确定应估商品的完税价格。如按以上两种估价办法都不能确定时,可采用第3种估价方法。 3)类似商品的成交价格,是指应估商品同时或几乎同时出口到同一进口国销售的类似商品的成交价格。所谓类似商品就是尽管与应估商品比较,各方面不完全相同,但它有相似的特征,使用同样的材料制造,具备同样的效用,在商业上可以互换的商品。在确定某一商品是否为类似商品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该商品的品质、信誉和现有的商标等。

124 4)倒扣法,是指以进口商品,或同类或类似进口商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为基础减去有关的税费后所得的价格。其倒扣的项目包括代销佣金、销售利润和一般费用、进口国内的运费、进口国内保险金、进口关税和国内税等。倒扣法主要适用于寄售、代销性质的进口商品。 5)计算价格法,计算价格又称估算价格,是以制造该种进口商品的原材料、部件、生产费用、运输和保险费用等成本费以及销售进口商品所发生的利润和一般费用为基础进行估算的完税价格。这种方法必须以进口商能否提供有关资料和单据,并保存所有必要的账册等为条件,否则海关就不能采用这种办法确定其完税价格。这种估价方法一般适用于买卖双方有业务关系的进口商品。

125 6)合理办法,如果上述各种办法都不能确定商品的海关估价,便使用第6种办法。这种办法未作具体规定,海 关在确定应税商品的完税价格时,只要不违背本协议的估价原理和总协定第7条的规定,并根据进口商品的现有资料,任何视为合理的估价办法都可行。因此,这种办法称为合理法。 2.改变进口关道 为了限制外国商品对本国的进口,一些国家通过改变进口关道的办法,限制商品的进口。即让进口商品在海关人员少、海关仓库狭小、商品检验能力差的海关进口,拖长商品过关时间。 3.海关设计复杂的表格

126 (九)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为了限制商品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 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等规定。 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规定:各成员方在制定实施 技术条例、标准和证书制度时,须遵循国民待遇原则、非歧视和透明度原则。 1.技术标准 一些国家对许多制成品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的技术标准,进口商品必须 符合这些标准才能进口,其中有些规定往往是针对某些国家的。例如,法国禁 止含有红霉素的糖果进口,从而有效地阻止了英国糖果的进口,因为英国的糖 果制造普遍使用红霉素染料染色。法国还禁止进口含有葡萄糖的果汁,这些规 定的意图就在于抵制美国的货物,因为在美国,这类产品是经常加上这种附加 物的。再如,原联邦德国禁止在国内使用车门从前往后开的汽车,这种汽车正 是意大利菲亚特500型汽车的式样。还有,瑞士的厨房的各种用具的尺寸都比 欧洲其他国家的小5厘米,出口国为出口到瑞士,只能调整生产设备,这无形 中增加了自己的生产成本,也为瑞士的产品赢得了竞争空间。 这些技术标准不仅在条文本身上限制了外国产品的销售,而且在实施过程 中也为外国产品的销售设置了重重障碍。

127 2.卫生检疫规定 随着世界性贸易战的加剧,以及发达国家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障身体健康的要求,发达国家更加广泛地利用卫生检疫的规定来限制商品的进口,它们要求卫生检疫的商品日益增加,卫生检疫的规定越来越严格。 3.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 许多国家对商品的包装和标签作了苛刻繁琐的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否则不准进口或禁止在其市场上销售。 (十)环保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 一些国家借口环境保护,通过制订高标准的国内环境法规实施贸易保护和贸易歧视 主要特征: 1.名义上的合理性 2.形式上的合法性 3.保护内容的广泛性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5.实施结果的歧视性

128 (十一)进口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Minimum Price and Prohibition of Imports)
一国政府规定某种商品进口的最低价格,凡进口货 价低于规定的最低价格时,则征收进口附加税,或禁止 进口。这种规定则为最低限价与禁止进口。 (十二)进口押金制(Import Advanced Deposit System) 进口押金制又称进口存款制。在这种制度下,进口 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预先按进口金额的一定比率和规 定的时间,在指定的银行无息存储一笔现金,以加重进 口商的资金负担,使其不愿进口,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 目的。

129 三、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般来说,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发展起着重大的障碍作用。
2)对国际贸易商品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受非关税壁垒措施保护的商品越来越多,保护的程度越来越高。 3)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受到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影响大大超过发达国家。 2.对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影响 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一样,一方面可以为一国的新兴工业或幼稚工业提供有积极意义的保护,并且可以有效地用于抵制外国产品的不公平竞争;但另一方面,它也使世界市场发生扭曲,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对进口国而言,非关税壁垒起着限制进口、保护进口国市场的作用。在保护关税的情况下,进口数量可以随着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如果进口国采取非关税壁垒,情况就不同了。例如,实行进口数量限制,当国外该种商品价格下跌时,对进口国的进口数量的增长不发生影响;在进口国国内需求增加引起价格上涨时,也不会增加进口量。 因此,非关税壁垒的实施,使进口国的消费者必须以更高的价格购买所需的商品,而有关厂商,特别是垄断组织则可能从中获得高额利润。但反过来它也容易使国内同类产业在“贸易保护伞”下安于现状,不思改进技术和提高生产率,最终使本国产品丧失国际竞争力。

130 §3-4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措施 是一个国家的银行为了鼓励商品出口,加强商品的竞争能力,
一、出口信贷(Export Credit) 是一个国家的银行为了鼓励商品出口,加强商品的竞争能力, 对本国出口厂商或国外进口厂商提供的贷款,它是一国的出口厂商 利用本国银行的贷款扩大商品出口,特别是金额较大、期限较长如 成套设备、船舶等出口的一种重要手段。 1.卖方信贷(Suppller′s Credit):卖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向出口厂商(即卖方)提供的贷款。 2.买方信贷(Buyer′s Credit):买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厂商(即买方)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贷款,其附带条件就是此贷款必须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因而起到促进商品出口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约束性贷款(Tied Loan)。 卖方信贷: 出口国银行 → 出口厂商 买方信贷: 出口国银行 → 进口厂商或进口国银行

131 出口信贷的主要特点: ●出口信贷必须联系出口项目 ●出口信贷利率低于国际金融市场贷款的利率 ●出口信贷的贷款金额通常只占合同金额的 85%左右 ●出口信贷的发放与出口信贷的担保相结合

132 二、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Export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国家为了扩大出口,对于本国出口厂商或商业银行向外国进口厂商或银行提供的信贷,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出面担保。当外国债务人拒绝付款时,这个国家机构即按照承保的数额给予补偿。    出口厂商 进口厂商     出口国银行 进口国银行 信贷 出口国专门机构 担保

133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主要内容: ●担保项目与金额:政治风险(85—95%) 经济风险(70—80%) ●担保对象: 对出口厂商的担保
●担保对象:   对出口厂商的担保          对银行的直接担保 ●担保期限: 短期(6个月左右) 中长期(2—15年)

134 三、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ies)
  出口补贴是指国家政府或同业公会对某商品的出口商所给予 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其目的在于降低出口商品的价 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出口补贴方式有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 1.直接补贴(Direct Subsidies)  它是一国政府或同业公会对本国或本行业的出口商在出口某项商品时,直接付给出口商的现金补贴。 2.间接补贴(Indirect Subsidies) 是指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  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退还或减免出口商品所缴纳的国内税 2)暂时免税进口 3)退还进口税

135 ●出口补贴的影响   出口补贴的主要获益者是出口国的生产商,因为补 贴可以降低成本,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增加收 益,增强他们出口的积极性。尤其对于特别行业(如航 空、半导体等),补贴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在新兴行业里 获得先发优势。   补贴总要有资金来源。政府通常通过向个人征税来 支付补贴,使国内生产者的成本增加。   现实中,很多补贴并没有成功地增强国内生产商的 国际竞争力,没有提高效率,而是保护了低效企业。

