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六节:眼睛与视力矫正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2
结论: 凸透镜的越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结论: 凸透镜的越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
3
提出问题: 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猜想: 可能与人眼的特殊结构有关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4
玻璃体 晶状体 视网膜 瞳孔 角膜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视神经 眼睛的构造
5
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结论: 1、我们看到的物体是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2、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猜想:我们是如何既能看到远处物体,也能看到近处物体的?
6
思考:两种情况下晶状体有何不同,其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否相同?
眼睛看远处物体 思考:两种情况下晶状体有何不同,其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否相同? 眼睛看近处物体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7
眼睛的调节原理: 晶状体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晶状体周围肌肉的收缩可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所以我们我们既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8
近视眼的危害: (1)影响容貌:目大无神眼球突出,眼睑松弛,影响容貌。 (2)影响智力发育:人类90%以上的信息全靠眼睛来捕捉完成。近视使信息传递减弱,影响思维和智力开发。近视眼易出现双眼干涩、酸胀、眼眶疼痛,甚至眩晕、恶心等症状,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3)影响身体健康:近视会限制体育活动的参加,影响身体发育。 (4)影响事业前途:报考高等院校时,近视眼考生不能选择的专业多达30余种,同时造成就业困难。 (5)影响日常生活:上课、生活、旅游等生活不便。 (6)遗传后代: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有遗传因素,导致后代视力发育不良。 (7)眼睛并发症:近视患者其白内障、青光眼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高度近视容易引发玻璃体混浊、飞蚊症、视网膜出血和脱落而致盲等并发症。
9
近视眼 近视眼的成因 有的人看远处物体相当吃力,他们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近的位置才能看清楚。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于视网膜前。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近视眼的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于视网膜前。
10
远视眼 远视眼的成因 而有的人看近处的物体相当吃力,他们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远的位置才能看清楚。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成像于视网膜后。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远视眼的成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成像于视网膜后。
11
近视眼的矫正 送你一双“慧眼” 矫正:利用凹透镜先使光发散,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近视眼的矫正
12
矫正: 利用凸透镜先使光会聚,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远视眼的矫正
13
归纳:近视眼和远视眼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症状 产生的原因 成像的位置 矫正的方法 近视眼 远视眼 只能看清近处物体 晶状体变厚 视网膜前方 配戴凹透镜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只能看清远处物体 晶状体变薄 视网膜后方 配戴凸透镜
14
信息窗: 信息:眼镜的规格通常不用焦距,而用“度” 表示,其数值等于焦距(以米为单位)倒数 (焦度)的100倍。即:眼镜的度数=100/f,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例如:200度的眼镜,说明该眼镜的焦距为0.5米.
15
收获平台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16
知识应用: 1.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 ) A 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放大的虚像
1.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 ) A 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放大的虚像 C 正立、缩小的虚像; D 倒立、缩小的实像 2.利用一片远视眼镜片做成像实验时,不能得到 ( ) A.放大的实像 B.放大的虚像 C.倒立的实像 D倒立的虚像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17
D.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3.关于近视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般是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 B.来自远处物体的光将会聚于视网膜的后方 C.需要配戴会聚透镜进行矫正 D.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4:讨论:为什么边走路边看书对眼镜有害? 因为边走路边看书,晶状体周围的肌肉要不停地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以便看清物体,这样极易减弱晶状体周围肌肉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所以对眼睛是有害的。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18
谢谢! 再见
Similar presentations