136 四、商品倾销(Dumping)   商品倾销是指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国外市场抛售商品,以打击竞争者并占领市场。显然,它是一种价格歧视。  1.实施商品倾销的原因 1) 清仓:国内商品积压多了,需要清理,故低价抛售库存积压商品;2) 为了打击竞争对手,以低价把对方从某一国外市场挤走;3) 开拓市场:在开辟和进入一个新市场时,以低价易于进入并站稳脚跟; 4) 为了独占(垄断)的优势,以最低价格全面占领和垄断市场后再提价。  2.商品倾销的主要形式  1) 偶然性倾销(Sporadic Dumping);2) 掠夺性倾销(Predatory Dumping) ;3) 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 Dumping )   一些国家设立专门机构直接对外进行商品倾销,如美国政府设立的商品信贷公司,在国内高价收购农产品,而按照比国内价格低一半的价格在国外倾销农产品。

137 五、外汇倾销(Exchange Dumping)
  是指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进行商 品倾销,争夺国外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 外汇倾销不能无限制和无条件地进行,只有具备以下 条件才能奏效: 1.货币贬值的程度要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   2.对方国家不采取同样的措施 3.对方不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 4.商品不再复进口到本国市场

138 六、促进出口的行政组织措施 1)设立专门组织 2)建立商业情报网 3)组织贸易中心和贸易展览会 4)组织贸易代表团出访和接待来访 5)组织出口商的评奖活动

139 §3-5 经济特区措施   经济特区是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促进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所谓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国境以内、关境以外所划出的一定范围,并建立良好的交通运输、通信联络、仓储等基本设施和实行关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企业从事贸易与出口加工工业等业务活动的区域。

140 一、自由港(Free Port)或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
  自由港又称自由口岸,一般设在港口或港口地区;自由贸易区亦称自由区或对外贸易区,一般设在邻近港口的地区或港口的港区。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除名称不同,所设置的地理位置略有不同外,在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基本是一样的,所以人们一般都把它们并为一类。   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把整个港口或设区所在的城市都划为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如香港整个是自由港。在香港,除了个别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可以自由进出,免征关税。甚至允许任何外国商人在那里兴办工厂企业。新加坡亦如此。另一种是把港口或设区的所在城市的一部分划为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例如,汉堡自由贸易区只是把汉堡市的一部分划为自由区,这个自由贸易区位于港区中心,占地5.6平方英里。因此,外国商品只有运入该区内才能享有免税等优惠待遇,不受海关的监督。 许多国家对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也有一定的限制,主要有以下规定:1)关税方面的规定;2) 业务活动的规定;3)禁止和特别限制的规定。

141 二、保税区(Bonded Area)   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它是海关所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在海港、机场或其他地点设立的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口手续就可以连续长时间储存的区域。在储存期间,进口商品可暂时不缴纳进口税,如再出口,也不缴纳出口税。

142 三、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
 1. 含义:  出口加工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港口、国际机场附近的地方,划出一定的范围,新建和扩建码头、车站、道路、仓库和厂房等基本设施以及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鼓励外国企业在区内进行投资设厂,生产以出口为主的制成品的加工区域。   出口加工区是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在于吸收外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本地区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增外汇收入。 出口加工区是在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自由港虽均为经济特区,但二者仍有区别:一般说来,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以发展转口贸易,取得商业方面的收益为主,是面向商业的,因而它属于贸易型经济特区;而出口加工区则是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取得工业方面的收益为主,是面向工业的,因而它属于生产型经济特区。 2. 出口加工区的类型:1)综合性出口加工区;2)专业性出口加工区 3. 对外国企业在区内投资设厂的规定:1) 优惠规定;2) 限制规定

143 四、边境区(Free Perimeter)
  自由边境区是指在本国边境地区,按照自由贸易区或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措施,吸引国外厂商投资,以开发边区经济为目的的自由区域。凡区内使用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消费品,都可免税或减税进口。但商品从区内转运到本国其它地区出售,则须照章纳税。 五、过境区(Transit Zone)   沿海国家为了方便内陆邻国的进出口货物运输,开辟一些海港、河港或国境城市作为货物过境区。过境区对过境货物简化海关手续,不征关税或只征少量的过境费用。过境货物一般可在过境区内作短期储存,重新包装,但不得加工。

144 六、科学园区(Scientific Area)
 科学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产业结构改造和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在本国境内划出的,以新兴工业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高科技产业的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区域。 世界首例科学园区是1951年正式创办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斯坦福科研工业区”,后发展成为“硅谷”。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00多个科学园区,且呈迅速发展的趋势。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科学园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新加坡、中国台湾以及大陆也设立了许多高科技开发区。  科学园区的主要特点是:有充足的科技和教育设施,以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专业性企业群为依托;区内企业设施先进、资本雄厚、技术密集程度高;园区地址一般选在靠近信息渠道畅通和交通网络发达的大城市附近;优惠政策更加完善,并注重形成创新和创业的环境,使投资者可以顺利地进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活动。但各国对设在科学园区内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均有严格的规定。

145 §3-5 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 出口管制措施(Measurement for Export Control)是指出口国家政府通过各
§3-5 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    1.含义: 出口管制措施(Measurement for Export Control)是指出口国家政府通过各 种经济的和行政的办法和措施,对本国出口贸易实行管制行为的总称。许多国家 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目的,往往对某些商品,特别是战略物资实行 出口管制,限制或禁止这些商品的出口。 出口管制是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往往运用出 口管制作为其实行贸易歧视的重要手段。   2.出口管制的目的   1)出口管制的政治目的   2)出口管制的经济目的   3.出口管制的商品   1) 战略物资和先进技术   2) 国内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及国内市场供应不足的某些商品   3)某些重要的文物、艺术品、黄金、白银等特殊商品 4.出口管制的形式 发达国家出口管制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 1) 单方面出口管制 ) 多边出口管制

146 思考:政府干预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 1.贸易壁垒对公司策略的影响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公司应该将其不同的生产活动分散到效率最高的全球不同的地方去。显然,贸易壁垒影响公司分散生产的能力,削弱公司将其各种生产活动在全球进行优化分配的能力。因为贸易壁垒会提高向该国出口产品的成本,限制向该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于是外国公司采取的策略是将生产活动移至设置壁垒的国家,或者移至其出口产品和服务不受贸易壁垒限制的国家。 2.政府的贸易政策对公司产生直接的影响 政府的干预可以帮助公司确立竞争优势,但总的来说,政府的干预政策是不利的:它往往是保护低效工业而不是帮助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事与愿违;它是危险的,可能招致报复从而引发贸易战。因此,企业推动政府努力将被保护的国内市场向进口产品和外国直接投资逐步开放,推进贸易自由化,以便依靠全球分散的生产体系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147 第四章 国际贸易协定 与世界贸易组织 各国在制定关税和非关税等对外贸易政策措施时,不仅 需要考虑本国的国情,而且需要考虑与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协
第四章 国际贸易协定 与世界贸易组织  各国在制定关税和非关税等对外贸易政策措施时,不仅 需要考虑本国的国情,而且需要考虑与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协 调问题。因此出现了协调各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国际贸易 条约与协定;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全球性的经济机构和组 织,以此来规范和协调国际经贸活动,其中以WTO的作用最 为显著。

148 §4-1 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 一、贸易条约与协定所适用的主要法律条款 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4-1 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   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Treaty and Agreement)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 了确定彼此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缔结的书面 协议。 一、贸易条约与协定所适用的主要法律条款   贸易条约与协定是国际条约和协定的一种通常所适用 的法律待遇条款是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

149 (一)最惠国待遇条款(Most-Favored Nation Treatment-MFNT)
  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 第三国的一切优惠待遇,立即无条件地、无补偿地、自动地 适用对方。   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如果一方给予第三国的优惠是有 条件的,则另一方必须提供同样的补偿,才能享受这种优惠 待遇。

150  最惠国待遇条款适用的范围:   缔约双方往往对最惠国待遇的范围加以列举,在 列举范围以外的,则不适用最惠国待遇条款。适用范 围很广,通常包括有关进出口、过境商品的关税及各 种捐税;存仓、转船方面的手续和费用;许可证的发 放及手续;船船驶入、出和停泊时的各种税收、费用 和手续;移民、投资、商标、专利及铁路运输方面的 待遇。

151 最惠国待遇条款适用的限制和例外 ●限制 直接限制:从商品范围、地区和商品来源上加以 明确限制 间接限制:不明确规定,用其他方法(如将税则 精细分类等)限制 ●例外 ①边境贸易; ②关税同盟; ③沿海贸易和内海航行; ④多边国际条约或协定承担的义务; ⑤区域性特惠条款; ⑥其他

152 (二)国民待遇条款(National Treatment)
  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 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   ●沿海航行权、领海捕鱼权、购买土地权等, 一般不给予外国侨民或企业,只准本公民和企业享有。

153 二.贸易条约与协定的种类 ●通商航海条约(Treaty of Commerce and Navigation)
●国际贸易协定(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 ●国际贸易议定书(International Trade Protocol) ●国际支付协定(International Payment Agreement) ●国际商品协定(International Commodity Agreement) ●商品综合方案(Integrate Programme for Commodities) ●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Arrangement Regarding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xtiles)

154 ★国际商品协定   某项商品的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为了稳定该项商品 价格和保证供销等目的所缔结的政府间的多边协定。 ●特点: 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其宗旨是防止或减轻由于初级产品的产销不能及时地调整而造成 的严重困难,防止初级产品的价格的过分波动,保证供应不足的初级产品的公平分配。 ●现在生效的国际协定有八个:含糖、锡、小麦、橄榄油、咖啡、可可、天然橡胶、黄麻。

155 ★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多种纤维协议)   在GATT主持下,由主要纺织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经过 谈判达成的一项有关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国际多边协议。   ●特点:该协议是进出口双方矛盾妥协的产物,背离了 GATT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非歧视性和禁止数量限制的自 由贸易原则,是一个过渡性临时安排,以便发达国家有一个 “喘息的机会”,调整其丧失竞争能力的纺织工业。   ●该协议于1974年1月1日生效,有效期4年,后经多次 延长,现有4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于1984年1月签署该 协议。据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纺织品方面的协议, 10年内逐步取消现有的限制比例,并逐步提高增长率,到 2003年1月1日完成纺织品贸易回归GATT(WTO)。

156 §4-2 国际经济贸易组织概述 二战后,各种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层出不穷,这些组织通过 制定一系列的国际贸易协调规则,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发挥了控
§4-2 国际经济贸易组织概述   二战后,各种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层出不穷,这些组织通过 制定一系列的国际贸易协调规则,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发挥了控 制、管理和协调的显著作用,对国际经贸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   简称“贸发会议”,属联合国机构之 一,有160多个成员 国,中国于1972年加入。   宗旨:   促进国贸,特别是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和不同经济体 制与社会结构的国家间贸易;制定有关国贸和经济发展问题的 原则和政策,并提出实施计划,审议推进和开展与联合国系统 内有关机构在国贸和经济发展领域的各项协作活动;协调各国 政府和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有关贸易及发展政策。

157 二、国际贸易中心(ITC) ITC于1964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成立。据贸发会议和
GATT之间的协议,ITC由贸发会议和GATT在平等的基础上 长期共管。1975年,ITC成为贸发会议和GATT的附属机构。 ITC是关于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的多边协调机构。   宗旨和任务:   动员国际力量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促进这 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促进战略; 开发和应用新兴出口产品,建立国家外贸服务体系;寻求 签订多国促进贸易协定的机会;开拓出口市场;改善进口 技巧;培训贸易专业人员等。ITC在发展国家享有一定的 声誉。

158 三、世界贸易组织(WTO) 四、其他国际性经贸组织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关税合作理事会等。 另外还有:    一些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各种原料输出国组织:OPEC,IBA,ICCEC,AIOEC,ATP,ANRPC,IACO等。

159 §4-3 世界贸易组织概述 世界贸易组织的英文全称为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即WTO,简称为世贸组织,它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是独立于联合国永久性国际组织,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它旨在通过制定和实施市场开放、无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世贸组织由关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英文缩写为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重大成果之一。

160 一、世贸组织的产生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概述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关于关税与贸易政策的多边贸易条约,是调整各缔约国之间的贸易政策和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确立某些共同遵守的原则,推行多边贸易和贸易自由化的一项带有总括性的多边条约。其宗旨是通过彼此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以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保证充分就业以及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开始临时实施至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拥有47年的历史,截至1994年底,关 税与贸易总协定共有128个缔约方。 《关贸总协定》的产生与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161 《关贸总协定》是在美国贸易法授权下进行谈判的产物,但由于美国国会以该法没有授权总统谈判建立国际组织为由拒绝批准成立国际贸易组织,同时《哈瓦那宪章》也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批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最终选择以多边协定形式存在,而非正式的国际组织。 尽管GATT具有相当多的临时性特征,但作为国际贸易领域惟一的一项多边协议,一直是管理体和协调国际贸易事务的中心,其主要原则和规定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和认可,并在世界贸易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162 2.GATT的历次谈判   在1947年~1994年期间,关贸总协定的条款以多边谈判达 成的协议方式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缔约方各成员国通过谈判来 解决它们在贸易关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关贸总协定存在的 47年里,共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为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这8轮谈判分别是:  第一回合(1947年4月~10月):谈判地点在瑞士日内瓦举 行,参加方共有23个,即最初的23个缔约国,谈判的议题是关 税减让。经过谈判,最终就45 000项商品达成关税减让,使发达 国家54%的进口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这些成果无条件地、 自动地适用于全体缔约方。另外,在此次谈判中,确定了关贸 总协定于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第二、三、四回合(1949年~1956年):这三个回合的关 税谈判分别于1949年4月~10月、1950年9月~1951年4月和1956 年1月~1956年6月,谈判地点分别在法国安南栖、英国托尔基 和瑞士日内瓦举行,参加方分别为33个、29个和26个,这三次 谈判的主要议题都是关税减让。每一回合的谈判都在不同程度 上降低了关税水平,第二回合使近5 000种商品达成关税减让, 关税水平平均降低35%;第三回合使8 700种商品达成新关税减 让,关税水平平均降低6%;第四回合使3 000种商品达成关税减 让,关税水平平均降低了15%。

163    第五回合(1960年9月~1962年7月):谈判地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参加方有45个,就关税的进一步减让进行了谈判,由于这轮谈判是由美国副国务卿道格拉斯•狄龙倡议的,所以后来被称为“狄龙回合”。此次谈判就近4 400种商品达成新关税减让,使关税水平平均降低了20%,但农产品和一些敏感性的产品不包括在内。 第六回合(1964年5月~1967年6月):又被称为“肯尼迪回合”,谈判地点在瑞士日内瓦,参加方有53个。此回合的主要议题不但就关税减让问题而且第一次就非关税壁垒问题进行了谈判,其结果使近60 000种商品达成关税减让,工业品进口关税下降了35%。在这轮谈判中,美国、英国、日本等21个缔约方第一次签署了关于实行反倾销的协议,并决定该协议于1968年7月1日生效。此次谈判还是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谈判中对非互惠的概念认可的开端,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加大市场准入的优先考虑,规定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这些内容后来涵盖于GATT文本增加的第四部分。

164 第七回合(1973年9月~1979年4月):发动这轮谈判的贸易部长会议在东京举行,又称为“东京回合”,共有73个缔约方和29个非缔约方参加了此次谈判。东京回合的结果已远远超出了前几届谈判的范围,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这一轮谈判中,关税减让采取了全面削减的方式,涉及世界贸易额3 000亿美元,关税平均降低了35%。“东京回合”更大的成果是在处理非关税壁垒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产生了一系列非关税措施协议,包括补贴与反补贴措施、海关估价、贸易和技术壁垒、进口许可证手续等方面达成了协议。此外,此次谈判还通过了“授权条款”,即允许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普通优惠待遇——普惠制,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这为发展中国家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特殊地位创立了法律基础。

165 第八回合(1986年9月~1993年12月):发动此轮谈判的部长级大会是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召开,故称“乌拉圭回合”,参加方由最初的103个国家增加到1993年底的117个和1994年4月谈判结束时的128个。它是关贸总协定谈判中涉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成果也最卓著的一次谈判。 乌拉圭回合谈判议题包括15项议题,这15项议题包括了传统的货物贸易和新议题。传统的货物贸易包括12项议题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热带产品、自然资源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农产品、保障条款、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关贸总协定条款、多边贸易谈判与安排、争端解决、关贸总协定体制的作用(前6项是有关市场准入和贸易自由化的问题、中间2项为有关贸易竞争规则的议题、后4项为有关加强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体制和程序的议题);新议题是关贸总协定没有涉及到的“新领域”议题包括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与服务贸易等3项议题。

166 经过8年谈判乌拉圭回合谈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强化了多边贸易体制,特别是将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贸易自由化的轨道;进一步改善了货物和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条件,关税水平进一步下降,通过这轮谈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降税1/3,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平均关税税率降为3.8%左右,同时通过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取得的成果如下: (1)在货物贸易方面 (2)在服务贸易方面 (3)在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方面

167 3.世贸组织的建立 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正式开始生效运转,同年1月31日,世贸组织举行成立大会,取代1948年的关贸总协定。并且为能实现顺利过渡,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在1995年共存1年。 世贸组织来源于关贸总协定,它继承了关贸总协定的合理内核。实际上,关贸总协定1994是经过修改后的新文本,它与《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一起构成世贸组织协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货物贸易的主要规则。但是,世贸组织并不是关贸总协定的简单扩大,相反它是取代了关贸总协定,并具有了不同的特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关贸总协定是一套规则,一个多边协议,不具有法人地位,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而世贸组织是一个永久性的机构,具有法人地位,拥有自己的秘书处,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为维护世界经济运行的三大支柱。 (2)关贸总协定是建立在“临时性的基础”上的;而世贸组织的承诺是完整的、永久性的。 (3)关贸总协定规则范围仅适用货物贸易问题;而世贸组织不仅要处理货物贸易问题,还要处理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其协调与监督的管辖范围远远大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4)关贸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争端解决没有规定时间表;而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采用反向协商一致的原则,裁决具有自动执行的效力,同时明确了争端解决的时间表,这表明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较之关贸总协定更快、更有自动性,保证争端的解决更有效。

168 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概况 1.宗旨、目标、职能、机构 1)宗旨:
 1.宗旨、目标、职能、机构 1)宗旨: ①世贸组织成员在处理贸易和经济事务方面应以提高经济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增加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为目标,大幅度提高各成员方的商品数量和产量以及服务贸易量; 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的各自需要尤其要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目标: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的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帮助贸易尽可能自由地发展,排除贸易壁垒;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促进各贸易国成员方进行谈判以发挥其论坛作用;同时,它也志在有效解决各成员方的争端或冲突等。 3)职能:世贸组织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经济机构。它为处理协调各成员方之间的贸易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法律框架。根据有关协定条款规定,其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负责世界贸易组织多边协议的实施、管理和运作。    ②为谈判提供场所。    ③争端解决。    ④贸易政策审议。    ⑤处理与其它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

169   4)机构:为保证能够履行上述各项职能,世贸组织设立了一套有效的金字塔式的组织体系。这套体系如图7-1所示。
①部长会议   ②总理事会   ③理事会   ④委员会   ⑤秘书处 2. 基本原则 1)非歧视原则 ①最惠国待遇原则 ②国民待遇原则   2)贸易自由化原则 3)公平竞争原则 4)透明度原则

170 附录: 部长会议 图4-1 世贸组织机构图 贸易政策审议机构 总理事会 争端解决机构 上述机构争端专家组
附录: 部长会议 贸易政策审议机构 总理事会 争端解决机构 上述机构争端专家组 货物贸易理事会 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理事会 服务贸易理事会 贸易与环境委员会 贸易与发展委员会 市场准入委员会 金融服务贸易员会 最不发达国家委员会分会 农业委员会 具体承诺委员会 地区贸易协议委员会 动植物检疫措施委员会 国际收支限制委员会 贸易技术壁垒委员会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反倾销措施委员会 海关估价委员会 有关加入工作组 原产地规则委员会 工作组: 贸易与投资关系工作组   进口许可证委员会 有关专业服务工作组 政府采购透明度工作组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委员会 服务贸易协定规则工作组   保障措施委员  纺织品监督机构   国营贸易企业工作组  装运前检验工作组 诸边机构 民用航空器贸易委员会 政府采购委员会 图 世贸组织机构图

171 三、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 (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本是世贸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的原始缔约国,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复关”与“入世”经历了漫长艰苦的过程。 1.要求“复关” 2.申请“入世” 3.“一国四席” 4. 加入“世贸”的权利和义务 1)可享受的权利   ①使中国产品在135个成员方中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 ②使中国对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制成品和半成品上享有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 ③可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较好的解决中国与其他成员的贸易纠纷;   ④获得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参政议政的权利;   ⑤可利用WTO的基本原则采取例外保障措施的权利。

172 2)应尽的义务   ①削减关税,我国承诺到2005年,把加权平均水平15%的关税水平降到10%;   ②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中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③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补贴;   ④开放服务业市场,我国承诺逐步放开银行、保险、旅游和电信等服务业市场;   ⑤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按《知识产权协定》规定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   ⑥增加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   ⑦放宽和完善外资政策. (二)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2.对中国市场体系的影响   3.对中国各行业的影响  4.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173 第五章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 1.1978年以前的外贸体制是由国家外贸管理部门的直属外贸总公司统一经营、统负盈亏。
第五章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 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 1.1978年以前的外贸体制是由国家外贸管理部门的直属外贸总公司统一经营、统负盈亏。 1)外贸由少数的国家外贸总公司垄断经营,不利于调动各方面发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 2)外贸财务体制由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大多数外贸企业难以做到自负盈亏、自动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 3)由于价格体系特别是汇价不合理,国家的进出口补贴负担沉重。 4)工贸(技贸、农贸)不能很好结合,有时甚至相互牵制。这种体制不改,不仅会影响外贸的发展,也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74 2.1979年-1993年的外贸体制改革 1) 年为初步探索阶段 ①增设外贸的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 ②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 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取消外贸出口收购和调拔计划。 ③改善外贸行政管理,加强海关、商检、外汇管理与外贸有 关的行政管理职能机构。 · 重新实行出口许可证,完善出口管理; · 建立外贸经营审批制; ④探索促进工贸结合的途径 ·“四联合,两公开”,投资参股/联营共享、风险共担 · 批准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 ⑤采取鼓励出口政策措施 · 初期实行外贸减亏增盈分成·实行地区差别的外汇分成制度 · 改层层对出口商品征税留利的办法为退税政策(各国通用)

175 2) 年为全面实施阶段 ①国家在改革试点基础上全面实行外贸企业出口自负 盈亏的改革,取消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 ·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建立健全外汇调剂市场 ·实行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办法 ②推动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176 二、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 
  运行机制   从1994年始,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外贸体制改革。   1.强化经济调控手段 1)改革汇率制度,强化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 ①1994年1月1日我国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 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 ·1993年以前为双轨制,存在很多问题 ·官方汇率:对人民币值的高估,不利于出口 ·市场汇率:反映供求关系 ②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管理制度 ③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④1996年12月1日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比原 来的承诺提前3年。

177 2)实行有利于外贸出口发展的信货政策 3)成立国家进出口银行,对资本货物出口提供信贷支持,对出口贸易提供风险担保。 4)设立出口商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支持新产品的开发, 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并继续鼓励机电产品出口。 2. 加强外贸立法 1)1994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2)1997年3月2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1998年7月10日,我国对原产于加、韩、美的进口新闻纸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标志着我国反倾销法制度的正式启动和实施。 3)其他与《对外贸易法》相关配套法规和细则也在陆续颁布 和施行。

178 3.进一步改革外贸管理体制 1)取消进出口贸易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 2)对部分限制进出口的商品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 ①1992年,国家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有232种,780多个税号; 1993年后,国家先后取消了100多种商品的出口许可证管理; 1998年,又宣布取消24种出口商品许可证管理,还大幅度减少出口计划、配额限制商品的品种; 目前出口管理实行统一联合经营的商品为11种,60个税号。 ②对部分进口商品也实行了配额许可证管理: 1992年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有53类,743个税号; 目前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35种,376个税号。

179 3)对配额许可证商品按效益、公开、公正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实行配额有偿招标,拍卖或规则化分配。1994年对原来13种出口商品试行配额有偿招标,近年来不断扩大,1998年已达到37种。
 4.加强协调服务机制  从1988年,国家先后成立食品土畜、纺织服装、轻工工艺、机电、医药保健品6个进出口商会及行业分会,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在外贸经营活动中的协调指导和咨询服务作用。

180 第六章 国际资本移动与国际贸易 §6-1 国际资本移动的分类与发展 国际资本移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别的国家 一、国际资本移动的产生
第六章 国际资本移动与国际贸易 §6-1 国际资本移动的分类与发展 一、国际资本移动的产生   国际资本移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别的国家 或地区转移进行的投资活动。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后的重要经济现象,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跨国银行的出现是国际货币资本(即国际间接投资)移动产生的重要标志。 跨国公司和各类基金成为国际资本移动的重要载体。

181 二、国际资本移动的分类 国际资本移动按资本持有者的性质可分为国家和私人资本移动两大类;按投资期限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资本移动 和短期资本移动;按投资方式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1.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投资者输出生产资本直接到另一国家的厂矿企业进行投资,并由投资者直接对该厂矿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即投资者对于所投资的实体具有管理控制权。是一种指跨国界的投资行为。国际直接投资又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方式:①独资企业;②合资企业;③合作企业;④合作开发 2. 国际间接投资 1)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买外国企业和政府的债券,或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上市的外国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它同直接投资的区别在于,证券投资者一般只能取得债券、股票的利息和红利,对投资企业并无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直接控制权。 2)借贷资本输出是以贷款或出口信贷的形式把资本借给外国政府或企业。借贷资本一般有如下几种形式:①政府援助贷款;②国际金融市场贷款; ③出口信贷; ④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182 §6-2 国际资本移动特点及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特征 国际资本较过去的几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6-2 国际资本移动特点及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特征 国际资本较过去的几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1.国际直接投资依然占主导地位,但直接投资的比重下降 2.资本流动的期限日益模糊,长短期资本的相互转化更加迅速 3.全球主要股市的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国际资本移动的规模和活跃性下降 4.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国际资本移动的投资领域有所改变 5.以跨国公司为主的跨国并购是国际资本移动最为显著的特点 6.发达国家在国际资本移动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但发展不平衡 7.国际资本移动的国别地区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 此外,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大量使用和国际游资迅速增 加,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使货币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更趋复杂。 国际资本移动,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促进了资本要素在全球 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弥补了流入国储蓄与投资间的缺口,进而推动实体经济 增长,改善经济福利水平,同时改善流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如果对 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投机资本流动缺乏有效监管,也会对东道国的国际收支、 金融市场、国民经济乃至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甚至还会引发经济和 社会危机。

183 二、国际资本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2.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都加速了国际资本移动
   1. 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  2.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都加速了国际资本移动   3.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内新贸易保护主义泛滥  4. 国家资本的输出促进了私人资本的输出   5. 跨国银行和区域性金融投资机构的兴起,促使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为资本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6.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促进了国际资本的移动  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输出

184 三、国际资本移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国际资本移动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1.国际资本移动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1) 商品出口要涉及许多中间环节,比如保险、储运、装卸、售前售后服务等 2) 借助于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信贷可以带动一批商品出口  2.国际资本移动加强了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和垄断 1)便于商品情报的收集 2) 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 3)争夺市场份额 4)避免各种贸易壁垒 5) 进入投资国的对外贸易渠道  3.国际资本移动使国际贸易方式和国际贸易政策发生变化  4.国际资本移动使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不断发生变化  5.国际资本移动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

185 第七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 §7-1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一、经济一体化
第七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  §7-1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一、经济一体化 ★一体化一词最初来源于企业的组合。本世纪50年代,当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开始出现时、这一词被赋予新的含义。在1990年以前,我国学术界大部分学者所说的一体化主要是指地区经济一体化,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经济逐步呈现高度国际化倾向,一体化又被用来描述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现象。 ★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 ★一体化不是按通常的双边或多边协定进行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协调,它要求打破国界,实行紧密的国家合作和国际调节,并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共同机构。 ★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但最早成立的一体化组织是1949年1月成立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后来蒙古、古巴和越南先后加入,形成跨地区的经济组织。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该组织已经瓦解。60年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各地广泛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

186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1.按照经济上结合程度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5)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2. 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   1) 部门一体化(Sectoral Integration)   2) 全盘一体化(Overall Integration)   3.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1) 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   2) 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

187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 各国寻求新发展的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2.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又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能
 1. 各国寻求新发展的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2.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又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能 3. 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4. 学技术的发展的结果要求建立一体化 5. 经济上的发展不平衡促使一体化的形成 6. 增强对外抗衡实力需要经济一体化

188 §7-2 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欧洲联盟   2.北美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89 §7-3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 1. 促进了内经济贸易的增长
§7-3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 1. 促进了内经济贸易的增长 2. 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3. 促进内部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技术合作,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4. 增强和提高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   5. 加速了经济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6. 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部非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1.加强对区内国家的保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之一 2.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 3.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边贸易体系的   改进和完善,从而影响全球贸易环境

190 §7-4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 1)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
§7-4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 1)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   贸易创造是指由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贸易创造效果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关税同盟成立后,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这样就会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并且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生产成本也会随之降低,最终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贸易创造的结果是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让我们举例说明(见图9-1)。假设在一定固定汇率下,商品X的价格在三国已折换成同一种货币,在A国用货币表示的价格为35元,在B国为26元,在C国为20元。设A、B两国形成关税同盟后互相取消关税。从图9-1可看出,在缔结关税同盟前,A国自己生产X商品,并凭借征收的很高的保护性关税,有效地阻止来自C国的X商品进口,B国也同样如此。如果A、B两国建立关税同盟,互相取消关税后,A国便会停止生产X商品,并从B国进口,把生产X商品的资源用于生产其他商品,这样就扩大和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对B国而言,由于A国市场消费的X商品均由B国生产,则其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成本降低,B国可获得生产规模扩大的好处。

191 也就是说,缔结关税同盟以前,因为A、B两国设有保护关税,A、B、C三国都生产X商品,三国之间的贸易被关税隔断了。而在缔结关税同盟之后,创造出了从B国向A国出口的新的贸易和国际分工(专业化),这就是所谓的贸易创造效果。这时,A国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X商品,从而提高了福利。从A、B两国整体情况来看,由于生产从高成本转向了低成本,节省了资源,因而能提高福利。对C国而言,由于它原来就不与A、B两国发生贸易关系,所以仍和新的贸易开始一样,没有什么不利;如果把关税同盟国增加收入、增加其他商品的进口的动态效果计算进去,C国也会有利可图。由此可见,建立关税同盟后对整个世界都是有利的。换句话说,建立关税同盟后,关税同盟与外部关系未变,但在同盟内部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和贸易自由。从而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图7-1 贸易创造效应

192 2)贸易转移效果(Trade Diverting Effect)
  贸易转移,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实行保护贸易,导致从外部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进口,转向从成员国较高成本的进口,发生“贸易转移”。假定缔结关税同盟前关税同盟国不生产某种商品而采取自由贸易的立场,无税(或关税很低)地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后,同盟成员国该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前增加,消费支出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如图9-2所示,缔结关税同盟前,设A国不生产X商品,而采取自由地从B、C两国进口,自然就会从成本和价格最低的C国进口。而在同B国缔结关税同盟后,假定A、B两国的关税同盟按C国20元与B国26元的差距,制订30%以上的统一关税。于是,A国把X商品的进口从关税同盟以外的C国转移到同盟内的B国,从成本低的供给来源向成本高的供给来源转移。这就意味着在关税同盟中保护了落后工业,出现了贸易转移效果。A国和C国当然受到损失的同时,整个世界因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而使福利降低。即使A国在缔结同盟前有关税保护,并且在C国20元与B国26元之差的30%的范围以内,设为20%,结果也同样如此。这是因为,A国的进口还是从结盟前的较低供给来源转移到现在较高的供给来源因此,贸易转移效应必然表现为贸易保护的加强。

193 可见,关税同盟以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影响贸易和福利。如果说贸易创造代表利益,贸易转移所增加的成本便是代价。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根本差别,在于缔结关税同盟前的状况不相同。在贸易创造情况下,由于A、B两国有保护关税,A、B、C三国全都生产X商品,各国重复生产X商品,生产率和成本必有高低之分,资源不是被有效的分配。如果当时生产的不是一种而是两种以上的商品,那么关税所保护的商品范围也是互相重叠的,各国所有商品都是典型的不完全专业化生产。所以,当关税同盟缔结之后发生了变化,在同盟内实现专业化,自由贸易和贸易扩大,而与同盟外的关系则暂时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极端地说,以前在A、B、C三国没有贸易关系,而在结成同盟后,至少在同盟内部范围内创造和扩大了贸易,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关税同盟作为局部的自由化方向,这是对的。在贸易转移情况下,A国完全不生产X商品,实行免税或低税从C国进口,即A国对X商品实行完全专业化(不生产这种商品)。成立关税同盟后,由于共同关税阻碍了从价格最低的供给者C国进口,这是一种保护贸易的做法,会减少世界福利。  图7-2 贸易转移效应

194 3)贸易扩大效果(Trade Expansion Effect)
缔结关税同盟后,A国X商品的价格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都要比成立前要低。这样,当A国X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则A国X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并使其进口数量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果。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是从生产方面进行考察关税同盟的贸易影响的,而贸易扩大则是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的。关税同盟无论是在贸易创造还是在贸易转移情况下,由于都存在使需求扩大的效应,从而都能产生扩大贸易的结果。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税同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经济福利。 4)关税同盟成立后,可减少行政支出 建立关税同盟后,同盟内各国之间废除关税,可以减少征收关税时的行政支出费用。 5)关税同盟建立后,可减少走私 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商品可在同盟国间自由移动,在同盟内消除了走私产生的来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查禁走私的费用支出,还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6)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增强集体集团谈判力量 关税同盟建立后,集团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统一对外进行关税减让谈判,有利于同盟成员国地位的提高和贸易条件的改善。如欧共体成立前后,成员国与美国所处谈判地位比较有较大的变化。欧共体与美国在关贸总协定谈判中围绕农产品贸易而形成的对抗充分反映了欧共体地位的提高,美国地位的相对削弱。 关税同盟建立后,其静态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两者的大小和贸易扩大的多寡。

195 2. 关税同盟产生的动态效果 1)促经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刺激投资 4)加强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增长

196 二、大市场理论 该理论的提出者认为:以前各国之间推行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政策,把市场分割得狭小而又缺乏适度的弹性,这样只能为本国生产厂商提供狭窄的市场,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大批量生产的利益。只有大市场才能为研究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市场理论的核心是:目的是通过扩大市场才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技术利益;依靠因市场扩大化而使竞争激烈化的经济条件,来实现上述目的。两者的关系是目的与实现目的的手段。 总的来说,大市场具有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优势:   1.技术优势  2.经济优势:1)有利于降低成本;2)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

197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是由日本教授小岛清提出的。 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根据两国签订的协议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同样也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及两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分工。协议性分工不可能通过价格机制来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 小岛清认为,以前的国际经济学所讲的只是在成本递增下通过比较优势形成的国际分工和平衡,而对成本递减或成本不变的情况却没有提及。但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证明,成本递减是一种普遍现象,经济一体化的目的也在于通过市场扩大化而实现规模经济,这实际上也是成本长期递减问题。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实际上就是建立在成本长期递减理论的基础上的。下面介绍成本递减下进行协议性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和方法。

198 图7-3  协议性国际分工

199   图7-3所示是Ⅰ、Ⅱ两国X、Y两种商品的成本递减曲线,纵轴表示两国分别生产两种商品时的成本。现在假定Ⅰ国和Ⅱ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如果X商品全由Ⅰ国生产,即把Ⅱ国的X2数量的市场提供给Ⅰ国,同时Y商品全由Ⅱ国生产,即将Ⅰ国Y1数量的市场提供给Ⅱ国。两国进行集中和专业化生产,如图中虚线所示,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都大幅度下降。这仅仅是每种商品的产量与专业化前两国产量之和相同时的情况。如果考虑到由于成本降低,价格下降而使两国需求增加,则实际效果必然更大。此外,Ⅰ国把Y商品的市场、Ⅱ国将X商品的市场分别让给对方,必须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即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为了互相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是非常有利的。达成协议的条件主要有: 1.签订协议的国家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劳动禀赋比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协议性分工的对象产品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能生产。 2.作为协议性分工的商品,应该是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商品,一般是重工业、化学工业的商品。 3.每个国家或地区生产X、Y商品的利益差别不大。

200 第八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8-1 跨国公司概述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8-1 跨国公司概述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绝对规模:到99年底,全球跨国公司达53000家,在海外的子公司约为450000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的全球销售额约为95000亿美元,国外子公司的出口额达到20000亿美元,国外子公司的资产达到130000亿美元 ◆相对规模:  跨国公司占全球生产总量的约40%  跨国公司占全球研发的90%  跨国公司占全球贸易的60%  跨国公司占全球技术转移的85% ◆大型跨国公司的产值约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产值,相当于后40位国家的总产值

201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又称为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Business)、全球企业(Global Enterprises)和宇宙公司(Cosmic-Corporations)等,1974年后联合国统称为跨国公司。 各个国家分别从结构标准、营业实绩标准、行为标准等标准和尺度出发,给跨国公司下了多个定义,互不统一。1986年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United Nations Code of Conduct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对跨国公司做了如下定义:“本守则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系指在两国或更多国家之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得以实现;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经过争论,世界各国认为跨国公司的定义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1. 跨国公司必须是一个经营实体,组成企业的实体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 何种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 2.跨国公司必须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具有共同的全球经营策略和战略目标。 3. 跨国公司内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共同承担责任。

202 二、跨国公司的特征 跨国公司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如通用汽车、福特、富士宝洁等大型综合性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如通用汽车、福特、富士宝洁等大型综合性跨国公司 2.实行全球战略和集中管理 (跨国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 3.公司内部实现“一体化” 4.向综合型多样化经营发展 5.利用直接投资争夺世界市场 6.拥有先进技术、保持竞争优势

203 三、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1.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的流动。   尽管当前公司内部贸易额仍小于公司外部贸易额,但内部贸易发展导致了传统国际贸易发生了部分质变,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民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都遇到战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2.战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的原因 1)降低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 2)降低交易成本 3)适应高技术产品生产的需要,防止技术优势的扩散和丧失。拥有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能够跨国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跨国公司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是技术上的优势 4)增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竞争能力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

204 最大跨国公司的国家构成 1973年在前260家中 1998年在前500家中 美国 126(48.5%) 151 (30.2%)
    1973年在前260家中 年在前500家中 美国 (48.5%) (30.2%) 日本 (3.5%) (29.8%) 英国 (18.8%) (6.6%) 法国 (7.3%) (8.0%) 德国 (8.1%) (8.8) 瑞士 (3.1%) (2.8%)

205 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价格—转移价格 转移价格(Transfer Price):跨国公司内部进行购买 和销售的价格。又称调拨价格或划拨价格。这是一种公司内部价格。 跨国公司采用转移高价和转移低价的目的: 1)减轻纳税负担。通过转移价格的逃避所得税和关税来实现 2)人为地调整子公司的盈利水平,增强子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减少或避免外汇风险。一般情况下,跨国母公司要等到年终子公司结算后才能获得子公司汇回的利润,此期间存在外汇风险。 4)调拨投资东道国资金,避免外汇管制风险

206 §8-2 跨国公司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由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美国学者海默创 立,由金德尔伯格完善。
§8-2 跨国公司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由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美国学者海默创    立,由金德尔伯格完善。    ①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的特征在于控制国外的经营活动,后者不以控制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为核心,投资目的在于获得股息、债息和利息。    ②垄断优势论解释了企业为什么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主要由于市场不完全(或称不完全竞争市场,且市场不完全的几种形式:产品市场不完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和政府的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扭曲),寡占产业林立,企业为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扩展海外势力。

207 二、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根据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可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是创新阶段 第二是成熟阶段 第三是标准化阶段
  根据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可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是创新阶段 第二是成熟阶段 第三是标准化阶段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是弗农针对美国50至60年代的制造业的情况提出的,它解释了那个时期的美国对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正确评价了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利润增长之间的紧密关系。

208 三、内部化理论     由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提出,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进一步加以发展。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①中间产品(指知识、信息、技术、商、零部件、原材料等)市场是不完全的。这是由某些市场失效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质所致,且市场经营效率低下的最终结果都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    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效率的不利影响,通过直接投资建立内部市场,使外部市场内部化,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    ★外部市场失效是内部化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    ★知识类等中间产品是促使内部化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

209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由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提出的,他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工业组织理论等进行兼容并包,并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潮,创立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一体的理论--通论:  ①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s)、内部化特定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s)和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s) 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210    ②所有权优势:包括来自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产生的优势,生产管理上的优势,由于多国经营形成的优势。
  内部化优势:企业具有将其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生产、销售的优势内部化的能力。   区位优势:取决于:要素投入和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各国生产要素的成本及质量,运输成本,通讯成本,基础设施,政府干预范围与程度,各国的金融制度,国内外市场的差异程度,以及由于历史、文化、风俗偏好、商业惯例而形成的心理距离等。

211 ③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
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212 §8-2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总额的增长 •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制成品贸易的迅速发展
§8-2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总额的增长 •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制成品贸易的迅速发展 •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地区分布进一步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发展 • 跨国公司巨大的技术拥有和技术研发能力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 • 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和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它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集中化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也具集中化

213 第九章 国际无形贸易 §9-1 国际无形贸易概述 义上的商品购销活动。因为货物或商品具有看得见、摸得找的物质属性,故
第九章 国际无形贸易 §9-1 国际无形贸易概述   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是指国际贸易中的国际货物贸易,即通常意 义上的商品购销活动。因为货物或商品具有看得见、摸得找的物质属性,故 称有形贸易。与有形贸易相对,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是指不同国 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以无形商品为交易对象的贸易活动。   由于有形贸易一般可等同于国际货物贸易,所以,理解上并不会产生什 么歧义。然而,无形贸易则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某一类贸易活动。从前习惯把 无形贸易等同于服务贸易,这是一个误解。服务贸易是无形贸易的最重要组 成部分,但并不是无形贸易的全部。跨国投资的利息、利润、股息等收付以 及政府和个人款项的国际转移也都包含在无形贸易中。目前,一般来说国际 上将国际无形贸易分为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两大类。国际服务贸易 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服务行为,是服务在国际间的输出和输入,实际上是国际 间服务的提供与接受;国际技术贸易是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 践中形成多种形式。

214   国际贸易是从有形贸易开始发展的,当时也并没有有形与无形之说,因为贸易往来几乎都是商品的购销及货款的收支活动。随着国际间经济关系的扩大,先是围绕商品购销的各种服务,如运输、保险、金融、通讯等大为增加,后来又有旅游服务、专利及技术转让、资本移动及劳务贸易等关系的扩大。基于这些非有形商品交换活动的大为增长,一国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为无形进口,在这些方面的收入则为无形出口,在这些方面的一切活动便是无形贸易。  从无形商品和有形商品的区别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商品的进出口经过海关手续,从而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是国际收支中的重要项目;无形贸易则不经过海关手续,通常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但是国家收支的组成部分。  2.无形商品是一种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活劳动,在交易中不是有形物与货币的交换,而是所提供的活劳动与货币的交换。  3.交易中无形贸易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分离,不同时发生转移。  4.无形商品的消费是在生产中同时发生的,而有形商品的消费和生产往往是分离的。

215 §9-2 国际服务贸易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一般来说,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时发生的,交换过程也是同时发生的。对于货物来说,货物生产、货国际货物贸易、货物消费本身是分离的,因此可以有生产领域与贸易(交换)领域之分。而对于服务来说,服务的生产领域与贸易领域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对于国内的服务交易来说,服务贸易这一概念显得毫无必要。因此,在很长时间里,各种文献都很少使用服务贸易一词。  较早采用服务贸易一词的文献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东京回合的有关文件。美国1972年和1974年贸易法中也使用了该词。这些文献在提到服务贸易这一概念的时候,实际上都是指的国际间的服务交易。70年代后期之后,服务贸易作为一个通用的贸易专门用语,开始流行。下面,我们谈的服务贸易,实际上就是指的国际服务贸易。所谓国际服务贸易是各种类型服务的跨国交易。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Trade in Services—GATS) 的解释,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的商业现场向他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过程。

216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特点及分类 2.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1. 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极其广泛,几乎囊括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乌拉圭回合中通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认为,国际服务贸易专指涉及以下因素的交易,包括四个方面:1)过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 2)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 3)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4)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 2.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1) 由于服务是无形的,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完成的过程,没有一个有形的、独立的存在形式,因此,海关人员无法在关境口岸发现服务的进口与出口,服务贸易也就无法正常地被纳入海关统计中。因此,不能利用关税或配额保护本国的服务业。   2) 服务是一种由劳动活动所创造的特殊使用价值,它与一般的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形式不同,一般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表现为物,而服务则表现为劳动者的一种劳动活动,服务贸易不是物和货币的交换,而是劳动活动和货币的交换。 3) 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成了服务业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 4) 服务贸易更多依赖于要素的移动和服务机构在境外的设置。

217    3. 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 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极其广泛,代表性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根据《关贸总协定》的界定,国际服务贸易大体包括15个门类:国际运输业、国际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咨询服务、劳务输出、电讯业、会计、文化交流、商业批发、零售、售后服务和其他服务。  2) 按照在生产中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划分:  ①生产前服务,如研究与开发、设计、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等。  ②生产中服务,指生产过程中的服务,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软件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③生产后服务,如广告、营销、包装、运输等。   3)按照服务贸易中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进行划分,可分为:  ①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如航运、通讯、工程建筑等。   ②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如银行、金融、法律、信息服务等。   ③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如旅游、维修、建筑等。 另外,在世界服务贸易统计上,一般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方法。它在统计时按以下四类计算:货物运输、其他运输服务、旅游、其他服务。

218 三、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四、国际服务贸易的作用和影响 2.经济生活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
 1. 各国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上升,是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   2.经济生活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 3.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起着重要的作用 4.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四、国际服务贸易的作用和影响 1. 国际服务贸易的作用 1) 国际服务贸易可以获取经济效益 2) 国际服务贸易还能够带动商品出口 3) 国家服务贸易可以增加就业岗位 4)国际服务贸易也能够学习技术、培养人才 5)国际服务贸易可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益 6)国际服务贸易能够扩大本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2. 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 1)国际服务贸易会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 2)国际服务贸易还能促进或延缓一国经济的增长

219 §9-3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简介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达成 二、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简介
《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分为序言, 六个部分,29个条款,和一系列附件、部长决定、谅解等, 以后达成的许多部门自由化协议,也属于GATS的一部分。 1. GATS范围与定义 (1)即GATS的第一条,明确规定该协定适用于各成员影响 (2)第二部分 一般义务和纪律 (3)第三部分具体承诺 (4)第四部分逐步自由化 (5) 第五部分制度条款 (6)第六部分 最后条款 (7)附件

220 2.关于服务贸易的内容 (1)国际运输,包括卫星发射服务 (2)跨国银行和国际性融资投资机构的服务及其他金融服务 (3)国际保险与再保险
(4)国际信息处理和传递 (5)国际咨询服务 (6)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入 (7)国际电讯服务 (8)跨国广告和设计 (9)国际租赁 (10)国际租赁售后维修、保养和技术指导等服务 (11)国际视听服务 (12)国际间会计师、律师的法律服务 (13)文教卫生的国际交往服务 (14)国际旅游 (15)跨国商业批发和零售服务 (16)专门技术和技能的跨国培训 (17)长期和临时性国际展览与国际会议会务服务 (18)国际仓储和包装服务 (19)跨国房地产建筑销售和物业管理服务 (20)其他官方或民间提供的服务, 如新闻、广播、影视等

221 §9-4 国际技术贸易 一、国际技术贸易及其特点 1. 国际技术贸易的含义
§9-4 国际技术贸易 一、国际技术贸易及其特点 1. 国际技术贸易的含义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软件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它由技术出口和技术引进这两方面组成。简言之,国际技术贸易是一种国际间的以纯技术的使用权为主要交易标的商业行为。 2.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  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1)交易标的性质不同   2)交易双方当事人不同   3)交货过程不同    4)所涉及的问题和法律不同   5)政府干预程度不同

222 二、国际技术贸易的国际规定 在国际技术贸易实践中,技术出口方往往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地位而迫使引进方接受种种不公平的限制条件。这种现象在国际上逐渐被普遍化,从面使之成为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惯例,它越来越阻碍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为此, 许多发展中国家要求联合国主持制定一项国际性的技术转让守则。 1978年10月,联合国大会委托联合国贸发会负责起草的《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出台, 此后又经多次修改。该《守则》草案规定交易各方的谈判地位应均衡, 任何一方不应滥用其优势地位的条件举行技术转让的交易,特别是涉及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交易,从而达成彼此满意的协定。它还规定了技术转让当事各方应避免在合同中采用的20条限制性惯例。但代表转让方利益的一些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想使限制性惯例在《守则》中合法化,而以七十七国集团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引进方的利益与发达国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终因双方的严重分歧,该守则至今未获正式通过。但是,《守则》草案总结了国际技术,转让的一些做法提出了技术转让的普遍应遵循的原则,在国际上有较广泛的基础,因而对指导国际技术转让、建立良好的国际技术贸易新秩序有着重要意义。

223 三、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 1) 专利权有其明显的特点。
  1. 专利  1) 专利权有其明显的特点。 ①专利权是一种法律赋予的权力。发明人通过申请,专利机关经过审查批准,使他的发明获得了法律地位而成为专利发明,而他自己同时也因之获得了专利权;这种权利的产生与物权的自然产生是不同的。 ②专利技术是一种知识财产、无形财产。专利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 ③专利权是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专利权的获得是以发明人公开其发明的内容为前提的。而公开了的知识很难真正为发明人所独有。 ④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性(独占性、专有性)的权力。对特定的发明,只能有一家获得其专利权。也只有专利权人才能利用这项专利发明,他人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不能使用该专利发明。   ⑤专利权是一种有地域性的权利。专利权只在专利权批准机关所管辖的地区范围内发生效力。   ⑥专利权是一种有时间性的权利。专利权的有效期一般为 10—20年。超过这个时间,专利权即失去效力。 2) 根据专利技术的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和其他特点,常把专利分为三种类型。 ① 发明专利 ②实用新型专利 ③外观设计专利

224 2. 商标 1) 商标的作用: ① 区别功能 ② 间接标示产品质量的功能 ③ 广告功能   2)商标权的特点 ① 商标权是一种排他性权利。 ② 商标是一种无形的知识财产。商标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 ③ 商标权是有时间性但又可无限延期的权利。与专利权期满不可延期不同, 商标权到期可续展延期,且延期次数不限。 ④ 地域性。商标权只在注册机构所管辖地区范围内有效。 3.保护工业产权的国际公约 4.专有技术 专有技术可以是产品的构思,也可以是方法的构思,但它在不少方面与专利技术不同。 1)专利技术必须是可以通过语言来传授的,专有技术虽也须是可以传授的,但它未必都是可言传的,有些 只能通过“身教”才能传授。 2)专有技术是处于秘密状态下的技术;而专利技术是公开技术。 3)专有技术没有专门法律保护,所以它不属于知识产权。 4)专利技术是被专利文件固定了的静态技术,而专有技术则是富于变化的动态技术。 5)专利技术受保护或被垄断的期限是有限的(最多20年),而专有技术是靠保密而垄断的,因而它被垄断的期限是不定的。

225 四、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方式 1.许可贸易 根据其授权程度大小,许可贸易可分为如下五   种形式:   1 )独占许可   2)排他许可   3)普通许可   4)可转让许可   5)互换许可   2.特许专营   3.技术服务和咨询 4.合作生产 5.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转让的设备买卖


Download ppt "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国际贸易》重点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之三 教学PPT"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